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社会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2025年11月28日 12:01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四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民生保障扎实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十五五”时期,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1、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超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为大”之“大”,意味着民生在现代化发展价值排序中的优先地位,意味着现代化发展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考量。《建议》将“民生为大”的一般性要求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举措,彰显出“十五五”规划建议鲜明的民生导向。

将“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统一起来。“国之大者”体现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与长远布局;“民之关切”是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反映国家发展的根本导向与实践取向。“国之大者”为“民之关切”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民之关切”为“国之大者”注入活力和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统筹协调中取得发展成就,在历史接续中不断向前迈进。“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目标以及各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都体现出将“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统一起来的发展要求。

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统一起来。“投资于物”指对实物资产的投资,即对先进制造、尖端科技、新型基础设施等物质要素的资源投入;“投资于人”指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资源投入。坚持“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统一,是“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与发展目标的要求。在一段时间内,诸如兴建大型基础设施等“投资于物”的举措,快速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我国社会化大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但近年来也面临“投资于物”效益下降等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统一起来,使“物的现代化”更好地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物质支撑,使“人的现代化”更好地为“物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探索出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现代化新路。

将“人口规模”与“人才优势”统一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一个也不能掉队”意味着现代化发展成果要惠及14亿多中国人民。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其内在的发展优势,亦面临特殊的发展难题,特别是民生政策的制定、实施、保障、评估等均面临复杂难题。近年来,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十五五”期间,将“人口规模”与“人才优势”统一起来,形成更多的“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议》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提出要“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就是在“生”与“育”、“引才”与“用才”等方面着力突破,从而使人口规模和人才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

发展与民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建议》提出,“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体现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能够做强国内大循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将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机统一起来。

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只有稳定就业,才能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要求高质量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将创造充足、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十五五”期间,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要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强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投资政策的政策联动,前瞻布局数字经济、银发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产业,扩大就业岗位总量,为重点群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发挥国有企业对就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民营经济在促进就业中的“稳定器”作用。完善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效率与公平得以具备内在统一的制度基础。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二者的关系需要进行内在调适,使效率成为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成为效率的持久保障,使各领域现代化建设在稳定、有序、有活力的环境中推进。优化分配结构,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要健全各类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初次分配机制,促进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由此起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生存与发展保障,让劳动者稳定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强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收入差距和民生保障水平差距。促进和规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鼓励先富带后富促共富,推动第三次分配的补充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创造乡村优质生活空间,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建议》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其建设和实现不能简单依赖外部输血,而是要着眼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十五五”期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终落脚点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将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禀赋转化为乡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着力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3、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民生工作的具体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步,民生的“需求侧”不断变化和升级,民生的“供给侧”也要不断优化结构。“十五五”期间,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要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现民生建设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平衡。

兜牢民生底线,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就是要解决民生保障的覆盖广度、支持力度等方面的问题。切实兜住、兜牢、兜好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破解各领域的民生难题,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十五五”期间,要在民生建设的“普惠性”上着力,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支持普惠养老服务增量资源向社区倾斜,积极发展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推动普惠托育纳入企事业单位职工福利体系,减轻养老和育儿成本负担。在民生建设的“基础性”和“兜底性”上着力,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救助动态监测机制,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帮扶。

优化民生服务,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激发主体动力,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十五五”期间,要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健全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切实增强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公共服务可及性,确保公共服务资源投向最需要的地方和群体。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根据县域内人口分布、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加强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统筹,避免公共服务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闲置,完善投入保障长效机制,促进县域内公共服务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公共服务过程和模式进行升级,开发适用于不同场景、不同群体的普惠性公共服务应用,推动数智公共服务的适老化设计。加快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扩大优质数字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以新技术条件推动各类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稳步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效能和发展水平。

顺应民生期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多样化、丰富化、差异化,民生建设必须及时回应新需求、新变化。“十五五”时期,顺应人民群众的民生期盼,不仅要关注“有没有”的问题,更要关注“好不好”的问题。《建议》提出,“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便利化发展”。对此,要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在推动美好生活上的创造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需求为导向配置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全民健身的体制机制,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优质、赛事丰富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体旅融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全民阅读,建设覆盖城乡、实用便利、服务高效的全民阅读设施,推动公共阅读资源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打通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以社区为主场景主阵地,加强各类便民服务资源统筹整合,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让居民能便捷享受高品质的日常生活服务。

(作者:项久雨,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主流意识形态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25/1128/12785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