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以首善标准谱写“京”彩华章——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 首都发展新篇章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粮食生产连续5年实现较快增长 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
2025年11月27日 10:26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科技综合实力全国领先。这是记者从昨天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乡村振兴专场上了解到的。
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杨建海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打造6500亩“两高一智”示范区。粮食生产连续5年实现较快增长,播种面积和产量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93%和89%;北京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第三。
多项农业指标位列第一
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突破。北京市先后在农业科技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龙头企业培育、重点项目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支撑和研发服务。目前,全市形成了以平谷区为核心、7个辐射区功能错位、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
杨建海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着力构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目前在京保存的种质资源有214.4万份,位居全国首位。29家种业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每年农作物领域审定登记新品种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9个物种育种水平领跑国际,18个物种育种水平国内领先,“种业之都”建设快速推进。
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不断取得新突破。杨建海称,自主研发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分子育种实验室专用移动机器人、杂交小麦育种等一批原创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核心技术装备实现多个“首发”,AI植保多模态大模型代表中国首次亮相联合国粮农组织,奇稷(QeeG)大模型成为全国首个农业领域千万量级大模型。
京郊成为“文化生活空间”
“十四五”期间是北京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提升的五年。全市拥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743个、市级休闲农业星级园区318家,近300名“头雁”经过培育,已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领航者和生力军。村咖、烘焙、非遗工坊、特色市集、文化演艺、农创活动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目前,全市国家级和市级美丽休闲乡村达116个、村咖数量超过260家、乡村民宿达到3932家,京郊已经成为首都市民亲近自然、体验文化的“第二生活空间”和“第二文化空间”。
“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正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北京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姚忠阳介绍,累计实施的106个乡村振兴产业综合发展项目,预计建成后可直接带动项目主体增加营业收入8.5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4.5亿元,带动村集体收入1.34亿元,成为拉动京郊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2024年国家例行监测合格率99.1%,高于全国平均合格率1.1个百分点。
“北京市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北京市委农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连武介绍,截至目前,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121家、获证产品432个,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总产量达45.18万吨,年底前可达46万吨,实现较“十三五”末翻一番的目标。
在“管出来”方面,市区年定量抽检超4.3万批次,快速检测20万批次,农药兽药等检测参数累计超千项,检测体系能力水平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农兽药和重金属残留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生产主体农安意识和品牌意识,深化基层监管能力和部门联动,打造北京农产品安全、优质、新鲜的卖点,形成优质优价良性循环态势,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价值共享,从价格价值端促进生产端农产品质量安全提档升级。”陈连武表示。
责任编辑:张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7/1278448.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