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郑丽娜:从天边到身边的商业航天

2025年11月25日 15:51

 

说到航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哪个城市呢?是甘肃酒泉?还是海南文昌?这些航天名城,见证了中国航天的逐梦之路。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就在你我的身边,在北京的亦庄,一座商业航天的新地标——“火箭大街”,即将拔地而起!在“火箭大街”的科技展厅里,市民们就能像亲临酒泉、文昌的发射中心一样,“零距离”、实时观看火箭发射。大家也许会好奇,为什么亦庄要建设一条“火箭大街”呢?北京的商业航天又实现了哪些跨越式突破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商业航天,走进北京对星辰大海的探索征途。

一、我们身边的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顾名思义,是指利用商业模式进行的航天活动。它强调商业化运作原则,按市场规则配置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以盈利为目的、独立的非政府航天活动。它涵盖了火箭发射、卫星应用、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

听起来非常“高大上”的航天科技,其实不止能够用于宇宙探索,还能非常接地气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就拿咱们走哪儿带哪儿的手机来说吧,咱们每天都可能用到的天气预报、地图导航这些功能,都是通过航天科技加以实现的。而且部分智能手机,还具备“卫星通话”功能,像华为的几款手机就是通过链接“天通一号卫星”,来实现卫星通话的。此外,日常生活中像咱们脚上穿的气垫鞋、床上使用的记忆棉床垫,甚至方便面里的蔬菜包,也都是航天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过去一度“高冷”的航天技术,如今正在借着商业力量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

2014年国务院发布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商业航天活动。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补充,商业航天全面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在2023、2024连续两年间,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顶层的推动,地方政策的跟进,迅速点燃了市场热情,预计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5万亿。正因如此,发展商业航天已经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快做”的必答题。下面,我将用“三个不能等”来解析这道必答题。

二、为什么要发展商业航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关注和重视航天事业发展,曾在多个场合就建设航天强国作出重要论述。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产业化、商业化的重要进程,推进航天强国建设,要抢抓商业航天的发展机遇,有三件事情是“不能等”的。

第一个不能等——家门口的“数字生命线”不能断。商业航天技术,应用在咱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前面提到的,除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咱们手机的天气预报、地图导航等功能,全都要靠天上的卫星来实现。但大家知道吗?全球对于卫星轨道资源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据测算,全球近地轨道最多只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而美国SpaceX一家公司就计划发射4.2万颗!根据国际电信联盟“卫星频段/轨道资源,谁先申报,谁先使用”的原则,抢占频轨优势,发射中国造的卫星,刻不容缓!如果未来我们的导航系统、天气预报都要依靠别国的卫星系统,那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卡脖子风险。因此,北京正加速推进空天信息的自主体系建设,目的就是要给14亿国人筑起这道“数字长城”。只有自主可控,才能真正维护国家战略安全。

第二个不能等——老百姓的“星辰红利”不能晚。建设航天强国,单纯依靠“国家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商业航天机制灵活、成本敏感,是航天“国家队”的重要补充。鼓励和支持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更好地享受“星辰红利”。无论是可重复使用发动机技术,还是一箭多星技术,都是降低航天成本的重要技术突破。十年前送一颗卫星上天要花费上千万元,而现在北京的商业航天企业能将费用降低到百万元级别,成本减少了90%以上。成本每降一分,我们享受的卫星宽带费、导航服务费就能少一块。当“北京造”商业卫星,能让灾害损失再少一分,手机流量费再低一折时,这才是老百姓在航天强国建设中触手可及的“星辰红利”。

 

 

第三个不能等——全人类的“太空富矿”不能丢。商业航天,是人类开启太空经济时代的“金钥匙”。像“卫星通信+智能手机”,就是航天商业化的一片蓝海。卫星直连手机技术,不仅为偏远地区送去了“生命信号”,更释放出了千亿美元级的市场空间,成为了数字经济强劲的增长点;太空探测与开发技术的应用,正在开启太空资源的宝库。大家知道吗,月球上有能供地球使用一万年的清洁资源——氦-3,近地小行星上的铂金、稀土等资源的价值远超全球年经济总量,这些“太空富矿”正在向我们招手;常态化的亚轨道飞行,不仅将太空旅行从科幻变为现实,更是将要打开一个百亿美元级的巨大市场。更关键的是,航天本身就是尖端科技的集大成者,商业航天产业链非常长,通过对上下游产业的辐射带动,势必将激发出“乘数效应”,创造巨额经济收益。

这三个“不能等”,说到底都是为了:让中国人在数字时代不受制于人,在航天强国的建设中共享红利,在人类向太空的进发中拥有话语权。当我们支持商业航天时,托举的不仅是火箭卫星的钢铁身躯,更是整个民族在星辰大海中永续发展的可能。

三、奔向星辰大海的北京商业航天

面对如此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北京又是怎么做的呢?北京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商业航天产业链布局最全面、产业发展最有活力的城市,这里汇聚了全国超一半以上的核心研发单位。2024年1月,北京市公布“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5年行动方案”,北京率先垂范,做好商业航天这篇“大文章”。当前,北京市的商业航天产业已形成了“南箭北星”的发展格局,其中,“北星”的主要承载区是海淀,而经开区(也就是亦庄)是“南箭”的主要承载区。

在亦庄,全国75%以上的商业火箭整箭企业落户在这里,火箭能力有多大,决定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能走多远。这里有“全球首枚”和“国内最大”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这里还有创下当时中国航天“一箭多星”新纪录的中科宇航力箭一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和一箭多星的技术突破,意味着未来的航天发射,将会有更大的运输运力、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发射频率。基于此大家不妨展开想象:未来的火箭发射可能不再是举世瞩目的“国家级工程”,而是像今天的飞机航班一样,能够提供“例行服务”;未来的国际贸易,也不再局限于海陆空运,而是通过发“太空快递”的方式开展。这就是“南箭”向中国商业航天事业提交的北京答卷。

在海淀,从1970年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诞生,到如今占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海淀造”商业卫星的在轨运营,海淀,这个中国航天的始发站,从未停止向太空输送北京智造。在2024年我国全年发射入轨的257颗航天器中,就有37颗卫星来自海淀。银河航天的卫星工厂里,一颗颗“北京造”通信卫星正以三天一颗的速度下线。它们将组成覆盖全球的“银河舰队”,让太平洋上的货轮及时避开风暴,让亚马逊雨林的非法砍伐在卫星的“天眼”下无所遁形。未来,当孩子们用手机APP就能预约“太空夏令营”时,当爷爷奶奶通过卫星网络,就能与跨国援建的子女“全息团聚”时。那么这,就是“北星”向中国商业航天事业做出的北京贡献。

从“南箭”刺破苍穹的壮丽,到“北星”点亮地球的璀璨。北京,这座城市,正在用硬核科技将宇宙的“未知”转化为“可知”,将“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从屈原的《天问》诗歌,到“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嫦娥六号”的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几千年来中国人对未知宇宙的向往与追求,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星箭共舞,逐梦苍穹,千年梦想,今朝共筑!让我们携手前行,在浩渺的宇宙中书写属于中国的辉煌篇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5/1278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