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构建和谐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防治
2007年09月14日 13:38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现状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严峻到什么程度了?中国心理协会经过对我市青少年调研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中有20%—30%多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非常严重。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并反映在家庭中。比如,现在有很多的留守儿童、流浪儿童、单亲家庭、重婚家庭和再婚家庭。我国每年有200万青少年自杀。关于自杀,我们很多家长听起来觉得离自己很遥远,那是因为很多地方都不让提这些问题。上月的23至26号,北京各高校就有五位学生自杀,离开了我们。这些名牌高校的孩子自杀,都不是大学造成的,而是来自于初、高中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家长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由于孩子初中高中阶段学习的惯性,等到大学后才爆发出来了。可以看出,现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出现了低龄化、隐匿化,再一个就是白领化。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与家长没这方面知识有关系的。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最主要出现在初一到高一这个阶段。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心理问题呢?我们知道,人从七岁开始进入社会化,从十二岁到二十二岁又是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会遇到学习的压力、情绪的管理、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等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什么叫社会化?就是与人打交道,与社会沟通交流。人类的一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一生,不仅是青少年是这样,我们成人也不例外。我们如果在工作中遇到各种压力,与领导关系不好,或经济困难,或婚姻紧张,或情感不顺等问题,解决不了时也会引起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是我们现代人才有,其实在古代就已经有了。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说的是一个人整天害怕天溃下来,这就说明这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人物因没有解决好心理问题一死了之的。大家知道,屈原就是当时想不开而投江自杀的,当然他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伟大诗人李白,整天醉得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还有一跑了之的陶渊明,不仅躲到桃花源里不出来,也不关心家里,几个孩子因为缺乏父爱也都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当然,也有心理健康的,如苏轼、邓小平几上几下的沉浮,都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得很好。
当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每个家庭也都变得富起来时,却没有教育富裕起来的孩子的经验。穷孩子的心理与富孩子的心理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家长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当我们贫穷的时候,是把生存放在第一位的,而教育确放在第二位。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学阶段的时候,要和父母去劳动,干家务活,照顾兄弟姐妹,通过劳动体验和感悟人生,心理也就比较成熟。俗话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犯错误了,揍一顿也不在乎,这就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棍棒教育。现在,我们对孩子的培养正好相反。当我们富裕起来的时候,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生存放在了第二位,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天天除了盯住他们学习外,什么都不让做。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不能从生活中真正感悟人生和体验生活,心理也将逐渐萎缩退化,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不和睦,抗挫折能力、时间和情绪的管理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出现了。富裕起来的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比较多的。但是,如果让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多做些他们该做的事,干些他们该干的事,他们的心理也会成熟些,也就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其实,父母是个职业,也需要“持证上岗”。中国人有教育穷孩子的经验,但没有教育富裕孩子的经验;有教育多子女的经验,却没有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这些都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去年,我在日本国际青少年心理大会上提出,富裕起来的孩子的心理需要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有三大心理需求:第一是尊重;第二是被需要;第三是倾听和理解。而贫穷的孩子就简单得多,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父母对自己关心,有安全感就行了。这三大心理需求在全球心理学界,特别是青少年心理研究界已经定格了。所以,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只要做到尊重他,让他感觉到被需要,走进他的心灵深处,感悟他的痛苦,倾听和理解他的心声,孩子的心理就会健康地成长。在发达国家没有素质教育,美国也是。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心理健康,他一定是一个好公民,一定是个爱国主义者。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几种反映及产生的家庭原因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几种反映。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是他在成长过程中要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的。青少年在心理问题上的反映有这么几点:一是逃避。也就是他失去了心灵和心理的自由,逃避现实的正常生活。比如,白天睡觉,晚上通宵的上网,整天在大街上溜达或离家出走等,这些都是他心理不健康的一种外在反映。二是发泄。就是孩子一遇到解决不了的挫折和问题就发泄。我们基地刚装修一新的环境一个月后全都坏了,就是在那接受治疗的孩子,用砸东西、攻击等暴力行为发泄自己造成的。这种心理不正常的表现,应引起我们家长的高度注意。孩子的心里问题反映还有很多,如有的内向不说话,还有的自残甚至自杀。有的心里问题比较隐性不易发现,具体表现是,该他做的事拖着不干,遇有问题就来回地拖延,有的是去喝酒,把问题抛到意识之外不去解决,还有更可怕的就是吸毒。还有的人因为过早谈恋爱就厌学,甚至厌恶老师,这些都是青少年早期的心理不健康的反映。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发展成抑郁强迫症。中国现在的抑郁症发病率是5%,排在全国疾病发病率的第二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得抑郁症的大部分是青少年。抑郁症与家庭的贫穷没有什么关系,像张国荣、韩国现代集团老总等,他们都是现代很有建树、顶级的男人,也照样自杀。
心理问题是因为生活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产生的。所以,就要求我们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帮助他们善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家长把孩子的情绪的问题看得要重一些,孩子有压力时要帮着他去释放。我们现在是以学习的好坏来判断孩子好坏的单一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看到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注意培养情商、抗挫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情绪的管理能力,要让他们学会哪些时间是干什么的,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让他们的压力、痛苦、挫折和愤怒得到发泄,释放情绪;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教会如何处理好与老师、朋友的人际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实验得出,人一生的成功80%是靠情商,20%的靠智商。中国青少年成长基地成立以来,共收治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2000多例青少年,也还有来自德国、马来西亚等海外的,其中也有些是华侨的子女。在收治这些病人的时候,我们在对他们从娘胎里一直到现在的成长经历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孩子们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赖他们自己,85%的都归在我们父母或家庭的身上,15%的归在学校身上。那么,我们的家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孩子为什么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呢?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孩子从两岁开始,家长没有很好地给他建立满足感延迟。“满足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什么叫满足感?就是孩子两岁以后,他要获得一种满足感。孩子要这要那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是要什么给什么?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坚决不给,合理的也要延迟地给。比如说,孩子今天非要你现在给一个好吃的东西,你要告诉他,等一会再给他买。
我们伟大的祖先在1500年前就提出来一个理论。什么理论呢?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非常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三岁怎么看大?七岁怎么看老了?实际上就是建立这种满足感延迟。用中国话来说,就是要给孩子立规矩,而且这个规矩要建在七岁以前。七岁以前是小孩大脑飞速发展的时候,也是给他建立满足感延迟的最好时期,只要在生活上稍微注意一下,也就很容易给他建立起意志力和这种规则。如果合理的索要,我们也给他推迟,就容易在孩子的大脑细胞中或是他的潜意识中种下这个规则。现在,我们往往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的还往怀里放,这就不能建立满足感延迟,与此同时,情商也就没有建立好。错过了大脑细胞的潜意识这一段,七岁以后建立比七岁以前建立要多付出20倍的努力,十二岁以后建立要多付出50倍的努力。就像语言,小时候不给他,十几岁后再给他,他就不会说话了,因为大脑细胞已不存在这个东西了。建立满足感延迟,一直要建立到上大学,除非学习必需的书籍、学习用具外,所有的要求都应该给他推迟。哈佛大学第一个提出情商的人做了一次实验,他给60个5-6岁的小孩每人一个巧克力,并说谁要是半小时内不吃,还可以再得到三块。其中有27个孩子没吃,这些孩子20年以后都是白领或政界要员,这说明他们的满足感延迟建立的非常好。可那些吃了巧克力的孩子,后来发展都很一般。这个实验得出一个结论,人成才主要靠情商,其次是智商。所以,我们要注重孩子的情商、驾驭情绪的能力、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成功的必需要素。
青少年教育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建立满足感延迟是培养孩子情商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培养孩子的核心和基础。孩子有了满足感延迟,他就会有规则,有自制力和自控力。我们对基地2000多例孩子的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后发现,家长除了没有在小的时候给他建立最基本的满足感延迟以外,还有其他十大问题。我与其它教育家不一样,不是讲应该怎么做,而是讲不应该做什么。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一个细胞,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构建和谐家庭做起,构建和谐家庭要从培养健康的青少年做起。我们父母在教育培养青少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是不要过度的溺爱和干涉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过度的比较。要说溺爱,中国是“溺爱大国”。我在日本开会时,日本佐佐木先生叫我给他们讲中国人是怎么溺爱孩子的,可见中国人溺爱孩子在国际上都是有名的。什么叫溺爱?就是指爱是单向的。简单地说,溺爱就是你给他爱,而他不给你爱。溺爱的孩子没有感恩的心,只知道索取,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能宽容和理解别人。他们一旦走向社会,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一旦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过多限制他的行为时,他们的学习压力就大了,也就适应不了。孩子不适应学校,就会产生多疑敏感,觉得这个社会都对不起他。我们中国的父母有一个特点,学前对孩子特别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全都满足,唯独在学习上极度苛刻,特别是一看孩子学习不好时,就特别着急的这样那样地管他。这样的管理教育,孩子马上也就会恨你,甚至觉得你不可理喻。在我们基地教育的孩子中,有38%的孩子讲,有机会要把爸爸妈妈给杀了,省得他们管我太多,还限制我的自由,天天逼着我学习。在他们看来,学习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这就是溺爱的结果,也是我们家长自己种下的毒果。
我们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是溺爱加控制。在生活上极度的放纵,在学习上极度的控制,以至控制他的交友,控制他的服装,控制他留什么样的发型,什么都控制,特别是母亲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也要严格要求。生活和学习上同样有规则,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价值理念,孩子也就会有规则了。在这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给基地的孩子发了鸡蛋,他们不知道咋吃,他们说在家都是剥好了的,在这咋给一个带硬壳的呢!没见过硬壳鸡蛋,更不会剥鸡蛋皮,可见妈妈的关怀是多么的“无微不至”。在我们基地还有12岁的孩子不会系鞋带,问他们天天都在家干吗了?他们说天天帮着爸妈吃饭,父母给做好吃的,不吃都不行。
过度的比较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过度的比较无形中会给孩子一个压力,也是对他的否定,就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我们经常会拿邻居家的孩子、他的堂兄妹、他周围的人或同学的长处与自己的孩子比,总在孩子面前夸别人学习好,各方面都比他强。特别是有些父母还在孩子面前吹自己多么伟大、多么能耐,这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标杆,叫他逾越不过去。因为父母亲表现的太强势,往往会造成孩子的弱势。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就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在孩子面前不能示强,而是要让孩子明白,他一定比爸爸妈妈强。青少年在心理上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就是镜像自我。什么叫镜像自我?就是把别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看成一面镜子。具体表现就是:要是别人说他好,他就认为自己好;要是别人说他坏,他就认为自己也坏;要是别人说他美,他就觉得自己比刘德华还刘德华。因此,在这个阶段,应更多的给予孩子的是鼓励和赞美,而不是一味的比较。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我们基地,凡事有两个孩子的南方家庭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只要老大考上名牌大学,老二都上网成瘾。这都是因为父母整天说他哥哥多有出息,把弟弟给比没了,他也就没有信心了。正确做法是,应该在孩子的心中树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偶像,如爱因斯坦等。
二是家庭教育理念要一致。比如,爷爷奶奶一个教育方法,姥爷姥姥一个教育方法,爸爸妈妈又是另一个教育方法,最可怕的还是爸爸与妈妈的教育也不一样。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就不能给孩子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所以,不论是隔辈人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任何教育,都要商量好统一的价值理念给孩子。比如一个国家要是有两个国王,那样不就造成混乱了。再就是,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有秘密。我们的母亲有时在孩子面前说“这事你可别跟你爸说,他要是知道了,可不得了。”这实际就是教孩子逃避责任,是很可怕的。教育理念一致了,才能让孩子围绕我们树立的统一的价值观而奋斗,相反,孩子将来的发展就不会很好。
三是父母不要轻信孩子的借口。在我们基地,这种情况表现得非常突出。比如,家长送孩子来时对我们说,我的孩子最近就是不好好学习,上网成瘾了。自己的原因不找,更多的是说新班主任经常对孩子不好,或是说物理老师讲课讲得不好,或是说孩子最近身体不是太好,总而言之,都是人家的事,与自己无关。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他们听信了孩子的话,这是极其可怕的。家长千万不能在学习的问题上听信孩子的任何借口,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家长都清楚,在一个班级里,别的孩子都能学下去而且学习成绩也不错,他为什么就学不下去了呢!所以,就是老师做错了,我们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老师不好,可以与老师单独沟通。比方说,如果孩子发烧未到39度时,都应严格要求他去上课,除非发烧到了从医学上讲应休息时,方可允许在家养病。
找借口是孩子丧失责任心的最主要的表现。孩子学习不好,一旦找各种借口时,那也就说明他对学习没有责任心了。我们父母如果一味听信孩子的借口,不认真查找问题,那么,他们的责任心就会一步一步的下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妈妈在孩子摔倒后就马上跑过去抱起来,而不是拉他站起来,拉起来时还照着地面踹两脚,报怨说这个地面不平。父母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无形中是在教孩子找借口,是在教孩子逃避责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父母不能只找外因,还应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因,让他们勇敢迎接各种挑战。
四是家长不能只注重目标,不注重现实。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左邻右舍一谈起自己的孩子时,就说非清华、北大不上。你听了以后,大多都会认为孩子上了清华就一定能成才,上了北大就一定能比人家有发展。毛泽东不也是师范学校毕业的吗?中国历史上没受过高等教育也能成才的人是很多的。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有23%的都是没受过高等教育,也就是高中毕业。我在上中学期间,写作文时一谈到自己将来的理想,都是写要成为宇航员、科学家,同学们也都没有写小的。现在的中学生写也不低,都是要当工程师什么的,都是大牌名牌。我到加拿大参观,发现他们中学生的作文,都写得非常的具体,有的写将来要成为一名汽车修理工,有的写将来要成为一个面包师等。我认为:你想让孩子实现一个好的高目标,你就一定的给他建立一个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让他看得见,摸得着。比如,这个学期平均分数是70分,那我们下学期就给定75分,再下学期就定80分,这样孩子就看得见,摸得着。为什么中国有1000万青少年都上网去,而且上网成瘾了呢?这是因为,网上能很快实现他的成就感。比方说,他打上几天就能升多少级,能获得多少装备。所有上网成瘾的孩子都会告诉你,他们上网非常有成就感,有满足感和幸福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个月的努力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或成绩。所以,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还要符合他的发展特点,不要制定过高的目标。目标的确定要按照短期、中期、长期来制定,让他每走一步就实现一个目标,最后你不说他,他也会向一个更好的目标努力。根据孩子的特点或特长来培养,比如,善于语言表达的,那就培养他将来当外交家或推销员;善于数学的,那就培养他将来搞科学研究。还有的善于物理、音乐、运动等,总之要切实可行、有针对性。如果我们给孩子制订了过高的目标,就会给他施加过多的压力,最后甚至崩溃。在这要特别强调,父母绝对不要要求孩子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就像我们爬山的时候,在山底下时就不要谈山顶上的事,要等爬到大半山腰后再谈,那就越爬越有信心了。
五是与孩子应多加强交流和沟通。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父母与孩子每周沟通交流不到一小时。在这儿,我所说的沟通交流是有效的沟通交流。现在,我们家长有一个错误的思想,就是认为只要给孩子找一个好幼儿园、好学校就可以了,把教育的责任全寄托在老师身上,这是大错特错的。实际上,孩子上学到高中,家庭对他的影响是70%至80%,家庭的和谐和内在动力对他们起到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只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师后就万事大吉,不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等到大学时,他们很多的愤怒、困苦和挫折都没释放出来,要是再遇到谈女朋友或工作方面的不顺心,那他就离跳楼不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和思想,与他进行沟通交流。中国人在交流沟通中善于含蓄,而不善于用肢体语言。在心理学上,肢体语言沟通交流的效果是55%,语言才7%,家书(书信)是17%。现在几乎没有人写信了,所以肢体语言显得更重要了。在我们基地的家庭治疗中,孩子治疗完后,还要给家长治疗,要让他们有肢体语言。比如,教父母如何与孩子拥抱、牵手等。
湖南卫视在我们基地做了这样一个节目。一个湖南孩子,因为家长有暴力倾向,经常打他,所以特别仇恨他父亲,还说等他老了再收拾他父亲。为治好这孩子,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教他要有感恩的心。青少年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三到五岁,都很不成熟,独立性也差。孩子他爸来后,我对他说,你过去对孩子伤害挺大,见到他后主动拥抱孩子一下,再给他承认个错误。孩子的父亲说什么?承认错误还行,拥抱没做过,挺不好意思的。经过我们做工作,他最终同意按照做了。孩子的父亲一见儿子进屋,上去就一把把孩子抱住了。孩子呢?也马上抱着父亲非常伤心地掉下了眼泪。孩子过去从来没有在他面前掉过泪,就是打他也是如此。所以,这种血浓于水的感情,会使孩子自然而然地谅解父子之间的仇恨。后来,孩子父亲把我教给他的演绎得更精彩,他说:“儿子呀!爸爸第一次当爸爸,就你一个孩子,没经验,做了很多这样那样对不起你的事,请你谅解。”孩子也很会说话,更伤心地哭着说:“我第一次当儿子,也不会当,咱们俩都互相谅解。”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仅感人,还很有教育意义。特别是在孩子上中学的阶段,我们的家长应该经常牵牵儿子、女儿的手去散散步,或在他获得好成绩的时候拍拍他的肩,不用说多少话,就会给孩子很强大的精神安慰和支持。正因为中国人表达太含蓄,所以要让我们的肢体语言更多一些。当然,还有很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比如一起玩游戏、一起出去旅游,也就是要多陪陪孩子,那也是全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六是对孩子要多鼓励和祝贺,少批评。我最近写的一本书《真情的虐待》将于6月30号出版。听这书名就可以知道,我们家长虽然都是好心把更多真情给孩子,但实际上对他们是一种虐待。比如说,我说现在家庭对孩子批评的多,表扬的少,很多家长不承认批评多,但大多认同表扬的少。赞美和祝贺是孩子的阳光雨露,他对这个的需要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父母没有表扬过孩子,等于没给他阳光、空气和水一样,这也就是一种变相的虐待。还有很多看似是很合理的,但实际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如语言暴力、眼泪暴力等。眼泪暴力,如有些母亲天天在孩子面前哭诉说,父母都是为了你,付出多少精力,花了多少钱。这样做,孩子听后会有一种负罪感、耻辱感和责任感。语言暴力就更多了,说孩子是“笨蛋”,将来是打扫垃圾的料等,严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教育学家说要搞赞美教育,这只说对了一半。赞美什么?心理学上讲究的是要赞美孩子内在的东西。比如说,孩子今天考了90分,我们不要赞美这个分数和结果,而是要赞美他所付出的努力。表扬他努力的过程,也就是激励他内在的动机,赞美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而不要赞美他本人,这是我们家长一定要切记的。我们家长要是一味赞美孩子本人和所取得的成绩,就会在孩子心理产生一种自负,这是极端错误的。如果有一天,孩子一旦考试受到挫折,马上就会全盘否定自己。孩子觉得他自己聪明,但是不懂是要靠努力、策略和方法才能取得好成绩,要是经常赞美他的努力,赞美他的策略和方法,他就有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动力,遇到挫折时还会持之以恒地学下去。我们平常在赞美孩子时,都是说这孩子乖、聪明,实际都是在赞美本人,这样实际是从小就给孩子建立了一个天赋好的意念。孩子上中学后,大家比的是什么?比的是意志力和努力程度,比的是学习方法和策略,比的是控制情绪能力的大小。最近,北京市搞一个什么天才教育,就有4000多人报名。其实,世界上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天才的!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天才来自于勤奋。
那么,我们批评孩子什么?批评他所做的事,不批评他本人。现实生活中,我们只要批评起孩子来,上串下连,把他几个月的事全说了一遍,也会严重地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前面说过,孩子青春期有镜像自我的心理特点,你说他不行,他就以为自己不行了。所以,我们要就事论事,不要损毁他的人格。青少年在青春期还有一个今天代表未来的心理。比如,这一次考试考得不好,本来只能代表他这一段时间学习得不好,没有掌握好这一阶段的知识,但是他们就不这样认为,往往会把困难和挫折夸大化、放大化,认为这次代表未来和他整个的一生。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不懂得孩子这个心理,天天再用过多的挖苦讽刺或暴力语言刺激他、批评他,他自我挫败的心理就成立了,就会马上认为自己整个一生都不行,开始厌学甚至彻底放弃学习。
七是对孩子要多尊敬,少给予物质的。现在很多家庭,只给予孩子物质的爱,而精神的爱就没有。中国是一个很不尊重青少年的国家,我们的父母也不懂孩子的心灵是最多疑敏感的。比如,我们家长经常不经意地批评孩子说,你个小屁孩懂什么。我到国外时,发达国家就提出这样的抗议,说中国是最不尊重孩子的国家,还举例说我们小孩都穿开裆裤。据了解,欧美等中等发达国家的孩子出生后从不穿开裆裤,那可以说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还有一个例子,美国总统戈尔任副总统期间,有一天儿子对他说,爸爸,我高中毕业了,我和我们的同学都希望你参加毕业仪式上的球赛,再给颁一个奖。戈尔答应了儿子的要求,就安排一个半小时时间参加仪式,然后回白宫会见正等着他的南非副总统姆贝基。可是到那后,球赛加时了两场,他也没走。戈尔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他想,姆贝基一定会谅解我的选择和决定的,我要是不去参加这个仪式,对儿子的自尊心是一个严重的伤害。我宁愿不见姆贝基,也要参加这个仪式。他让秘书通知姆贝基等着,自己非常高兴、手舞足蹈地鼓励儿子,直到颁完奖后才离开。姆贝基见到戈尔后说,孩子的事没小事。他这句话刊登在了《华盛顿邮报》头版头条,还获得了“真厉害,这副总统,南非的”的好评。美国总统、副总统与我们一样,照样参加家长会,没什么大牌,这就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在这儿再举个例子,谈谈我们怎么尊重孩子。我们家里的任何事,比如买电视和装修房子用什么样的颜色,都要和孩子商量,因为他是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也要尊重他的意见。另外,要让孩子感觉到被需要。比如,我到加拿大一位心理老师家做客,老师就叫他儿子帮着做饭,还说他做的饭中国朋友和爸爸妈妈是最喜欢吃的,孩子一听非常高兴,忙活得满头大汗。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感到被需要了,他觉得他有价值了。他们的妈妈是邀请式的,而中国的妈妈就不是这样的了,除了指责性就是命令性的,不高兴时还说孩子,你懂啥?一边去。其实,家庭的事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外面的事,都要让孩子多参与,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情商。孩子的心理能不能健康成长,将来能不能造就社会,需要我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从点点滴滴进行培养,不能只给他物质的,还应该给他更多精神的东西。
八是父母要共同担负起管理教育的责任。在基地,86%的孩子缺少父爱。这些父亲都干吗去了?忙工作。我总结了十大不合格父亲,第一个是工作狂的父亲,工作成瘾。这种父亲原来家庭很清贫,好不容易有一个由自己创立、经营不错的公司,下班后后也还老是担心公司不安全,非得在办公室里打牌、聊天、看电视,熬到12:00点以后再回家去,要不心里不舒服,这就产生强迫症了。父亲很晚到家后,孩子已睡着了,早上孩子一早就又上学走了,父子俩一天也见不着。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猛然回首,孩子已进入了中学,也不听他的话了。因为父亲工作成瘾,孩子缺少父爱,它对孩子心理上造成的伤害与因海洛因成瘾造成的伤害是一样的,是同等的结果。所以,我们做父亲的不能工作成瘾,应该拿出更多时间来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第二个是完美主义的父亲。我们很多白领阶层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完美主义的人到家以后,对孩子好指点,好指挥,好命令。无论孩子做什么事他都看不顺眼,老是指指点点或指责。有些完美主义的父亲是忽视孩子,这样的父亲一回到家就喝自己的茶,看自己的报纸,旁若无人的样子。孩子一说话,就是去去去,上一边去,爸爸看电视呢!还有一些完美主义的父亲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父亲不是跟孩子交朋友,而是爹就是爹,爹就是老大。军人和公安局的家庭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接触过一个河南省公安局长的孩子,他一听到父亲汽车的声音就哆嗦。孩子的父亲认为孩子见了他就哆嗦,就害怕,这是做父亲的权威。有一天,孩子骑丢别人的电动车后,不敢跟父亲说,可又没钱还,他就想去偷点。在偷的过程中,正好赶上这家把攒来装修房子的五万块钱放在抽屉里,被他发现后就拿走了,这就触犯了刑法。把他抓到他爹的公安局后马上就放了出来,应该说没事了吧。但是,学校有学生叫他小偷,弄的他不敢上学,最后又产生了自闭。所以,孩子恐惧家长,不敢跟家长说实话,就是这种父亲给造成的。
为什么父爱的缺失会造成孩子这样呢?从心理学上讲,妈妈给予孩子的是善良温柔,而父亲要比妈妈给予孩子的东西多,任何再伟大的母亲都不能像父亲那样,给予孩子勇气、精神动力、权威和规则、社会适应性、人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父亲榜样的力量也是母亲做不到的,孩子也只能从父亲那学到这些东西,特别是女孩子更需要从父亲身上得到这种力量,就不容易早恋,就是将来找对象也会参照合格的父亲来找。伟大的法国心理学家就说,成功的孩子都是看着父亲的项背长大的。父亲对孩子的影响,特别是七岁以后的影响,是深远的,长久的。七岁以后,母亲就把她的生活照顾好就行了,不要去控制管理,就是唠叨也无效的,要是你的更年期与她的青春期碰撞起来,那就更完了。
所以,我们女同志一定让孩子的父亲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特别是离了婚的女同志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他父亲是罪恶的。我遇到这样一个家庭,男的有点外遇,女的带孩子时给儿子灌输的都是说他爹是大流氓或道德败坏。我们知道,孩子统一的人格是父母两个人给的,你把父亲给去掉了,这样孩子心理能正常吗?所以,即使他爹再坏,我们在孩子面前也要说爸爸是最好的,是伟大的,孩子也就有了精神动力,有了勇气和力量。
还有一些父亲,把在工作上的辛苦、烦恼和不幸带回到家中,对老婆孩子发泄一通;也还有暴力型的父亲,经常打骂孩子,使孩子产生一种愤恨和偏执。偏执的孩子还会有反社会性的人格,这样的孩子没地方发泄在家中的怨恨,就会到社会上欺小凌弱。可以说,经常爱打架和冲动的孩子,肯定在家挨打得多。再一个,孩子食用过多的肉食也会冲动。我们知道,食素的和尚就很少冲动,甚至是没有的。
九是父母要注意角色的转换。人的一生有两种角色,一个是情感角色,一个是社会角色。到我们基地接受治疗的,很多都是老师的孩子。有一天,一对湖南中学的老师来我们基地看孩子。还说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把别人的孩子教育得很好,有的都上了名牌大学,可把自己的儿子管成这样子了,更不知为什么管不了。孩子的父母要我给他们“号脉”,两人都是特级教师,妈妈在孩子面前还曾有两次割腕。他们说,因为对孩子啥也管不了,所以就只好当孩子面割腕,相反,现在孩子更不理她了,他们异常的痛苦。我说,你们到家后对孩子是不是还是象对待自己的学生那样教育管理,他们说是的。他们还说,孩子要是学习差了,当老师的多难看。还有一个家庭,母亲在我面前哭诉说,孩子的父亲是个经理,到家后对她和孩子就像经理对职工那样,都是用命令式的口吻。这两个家庭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把职业的特点应用到教育子女的方面,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甚至崩溃。我们教师家庭容易出问题,是因为孩子原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就很紧张,到家后还不能玩玩和放松一下,老是这样紧绷就容易出问题。所以,我们无论在单位干什么,当多大的领导,到家就是父亲,要给孩子人间的温暖,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再一个就是家庭角色转换,父亲不论干什么,在家中与孩子、老婆应都是朋友,以朋友式的方式对待他们。
人类百万年的进化使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色。父亲有父亲的角色,母亲有母亲的角色,孩子有孩子的角色,这个角色千万不能发生混乱。在心理学上,家庭关系是等腰三角形的,它既不偏重于母亲,也不偏重于父亲,是等腰的。家庭关系是等腰三角形的,这个家庭也就是和谐的。建立和谐家庭,就是要让父母和孩子像海宁格一样,谁在什么位置,都是有序列的,位置不能乱。我们看的心理访谈节目,对妈妈、爸爸、孩子在家庭中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我们很多家庭,母亲带着孩子长大,孩子就和妈妈的关系非常近,父亲因工作经常不在家,孩子与爸爸的关系就很远,等腰三角形变成了斜三角形。在心理学上,这就叫俄第普斯现象。这样家庭的孩子,恋母情结特别重,也就不容易独立出去,特别是单亲家庭就更严重了,家庭形成了像蚕一样和母亲裹在一起的蚕包现象。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特别是到了14至16岁,爸爸经常不在家时,母亲在无形之中既会把孩子当儿子,从心理方面还会把孩子当作她的丈夫来看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错位。比如,我们经常能听到有的母亲对孩子说,你肩负着你爹的重任。
十是夫妻关系要和谐。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谐的家庭就像演杂技一样,如同父母在孩子的腰间系了一个安全绳,孩子有安全感。当父母经常吵架的时候,家庭就不和谐了,孩子不仅没有安全感,而且非常容易情绪化。孩子对父母吵架大多都很敏感。有的母亲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说父母吵架或关系不和都是因为她,孩子每次见父母吵架时就会怨恨自己,心里产生一种负罪感和罪恶感。更危险的是,有的母亲不经意说一些让孩子蔑视生命的话。比如说“我都不该让你出生,要是没有你,我就可以怎么好了。”、“你呆在我们这个家里是多余的”等伤孩子心的话,还有的把自己婚姻的不幸、生活的困难怪罪于孩子,这无疑会使孩子对生命产生蔑视。据了解,凡是自杀的,都与这种语言有关系。所以,我们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珍惜生命,要让他明白生命是伟大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不容易的。再一个就是,父亲往往容易把由于工作上的压力、与领导关系的不和、家庭经济的困难等产生的情绪带到家庭生活中,老婆孩子成了出气筒,孩子成了最大受害者。在家庭系统里面,父母是最强大的,孩子是最弱小的。所以说,每当家长生气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心态,看他能不能接受。另外,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如果确实避免不了,也最好不要让孩子知道。给大家举个例子,说有一个老先生,在单位挨经理的骂后,窝了一肚子火,却不敢跟经理理论,回家后没头没脸骂了老婆一顿,因为他有暴力倾向,所以,老婆也不敢惹他。老婆因此不高兴也需要发泄,见儿子一回家就骂了他一顿。儿子气不过,不敢惹他爸妈,就朝家里的狗踢一脚撒气。狗从屋里向外蹿时,一口咬了正好从门口经过的爸爸。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不良情绪,他是传递的,也是传染的。所以,我们在家里要有个好心态,这个家庭就会和谐。如果把你的情绪强加给孩子,孩子在学校也就情绪化,好几天都会在那苦思冥想,上课也就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开小差现象,学习就不用说了。再一个,父母要帮助或教育孩子如何缓解压力。比如,可以带孩子去唱歌、听音乐、洗澡、跑步等,孩子的情绪就可以得到释放。
中国有一个传统文化,就是情绪比较理性。什么男人有泪不轻弹,这都是错误的,我们应向西方人学习学习,只要有情绪就释放,该哭就哭出来。中国男人为什么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多?都是压抑的。哭是清洗心灵垃圾的一种最好方法,在心理学上很重视这个。可以说,没有哭死的,只有气死的。记得小时候,父母打我们时还不让你哭,你说多残忍啊!所以,我们再教育孩子时,该哭的时候就让他哭,发泄出来就好了,他的注意力也就集中了。
最后,讲一讲如何规划孩子的职业生涯。从初中阶段起,家长就应该对孩子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80%的是只知道天天学习过日子,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上大学就是到顶端了。所以,我们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做好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职业规划。我相信,只要我们教育培养出一个智商、情商、抗挫折能力都比较强的孩子,他也一定会成功成才。
(报告人系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主任,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晓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7/0914/4973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