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曹琪:深化“昌盛模式”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

2025年11月27日 09:48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

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和完善治理的方式方法,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在“家门口”,对于这一点,我是有着深刻体会的。

昌盛园是昌平区城南街道的一个普通老旧小区,我的家就住在这里。别看现在老旧小区改造的“昌盛模式”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可是在5年前,昌盛园社区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昌盛繁荣,是个问题成堆的老大难小区。由于产权单位众多,大部分楼栋早就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公共区域的卫生是邻居自己打扫的,楼道里的灯泡我都更换过好几次,甚至出现过垃圾堆成小山半个多月都没人清理的情况。居民们怨声载道,投诉件很多,幸福感很低。

如今经过改造,昌盛园社区环境整洁、治理有序,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多元化。从没人管到有人管,而且管得好,居民们都说,这才是我所期盼的家的样子!如果说看得到的环境提升是基层治理的“面子”,那么居民们所真切获得的幸福感就是基层治理的“里子”。这些年来,基层治理的成果让这里的居民生活“有里有面”,昌盛园社区也真正实现了昌盛繁荣。

那么产权单位复杂的老旧小区,如何通过改造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所有居民都获益呢?基层治理这道城市发展“必答题”,如何才能解答好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北京市始终抓住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这条主线,把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作为重要解题方式,有效解决了一大批基层治理难题。

昌平区结合自身实际,也在不断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有效载体和有效方法。2020年,城南街道以“接诉即办”为主牵引,把老旧小区改造与基层治理、服务民生有机结合,只用1年时间就让从前脏乱差的昌盛园社区焕然一新。并在改造过程中,探索出了向前一步、主动治理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昌盛模式”。

一、“昌盛模式”的形成

当然,“昌盛模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经历了由“围楼自治、心墙难开”到“昌盛无界、幸福共享”的过程。

(一)围楼自治、心墙难开

昌盛园社区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常住居民2341户,7000多人,40栋居民楼分属于21家产权单位,被圈出36个独立小院,是个典型的老旧小区。自从昌盛园社区改造项目启动开始,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经常到小区周围考察,从东走到西580米,从南走到北660米,走一圈下来2.6公里,需要走3200步。这样一个大体量的社区要改造提升,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封闭的楼栋化为一个整体。

可居民们的想法截然不同。对于失管弃管、环境脏乱的小院居民来说,大家十分欢迎拆掉围墙进行改造;但原本管理有序的小院居民并不愿意拆除围墙,担心现有的良好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房产贬值,比如13号楼的居民就属于这一类,他们的独立小院拥有社区里唯一的一片绿地,并且停车位充足。

当时,街道工委书记说:“要想打破这种分而治之的混乱局面,关键就是要把这些分散的独立小院打通,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这就需要凝聚人心,打破居民心中的那堵心墙。”

为了使居民能够凝聚共识,街道工委主动靠前,直面矛盾,依托北京电视台《向前一步》栏目,跟居民进行面对面的真诚交流。针对改造前期部分居民反对拆除违建和围墙的问题,街道在对各个小院进行规划前,已经征得产权单位同意把管理权交给街道。明确了小区围墙权属等问题后,规划师也向居民解释了为什么要打开围墙。“每个小院的院子都很小,能做的事情很少,公共空间只有打通才能实现共建共享。并且打通围墙之后,绿化系统就连接起来了,加在一起能达到3万平方米。随着社区整体环境的提升,不仅不会造成房产贬值,13号楼还会实现增值。”

了解到这些,13号楼的居民打消了部分疑虑。又有居民提出新的问题,“过去小院停车方便,而且还免费,拆了围墙以后别人也可以来停车,我们的车怎么办?”规划师说:“社区的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拆除违建、围墙的空间腾出来后可以改成停车位。另外,社区实行集中封闭管理后,停车需求会比现在少,总体车位是有富余的。”

就这样,居民不断提出疑问,街道、社区等工作人员一一进行解答,从拆除围墙的大事到安装座椅的小事,经过反复协商、沟通,改造方案最终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二)昌盛无界、幸福共享

先拆“心墙”再拆“围墙”,这样才能实现昌盛无界、幸福共享。街道坚持“先拆违建后提升”,成立了五人工作组,“地毯式”摸排发现私搭乱建500多处,“走亲式”入户1000多家,“车轮式”谈判600多轮,“闪电式”修复楼体外墙1200多平方米。只用了61天,就实现了违建、围墙全部“零补偿”拆除,为社区整体改造提升清除了障碍。

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经过业主大会集体表决,社区很快选聘了新的物业服务企业,实行统一管理。同时坚持“全龄友好、幸福共享”的原则,把专业设计与居民点相结合,把征集到的40多条居民意见建议融入设计方案,满足了老人、青年、儿童等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让改造真正改到了居民的“心坎上”。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在“昌盛模式”1.0版本基础上,城南街道探索和发展2.0版本,全面提升“软件”设施,积极开展社区营造行动,增设了养老驿站、暖心驿站、共享书吧等便民公共设施。持续开展社区文化的塑造和社区精神的挖掘,组建了歌舞、旗袍、朗诵等文化社团,开展了小树认领、社区LOGO征集、传统文化周末小课堂等活动,让原本淡薄冷漠的邻里关系发生了温暖的“质变”。一位居民说:“现在,社区不仅环境卫生提升了,老人孩子活动有了好去处,我们也愿意走出家门和邻居们沟通交流,人情味儿越来越浓了。”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民心工程,这不只是一场关于围墙的争端,更是走出自我封闭,走向共商共治,实现共赢共享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次次3200步的调研,更是用脚步丈量需求、用掌心实现美好的成功起点。

二、党建引领解难题

昌盛园社区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发挥了重要作用,破解了难题,打通了基层治理的“血脉经络”,这也正是“昌盛模式”的核心所在。

第一,聚焦问题凝聚共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的问题,街道工委经常与居民沟通交流、分析研究,最终明确了“一并二拆三统筹”的工作思路。一并就是把原先的21个物业管理区域从法律和空间上合并为一个;二拆就是拆除违建、拆除围墙,打开公共空间;三统筹就是统筹社区空间、统筹使用资金进行集中建设、统筹实现一家物业接管,这样就为社区从有效改造到综合治理的持续更新指明了方向。特别是这次改造集中了市区“微提升”资金、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以及社会单位捐赠等资金共计1600多万元,并且坚持一次规划、集中建设,公共空间改造每平方米综合投入只有267元,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保障了高品质,这样就破解了以往每年小额资金分项投入、反复施工的弊端。居民也逐渐养成了付费享受服务的消费习惯,两年内物业收费率从10%增长到70%,实现了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第二,向前一步凝聚人心。居民诉求无小事,针对居民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社区干部都是到居民家中反复做思想工作,了解大家的顾虑和期待,讲清法理情,化解居民的心结。同时通过公众号线上问计、共商共治墙公示等形式,广泛收集居民的意见建议,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真正实现了“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第三,组织引领凝聚力量。通过设立“项目专班、工作组和临时党支部”,强化党建引领,最大限度凝聚起街道、社会、媒体、公众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院落党小组—楼栋党员骨干”组织体系的作用,实现“基层支部吹哨、网格党员报到”,只要群众需要,就能立刻赶到。在社区整体规划的过程中,带动居民深度参与改造,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2021年,昌盛园社区党委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昌盛园改造案例,作为社区操作尺度唯一一条经验,被住建部纳入第四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2022年,“昌盛模式”从全国30个省(区、市)各级改革部门推荐的近2000个改革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并获评第二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

三、“昌盛模式”新发展

“昌盛模式”还有新发展吗?答案是肯定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条小路是昌盛园社区旁边的背街小巷,虽然只有628米长,却拥有100多家商户,是连接昌盛园南北两区以及昌盛园小学的重要通道,承载了周边居民买菜、餐饮、接送孩子上学等一系列需求。但人行道坑洼不平、交通秩序混乱等安全隐患也长期困扰着这里的居民。

2023年,城南街道创造性地把“昌盛模式”推广到背街小巷改造中,探索“商居同盟”,组织商户、居民、产权方、设计公司、行政管理部门等多个主体在同一平台对话,群策群力,最终实现了道路交通人车分流,提升了市政配套设施,推动了街区整体环境的联动更新,打造了一条“烟火气”兼具“时尚范”的“昌盛小街”。今年春节,昌盛小街还开展了年货大集活动,不仅可以买年货淘宝贝,还能看民俗表演逛庙会,整条小街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在扮靓城市颜值的同时,深化“昌盛模式”,让老百姓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经过不断实践,如今,“昌盛模式”已经成功推广到了11个老旧小区和1条背街小巷,改造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点带面的全域更新格局。当然,在全市,像这样治理成功的样板还有很多,未来,希望通过各级党组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7/12784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