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村”风浩荡,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5年11月25日 16:50

贵州台盘村的篮球场边,乡亲们的呐喊声盖过哨音;浙江松阳的古戏台前,村民的山歌伴着茶香飘远;四川郫都的村道上,“村跑”队伍踏响丰收的节奏……近年来,“村超”“村BA”“村T”等“村字号”文体活动在各地兴起,在带动当地文旅发展的同时,也激发出全民体育的澎湃热情。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10月29日发布的《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覆盖体育赛事、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多个领域。

“村字号”聚起烟火气,让乡村人心更暖。曾几何时,不少乡村因年轻人的外出而冷清,邻里交流只剩偶遇时的寒暄。如今“村晚”的舞台上,大叔的唢呐与小伙的吉他同台,婆媳的广场舞跳出默契;“村棋”赛场边,老人支招孩童落子,笑声驱散孤寂。这些活动打破了年龄与身份的隔阂,让村民从“各忙各的”变成“聚在一处”。在江西婺源,“村歌”创作让外出务工者用歌曲抒发乡愁,也让留守的家人读懂牵挂;在甘肃陇南,“村舞”排练让妇女们走出灶台,收获自信与友谊。人心聚则乡村兴,这份拧成一股绳的温情,正是和美乡村的底色。

“村字号”激活新动能,让乡村发展更实。当“村超”赛场的广告牌换成当地的辣椒、米酒,当“村厨”大赛的菜品催热周边民宿,“村字号”已悄然架起乡村经济的新桥梁。不同于传统种养模式,这些活动以文化为媒,将农耕景观、非遗技艺、农特产品打包呈现。云南哈尼族的“村游”活动,让游客在梯田劳作中体验农耕,顺带买下农户的红米;广西融水的“村节”上,苗族银饰技艺展示带动手工艺品订单翻倍。这种“文体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让乡村发展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村字号”传承老根脉,让乡村底蕴更深。在“村戏”的唱腔里,黄梅戏的婉转唱出农耕故事;在“村创”市集上,竹编、剪纸等非遗技艺被年轻人重新设计;在“村韵”展示中,古老的节气习俗以情景剧形式焕新。这些活动让乡村文化跳出书本与展馆,成为可参与、可体验的生活场景。陕西榆林的“村歌”创作,将剪纸纹样融入歌词;江苏兴化的“村画”比赛,让农民用画笔描绘水乡风光。“村字号”就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传统与现代,让农耕文明在创新表达中代代相传,为乡村注入独特的文化标识。

“村字号”涵养新风尚,让乡村风气更纯。“村晚”上的孝老主题小品,潜移默化传递美德;“村跑”后的集体清扫,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村评”中的文明家庭评选,激励村民向上向善。在河南兰考,“村舞”团队制定文明公约,排练时自带垃圾袋装杂物;在湖南湘西,“村赛”设立诚信奖,倡导公平竞争。这些细节里,乡村的文明程度在悄悄提升,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新风尚,随着“村字号”的热潮四处传播。   

乡村和美,重在人气旺、产业兴、文脉活。“村字号”活动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激活了乡村的内生动力,让沉寂的乡野变得热闹,让传统的乡村焕发新机。

作者:王济川

责编:邱子凌

校对:吴成玲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5/12782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