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张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何以自信?
2025年11月26日 11:26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来自哪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三个方面是如何给我们带来文化自信的。
先来看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文化自信的根脉基础、价值支撑和情感纽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智慧结晶,既呈现于浩如烟海、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更集中体现为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连续性是文化自信的“根脉基础”。纵观世界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体系。从甲骨文到竹简帛书,从诸子百家到程朱理学,从秦汉雄风到唐宋气象,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连续并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这种“连续性”并非简单的时间延续,而是文化精神的不断积淀与升华——比如“民为邦本”的治国智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胸怀,从先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抵御风险、不断前行的精神密码。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是文化自信的“价值支撑”。从思想的角度看,儒家的“仁礼”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观点,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从实践的角度看,比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书法绘画、戏曲艺术等民间艺术,四大发明、中医医学等科学创造,将精神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身份符号。
再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融合性是文化自信的“情感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粘合剂”,它通过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认同、生活方式,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中国人凝聚为一个整体。无论是从“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包容情怀,还是从“家国同构”的伦理观念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传统文化始终体现着、强化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意识。
从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丰富性和融合性等特征,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的底蕴,成为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接下来,再来看看革命文化,它为文化自信熔铸了优质的红色基因。
革命文化诞生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它也成为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与大家共同回忆一些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
一提到“朱德的扁担”,一读到毛主席的诗词“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就会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一回想“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样的历史评价,就会想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
一提起延安整风,文章《为人民服务》,秧歌剧《兄妹开荒》、歌曲《南泥湾》,这些都是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的生动写照。
一想起“九一八”、《大刀进行曲》、卢沟桥、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的伟大抗战精神,就会激发起强烈的热血与斗志。
一想起陈毅元帅的评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一听到“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样的感人话语,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就会映入眼帘!这都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最好诠释。
一提到“两个务必”、进京赶考,一想起周恩来总理讲的:“我们这个指挥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我们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靠天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的几百万大军给打败了。”我们就会想起“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西柏坡精神。
革命文化中体现出的爱党、爱国、爱民,坚守理想信念的价值追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团结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品格,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优质基因,并将其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血液和骨髓中。
下面,再来看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的持续发展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满怀信心。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发展起来的,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在革命文化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科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强大的凝聚力量。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既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人们明辨是非善恶,激励人们为人生价值而不懈奋斗。另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团结奋斗和集体主义精神,也成为连接不同群体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精神纽带。比如,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生动有力的体现。
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够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内涵,孕育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载体。从改革开放精神,到脱贫攻坚实践中激发的脱贫攻坚精神;从航天事业中展现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到北京冬奥精神。从全景式展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奋斗之路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到“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再到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成为第59项世界遗产。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传播和实践,到“一带一路”宏大画卷的展开,再到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以上这些思想理论、文化精神和文化载体,不仅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更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再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从遍布城乡的图书馆、城市书房、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到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再到四季村晚、群众歌咏、广场舞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关心。
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哪吒2》,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舞剧《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文博节目《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一系列文艺创作精品佳作不断回应时代主题和人民心声。
伴随科技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云展览、云旅游、网络文学、视频、直播等不断丰富文化消费内容和方式,拉近了文化时空。戴上AR眼镜,就可以“跨越千里、穿越千年”。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演唱会、音乐节火遍大江南北,“国潮”“新中式”“文创”兼顾中华美学与现代设计,圈粉无数。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的科学价值引领作用、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民至上的特征,成了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发动机”,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机整体,三者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贯通中华民族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给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无比坚强的底气: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自信、更值得自信。
因此,请让我们把这份文化自信镌刻在每一个人的脑海和心灵里,书写在每一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角落里,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眼神、笑脸和行动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时刻展示出中国人的底气、志气和骨气。为实现美好生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文化力量。
责任编辑:张一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6/127832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