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王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

2007年08月18日 00:00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从历史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

第一个问题,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提出的重大意义。有位老先生说,马克思主义到底怎么回事,中国化怎么回事,是不是能给我们回答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时怎么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中国化这个提法,实际上是毛泽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的一个提法。当时的提法主要是针对“左”的教条主义,特别是对王明等从苏联回来的学者。这些领导比较脱离实际,带着教条主义的色彩讲马克思主义。当时的学术界也有这个思想。好多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可能都知道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他在这个前后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问题。这个提法从1938年到现在,已经70多年了。我做了一些研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时就带有探索性,从1919年李大钊先生在北京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就有了最初的探索。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始就伴随着中国化的过程。

刚才的老先生提的问题很有意义,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的确应该搞清楚。而且,马克思主义到底是死东西还是活东西?哪些是死东西,过时了?哪些是活东西?这个问题不能回避。我想,大家作为党员,有时候也扪心自问:马克思主义,我们曾经相信的东西,到底怎么样?

我也做了长时间的思考,对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判断:要一分为二,实际上包含着两种马克思主义。一种我认为就是苏联搞的马克思主义,苏联搞的教科书体系,特别是上个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这种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跟僵化模式关系多一些。再一种就是马克思本身的思想、马克思本人的文本。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所宣传和传播的。

可以这么说,70%都是苏联模式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本身的东西有的时候搞得不太清楚。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就清楚了,比如你本身,做政治工作这么多年,马克思的著作读过哪些?接触的这些东西是根据马克思本身的思想还是根据教科书呢?无庸讳言,绝大多数都是根据教科书,根据苏联流传的教科书。根据我的观察,甭说非专业的,就是我们搞专业的人,大部分也是根据苏联模式的教科书、苏联宣传的东西来讲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形成的一个现象。

如果让我进一步判断,这两种马克思主义的水平还是不太一样的。苏联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应该说也是一分为二的,有一部分是针对苏联、俄国的实际,对解决迫切的问题有意义,特别是怎么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问题。尤其是1918年的战争,14个帝国主义列强打进来了,怎么保护十月革命政权?

我十来岁就开始俄语学,后来又到俄国呆了一段时间。1991年,他们“8・19事变”前,我大概在莫斯科呆了半年多,情况有一些了解。俄国的民族历史比较短,从哲学理论上讲,它的唯物主义传统比较深,辩证思维、辩证法这方面复杂性的哲学思维不太强。这对俄国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影响:对唯物主义中比较简单的如世界是物质的等,比较明确,比较坚定,但是对复杂性理论思想的领会火候就差一些。

如果评价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战争和革命时代是功大于过,而且成就巨大,但问题是潜在的。从50年代以后,和平和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俄国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暴露得比较突出。到底怎么搞现代化、大生产?怎么搞现代科学技术、民主?他们解决得不太好,思想僵化了。我觉得,如果随着形势的发展,其实他们问题还是不大的,但后来越来越僵化,而且后来领导的理论修养不高,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后来又来了个戈尔巴乔夫。这些人不像早期那些人,比如列宁,思想比较活跃。斯大林呢?我认为,他本身还是个比较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的思想不像列宁那么活,眼界没有列宁那么开阔。于是,就感觉有点一代不如一代了,我指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面的理论修养,没那么严肃了,没那么开阔了,越来越向官僚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后来问题就更突出了。

我认为,50年代以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是教条主义、僵化主义占了上风,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过大过了功。今天,我也不主张对他们进行大批判,我觉得咱们受邓小平的启发,邓小平搞改革,并没有开展大批判,而是间接地改。

我想,我们理论上对苏联模式应该有反思,要真正理解马克思本身的思想。我们学术界还存在从世界范围内对马克思本身思想的重新发掘问题,90年代我就有这个看法。马克思本身的价值,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是最低谷,出现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好多人觉得马克思主义没有用。当时,日本人福山在美国写了《历史的终结》这本书,说这种历史演变就终结了,新自由主义就万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成为历史陈迹,二十一世纪就不用再谈论这些问题了。他的书影响很大。到了世纪之交,马克思本身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新反思。原来看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看苏联模式。什么马克思主义,不就是苏联搞的东西吗?比较僵化、官僚主义、不民主。现在苏联解体了,到底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思想怎么回事呢?研究来研究去,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一定的转变。在2000年前后,一个是英国的BBC,一个是法国的重要媒体,他们评选千年思想家的结果,马克思是第一位的。另外,2005年,好像还是英国BBC,他们通过网络评选,主要是知识分子投票,最后评出的最大的哲学家是马克思,认为马克思回答了人的命运,怎么解决剥削、贫困、人类解放。

所以,对平时讲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不要一锅煮。如果说马克思主义都是好的,都没有过时,这么讲,第一讲不通,第二说服不了年轻人,也说服不了自己,因为它有一些左的东西比较僵化。我建议,把马克思主义一分为二,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一种是左的教条主义,苏联的模式,包括毛泽东晚年,这些东西都是“左”的东西,本质上是过时的死东西,我们不必去坚持。另外一种,就是马克思本身的倡导,同时后来加上一代代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包括我们现在走的正确的改革开放的路子,这些东西本质上是具有世界历史水平的。马克思本身思想开创的东西本质上还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活东西,大家一辈子献给它是有价值的,这点要认清。

对于马克思本身的思想,我们过去发掘得很不够。国际上现在正在出版有关东西,就是把马克思的东西比较系统地一点一点发表出来,重新研究马克思。原来西方人研究马克思,叫西方马克思学。苏联人也有一套学问,叫苏联马克思学。我们中国人呢?也应该创造中国的马克思学。当然,我们不是说非要跟他们对着干,而是要借鉴他们的东西,同时要超越他们的东西。一方面,他们做了认真扎实的工作,对此不要简单地否定,我不赞成对他们打击批判。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局限性。苏联人搞东西,有比较好的地方,比较认真,长篇大论,但他们真的也有毛病,就是教条主义,呆板、僵化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提出创建中国的马克思学。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被真正发掘出来的东西,就他的思想潜力或者文本研究来说,不超过1/3,甚至可以说不超过1/10。据我的判断,一般的人不超过一两本。《共产党宣言》大家还是读过的,或者还有点别的。实际上,马克思一生留下来的东西非常多,从1835、1836年一直到死,50年的东西都留下来了。现在看来,马克思留下的好多东西还是有相当的价值的。

当然,马克思有没有过时的东西呢?作为一个学者,可以讲,马克思也有个别过时的东西。比如《共产党宣言》或者《资本论》中讲,资本主义的丧钟敲响了,就是说他那个时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的丧钟敲响了。但是,整个资本主义怎么样?还是在发展当中。大家都知道一个事实:马克思1867年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临死的时候是1883年。这就过了17年,他为什么没发表第二卷呢?是不是根本没写出来呢?不是,他确实写出来了。但是,他看到了一些新的现象,他有个提法,资本主义是不是出现了新的阶段?所以,他最后一个想法是按照资本论、国家论、国际贸易论、世界市场、世界历史论研究资本主义出现的新阶段、新特点。因此,《资本论》只出了第一卷,后面都没有出来,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是怎么进行研究的呢?包括咱们的经济学家也在会议上讲,马克思的东西都过时了,但实际上这个东西研究没研究过呢?马克思提出的任务实现没实现呢?按照资本论、国家论、国际关系论、国际贸易论、世界市场、世界历史论,研究资本主义的新阶段、新特点、新规律,你研究了吗?你研究的东西在哪儿?我在北京大学搞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专门解读马克思的思想,重新发掘马克思主义,恢复他的本来面目。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就是感到原来老一辈讲的马克思主义好像不灵了,和生活隔膜了。大部分是什么情况呢?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是左的教条主义、僵化的观念,以阶级斗争为纲、计划经济等大部分东西与此有关。我倡导在中国创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把马克思主义本身弄清楚。

 

怎么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3个28年。

第一个28年,是1921到1949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应该说,这个28年历史是辉煌的,成就是巨大的,最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第二个28年,是1950到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这是曲折发展的28年,头8年搞得生机勃勃,成就巨大;中间有10年比较曲折,主要是“左”。这10年就是“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出现了大的曲折。有人说,是不是那段搞得也不错、也挺好?我觉得很难这么说。我上山下乡,从北京销了户口就走了,在北大荒睡了十年的土炕,一个月32块钱的工资,早起睡晚,非常辛苦。那时候不光我们是这样,农民也很困难。后来,我在农村当了老师,当时一个八口人的农民家庭才挣32块,平均一个人才四块钱,过日子就这么艰难。

第三个28年,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这28年是改革开放的28年,当然有些问题也比较突出。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成就突出、变化突出。你到北京走走,看看大家的衣食住行,会知道变化有多大。可以说,变化是主流的,成就是巨大的。

我们把现在研究的东西放到这三个28年中,从大的背景上来看,这样就会比较清楚一些。头一个28年,是艰苦奋斗、武装斗争的28年。第二个28年,曲曲折折,走了好多弯路。改革开放的28年,我们基本上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子。比如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说框架有了,但怎么把社会主义坚持下来,还是在探索的问题,还是在解决之中的问题。我基本上有这么一个判断:改革开放和经济起飞、现代化起飞是同步的,经济起飞大概会持续40年左右的时间,就是说,从1978年以后这个势头大概维持到2020年前后。北京的变迁并不是老这么变,原来也没变化这么快,另外也不可能老这么变下去。老不停地变下去,能消停吗?这不可能。实际上,变化有一个关键期,这就跟坐飞机一样,从北京到上海,或者到美国,平着飞是一个大的部分,但是有个起飞的过程,有那么两三分钟,头翘起来了,一下子飞到高空了。现代化也有这么一个过程,经过准备以后,会突然提速,经济以5%到10%的速度加速发展,一下子突破临界点,突破传统的古代社会,一下达到现代的工业社会,或者是更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根据国际上的特点,起飞期一般在十年左右。东亚把这个起飞期延长到20年左右。日本、新加坡他们慢慢把起飞期延长到20年左右。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距大,我觉得中国可能创造一个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使这个起飞期延长到40年左右,经济发展速度在5%以上。

请注意观察,如果经济发展不超过10%,鸡蛋、菜、农产品的价格不会发生大的波动;如果一超过10%,就会连带反映了。这实际上是发了一个信号:经济发展速度有点儿过热了。但不能说,整个经济都过热了,整个都是泡沫了,我不赞成这样的判断。我也不赞成另一种判断:没事儿,一点儿没过热的问题,一点儿没泡沫,这同样是缺乏分析的!我认为,过热有苗头,泡沫有存在,但这不是本质,不能说整个中国经济就是泡沫了。因为大势还是好的,只是大势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过热的苗头,出现了一些泡沫的现象。

中国的现代化起飞期可能会到2020年前后。起飞期头十年主要是解决了转轨,开始活起来,克服僵化模式,上世纪80年代,其实当时的经济并没有发展。第二个十年就是90年代,提出搞市场经济。这个时候比较明显的是经济加速,体现在人们的工资单上,家里开始富起来了。第三个十年我认为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协调一些。最后十年,就是2010年到2020年前后,要发展得更完善一些,政治上的问题、民主的问题、文化发展的问题,逐渐会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当然,也包括中西部比较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会更协调一些。从这个高度来看,应该说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实际上是想解决我们改革开放头20年中存在的问题,想发展得更好、更全面、更协调一些。我认为,这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开放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人说,这表明中国改革改过头了,以后不改革不开放了。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这表明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深化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是现代化持续起飞的新阶段。我想,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最大的意义在这个地方。

当然,这里面有个理论问题,大家不做这个工作,也不会仔细分析这个问题,就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到底什么关系。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认为它是统筹全局的指导思想,是主要的,和谐社会是从属于科学发展观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种意见认为,邓小平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江泽民这些年提出了市场经济论,现在新的领导集体提出了和谐社会论,这是他们独特的建树。如果问我个人什么看法,我觉得这两个东西是相互联系的,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像椭圆形的两个焦点。科学发展观应该说是一个统摄全局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发展道路的问题。和谐社会是一个目标的问题,指出我们发展到哪里去,指出要解决突出的问题。现在的问题就是,贫富分化、两极分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估计,在十七大上这两个方面可能会是我们指导思想上最突出的,会是一个比较基调的东西。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理论来源、哲学基础看,它们的科学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怎样去理解它呢?当然,这里牵扯到一个问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呢?

现在,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认为,什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这些都是老话,没什么了不起,也没什么新意。估计老祖宗也讲了,马克思也讲了,列宁也讲,毛泽东都讲过,现在又讲一讲,其实没什么。另一种看法认为,这种东西新得很,是另起炉灶,和老祖宗的都是不一样的,和马克思主义不一样,和列宁主义也不一样,和毛泽东、邓小平的提法也不一样,是另搞出的一套东西。

这两种看法对不对呢?实际上,这两种看法都是比较偏颇的。我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在理解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时候,还是要从两重性上理解。一方面,我们理解它们和活的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的理论传统究竟有什么渊源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清楚,在新形势下它们有哪些创新?有哪些变化?

所以,在理解这个问题时,我提了这么一个观点:科学发展观或者和谐社会实际上有三个源头。第一个源头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有些人认为是不是我们搞不下去了,只好把西方思想搬进来就完了,我不赞成这个说法。我们搞了这么多年,还是要首先开掘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关系?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最初的源头还是马克思本身的思想。马克思本身的思想中包含着这些东西,我们过去研究不够。比如资本主义危机问题,马克思当年研究的两个东西比较突出,一个是经济危机,一个是生态危机。现在,我们的经济学只研究经济危机。马克思的确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他注意到了生态危机。这方面也有些文献,比如恩格斯1844到1845年写成一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他就到英国的棚户区、贫民区到处走访,把那些人困难的情况、环境的恶劣都写下来了。马克思1844年写的手稿里也有这个思想。在《资本论》中既讲了经济危机,实际上也点到了一些生态危机的问题。比如《资本论》首卷中,他讲了土地问题。他说资本主义制度对土地进行野蛮地掠夺,造成土地枯竭,破坏土地的自然力。资本主义在早期开发过程中,这个问题特别突出。他说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这是十分荒谬的。他说,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马克思反对对土地进行野蛮地掠夺、掠夺式地开发。

也就是说,从整个历史来看,不能因为你这个人,就对土地有了最终的决定权、完全的私有权,他甚至认为你这个民族、你这个国家都不能说对土地有了什么,因为这是一个人类的问题。这是马克思的观点。当然,马克思那时候的情况和咱们现在的国情有点距离。那怎么办呢?甭管土地有什么样的所有权,你都得像好家长那样,把它改良好了,保护好了,往下传。现在咱们开发过度、野蛮开发,给后代人已经造成自然惩罚了,什么酸雨啊、水灾啊。

实际上在思想史上,谁最早特别突出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呢?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在书信中提出,恩格斯加以发挥,写成一个手稿,就是《自然辩证法》,当时没有发表。恩格斯这个思想实际上从马克思那里来。马克思说,主要证据在于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出最初的产品,并且使气候恶化,土地荒芜后温度升高,以及气候的干燥似乎是耕种的后果,以夺得水分的集聚中心和储存期。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北坡得到精心培育的棕树林滥用精光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区域里的山区畜牧业的根基挖掉,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因此,我们必须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统治者征服奴役一个民族那样,绝不能认为我们是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骨、肉、脑都属于自然界,并且存在于其中的。所以,马克思本身的思想被我们发掘出来了,我们过去没太注意。因此,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实际上从马克思主义那儿可以发掘出好思想的源头活水。另外,对列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可以做一些发掘。

当然,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要借鉴国际上一些新的思潮。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出现了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论。这些提法跟国际上都是比较相通的,也确实比较直接。这是事实,我们不能否认,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这些东西。最近联合国发表了气候变化的一些文件,好像中国反应很快,甚至比美国反应快,实际上这也反映出我们比较重视这个东西。

我还认为,我们研究可持续发展观的时候,不要忽略中华民族的智慧,要把中华智慧、中国古典哲学的东西发掘出来。我花了好多的时间研究中华文明论,黑龙江出版社还出版了《中华文明论》的三卷本。咱们过去老讲,上下五千年是中华文明。我对上下五千年做了新的解释,上一个五千年,下一个五千年。上一个五千年就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五千年,因为文明都是从农业文明开始,农业和城市商业起源过程有5千年。下一个五千年,中华最初的文明、国家形成以后,又一个五千年。这样,历史持续了将近1万年,可以说,中华文明万岁。

再有,世界历史上其他的文明都有了终端。我们一般讲四个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我自己做过一些研究后,认为六大原创文明,除了这四家,还有古希腊爱琴海和中南美洲咱们平常讲的玛雅文明。当然,中南美洲文明到底从哪里来,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之谜,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不是我们中国人带过去的,商代或者什么年代从白令海峡那地方过去的,这也是有可能的。这六大原创文明有什么特点呢?其他的文明都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就是他的人种、语言、文字、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断裂。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的印度,根本不是原来的印度文明;现在的希腊也并不是最初的希腊古典文明;现在的伊拉克那伙人并不见得就是当年开创两河流域最初文明的那些人。唯有一个没有变,就是我们中华文明,人种、文字、文化,都没有发生重大的断裂。中华文明就是多元一体、综合创新、连续进化、万年不变的发展模式,就是起源五千年,发展五千年,大概1万年左右连续发展的过程。

这样,我们中华文明就有一个怎么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怎么让它发展下去?有一套智慧在里面,所以我们要去发掘。我们讲和谐社会、小康,这些东西实际上都和中华民族有关系。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概念来表示生态的思想,老同志可能知道,就是天人合一、天人一体。西方哲学强调人和自然是主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一个是主要的,一个是对象,我克服你,我征服你,我把你改造了。但是,中国哲学不强调这个东西,中国哲学实际上强调人和自然是一种整体的关系。在某种情况下,人是自然的孩子,是自然衍生出人类,是母子关系,是天人合一的主体关系,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所以,我有时候讲能不能把这个东西发掘出来,这样我们就能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有一些更好的理解。

我今天就讲到这儿吧,谢谢各位!

(报告人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7/0818/4968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