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许志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8年11月03日 00:00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我们党从十二大开始到现在,一共开了大约35次全会。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应该就这一次。可见,现在这个问题之重要。而且这次全会,专门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决定。如何学习这个决定呢?我今天想给同志们汇报七个方面的想法,也是我学习过程当中的一点感受,换一个角度说,就是我们把握胡锦涛同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时,应该从哪几个角度来思考。
一、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中,总体认识和把握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我先说第一个问题。我感到我们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要把它放在胡锦涛同志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总体当中,这个道理我不多说,同志们也都可以理解。如果我们就胡锦涛同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来把握这个思想,恐怕对这个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就不一定那么准确、那么严格。因此,弄清楚这一点,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重大战略思想的认识,对于在胡锦涛同志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总体当中来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思想,应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大家知道,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在一个场合,他自己总结说已经提了八个,实际上在军队方面还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因此,在我看来就是九个。这九个战略思想是这样的:“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以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这样一系列战略思想。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这个学术界有研究,但是看法也不完全一样。在我看来,胡锦涛同志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当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科学发展观,一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说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做的事情,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的这一系列战略思想的主线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以我今天的发言,如果有一个题目的话就是这个题目。
对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有一个看法,不一定准,我认为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我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落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胡锦涛同志其他的各项战略思想,应该说都是服从和服务于这样一个主题的,按照这样一种认识,我感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内在的包含着这样一个逻辑系统,这个系统如果展示出来,写成一本书的话,应该包括13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的指导思想。
第二个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第三个部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四个部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从第二个部分到第四个部分这是讲科学发展观本身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它是狭义的科学发展观。我提这个看法,大家不一定赞成,但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一个感受,参加六中全会,学习六中全会的文件,我感到科学发展观应该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说,胡锦涛同志一系列战略思想,作为一个总体,这个总体的特点是什么?用哪一个概念来加以概括、加以表征?这就是科学发展观,这个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是胡锦涛同志一系列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战略思想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所以我感到科学发展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说,科学发展观就是表征胡锦涛同志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狭义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第五个部分开始,我又把它划分为一个阶段。
第五个部分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第六个部分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以法治政。
第七个部分是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个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第五个部分到第八个部分,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上的生动体现。第五个部分讲的是经济建设,第六部分讲的是政治建设,第七个部分是讲的文化建设,第八个部分讲的是社会建设。这四大建设是科学发展观这四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过去我们讲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是讲经济、政治、文化,胡锦涛同志把这三位一体,扩展到四位一体,加入了社会建设,这是一个创新。学了这次六中全会的精神,我感到社会建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一个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一点后面我还要讲到。
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没有条件是很难办的,那么这些条件是什么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动力机制,主要是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就构成了第九个部分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道德支撑,因而需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就构成了第十个部分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安全环境,因而要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历史使命,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构成第十一个部分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外部条件,因而就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就构成了第十二个部分的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因而就要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就构成了第十三个部分的内容。
这十三个部分综合起来,用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加以概括呢?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所以,我说科学发展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个看法不一定对,我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量,这是我说的一个想法。
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理解和把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重大意义
第二个想法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来把握《决定》的重大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学习和把握《决定》,也不能就这个《决定》本身,来学习和把握这个《决定》,而要把它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重大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来看,这样才能看得更透彻一点。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不仅要把它放在胡锦涛同志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总体当中来把握,而且要把它作为一个形成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理解和把握,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有助于我们更加自觉的贯彻《决定》的基本精神,关于这个问题我讲三段话。
1、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不是说现在才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就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成果,比如,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论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还提出了稳定压倒一切;江泽民同志的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同志们都知道他讲了12条,以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都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些思想既是我们党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又是我们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来源。
2、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还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回顾这几年,同志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十六大还只是勾画小康社会的蓝图,其中有一条是社会要更加和谐,还没有把它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出来,到了十六届四中全会,我们就把它作为我们党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提了出来。2005年2月,我们党又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什么叫和谐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什么?那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团结、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到了十六届五中全会,我们就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到这个时候,我们把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作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提出了工作的要求和各项政策措施,
同志们可能都还记得,那个时候,胡锦涛同志围绕着“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了九条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果我们的认识不到了一定的火候,这个决定是做不出来的。做出这个决定,表明了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是大大的深化了。同志们回顾这一段过程,就可以看到这个战略思想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它也不是一下子就出来的。
3、《决定》的形成过程
大家都知道,2006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为此中央还专门发了一个通知,让各个大单位搞调查研究,为中央提供材料,这个通知是2月22号发出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中央报送了124份书面报告。
胡锦涛总书记还亲自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中央统战部听取了各个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中央成立了文件起草组,这个起草组还组织了六个调研,到12个省市进行了专门的调研。《决定》的草稿出来以后,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进行审议,并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到今年的7月份,中央就将《决定》草稿下发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我们接到征求意见的稿子后,专门开常委会,专门组织人研究这个文件,提出修改的意见。我们还真提了不少意见,给中央写了厚厚一本子。
到8月14号,胡锦涛总书记又专门组织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征求各个党派的意见,应该说中央对各个地方的意见是高度重视的,认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见,积极吸纳其中的合理意见。
文件起草组按照中央的要求,对决定稿进行了认真的修改。修改以后,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再一次分别进行了审议,然后才提交十六届六中全会来讨论,这次中央全会又提了很多意见。采纳大家的意见,《决定》稿进行了37处修改,有些是思想性的、理论性的,有些是文字性的,最后大会一致通过。
我回顾这样一个过程,想说明什么呢?想说明,《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长期经验的总结,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系统。我们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思想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那么到目前为止,这个过程的最高点是什么?就是中央这个《决定》。
这个《决定》反映了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识的深化、理论的完备。讲完了这三段话以后,我谈一下如何对《决定》进行评价,我这个评价既是我的,也不完全是我的,六中全会开完以后那个新闻公报,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但是这里头也有我个人的看法,结合中央的精神,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讲这么一段话:《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了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的文件。
三、在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把握并加强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下面我说第三个想法,在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把握并加强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央六中全会这个决定没有明确地这么说,现在的理论文章我也没有看到有这样说的,但是,根据我个人的学习体会,我总感到,我们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这样相互联系的两层含义,一层是广义的,一层是狭义的。这个想法也是不一定对,我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大家一起研究。
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在内的全部社会建设。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相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而言的,与之并列的是社会建设。
那么广义的和狭义的怎么区分呢?首先,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从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意义上讲的,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侧重于从工作部署的意义上讲的。其次,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从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角度讲的,而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从解决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实课题的角度讲的。
这两层含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在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来进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引导和制约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搞好了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志们想想是不是这么一个理儿?!如果我们这个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离开了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比方说离开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你那个狭义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到哪里去啊?就很值得琢磨了。所以,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
所以,胡锦涛主席在六中全会闭幕的时候,讲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是要求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之中。我们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活力。胡主席这段话非常深刻,向我们表明了一点,我们在构建与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相对而言的和谐社会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从大社会着眼。
那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它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2005年,胡主席在中央党校办的一个省部级干部班上明确提了六条,同志们可能还都有印象。这次六中全会又把这六条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要求写进了《决定》,这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做到了这六条那就是和谐社会,没有做到这六条,我们的和谐社会就还没有构建成。下面我就这六条简单谈谈我的理解。
1、民主法制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在民主法制轨道上运行的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前提;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和谐,法制作为社会行为的规范,就是为了保证社会的有序、和谐。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以法治国的方略。他特别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以法治国统一起来,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政治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和改进立法,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自觉守法、用法的一种社会氛围。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民主没有法制是不行的,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而现在我们这方面,说句老实话,还存在着很多毛病,还有很大差距。
2、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的社会,各得其所就是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各种资源享有平等的权利,是公民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没有公平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而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的矛盾,值得我们很好的研究和解决。社会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价值追求、价值判断和价值实践,是指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时分配行为的合理性。我们现在分配行为的合理性是大打折扣的,所以我们建构和谐社会的任重而道远,它是指一个社会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扶持社会正气、谴责歪风邪气、打击邪恶势力。同志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当中,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在调研的过程中,老百姓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话很朴实,只讲了两句,就呛的你够呛啊!“什么和谐社会?!社会搞公平了就和谐了!共产党不腐败了就和谐了!”所以,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公平正义,没有这个,就没有社会和谐。
3、诚信友爱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求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又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是两种和谐的内在统一。而在这两个和谐当中,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直接影响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和谐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一种理想的社会关系。诚信友爱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说人的素质没有得到提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我们这个社会要和谐就会很难。所以,要诚信友爱,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这个社会才能和谐。
4、充满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的社会。社会活力总是和创造相伴,总是和生机相连,社会主义和谐体现的是民族的生命力,反映的是国家的发展潜力。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这个国家的力量、这个国家发展的后劲就大打折扣。所以,一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就必须要有活力。
社会活力体现的是民族的生命力,反映是国家的发展潜力。我们可以这样说,迄今为止的所有社会进步,都闪烁着人类勇气和智慧的光芒。创造活力是社会和谐的条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活力不行,将来我们这个社会搞的很和谐,但大家都在那里睡觉,那这个社会和谐是持续不了多久的。
社会活力包含三个方面:社会主体的活力,社会机制的活力,社会生活的构成要素的活力,这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互为前提,统一构成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
5、安定团结
人类社会是一个活力有机体,社会有机体的各个要素、各个系统的关系是不是协调有序,将影响到社会的功能,从而决定社会的和谐与否。所以,社会各个要素、各个系统相互之间要配套,没有这个很好的配套,社会同样不会和谐。
我们说,只有实现安定有序,才能在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和差异性中寻求统一,在社会利益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和谐。实现社会安定有序,就要努力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睦、平衡,努力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章可循,从而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各获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各享其成。没有这四点,这个社会就是不会和谐的,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多少人下岗、失业啊?!现在有1个亿的农民工进了城,还有一个1亿的农民工作为后备军在那里等着,我们国家的农村有4亿多人口已经没有了土地,这样的社会怎么和谐啊?!安定团结是一个重要的特点,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在我们党关于社会和谐的理念当中,还包括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国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中国社会要和谐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所以我们提出来,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从根本上说,没有世界的和谐,中国也和谐不了。2005年9月15日,胡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郑重讲了“四个坚持”:1、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2、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3、坚持包容精神,维护世界的多样性;4、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并且强调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需要全面的把握、全面的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也不是一个社会形态的某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而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和谐社会具有历史性、动态性,不同的社会形态及其阶段,有不同的和谐状态和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从社会发展、社会机制、社会管理、社会道德,以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综合协调的、治国理政的大视野大思路。因此,我们学习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一定要有这样一种大视野、大思路,换句话说,我们要从这里面领悟出大视野、大思路,不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就是空话一句。
这是我给各位领导、同志们汇报的第三个想法。
四、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度,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下面我说第四个想法,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做了不懈的努力。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加深,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同志们仔细看这次六中全会的《决定》,它讲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性的时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高度来加以强调的。那么,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性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三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
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那就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过去从来没有这样强调过,这是一个全新的论断,为什么这样说呢?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友好相处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书中,关于未来的社会都是这么讲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
这就是说,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社会从本质上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和谐,就意味这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败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社会不和谐,尤其是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关键的时候没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有效支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一次中央做出这样重大的论断,强调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为了更好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我们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面对着很多挑战,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要应对挑战化解风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把我们内部搞和谐,就必须把我们的社会搞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这个判断是这样说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这两个“前所未有”是值得我们每个同志认真思索的。当前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虽然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都是好的方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发展的因素越来越显著的增多,我们还将长期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这样一种压力。虽然我们国内的发展形势好,但是也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特别是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关系深刻调整,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
在这样一个国内国际形势面前,如果不能把社会搞和谐,特别是党群、干群关系搞和谐,我们怎么抓住机遇,怎么应对挑战?说句严重的话,如果我们的社会和谐再这样发展下去,不能得到改观,我们会丧失机遇,我们会在挑战面前败下阵来,我认为中央正是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和谐社会的构建的。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的必然要求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社会机制有了很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我们的社会总体上说是和谐的,但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也是相当明显、相当尖锐的,关于这一点同志们都有感受,体会都很深刻。
要讲例子可以讲一大堆。有一个省的武警总队的领导告诉我,去年他们省的群体性事件就有1260多件,少则50多人,多则2万多人。我们这个社会的和谐状况到底怎么样,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研究了,再不提这个问题,再不抓这个问题,我们将面临很艰难的境地。
现在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发展的问题,发展还不到那一步,有些却是我们工作上的问题!我给同志们再讲一件事情,有一个地区,有一个百姓,他的儿子给一个造葡萄酒的个体户打工。很多很多准备酿酒的葡萄堆在那里,堆得象山一样,就需要人负责清理。那个百姓的儿子在清理时,葡萄堆塌了,把他埋在下面,闷死了。他上有老下有小,镇里的人都很同情他,说这应该有赔偿啊,咱们找那个体户要多少呢?就要20万吧!于是镇长带着人就去了,那个老板说,20万没有,只有6万块钱,要了拿走,不要就在法庭上见。这个镇长很不高兴,就找到县里。县里说,哎呀,是这个个体户啊?!县里有好多事情都要他帮忙呢!县里解决不了,这老两口就跑了很远很远的路程,到北京天安门给主席跪下来。那里面的武警战士当然是不让他们跪的,就劝他们走,问清楚他们是什么地方的,通知那个地方来人把他们领回去。地方来人说,走吧!这个事情别在这儿闹,咱们县会给你做主的!回去后,派人看着他们,不让他们再跑出来。这能和谐的了吗?!
还有一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我到一个地方去,那是一个不小的机关,外面有几百个人,这个机关没有派一个工作人员出去见一见。我就说,怎么不派个人去见一见他们,如果高层的首长忙,去一个低层一点的,如果低层的领导也不便出面,就去一个在机关工作的同志,跟他们聊聊,听听他们的意见,化解化解这个矛盾!机关的工作人员就跟我说,许教授你不懂!“你不懂”,首先这个断语就下了,然后说他们在那里静坐,我们不能和他们谈,我们谈不好,就会被他们抓住。我们画一条白线,不允许他们过这条白线,过了这条线他们就犯法,我们就可以抓他们!这样搞能和谐吗?!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矛盾问题很多啊,这次中央决定讲了一系列的问题,同志们可能都看了,我给同志概括这么六条:第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第二,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三,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第四,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的作风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适应。第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第六,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危及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稳定。
前段时间我看了中央党校的一个调查报告,这个调查报告的调研对象是在中央党校学习的70个厅局级干部,我们的70个厅局级干部的共同认识是什么呢?概括为三句话:第一句话,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我们社会最重要的矛盾。第二句话,构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们党和政府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第三句话,社会分配的不公,是我们这个社会面对的最大风险。
这三句话很有分量,尤其是这三句话是在中央党校学习的70多个厅局级干部的共同认识,我们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还相当严重,就是针对这些不和谐的因素提出来的。如果社会不和谐,我们也不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怎么样呢?本质体现不出来,不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能够解决好社会生活中这些矛盾,这三条算是说到家了,我们要学习《决定》,认真的加以领会。
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上,把握《决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五个想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上,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这是《决定》当中很重要的一块内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行的,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照建设小康社会所提出的目标要求,确立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六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这样一个论断,就极其深刻地向我们表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1、指导思想
用什么样的思想做指导,是由这个事物的性质决定的。关于指导思想,中央的决定讲了四条。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有的同志说,这个太长了,这么一大串,将来再发展下去,我们文件都不好写了。也有的人主张,将来我们的指导思想就写成“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这句话都包括了。大家对马克思主义都清楚,但将来对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不一定都清楚了。所以,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以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我想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过去,毛泽东讲矛盾斗争,于是有人说共产党的哲学是斗争哲学。今天不行了,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得用和谐哲学。于是又有人把中国历史上的“和为贵”、“和”科学搬出来作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的理论基础。同志们!这行吗?不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讲对立面的斗争、对立面的统一,这个关系过时了吗?没有!所以,我们搞和谐社会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搁在一边。
第二,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是中间环节。同志们都知道,实践是不能直接产生理论的,实践产生理论是要经过一系列环节的,同样理论也不能直接指导实践,理论要指导实践也要经过一系列环节的。正确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上出了毛病,正确的理论就会产生错误的后果。所以,要保证中间环节不出问题。
第三,必须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准。这个标准是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要求,总的要求是指导思想一个重要的部分。
第四,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这里讲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
《决定》的指导思想包含着理论基础、转换环节、总的要求、需要把握的着力点,这四条构成了完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住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不然的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可能出偏差、出毛病。
2、目标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远期的目标,又有近期的目标。所谓远期的目标是指社会主义建设整个历史进程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谓近期的目标是指到2020年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次六中全会的决定,勾画的是未来14年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时段的目标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一致的,中央的决定概括为九条,这九条是相互联系的,《决定》中都写得很清楚了。
3、基本原则
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应该遵循一些什么样的原则呢,《决定》明确提了六个必须,也就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这六个坚持、六个必须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力量。它既严格、科学又切实可行,值得我们很好的在实践中加以把握、贯彻。
这六个坚持、六个必须是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规定这六个必须坚持的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宗旨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思路的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坚持的领导力量。这三句话值得我们好好的领会。
六、从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特征上,把握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举措
第六个想法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上,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六中全会决定讲了五个方面的重要举措,这些重要举措是哪儿来的呢?是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当中来的,我们不是说要从实际出发吗?就是要从我们这个阶段性特征出发,来把握中央全会决定的一些举措,这样才能把握到位,才能够做到科学严谨。当前,要构建和谐社会,影响和制约和谐的因素很多,或者坦白的说,我们这个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很多,那么影响制约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有哪些?有五点,对这些问题,《决定》都有深刻的分析,并根据分析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同志们看了《决定》都会很清楚。
1、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问题
如果这个社会不发展,这个社会或许很稳定;如果这个社会很发展,这个社会或许也很稳定。现在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个发展还非常不到位,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这个社会不容易和谐,这是发展的水平和质量问题。
《决定》强调,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协调性。有的同志不同意这一条,说我们改革开放之前,也不这么发展,那个时候也很协调嘛!可以做到夜不闭户!现在发展了,怎么门还要上铁锁啊?关于这个问题,我说呀,发展未必协调,协调必须发展。经济发展了,但其他别的方面的工作跟不上,就不能协调;但是如果社会不发展,就不可能协调。
和谐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今天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照系不能是中国原始社会,也不能是中国封建社会,那样比较,就失去了历史的坐标,就失去了先进性。我们党这些年的经济也向我们表明,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中央决定特别强调,加强社会事业,坚持协调发展。
关于加强社会事业,坚持协调发展,《决定》里讲了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这七个方面我给同志们念一念,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这七个方面的措施,概括起来说,就是促进四个协调发展。
一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现在为什么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呀,就是因为城乡不协调,同志们到农村去看,特别是到西北一些农村去看,那是令人辛酸的呀,所以我大胆的说一句:北京不代表中国!北京的发展和我们国家的水平相比,那差距可是太大了。城乡怎么协调?短腿在农村、在三农,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城乡搞协调。
二是,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现在区域发展的也不协调,东部、中部、西部的差距大了,西部有的省,中央一年得给100个亿,才勉勉强强生活过来。怎么使东部、中部、西部协调发展?就是要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把区域搞协调。
三是,着力解决就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现在经济发展得不错,相比之下,社会发展的不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一条很值得我们注意。过去人家说“看病难、看病贵”,我还体会不深,后来我家里有个病人,说在家乡治不好,要到北京来治。我说,那好,来吧!来了以后,一个星期就花了两万八,还什么病也没有治呢!一个星期两万八,人家说老百姓看不起病啊,这才切切实实地感受到。
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了,但是老百姓上不起学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去年高教部在广州开了一个高校咨询委员会的工作会议,我参加那个会,一个领导讲了讲,我看他那个话是拐弯抹角的,不像我说的这么直接,领导说话有的时候是要修饰的,他讲了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四个问题:第一大学生招生太多,第二收费太高,第三教育质量太差,第四毕业以后就等于待业。
所以,怎么把经济、社会的发展搞协调,这是很重要一个问题。
四是,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
城乡要协调,区域要协调,经济社会要协调,人和自然要协调,这是中央一个总的考虑,这四个协调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我们只有从规律上着眼,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更加和谐。
2、深层次的社会体制机制问题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科学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为了确实保证人民的权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益、履行义务。六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六个方面的制度:一是民主权利保证制度,二是法律制度,三是司法体制机制,四是公共财政制度,五是收入分配制度,六是社会保障制度。这六大制度建设好了,并且真正落到了实处,就能够有效的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促进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在这六个制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财政制度,能够把我们的官员从财政上有效地控制住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这儿给同志们举个例子,日本防务学院就相当于我们的国防大学,防务学院的校长到咱们国家来的时候,我在我们那里请他,就咱们日常生活当中,接待高级一点的客人的水平来接待他,他感动得不得了。后来我到日本去,到他那儿去,他难看的不得了,他再三再四的给我解释,说许将军啊,我把我们学校接待中国客人的钱,一分一毫都不剩地全用上来了,来招待你,我就这个水平,我要再动别的一分钱,我就犯法了,我这个校长就当不成了。你看人家那个制度,那完善的程度。
还有,我到美国,去美国国防大学,提前了两个小时,结果人家不接待,你就在外面等着吧,到了时间人家才开始接待。我们国家不行啊,一大帮人提前好长时间就去等着了。制度的规范,特别是财政的规范,能够把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从钱上严格的卡住,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中央这次提出要健全制度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公平正义的问题,要从六个方面加以保证,建立六大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围绕建设和谐文化,《决定》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新提法;二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三是坚持正确导向;四是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这里我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什么,包括四条: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和根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决不能淡化,更不能忘却这个主题和根本。
3、社会管理不够科学的问题
有社会就必然有管理,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管理的内容、方式、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社会管理的规律,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提高社会管理的水平。围绕着社会管理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做了七个方面的部署,这七个方面,同志们应该都已经看过了,我就不再一一说了。社会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社会管理,人们的觉悟再高,社会也很难和谐。
4、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现在,影响社会活力的因素尽管很多,但是据好多方面的反映,最主要的就是两条:社会分配不公和某些领域存在严重的腐败,这两点极大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所以,《决定》中强调,要从世界观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提出了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强调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当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要相信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根本立场,没有这个,其他一切都免谈,共产党的世界观最重要就是这一条。
二是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作用。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改变了;生产关系改变了,人的思想观念就改变了。
三是坚持创新精神。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三个坚持确实做到了,我们就能够有效的激发社会活力,现在我们有些人出毛病、出问题,就是世界观上出了毛病。我过去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世界观上出了毛病,就像树从根上烂一样,所以世界观上绝对不能出毛病。现在,好多人就是从世界观上出了毛病,那么多人犯错误,在受到惩罚以后后悔得不得了。要保证不犯错误,我送大家三句话:不三不四的人不交、不明不白的事不做、不干不净的钱不花。这三条做到了,保你不犯错误。
5、某些领域存在的腐败问题
刚才讲的几个方面都涉及这个问题,我就不再单独讲了。
七、从党的执政地位和党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上,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七个想法,从党的执政地位和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领导作用上,来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党。要从什么样的角度和高度来把握这个问题,要从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们党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来看这一条,提不到这样一个高度,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这个领导作用也就很难发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如果共产党执政,搞得我们这个社会不和谐,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影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要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就得按照规律办事,否则执政地位是巩固不了的。
什么叫执政的规律?你可以写厚厚一本书,一本书写不完可以三本。但是在老百姓看来简单得很,就一句话,我们的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要我看,执政的规律就是这个,历朝历代一代一代的垮台,垮在哪儿了?都是为个人而不为大家了,老百姓就离你远了,你“举事以自为”,老百姓就离你很远,你尽管很大也终究是要失败的。如果“举事以为人”,老百姓都团结在你的周围,你尽管还很弱小也终究会成功的,这就是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一条,别说写了三本,就是写了八本都等于零。所以,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来考虑,要巩固我们的执政地位,就要跟老百姓搞好关系,就要干群和谐、党群和谐,有了这一条,我们的政权才能巩固。
我今天耽误了同志们不少时间,就我对中央决定的学习,谈谈这样一些想法,不一定对头,供同志们参考!谢谢!
责任编辑:刘晓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8/1103/4945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