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网友论坛 时事锐评

秋冬种收官在即 夯实2026年夏粮丰收基础

2025年11月26日 16:50

据人民网11月23日报道,目前全国冬小麦播种已过九成半,秋冬种接近尾声。当前,主产区正精准施策,全力以赴抓好冬前管理,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秋冬种是夏粮生产的“第一仗”。秋冬种的质量成色,直接决定着明年夏粮丰收的底气,影响着全年粮食供求的基本盘。

image (1)

11月19日,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凤城街道刘楼村,农机手驾驶播种机播种冬小麦。 新华社发(徐泽源摄)

从被动应付到应播尽播的逆袭。今年9月以来,黄淮海地区连续降雨,冬小麦播种面临“窗口期缩短、播期推迟”的严峻挑战。关键时刻,从中央到地方迅速行动,农业农村部启动“促壮苗农技百日行”,抽调专家组成12个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把脉开方”;河南举办“抗湿播种网络直播培训”,把农技课堂搬到手机屏幕前,让农民足不出户学技术;陕西出台“五补一促”技术指南,用“以种补晚、以密补晚”的精准策略,为晚播小麦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一时间,高性能精量播种机昼夜轰鸣,农机应急服务队穿梭田间,深耕整地、施足底肥、优选良种……科技的金钥匙打开了湿涝困局,让“应播尽播”从目标变成了现实。如今,走进河南商丘的麦田,驱动耙精量播种一体机“一机多能”,打碎土块、精准下种,解决了土壤板结的难题;在山东莘县的高标准农田,农业技术人员逐块查看苗情,对旺长麦田喷施调节剂,对弱苗田块“开小灶”补肥,确保每一株麦苗都能吃饱喝足。

从种得好到管得精的升级。如果说播种是夏粮生产的“起跑线”,那么冬前田管就是“耐力赛”的关键一环。各地的田管措施并非“一刀切”,而是“因苗施策、分类指导”:对墒情适宜的麦田,及时适墒镇压,保墒提温;对晚播弱苗,增施有机肥,促进根系发育;对旺长麦田,喷施控旺剂,防止冻害。这种“精准滴灌”式的管理,就像给麦苗“定制营养餐”,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提升了管理效能。科技的加持,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了实处,也让丰收密码藏在了每一株健壮的麦苗里。  

从一季丰收到全年稳产的谋划。秋冬种的收官,不是粮安守护的终点,而是全年稳产的新起点。然而,粮安守护不能只盯着“一季一收”。从长远看,我们还需在三个维度“再续航”:一是产能续航。要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是黄淮海地区的平原涝区治理、灌区改造,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要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让“每一滴水都浇在增产点上”。二是科技续航。要深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让“专家下乡、技术入户”成为常态;要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的问题,让小农户也能搭上“科技快车”。三是产业续航。要延伸粮食产业链,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做强后端加工和营销;要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发展冬闲田种植、设施蔬菜等“冬忙经济”,让农民从“一季收”变成“四季忙”,从“种粮食”变成“赚产业”。  

秋冬种收官在即,但粮安守护没有“终点线”。从镇压保墒到肥水调控,从病虫草害防治到防冻减灾,每一项措施的落实,都是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坚定践行;每一分汗水的付出,都在为国家粮食安全添砖加瓦。在广袤的田野上,作物在土壤中积蓄力量,农户在田垄上辛勤耕耘,干部在一线靠前服务,科技在田间赋能增效,这共同勾勒出一幅“人勤地不懒、岁稔粮满仓”的美好图景。

眼下,冬小麦正积蓄力量,等待春天的拔节孕穗。而我们的粮安守护,也将继续“续航”——因为每一株麦苗的成长,都连着“国之大者”;每一次科技的突破,都为了“万家粮仓”。让我们以秋冬种的“开门红”,为明年的夏粮丰收稳产保供。

作者:文悦

责编:吴成玲

校对:邱子凌(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6/12784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