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张文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2025年11月26日 10:00

 

有一个很火的舞蹈节目叫《只此青绿》。这个节目的题材蓝本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展现了从青绿山水中走出的“美好”,耸立的发髻、舞动的水袖、绀青的裙摆,像高山、如绿树、似流水,让我们感受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感受到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引我们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这是我们眼中看到的美,心中感受到的美,更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美。千百年来我们不断传承着对绿水青山的热爱,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今天我们更是对现代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心向往之。那么,顺应民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其中应有内涵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建设美丽中国纳入“七个聚焦”重大改革领域,从体制机制层面为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那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问题,我们在理论上应该怎么看?在实践当中应该怎么办?

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早在古代,我们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经》《老子》《孟子》《荀子》《齐民要术》等中国古代经典书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比如,《荀子·天论》当中讲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与自然界是共生共荣的,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传统文化当中,我们还形成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古语中讲“山林者鸟兽之居”也。还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自然保护思维,以及“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山水之乐,这些都是我们不断传承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共同情愫,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已经深深刻进我们的DNA里,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从理论视角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过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才是改造这个世界的根本。恩格斯认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山”理念,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实践视角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在发展重工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自然界的反作用,所以全国上下开始以实际行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过植树造林来建设美好家园,涌现出了像右玉、阿克苏等植树治沙的先进典型。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仍然没有摆脱以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境遇,所以我们主要是从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建设环境治理工程、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着手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新发展理念,谋求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与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从保护自然和治理污染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做法,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时代,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就。从老百姓的角度更加直观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当前,我们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我们成为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300多种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和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在祖国大地逐步铺展开来。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 截至2024年6月底,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超过总装机的一半。煤电装机占比下降至38.1%,比2012年下降了28.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 保有量达到2472万辆, 占全球一半以上。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都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如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真正落地?北京市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个方面,通过“减法”和“加法”相融合的方式,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形成了北京模式。北京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做减法,就是在要素投入上做减量,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回报。做加法,就是在创新投入上做增量,以“瘦身健体”构建高精尖经济,以“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这种融合方式,成效显著。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3000多家,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上升至65.6%。举几个例子来看,大兴区10万㎡的老旧厂房,如今面貌一新,成为“国际氢能示范区”;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转型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我们熟悉的动物园批发市场,实现了向现代化金融科技园区的蝶变;顺义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正加速构建。这些都是咱们北京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有益探索。

第二个方面,通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创造了北京奇迹。一是通过“一微克”行动解决“蓝天”问题;二是通过污染减排、生态扩容、流域协作同步推进解决“碧水”问题;三是通过严格管控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解决“净土”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咱们北京做得非常棒,把我们空气质量的快速改善称为“北京奇迹”。十年前雾霾锁城,十年后“北京蓝”出镜率越来越高,2023年达标天数为271天,比2013年增加了95天,增幅达到54%。这些都是北京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真实写照。

第三个方面,通过“留白增绿”、营建“生态保育小区”等做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凸显北京亮点。先说“留白增绿”,就是通过战略性留白,拓展生态空间;通过城市增绿,提升生态质量。北京先后进行了两轮百万亩造林,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湿地水系综合治理,建设了一批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打造了像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这样的大尺度的绿化空间,增绿效果非常明显:现在城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4.9%,成功创建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公园总数高达1065个,“千园之城”的美誉名不虚传。再说“生态保育小区”,就是让昆虫越冬“吃喝不愁”,让野生动物直接“拎包入住”。北京以昆虫旅馆、人工鸟巢和本杰士堆等方式,搭建起了热闹的“动物乐园”。截至2023年底,北京共计营造了339处“生态保育小区”,使得北京市的鸟类种类相比十年前增加了近百种,北京已经成为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举个例子,在顺义汉石桥湿地可以看到黄昏下的白鹭,在水边休憩的苍鹭和斑嘴鸭,在迁徙季节还会看到大鸨、白枕鹤、白尾海雕等珍稀鸟类。大家看,这是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拍到的一对大雁“夫妇”,他们正带着自己的宝宝,惬意地在林间小路上漫步呢。这正是咱们北京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一个个缩影。

第四个方面,通过建立“1+N”政策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北京经验。“1”就是通过了《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N”就是各个领域碳达峰的具体方案以及保障性的政策措施。其中碳排放权交易、能源清洁化、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是北京市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我举个例子,这是冬奥会上的一块冰,被称为“史上最快的冰”。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这样的创新技术而制成的。这种做法,不仅能保证冰面质量做到超一流,还让场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每年可为场馆节省约200万度电,所以,当时它才备受世人关注。除此之外,冬奥会上还使用了以氢为燃料的“微火火炬”,运用了光伏、风能发电来制造人造雪,以及使用氢能大巴提供接驳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咱们北京在积极稳妥地落实双碳目标的世界承诺。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未来北京致力于打造人人共创、人人共享的绿色家园。我们对美丽北京的愿景期许永无止境。那么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和孩子一起畅想,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北京青绿山水画,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四季芳华中,更有万物相生。春晓听“处处闻啼鸟”,夏晚闻“清风半夜鸣蝉”,秋日享“落霞与孤鹜齐飞”,冬暮见“寒鹜守冰池”。京畿大地蓝天白云常在、一湾碧水长清、绿色低碳扩容、人与自然共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6/12783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