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主题专题 理响中国 要闻
党建网: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鲜明底色
2025年11月26日 09:4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底色。正是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才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完善,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回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新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第一,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但创新不是漫无目的、毫无基础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住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恩格斯认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理论之树的常青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从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一国两制”等方面全方位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
第二,守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正,创的是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未来所作出的科学判断。社会主义之所以从空想走向科学,是因为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科学预判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规律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真正走向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坚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客观自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理论,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等。以上这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都得到了充分彰显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提出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出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等,都体现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守正。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又提出一系列重大倡议,如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让美好愿景成为现实。这些都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之路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其世界性的充分彰显推动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
第三,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的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展开,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被证明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迈向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开篇之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题目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体现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高举,续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提出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等。此外,还包括了科技创新等其他各方面创新,这些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第四,守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创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最深沉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归根到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经验智慧,“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智慧。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就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如要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支撑等。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在此基础上,要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学者研理于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征事于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贡献更大更多的智慧成果。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慕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6/1278317.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