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马晓颖:人民城市理念的北京实践
2025年11月26日 16:36北京是我们每天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我们常记录北京的发展变化。经常用镜头记录北京的学生说:“北京的变化太大了!”这种变化在镜头中,也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北京对人民城市理念践行的生动侧影。下面,让我们通过三个问题一起走近人民城市理念的北京实践。
第一个问题:北京是一座拥有2180多万常住人口、1.6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城市,北京靠谁实现城市建设发展?答案是人民。
十年前,新时代首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民城市”理念,指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十年来,北京既重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也始终把“人”作为城市的核心,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因此,在重大赛会活动、社区(村)治理、专业领域和国际交流中,我们总能看到“柠檬黄”“志愿蓝”“平安红”的身影。截至2024年底,在“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475万人。从打造大型社区治理样本的居委会主任,到主持疏整促工作的地方干部,从自称“梦想摆渡人”的公交车司机,到“最美长城守护人”……北京发展的每一步,都有无数个奋发有为、发光发热的身影。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典型的平房社区,有巷胡同25条,居民院落616个。2009年,胡同的街坊邻居们喊出了一句口号:“认识你我他,服务到咱家”,自发形成了互助组织。以此为基础,2012年草厂社区成立了“小院议事厅”。胡同和院子空间有限,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非机动车停车、充电问题。2022年12月,“小院议事厅”就此进行协商:“建车棚管理得跟上,不能让不用的车子长时间占着空间”“要配建充电桩,室外乱接电线充电有安全隐患”……你一言我一语,一次协商不成,二次协商,再次协商,真正实现了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2023年7月,一处多功能的停车棚建成投用。人民有取之不尽的智慧。北京每一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在实践中的首创。
除了协商,遇到困难或问题,我们还会怎样做?是的,很可能是第一时间拿出手机,拨打12345。2019年初,北京正式推行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接诉即办改革。6年来,共受理群众和企业反映1.5亿件。说话有人听、困难有人帮、事情办得快,我们的声音变成“您的声音”。我们也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不仅提出问题,更推动许多基层问题快速解决。正是放手让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北京用一根小热线,撬动了城市基层治理大变革,也走在了率先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之路的前列。
第二个问题: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基于“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城市建设发展为了谁?答案仍是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城市为人民,首先要做好城市规划,绘好城市蓝图。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布。《总规》事关北京发展大局,也直接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福祉。这些年,大家家门口的“口袋公园”越来越多,很多是疏解腾退再绿化的成果;街边出现了一批养老驿站、书店等公共服务设施,这是北京利用零散、低效空间进行的补建;北京越来越“潮”,是北京对传统商圈、特色街巷、滨水空间、慢行步道等的改造提升;“急难愁盼”的事得到高效办理,变成群众溢于言表的笑容,是北京“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主动治理的深化……每一个规划及其落实都着眼于人民的需要,落脚点是为了人民。
绘好城市蓝图是使城市发展向新,那么我们的乡愁呢?关于北京城的历史记忆呢?胡同深处、小院人家,青砖灰瓦,还有空中的鸽哨声……这是北京城独特的历史记忆,也是北京特有的城市声音。为此,北京不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保护更新。以东城区为例。为助力中轴线申遗,东城区完成鼓楼、正阳门箭楼等重点文物修缮,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全方位重塑壮美秩序。如今,不仅青砖灰瓦、淡雅质朴的老城风韵得以传承,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街巷环境品质也大幅提升;700年玉河故道重现“水穿街巷”景观;一个个鸽笼经过改造,也变得安全、科学,与城市风貌相融和谐。
在城市生活,我们对生活品质是追求的,比如完善的交通和配套设施。这就曾经是回龙观和天通苑很多社区居民的“愿景”。为解决“回天地区”交通拥堵、职住失衡、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2018年以来北京接续实施两轮“回天行动计划”,落地实施240个重点项目,新增学位3万多个、医疗床位2000多张、大型文体设施4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到96.3%。2025年,北京启动“回天行动计划”第三轮项目规划。把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愿景清单”变成“项目清单”,“回天行动”是北京破解城市公共服务难题,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缩影。
城市生活品质还内在包含良好的城市环境。这几年北京的“City Walk”很火,我们的朋友圈也常被蓝天白云刷屏。这些年,北京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开展清洁能源改造、推广新能源车、扬尘精细化管控,持续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十年,北京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的治理历程,被联合国环境署称赞为“北京奇迹”。我们再来看一组数字。相较2013年,2024年北京四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浓度,分别下降65.9%、50.0%、57.1%、88.7%;优良天数290天,增加了114天,好天儿多了近4个月。也正因此,我们可以拍蓝天白云、拍朝霞晚霞,甚至拍对大气透明度要求极高的星轨,在故宫、在北海、在首钢园……
第三个问题:北京从首都功能定位出发明确提出“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宜居、韧性、智慧的北京什么样呢?
首先是更宜居。1996年,联合国第一次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2005年,北京在国内最早提出建设“宜居城市”。2017年,北京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格局,完善配套设施,加强精细化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城市宜居水平不断提高。那么,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成绩单什么样呢?在2024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排名中,一共100座城市,北京排在第三名。根据《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未来北京将以“花园城市”理念,全力打造一个天蓝水清、绿意盎然、秩序井然、和谐宜居的花园都市。
其次是更有韧性。什么是韧性城市?其实,韧性城市与我们息息相关,就是“安全”。2012年7·21特大暴雨,给首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教训异常深刻。面对北京气候变化和频发的极端天气,北京不断提高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也就是城市韧性。为此,北京采取了一系列韧性城市措施,如加快老旧管网升级、推进疏散救援避难空间建设、加强海绵城市技术应用,等等。2025年7月下旬,北京遭遇极端强降雨。从靶向预警,到提前转移8万多群众,再到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快速抢险救援,北京打破“暴雨必内涝”魔咒,最大限度降低了人民群众伤亡。2025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出台《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将韧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方面,既构筑城市建筑、水电气热等生命线工程,也完善韧性治理措施与应急协同机制,意在系统提升北京城市维持力、恢复力和转型力。
再次是更智慧。智慧城市离我们很远吗?上下班路上,我们是不是常连续遇到绿灯?仅仅是我们运气好吗?很可能是我们赶上了信号灯“绿波带”。这背后是大数据技术的支持。2024年,北京新建100条绿波带和472处绿波带路口,平均不停车通过率达到76.7%,比2023年提高了近十个百分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今天,北京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全方位提速:“城市大脑”聚合交通、生态、水、电等城市体征指标,人工智能街区建设稳步推进;地下,电缆数字化隧道无人巡检示范区“机器狗”正对电缆进行巡检监测;地上,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已实现600平方公里连片运行……北京还以“京通”为网上办事门户,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彰显智慧水准。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再度举行,重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出着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其中,创新、美丽、文明是最新要求。北京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已全新出发!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将共同书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赵苇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6/127840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