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温泉:从高校本科专业调整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2025年11月26日 15:59

高考结束后,填志愿、选专业就成了考生家庭的头等大事。不少家长都在琢磨:孩子选什么专业,未来就业更有优势?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兴专业,还是一些相对传统的专业。咱们说呀,这些专业选择,不只关乎孩子个人的职业道路,更和国家现在倡导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

咱们先看看这些专业近些年来有哪些变化?从规模体量上看,高校本科专业调整力度不小。2025年新增了1839个专业点,停招了2220个,撤销了1428个。2024年和2023年也分别调整了3000多个专业点。这显示出国家正通过专业动态调整,来优化高等教育的供给结构。

从内涵特征上看,呈现出强化应用、淘汰冗余、促进交叉的态势。近年来,随着国产大模型的快速演进、人型机器人的惊艳亮相,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如火如荼,那学科建设也正当其时。所以,有的专业纷纷站上时代风口,像“人工智能”专业就位列新增榜首,5年内共有41所“双一流”高校相继开设。相比之下,有的专业正退出历史舞台。比如,2024年,四川大学就撤销了31个曾经的热门专业;2025年,山东大学一次停招了27个专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撤销或停招的专业并不等于“差专业”,而是受专业定位、社会需求、生源评价、师资队伍、就业结果等多因素的影响,从而被优化了。

从路径机制上看,专业的调整从简单的“加减法”走向了更为深入的“调结构、促融合”。比如“智能+工程”类的,像“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感知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专业,就是把人工智能嵌入土木、信息等传统工科体系。再比如“智慧+行业”类的:像“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交通”等专业,就是强调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

了解了专业调整的总体状况,想必您心里打了问号,就是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02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2025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系列政策导向表明,高校本科专业调整并不是特立独行的,而是教育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全局的关键一环。

每一个新增专业的背后,都蕴含着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每一位学子的成长,都承载着发挥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的殷切期望。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创新科技、科技驱动强国建设。所以,国家部署三者一体发展意义重大。

从现实维度上看,这是推动时代进步的迫切需求。您看现在社会发展得多快,新技术、新产业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就像十年前,咱们对“大数据”“云计算”这些词还是比较陌生的。但如今,小到外卖点餐、扫码付款,大到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并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这些新技术和新产业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而且需要不断创新的教育和科技体系来培养和孵化。

从国际形势上看,这是应对竞争挑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担忧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比如,2019年,美国将华为公司等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禁止其在未经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从美国企业获得元器件和相关技术;2020年,美国要求台积电等芯片制造商“断供”华为,封锁相关技术和设备等流入中国;2021年,美国将中芯国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59家中国企业列入投资“黑名单”,禁止美国人与其进行投资交易;2022年,美国以先进计算芯片和超级计算机为切入点,全面加强打压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先进制程能力;2023年,美国进一步封锁英伟达等厂商此前绕开《出口管理条例》“特供中国”的产品;2024年,美国对华启动半导体供应链审查、将出口限制扩大到消费电子领域、要求盟友参与对华出口限制等。面对这些封锁,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所以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上看,一体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动力。咱们来看啊,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和强国崛起始终保持同频共振:16世纪意大利依托博洛尼亚大学汇聚了达·芬奇、哥白尼等巨匠开启了文艺复兴,17世纪英国凭借剑桥、牛津大学孕育了牛顿力学奠基了工业革命,18世纪法国巴黎科学院以分析力学推动了科学革命,19世纪德国通过教研融合模式催生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20世纪美国依托顶尖高校集群引领了信息技术革命。纵观人类文明史,国家富强始于教育、兴于人才、盛于科技。所以,我们要从战略层面,来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深远意义。

最后,我们来看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本科专业调整的未来趋势如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高校专业布局“向新向智”。比如,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这个行业产业链下游的移动通信、消费电子、汽车、医疗等面临着产品性能提升、成本优化、技术升级等改革。然而,尽管我国集成电路的从业人员数量持续增长,但高端人才的短缺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2022年,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出台后,对涉及先进制造工艺和开发技术的相关人才都予以限制,留学生学习这些专业也受限。未来我国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越来越困难,自主培养高水平人才势在必行。于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年来先后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把集成电路设置为一级学科,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拔尖人才培养。

面向国家战略急需,高校专业布局“向急向需”比如,面向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北京科技大学和北方工业大学相继设置“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围绕国家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等产业进行布局优化,为绿色低碳发展献计献策。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农学院相继开设“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育种技术”本科专业,为突破种源的“卡脖子”瓶颈,打赢种业翻身仗培养人才。

面对区域产业发展,高校专业布局“向实向用”。近年来,一场场以夜空为幕的无人机表演直让人拍手叫绝。我们一起观赏一段。如果现场观看一定更为震撼。当然,无人机不光用于表演。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低空经济的主导产业,无人机在巡检、安防、农业、测绘、物流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延庆区正高标准打造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中关村延庆园集聚了近百家无人机企业,未来将形成超百亿元规模的无人机产业集群。面对这一发展机遇和百万人才缺口,北方工业大学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无人机学院,校区就设立在了延庆创新港,由此,深度融入首都高质量发展大局,为低空安全和区域产业繁荣储备人才。

我们看到,专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以及产业发展的前置准备,正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动态调整,这将成为响应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常规动作。未来,高校将与政府、企业加强合作,借助政策引导、产学研合作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手段,形成教育现代化、科技自立自强和人才引领驱动的强大合力。

回望历史,1935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问”,一问民族血脉,二问家国情怀,三问责任使命,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种下了师生自强图存的新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个问题要一代一代地问下去、一代一代地答下去!

90年过去了,仰望今日苍穹,“天眼”探宇宙、“蛟龙”闯深蓝、“北斗”织天网,教育、科技、人才早已成为民族复兴的核心引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高校师生正和深耕在各行各业的在座各位一道,为我们的强国建设砥砺前行。在芯片上雕刻中国精度,在“超算云端”定义中国速度,在“空间站轨”标定中国高度,将铿锵有力地回答好这个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6/12783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