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阎崇年:明亡清兴60年

2009年04月22日 15:32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今天我要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明亡清兴60年》。

我们现在学习历史,不可能像大学那样,从头到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连续起来看,也不现实。我们在业余时间要了解一点历史,学习一点历史,那怎么学呢?我想有几个方法,第一就是抓住人物,对人物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人物了解历史。比如说清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顺治、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12个皇帝,通过这12个皇帝,就能把整个清朝,268年也好,296年也好,这段历史大概了解一下。第二是通过历史事件。比如说,康熙统一台湾也好,平定三藩之乱也好,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就能把这一段历史搞清楚。还有一个办法,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三、五天是搞不清楚的,怎么办呢?五千年文明历史像一条长江,像一条黄河,我截取一段,把这一段搞的比较清楚了,然后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就逐渐对其他历史了解更清楚了。我今天选了一段,就是明亡清兴60年的历史。

为什么选这60年呢?大家知道,中国改换了若干的朝代,至少改换了24个朝代。有一些小的朝代,不具有典型性,要选几个大的朝代,大的朝代离我们太远的也不行,汉、唐离我们太远,离我们太近了也麻烦,选民国史就麻烦,而清朝这一段历史不远不近,跟我们当前关系又密切,又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共鸣,所以我就选这60年。

明朝当时是一个1亿人口的大国,疆域大约跟我们今天面积差不多,也有九百万平方公里左右,200多万军队。怎么亡了?清朝努尔哈赤就是一个边民,没上过学,怎么起兵通过60年的时间把明朝给推翻了?一次讲座时,一个青年站起来问我:“阎老师,您说万历皇帝怎么不好?”我说:“我没说万历皇帝不好,他有缺点。”“他有什么缺点?”我说:“他20多年不上朝。”“他的宰相给他管啊。”我说,“你这没道理了,你要是开一个公司,别说公司老板20年,就是三个月不到公司办事,整天在那儿吃喝玩乐,这公司行吗?一所大学,校长三年不上班,吃喝玩乐,这个大学办得好吗?”他说,做皇帝可以不上朝。我说,“你错了。”万历皇帝住的是最好的地方紫禁城,全国的中心。在北京,北京的中心在皇城,皇城的中心在紫禁城,他一家住了9999间房子,我们现在搞一个三室一厅,买起来付钱都很困难啊!他不止一个夫人,妻妾成群,多少谁也数不清楚;吃全国最好的贡品,穿全国最好的丝织品,龙袍要几年的时间才做一件;全国最好的演员给他演戏,一大堆太监和宫女伺候。康熙曾问明朝一个太监,明朝太监、宫女多少人啊?那太监说,明朝太监十万人,宫女九千人。这个数字也可能夸大了。十万个太监,九千个宫女,数不清的妻妾,九千多间房子,供应他万历皇帝,他却20多年不上朝,这样的皇帝有资格做皇帝吗?不应当受到批评吗?不应当被推翻吗?后来,那个青年不说话,走了。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万历帝享受全国最好的待遇,却不给人民办事情,这样的昏君不应该推翻吗?万历死了,他的儿子叫泰昌,泰昌皇帝没有什么文化,基本上不念书,他那个孙子天启,也不小了,同样享受最好的条件,却整天做木匠活玩。天启帝在皇宫里大兴土木,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他最宠信的一个人是谁?魏忠贤。魏忠贤是个太监,没有一点儿文化。他当权后,善良的正人君子好多被贬职回家,70多岁的大学士还得在皇宫捱板子。这样的天启皇帝还有资格做皇帝吗?第四个就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刚上台还不错,把魏忠贤等阉党分子该杀的杀,该抓的抓,该流放的流放,该免冠的免冠。但两年多一点时间,崇祯就变了,好人、正人君子、忠臣,或者杀,或者贬,或者罢官,或者流放,或者赶回老家去,周围只剩一批小人了。什么周严如、温体仁,一批蝇营狗苟的小人在那儿当大学士,当宰相,那国家还不乱啊!崇祯皇帝一点自我批评精神也没有,临上吊死的时候还说,都是群臣误了我。

万历皇帝、泰昌皇帝、天启皇帝、崇祯皇帝,他们也做了几件好事,比如说万历初期进行了一些改革,泰昌刚一上台把一些税也免了,天启皇帝、崇祯皇帝也做了点好事。但是,这60年,明朝江河日下,日益腐败,最后灭亡。

有一个青年问我,你是站在明的立场还是清的立场?我说,我干吗站在谁的立场上啊?明朝是家天下,朱家的家天下,清朝是爱新觉罗的家族,也是家天下,我干吗站在他们的立场来看历史?我们今天要站在民众的公正的立场来看待明、清这段历史。应当说,符合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而做的事情我们要肯定,违背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而做的事情就应该批评。不是批评某个人,不是批评万历皇帝,也不是批评道光皇帝,而是要从这里面吸取历史的教训,使后来人知道,哪是是,哪是非,哪是功,哪是过,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可以前进。

现在有一小股倾向,只要一说明朝皇帝不好,就有人不高兴。你说,咱们都是二十一世纪的人,何必站在明朝皇帝立场来考虑这些问题,那不是把自己思想倒退了若干年吗?我们也不是颂扬清朝,我们是研究历史。比如明亡和清兴的历史关键点在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就在万历十一年,也即公元1583年。为什么?当时,万历皇帝错杀了一个人,就是把努尔哈赤的父亲――边民塔克士给错杀了。也许你会说,万历皇帝连大学士、六部尚书都敢给廷杖,一句话就给杀了,杀一个边民算什么?可是有一条,你可以杀了他,他也可以反抗你。努尔哈赤就是含恨起兵,给他父亲和爷爷报仇起兵。就在现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很小的一个村点燃了一个火星,这个火星儿最后把明朝的大厦烧塌了。这对我们今天,以及以后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关外,努尔哈赤几次大的出兵,皇太极几次大出兵,都是利用灾荒。一些女真人沿街乞讨,乞讨也没地儿乞讨。怎么办?打仗吧。我把沈阳打下来,把广宁打下来,粮食不就有了吗?这是一个启发,就是在闹灾荒的时候,要千万小心谨慎,要妥善地处理各方面的矛盾。李自成在关内起义,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也是灾荒,大旱三年,赤地千里。本来李自成已经是18骑走商洛,就是只剩下18匹马,18个人骑着走商洛,已经是不行了。赶上一个大旱,到一个村,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粮仓一开,大伙吃,酒也有了,肉也有了,衣服也有了,完了再到一个村。这样,他的队伍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滚成号称的“百万大军”。我们不再追究那些了,但是有一条历史经验,在关外,在民族地区发生大的灾荒的时候,千万要做好救济工作,不要使矛盾激化;在内地,有大的自然灾害,也要妥善做好赈灾、救济等社会安定的工作,否则闹起点事就不得了。

明朝为什么亡了,清朝为什么兴了?有好几个人说是偶然的,说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都是偶然的。我认为,偶然因素也有,但主要不是偶然的。大家想想看,你可以说抚顺、清河丢了是偶然,沈阳、辽阳丢了是偶然,广宁、益州丢了还偶然,军队打到北京还偶然。哪有这么多偶然啊?  

现在咱们来研究明亡清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历史问题说复杂就复杂,乾隆的实录一千五百卷,还不包括档案、文集笔记,那看起来太复杂了。说简单也简单,清朝兴起要简单说,就是一个字――和。努尔哈赤把他本家人和起来,把建州女真人和起来,把海西女真和起来,东海女真和起来,黑龙江女真和起来,把蒙古人和起来,把辽东的汉人又和起来,就成了一个强大的猎人。

 

明朝为什么失败?原因很多,可以写一部大书,简单来说,一个字――分。天启皇帝把熊廷弼给杀了。孙承宗――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老师,还是兵部尚书,忠心耿耿为皇帝服务,70岁了,数九寒天还要在夜里头骑着马到北京城墙上彻夜巡城。这样的人都容不得,让他回家休息。朝廷派人到关外做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啊,很多人吓得哭着不去,因为那是死亡之地。派一个不去,再派一个不去,袁崇焕自己申请去。其它去的官员把老婆孩子都打派到南方去,金银财宝也都一起拿走了,一旦官员人死了,家里头的金银财宝、房子、地都还有。而袁崇焕则把家眷全带到宁远,胜了共享,败了全家同城共存亡。后金军队打宁远,孤城锦州撤了,大凌河、小凌河城撤了,松山城撤了,连山城撤了,后面的右屯等都撤了,就剩宁远一个孤城。后金号称13万大军来打宁远,而且上级有令让袁崇焕撤。他却说,我要一个人横躺在这道上挡着,努尔哈赤的军队先打死我再说。他把努尔哈赤打败了。就是这样的人崇祯也容不得,你可以给他撤了,让他回老家。不行,要杀了。杀了也就杀了吧,还千刀万剐。这样,谁还忠于你?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忠于大明王朝人都被杀了,周严儒、温体仁等蝇营狗苟的小人都升官了,明王朝还能存在吗?

先说打仗。努尔哈赤、皇太极都亲自带军在前线,明朝从皇帝、内阁、尚书、经略到巡抚,没有人亲自带队打仗,人家一把手亲自到前线打。你说谁输谁赢啊?所以,一个王朝如果只容奸臣,不容忠臣,这个王朝肯定很快就要灭了。所以说,清能够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和,明朝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分。本来是个整体的力量,最后崇祯皇帝分了个什么结果呢,四个字――孤家寡人,上吊都没人陪着。  

再看财。后金军队打仗有一个好处,基本上没有后勤问题。我讲过萨尔浒大战,明朝大约12万军队,号称47万,从江西、浙江、福建、陕西、山西、甘肃等把军队集中起来,到了辽阳,从辽阳分散,东路分到现在怀仁、宽甸、辽宁,西路到沈阳一带,北路到现在的开原铁岭一带,南面到清河北西一带。我们不说47万,就说12万军队,从江西福建运到这个地方,所有的费用,后勤怎么解决?需要多少人来运输?当时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也没有军舰运输。萨尔浒大战就在后金军队家里打,他们一声号令,从各家里都集合起来,带七天的干粮,主要是炒米、炒面,每人背着,在马背上对点水吃了,饥饿问题就解决了。萨尔浒大战主要打了四天,后金军队不存在后勤问题。明朝12万军队,后勤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了。层层官员贪污,到明朝末年的时候,到了“仓无夜储”的程度,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家无隔夜之粮。不要说老百姓的饭钱解决不了,官兵的饭钱也解决不了,官兵发不了粮饷,在东北管火药库的把火药卖给努尔哈赤,换了钱解决吃饭问题。兵怎么办?骑兵把马卖了,步兵没有马就跑到那边去解决吃饭问题。最后,连朱家贵族的饭都解决不了。他们就知道搜刮土地,封一个人几百万亩地。万历家,万历他儿子家,他弟弟家,三家占着全国接近10%的土地。农民哪还有地种?明朝还有理由存在吗?所以,一个王朝到财政枯竭的时候,大概就要灭亡了。过去一般不大注意经济问题,就注意政治问题、阶级矛盾,其实经济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侧面。一个王朝经济不行,自己的官兵养不起了,特别是贵族本身都养不起了,那这王朝的结局只有一个――灭亡。  

再来看看官。皇太极军队打到中原掳掠,我们不赞成。那明朝的官干吗了?总兵、巡抚带着军队,看着人家在那儿抢,不去打,在那儿打牌、喝酒。后金撤退的时候,他们在后面跟着也不打,人家撤出长城了,杀几个老百姓,割着耳朵报功。这种军队怎么能行啊?这都是明朝皇帝实录里面记载的。多尔衮的军队撤出长城的时候,官兵骑着高头大马,穿的很鲜艳,装着各种各样的金银财宝,看到一棵树,拿斧子把树皮砍了,写了四个字:各官免送。就是说,明朝各级官员啊,不要送我了。然后浩浩荡荡出了关口,回了东北。到明朝末年,这个皇朝不仅是烂了,可以说是烂透了,也有好官,类似袁崇焕,但是这样的人皇朝根本容不下,打了胜仗还被杀。不但杀了,还要千刀万剐,使人寒心扼腕。所以,明亡清兴有偶然性,天灾就有点偶然性,但是偶然之中有必然。

清朝代替明朝有偶然因素,更有必然因素。那清朝是不是一切都好,入关以后是不是也做错事?我说清朝有七大弊政,剃发、役夫、圈房、占地、偷充、补逃、杀人。他们打下扬州杀了人,多少?扬州市说80万。当然这属于一个学术问题,我有一次讲杀80万,实际上可能没有那么多人,那时扬州市人口不到80万。搞历史就要实事求是,杀人就杀了,杀了多少就杀了多少,扬州市嘉定三夺,的确杀人了,这也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政治口号,当时那是反满的需要。但我们后人要分析来看,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扬州嘉定杀人了,杀多少人我没研究。你说杀80万,我不信,唐山地震20几万人,全城都停了,古代扬州,还是城里,塞街填巷都装不下80万人。我并不是袒护说清军杀人了好,不是这意思,的确也杀人了,杀人不对,但是说80万,这个事也不科学。

大家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互动一下。

【提问者】:阎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对于清史,特别是从慈禧当政之后,是皇宫的资料更真实还是野史相对更真实?

阎崇年:好,请坐。正史里头有假,有水分;野史里头有假,个别也有真。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文革”后期,听了好多野史传闻,后来看起来好多都有那么回事,所以,野史里头有真有假。做历史工作,第一件事情是考据,就是分辨材料的真伪;第二是分析,真的不一定有典型性,还要分析哪些是典型的,哪些是真的,不典型也没有必要用,因为材料太多;第三才来证明这些问题,说明这些问题。

【提问者】:阎老师,明成祖朱棣1621年迁都,燕王扫北,从南京迁到北京,我们不清楚当时他带了多少穆斯林,你说说这个问题好吗?

阎崇年:那叫适京。我们中国很奇怪,大一统的新的王朝都不用旧的都城,而用一个新的都城,只有清朝例外。明成祖在北京,当时不叫北京,叫北平,经过战乱很荒凉,一些豪富到南京去了。今天也这样,北京是首都,所以好多豪富都来了,乡镇长也要在北京买房子。一个道理,永乐皇帝时期北京人口太少,经济、贸易、军事都不够,又发动南方的,特别是山西的、河南的、山东的富民适京,就是有钱的人到北京来,划一块地给你,交一点钱在这儿盖房子,吃住都可以解决了。穷人到北京来就是做工,盖宫殿,修路,现在叫打工。富民适京,贫民来建这个京城。不光有汉族人,也有穆斯林。永乐皇帝很重视回族,像郑和下西洋,郑和就是云南人的回族,他们的亲戚朋友也过来,所以北京回民比较多。明朝是一段,清朝是一段,清朝特别是乾隆以后,大量的新疆维吾尔信回教的也到北京来。今天,回民在北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民族了。除了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是比较大的民族,对北京的发展和建设有很大的贡献。

【提问者】:我想请教阎老师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分裂和统一,有这么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一般都是从北向南统一。比如说像秦灭六国,还有三国归一晋,还有南北朝归一隋等,一直到元灭宋,满入关,还有就是一直到最后,咱们国共相争,也是经过长城以后,从北到南这么一个统一趋向。那么说,这是巧合,还是其中有一定的原因。比如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经济决定政治,那么南方经济应该说一直以来都比北方繁荣,但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现象呢?

阎崇年:谢谢!你的问题很好。我们中国从秦始皇到宣统两千年,前一千年政治中心在西安,后一千年政治中心在北京,大体上这样的。气候变冷,北方民族契丹、女真、蒙古、满洲,为了生存就往南移。满洲原来在黑龙江流域,那时候比现在还冷,它往南移,移到松花江流域,又往南移,移到牡丹江,又往南移,移到辽河。不断的往南移,跟气候有关系,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大概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但是中国这样,整个世界范围的民族流动,几百年以来基本上都是由北往南流动。至于你说的经济决定政治,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但是有时候情况不一样。有时候是经济比较落后,比较弱小的民族,打败经济比较先进的民族,这在历史上的例子屡见不鲜。元朝是一个例子,契丹是个例子,女真是个例子,满洲也是一个例子。历史发展是千变万化,用一两条定理来说明所有问题是不可以的。我举一个例子,康熙研究了很多治河的书,亲自做了调查。可以说,治河的书康熙都看了,康熙总结了一套治河的经验,治理黄河成功了,几十年黄河没有泛滥。有一个大臣给康熙上奏折,说建议把你治河这些圣谕合成一个集子,出个选集。康熙很不高兴,说那个地方黄河和这个地方黄河不一样,那个季节和这个季节也不一样,水的丰年和歉年也不一样,情况很复杂,你把我这些处理具体问题的见解印出来,大家就拿着当圣旨办,那就害人不浅了。用我们近代话来说,叫因时、因地制宜来处理这些问题。历史问题也应该是这样的,不能有一个公式来套所有复杂的问题。 

今天就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9/0422/4952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