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做智慧型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

2007年09月21日 10:42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做智慧型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先说一下为什么讲这个主题。第一个原因,可以说是我做了22年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和理念的一种概括和总结。我是学教育的,主要是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早期主要是研究学校教育,就是我们的中小学应该怎么样去培养人。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家庭教育是我们教育的基础,所以从1983年开始,我就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开始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到今天已经有23年了。这23年我接受了很多家长的咨询,也确实体谅到我们做父母的不容易和艰辛。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研究了很多很多的子课题。另外,我还做了很多个案的干预,就是说,一个一个孩子、一个一个家庭地帮助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实践确实给了我很多的营养,也使我成长起来,使我的理论研究更加鲜活、更加丰厚。

我想把研究成果跟大家一起分享。这里有一个个案,我们和父母配合,做一个抑郁的孩子的工作,一共做了三年。这个孩子今年考上大学,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从北方一个很远的城市来到北京。他爸爸说,到了今天,我才从天上落到地下,意思就是说我心里才踏实了。这个孩子终于从抑郁的圈子里走了出来。这个孩子上高一的时候,曾经轻生三次。后来就一直没有上学,经过三年的帮助,他终于走出来,而且考上了大学,爸爸妈妈真的很欣慰,我自己也很欣慰。我把这个讲给大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家庭教育最基本的是和孩子的沟通,它需要我们父母有智慧。家庭教育是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我们学校的作用是什么呢?不是替代父母教育孩子,而是帮助父母来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考上大学的这个孩子,他妈妈就说,我都快成教育专家了,非常感谢胡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俩配合得特别好,我们隔得很遥远,都是用电话联系、沟通,保持每周都有电话。这个孩子非常坎坷,他妈妈就说,老师今天发生这个事情,你看我怎么跟他说话。每天说话是生活当中最基本的事情,不能说我们不会说话,那这样说就有点太苛刻了,但问题是,我们每天所说的话是不是都起到了所说这个话的作用,特别是家长和孩子所说的话。所以,我就想,沟通问题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是人和人之间相互影响,以及接触过程当中最基本的。这是我讲这个主题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理由就是说我从事了30年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我可以名正言顺地说,我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专业人员,是研究教育的专业人员。我是北师大教育系毕业的,然后就被分配到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就是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我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的教学和研究,30年没离开过讲台,现在还在讲台上。按照我们的人事制度都是55岁退休的话,我已经超过这个年龄段了。我时时刻刻都勉励自己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如果60岁退休,那我也快了。那就是说,我有这样一个比较丰厚的理论支撑,我不是在忽悠大家,我们在实实在在地做研究。

我讲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要尊重事实,就是尊重现在你和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要帮助家长分析发生这个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最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在这个过程当中,从始至终我们都关注我们和孩子之间,就是我们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心理感受。所以,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是要以心理学、美学、社会学作为理论基础,以哲学作为方法论基础,以伦理学作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的研究是一个有理论支撑的研究。另外,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程、家庭教育学,已经13年了。另外,我的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就是家庭教育。现在,我也非常感谢我们的媒体,像人大出版社、中央电视台,他们都经常找到我,鼓励我说,胡老师,你要勇于走出来,利用媒体把你的研究成果说出来,讲出来,你要出书,出光盘,让我们的家长受益。你做了这么多的个案,这么成功,为什么不说出来呢?你要勇于从学院大墙里走出来。我的学生也鼓励我说,您要把您的研究成果说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让家长让孩子都受益,让孩子拥有欢乐的童年、金色的青春,让我们的父母亲减少烦恼。这是我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的第二个理由。

什么是智慧型父母

什么是智慧型的父母?我们为什么要做智慧型的父母?

首先,我们说说智慧。“智慧”现很多地方都在用,但是我查了很多书,最后查了一个权威性的解释。智慧是什么呢?智慧是你对生活中的事情分析、辨别、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非常重要。一个是分析判断,然后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要有去解决这个事情的实际能力。

那么,智慧型父母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教育影响孩子的时候,你对孩子在生活当中每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就是孩子的行为都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然后在这个正确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通过沟通来解决。这是对孩子。这个智慧同时还用在你自己身上,就是孩子发生这个事情,你自己对自己说,我该怎么处理?所以说,在家庭教育过程当中,智慧型父母是把智慧分析、判断用在孩子身上,用在自己身上。那么,在做出分析判断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我们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每件事所采取的方法或者是行为方式都在你观念的支配下。那么,观念是什么呢?观念就是你对事物的看法。比如说你对孩子怎么看?这叫教育观。你对他怎么看,那就必然拿出一定的方法来影响他。那我们说智慧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把你的观念转化为行为的中介。就是说,我们人的行为是靠智慧来支配的。智慧从内在来说,是一种转化的中介;从外在来说,是一个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我们说,智慧是一个人内在思维和外在行为表现的统一。通俗一点讲,比如说,今天发生一件事情,这个孩子不吃饭了,生气了,做父母的很着急,有的父母就说你吃不吃啊?怎么了你?谁招你?你生什么气啊?这就是你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都是问号,就是说孩子为什么不吃饭,你不知道。那么,他的行为作用在你的身上,你肯定就生气了。生气以后你情绪肯定就不稳定了,这个时候你说话的语气就不一样了。而有智慧的人会怎么去做呢?孩子在那儿一声不响,皱着眉头不吃饭,他马上就想,孩子这是怎么了?然后就想,他今天早晨遇到什么事情了,或者今天白天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了,孩子为什么这样了?然后就问自己,我该怎么办?他就要做分析,想孩子今天从学校回家来一进门是什么样子?是他什么状态?然后再想,我怎么跟他说呢?因为这个时候你要说的是为了解决孩子不吃饭的问题。下面沟通就要谈这个问题了。前面的分析判断很重要,如果分析判断准确,这个时候你拿出的方法就会适合孩子目前发生的这个事情。

所以,智慧型父母,我们说他们有一种内在的思维活动,就是自己的想法和外在的行为表现的一种统一。假如说你不清楚,你就要告诉自己,先不要下结论,先问一下孩子今天哪儿不舒服,因为他不高兴肯定有他不高兴的原因。那你就问,你是不是不舒服?还是说你跟谁生气了?等等。这个时候你要先去了解他为什么不高兴,然后再用一些解决的方法,最后才是结论性的。要解决亲子之间、两代人之间的这种矛盾冲突,需要智慧。所以,我在做个案的时候,经常跟父母亲说,你要想改变孩子,得先改变自己,自己先有智慧,用自己的智慧改变自己的行为,你自己的行为改变了,然后才能再去影响孩子。

今年暑假,有一家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找我咨询。小孩子跟我谈,妈妈没有来。后来一谈我才知道,他跟妈妈已经半个月没有说话了。后来我问他,你半个月没有跟妈妈讲话,是什么感觉啊?他说老师我告诉你,半个月不跟她讲话,我非常愉快。当时我的心里就惊了一下:妈妈和儿子之间应该是最亲的,而且母亲付出的是很多的,为什么半个月不跟妈妈说话,儿子感觉那么愉快?后来我就说,你这个愉快的体验是什么样子呢?他说解放、放松。我说你考虑到妈妈吗?他说我知道我错了,想跟妈妈道歉,但是张不开嘴。我说你张不开嘴,你在行为上有没有什么表示你在关心妈妈?他说我妈妈睡午觉的时候,我曾经轻轻地走过去给她盖上毛巾被。我觉得这孩子还是很爱妈妈的,只不过有他男子汉的表达方式。那妈妈能不能感受到呢?后来我就想跟他妈妈沟通这个事情。妈妈一张嘴都是这个孩子的不是,都是不对的,没有一点儿好的地方。我说孩子在关心你,你感受到了吗?她说我知道。我说什么时候?她说我睡觉的时候,毛巾被是他给我盖上的。她说老师我告诉你,我当时心里暖融融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可见,这娘俩自尊心都特别强,谁也不张口道歉。我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孩子的眼圈是红的。我说,你我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我有我做人做事的原则,你跟我讲什么话,我不会全盘地倒给你的妈妈。那你妈妈跟我说什么话,我也不会全盘地倒给你,我的作用是什么呢?我的作用是促使你们母子俩坐在一起真诚地、心和心相通地去谈话。后来我说,我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这个孩子就哭了。这个孩子回去以后,可能跟妈妈做了沟通。我跟他这么讲,我说你是个男人,你们家两个男人、一个女人,妈妈在家庭里付出是很多的。因为我从侧面了解到,所有的邻居、亲戚、朋友都夸她妈妈,她的付出是非常非常多的,在家是贤妻良母,外边还事业有成。但是,她现在到了这个年龄段,四十几岁了,觉得身心疲惫。后来我跟她说,你现在身心疲惫,导致孩子对你这么大的看法,你知道原因在哪儿吗?我说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你太强加于人了。说得通俗一点,我说,你的好心不会好好地表达,好话不会好说,结果就是低效,甚至是负面效应的,弄得这个孩子对你15天不讲话,就感到很高兴。为什么你的话说出来不好听?就因为你不会沟通,不会表达自己的心声,不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后来我跟孩子说,你和爸爸两个人,是两个大男人,要呵护这个小女人,你妈妈表面很强大,说话唠唠叨叨,粗声粗气的,语气那么强硬,她内心其实很脆弱,很需要你们的呵护,你是男子汉,上高一了,回去以后要呵护你的母亲。

为什么要做智慧型父母?

现在的提法很多,比如说成功父母。什么叫成功?有人说家里培养了4个博士,这证明父母是成功父母。但有时候我就想,我接触过很多贫困山区的家庭,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这个父母是睁眼瞎、文盲,培养的孩子虽然没有上博士,但他们个个勤俭、勤奋、勤劳、知书达礼。家里没有任何一点现代化的家具,但是家庭非常温馨。培养的4个孩子,有上大学的,有上中专的,也有当农民的,但这四个孩子都孝顺老人。有开车回去的孩子,放下手里的东西就进了厨房,还到地里帮爸爸妈妈干活,全村的人非常羡慕这个家。他们表面看起来平平常常,但是非常温馨,你说这个父母是不是成功的?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提法,我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但我认为做智慧型的父母是最基本的。所以,我们提倡做智慧型父母,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让父母亲首先对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对孩子的行为,能够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够去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用我们古人的话说就是要“吾日三省吾身”。

 

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自己给自己下命令,今天天气怎么样了,今天天气很热,那我是不是需要拿一把伞啊?好,拿一把伞。你每天做事情的时候,都自己先跟自己对话,再自己给自己一个指令,然后自己给自己做一个决定,最后才有行为出现。所以说,提倡做智慧型父母,我们建议你先用在自己身上,对自己先有一个了解,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判断,然后使自己的行为适合于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比如说今天30度,你非穿一件毛衣,那就是一个错误。那用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智慧型父母首先用在自己身上,改变自己;其次用在孩子身上,用你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让你良好的愿望通过智慧的调整,用智慧来支配你有一个良好的行为。然后会怎么样?用行为去影响孩子,然后在孩子身上产生效果。我们经常说的,就是让你的好心得到好报。首先你得好话会好说,好话是你心里的想法,好说是你表达的方式。好话要好说,说给孩子,适合他,他能接受,让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就是好的效果,然后好心就有好报。这就是一种回报,因为我们养儿育女,不是说我一点回报都不图,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和孩子之间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培育生命。这个小生命在母体里10个月,是非常艰辛的,一朝分娩,他来到世上。这个小生命的出现,才使我们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父亲、母亲。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和这个孩子是两个生命的影响,我们的生理素质要衰退了,要变老了。这个小生命在我们的呵护下、养育下,逐渐地身心和谐发展。他要长大,长强壮,我们要变老。你弱了以后,就像小的时候你呵护他一样,他反过来怎么样?他要呵护你。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自始至终都是生命影响生命,生命推动生命的过程。

所以说,我们教育孩子,让他们明白,他们长大成人后首先能够孝顺父母。当我们躺在床上动不了的时候,你需要喝一碗水,你不用张嘴,孩子就知道给你倒一碗水,拿小勺子喂到你的嘴里。我们生命总有终结的那一天,他要长大。所以我们的教育,人和人之间,在家庭中是有生命的延续,是生活的一种延续。我们讲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沟通是贯穿始终的。

我们说,孩子身上任何一种行为习惯,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生活中在父母亲言行举止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他的言行举止。我经常跟有些家长谈,我们家长比较习惯说孩子怎么怎么样,没有说我自己怎么怎么样。所以我在做指导的时候,不是纯粹的心理咨询,而是教育、咨询指导。我说要来,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个人都要来,三个人都要说,我都要听。我跟爸爸妈妈提出一个基本的要求,我很希望您能够实事求是地把这个过程讲给我就可以了,然后我来做分析、判断,来找原因。我就很希望您把每个细节都跟我说,说得越准确,那我的判断就越准确,那么解决的方法给得就合适,效果就好。

 

我前面说轻生了三次、高中不上学这个孩子,他今年考上大学。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他妈妈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有个观念是家丑不可外扬,就不愿意对别人说。因为我在20多年接触过程当中,有些父母亲不说实话,有些关键的章节,他给省略了,然后老说孩子怎么不好。我说他要这样的话,总是要事出有因的,他不会平白无故地就有这样一种行为方式,跟你对着干。所以说,我们希望父母亲把你的言行举止,孩子的言行举止,你们每一天都是怎么样生活的,跟我讲一下,我来做判断。这样就是说,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在父母的言行举止的影响下,形成他个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们要解决双方的问题,解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要从双方行为改变入手。

首先,从父母亲的行为改变入手。我们把父母亲的行为叫做影响孩子行为出现的影响源,是源头。有一次我在讲这个的时候,有一个家长不同意,我判断出来,她是一个职业女性,是做记者的。她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父母亲的言行举止是孩子言行举止的影响源头,我认为是社会。我说,这个是咱俩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我说我的说法是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的,你说孩子生下来,睁开眼睛,第一眼看见的是谁?她说是护士,在产房里看到的是护士。但是你分娩这个孩子,你孕育了他,他是从你身体里面出来的,首先你的身体素质影响了孩子的素质。我们说父母的遗传素质是孩子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然后你要把孩子抱回家去,你要给他喂奶,要跟他讲话,孩子认识世界,先从认识你开始。

有些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班主任就跟我说,这个孩子,行为习惯特别不好,坐没坐像,站没站像,说话咬字也不清楚,上课也不懂规矩。就是说这个孩子怎么教育他也不行,他影响了全班,上不了课了。后来班主任跟我说,我们开第一次家长会,因为是小学一年级,为了认识家长,就让家长坐在孩子的座位上,后来我找到答案了。因为这孩子的坐像不能说跟他爸爸一模一样,也跟他爸爸很有相似之处。他爸爸进来是拖拉着鞋进来的,夏天比较热,就拿着一个毛巾进来,敞着怀就来了,往那儿一坐,人家都冲前,他斜着身子,冲左边坐着。还没开10分钟的会呢,他干吗呢?就开始睡觉了,打着呼噜,所有的家长都回头看这个父亲。这时,小孩子觉得特别无地自容,就捅他爸爸,你快点醒醒。爸爸也觉得挺难为情的。后来第二周的时候,孩子就跟老师说,下次再开家长会,我不让我爸爸来了。后来老师说,咱们先不说谁来,你说你为什么不让爸爸来了?他说爸爸那天做得不好。老师说,爸爸虽然做得不好,那你说要改变爸爸,回家怎么样跟爸爸说呢?孩子说,到公众场合,你应该怎样做,养成怎样的文明习惯。后来老师说,你要在跟爸爸说之前,在课堂上先做好。你做完之后,再告诉爸爸怎样做是文明的。小孩子马上就体验到怎样做是文明的,做得非常好。

生命影响生命,大人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反过来也影响大人,孩子也在改变你。所以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行为出现的影响源。因为你和他接触很多很多,而且你不是有意识去教他。有些父母说,我没教孩子这样啊!但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由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你不是有意识教他,而是你在生活当中做的时候,孩子通过他的眼睛看,你说的时候,通过他的耳朵听。那么你爱不爱他,通过我们抱的时候,皮肤一接触,他就感觉到是不是温暖,就感觉到你是不是爱我。小孩子天生是思想家,他通过他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各个方面来对外界的生活做出反映。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特点,它融入生活当中,孩子一睁开眼就看到了。

孩子还有一个天性就是模仿性,这不是教的,是天生的。所以,在婴幼儿阶段,我们强调父母的言行举止绝对是孩子行为的影响源。那么,什么影响父母?可能社会因素影响父母了,在单位压力很大,心情不好,回家肯定要发火。所以我有时候在讲,做智慧型父母,不要把职业角色带回家。你在外面再成功,你是部长、局长,回家的时候,孩子不会说局长回来了,部长回来了,孩子会说爸爸好,妈妈好,爸爸回来了,妈妈回来了。但是现在我们对这些问题都没有智慧,不会转换自己的角色。我曾经给我们副处级以上的女性做过心理调试,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说你回家之前,虽然是坐着奥迪回去的,下车以后先调整自己,告诉自己我回家来了,要面对的是我的亲人、我的家人,调整过来,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他最亲的人。

所以说,家庭教育是非常细腻的一种活动,它需要智慧。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开了一个研讨会,就是讨论做新型父亲。新型父亲这个概念是什么呢?非常具体,第一是每天回家吃完饭,和家人一起,每天抱抱孩子,每天蹲下来和孩子说说话。每周要和孩子玩玩,经常要夸奖孩子一下,哪怕他听不懂。你看在这么大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对新型父亲所提出的要求就是这些家常里短。本来我们应该做到的,但是却没有做到,为什么呢?生活的压力。男人要挣钱,要养家糊口,但是你要知道,时代变了,你身边还有一个小生命,还有孩子,你既然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你就有一份责任。父亲要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然后又谈新型母亲,就是说都要有智慧。

为了使父母有效地掌握沟通的方式、方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孩子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这些小生命使我们的家庭生活发生改变,孩子出现使我们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婚姻开始是夫妻二人,有了孩子,丈夫成为父亲,妻子成为母亲。孩子的成长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而且是几多欢喜几多愁。我们做父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生命推动生命,我们要学会感受孩子的生命过程。你看婴儿的眼睛是那么亮,那么纯真,天真无邪,太宝贵了。他的皮肤是那样光滑,你抱着他,感觉是那么亲切,不由自主地就要亲亲这个孩子。所以,你要感受孩子的生命过程,读懂生命。所以我们说,教育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非常善良的活动。

另外,我们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做父母亲的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孩子在改变你,他拉了,你学会了洗尿布;他饿了,你学会了喂奶;他烦了,你帮他解忧;他病了,你帮他看病、喂药。这一切就是他的生活在改变你,在教会你。能够感受孩子的生命历程,感受孩子的生活过程,同时也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过程。所以,我觉得为人父母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角色,你孕育了一个新生命,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作为父母亲,培养一个孩子是伟大的、善良的事业,付出会很多,同时也给予我们很多。所以说,我们做父母亲的,在一定程度下,要在孩子面前说谢谢,你要跟他说,是你改变了我,是你给了我新的生活,要谢谢我们的孩子。那孩子们要怎么说呢?当你会表达自己愿望的时候,要感谢父母什么呢?养育之恩。

我们的社会在追求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从和谐家庭开始,和谐家庭要从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有智慧、有效地去沟通。这是我们谈为什么做智慧型父母。

怎样做智慧型父母

智慧型父母有责任去鼓励孩子,因为鼓励、奖励、赏识、激励是不同层面的。还有,怎么样去约束孩子。如果孩子没有约束,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少年、问题青年、问题大人。这个在大学生中可以看到。我研究的家庭教育从0岁到18岁,做分段指导。0岁到6岁是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面又分2段,3岁之前是一个阶段,3岁到6岁是一个阶段。从6岁到12岁是小学,我们把小学又分成三段,或者说大体分成两段,就是一二三年级和四五六年级分开,因为这时候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我们沟通的方式也不一样。然后是13岁到15岁,就是初中阶段。然后是16岁到18岁,高中这一阶段。这几个阶段来讲,最关键的年龄段是初中这个年龄段,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身心发展处在高峰期阶段,是叛逆阶段,也是问题最多的阶段。

在高中这个阶段,最近3年我接触了22个孩子,都是高一的学生,而且都是重点学校的学生,男生居多。他们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抑郁症,会导致自杀。高中阶段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比较大。

通过高中孩子的问题,我们来做回放,就是这些孩子的问题绝不是一天就出现的,而是他17年成长过程的积累,来自于他早期的体验。早期一个就是被我们大人忽略的0岁到3岁的阶段。还有一个年龄阶段,就是3岁到6岁。我们说4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年龄段。但是3岁到6岁的孩子送到幼儿园了,那么忽略了家庭,就忽略3岁到6岁这段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一阶段,我们古人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指的是行为习惯,不是指的生理心理。那么就是说,这些孩子早期的体验是一个种子,种在他的心里,埋在他的心里。因为这时候他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还没有表现出来。这颗种子种下去以后,在他的心田会发芽的。那在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开始初露锋芒,初三开始表现,在心理上叛逆。

在小的时候,他曾经有一个叛逆期,是在3岁,那是在行为上。但是到了初中阶段,他的叛逆是在心理上,就是我们讲的心理断点。他和父母亲隔心眼了,这个时候疏导的难度就比较大了。到了高中,他就不是隔心眼了,他开始把自己包起来。他认为自己大了,独立了,这个时候的爆发是一种突破性的、冲击性的爆发。他自己有选择了,一旦选择,很难回头。所以高中生的转变相当费劲。

我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我在学校讲台上站了30年,可以说见到了形形色色的学生,包括研究生。我不是说一代不如一代,不是这么看,我现在真的很忧虑。就是说我们养育这个孩子,上了大学,我们确实都很满意了,但是在他做人这个问题上,确实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觉到了,我们受过系统教育的孩子,跟没受过系统教育的孩子行为方式不一样。另外,就是说同样没受过系统教育,因为他家庭影响不一样,行为方式也不一样。我昨天刚给幼儿艺术专业的老师上完课。160多个学生,都是幼儿园的老师。我说你们怎么会这样呢,你们也是为人师表者,怎么有这样的行为习惯?没规没矩。我说你来到大学课堂上,最起码要遵守我们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儿不是自由市场。有三分之一就比较好,确实很淑女,起码是个女人的样子。我上课听到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就是吃瓜子的声音,我说大学课堂可从来没有这种情况,在那儿嗑上了,我能说什么?你说我们大学老师还要去组织这些事情吗?但是我不说又不行,后来我说我提个建议,你想嗑瓜子,我理解你,为什么呢?您想吃,这是你生理上的一种欲望,欲望是天生的,不是过错。但是为什么要说你?你吃得不是时候,你吃得不是地儿,吃瓜子外边,或者回家吃去。我说给你们上课很痛苦,但是你能让我说什么?你们都20多岁了,都面临着谈婚论嫁,你们也要为人父母,你们还是幼儿园孩子的老师,这样,怎么为人师表啊?但是我说,改变你已经很难了,因为你是成年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你的父母有责任,因为他们没把你管教好。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要改变一个大人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培养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要难得多。像我们大学生,网上选课,拿学分,他没选上课,就在楼道里跺脚,老师你说我怎么办啊?他就哭。后来我就说,你多大了?你没选上课,你自己想再怎样选啊,你埋怨谁啊?全是别人的不对。还有,有的女学生的梳妆打扮等消费很高。我就想,家长为什么会让你们念师范?就是因为有一个前提,不用交学费,我们家长都节衣缩食,看看我们的孩子在这儿,手机频繁地换,烫一个头500多块钱,就连我们看了都心疼。那种高消费,然后虚荣心等都很严重。这里不能全怨我们父母亲,但是静下心来想,孩子的这些行为方式来源于何处?那是源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天的生活积累。当孩子做第一件事情、说第一句话的时候,你都要给他良好的指导和规范。

 

现在的有些理论对家长是有误导的,但我们要说的是,我们做父母的,主要看生活的每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事,然后看我们都做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然后再看,你该不该做。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所以,我们沟通的结果,就是让每个人都学会对自己每一天生活中所做的事情负责任。你培养孩子,让他长大成人的标准是什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对他人负责任,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有责任的人。我做分段指导,我说从0岁到18岁,然后对象是大学生,19岁到22岁、23岁,然后研究生,26、27岁。我说做我的研究生,在学问上不做过高的要求,我先要求你做人。做人先从你生活当中点滴的小事做起,来看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考上研究生,学问肯定有。但是我就是说通过做事,看你怎么样做人。你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话,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水平。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这是我判断你的标准。你说我考了多少分,那过去了,只意味着你考上了,但是你进了这个门以后,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那么我就看你今天做什么事情。今天我来上课,第一天给他们上课,背着书包晃晃荡荡进来了,连个本都不拿,往那儿一坐,腿脚翘着。我说把腿放下,你来这儿,你是学生,你要学习,你得写字,把本子带来,把笔带来写字。学生说,老师拷课件可以吗?我说,不可以。为什么呢?我说没有为什么,你是学生,就应该以学为主。学生学习哪有不写字的。不能说我快60岁的人了,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一下子成你的了。你的付出是什么?回去把笔记本拿来。他不高兴。第二天拿来一个本,什么本呢?就是不知道从哪儿捡来那么一沓废的收据。我说拿笔记本来,没钱买,我给你一个。我说你在对付人生,你不是在对付我,你在对付你自己。

所以,这些情况更促使我们去反思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跟我们的家长朋友们,谈一谈我们的想法,因为现在这种多元的社会、转型的社会,价值倾向确实非常多元。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在道德教育上就提出了价值澄清理论。为什么提出这个呢?因为他们当时面对的社会是多元倾向,每个人都有声音,每个人都要去做主体,都要在社会上谋求一块存在的位置。在多元当中,有没有标准,有没有规则?这需要考虑。现在也是如此,我们做学者的,遵循的就是客观事实。生命也好,社会发展也好,做事情也好,都有基本的规律。规律是什么?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内部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违背规律,你就要品尝苦酒;遵循的规律,那么你就享受这多元的结果。我们教育孩子也是,做人做事也是,做人要有规则。

怎样有效地沟通

下面谈一下怎么样有效地沟通。首先从沟通来讲,我们作为主体,表现有两个方式,一个是表达,一个是倾听。就是一个是你说,一个是听别人说。那么现在我们把这个沟通用在谁身上?我们不用在广义的那种表达上,用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用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所以,我经常说,家庭教育是是融入生活过程中的,它是不可分的。再一个,它是融入生命过程、生长过程的。

这个沟通一个是表达,一个是倾听。它用在家庭生活中的父母亲和子女之间的沟通上,有一个界限。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你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比如说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五十几岁。你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你的生理素质就处在不同的阶段,你的行为要受到你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影响。我们在座的有孩子,也有父母。我就先以父母作为主体。你处在什么年龄阶段,你是什么职业,你是孩子的父亲还是母亲?然后你再想孩子,他是几岁,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大家要有把自己带进来的感觉。你现在就要想,假如你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你就想,我的儿女是什么样?你的晚辈是什么样?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角色的定位。我刚才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比如说母亲处在四十多岁,那你生理上就在发生变化,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你情绪上有时候就不稳定。这个时候,你和孩子沟通,就要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说,做父母亲首先要知己,知道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

第二个沟通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你的孩子。他是男孩还是女孩,几岁?是学前,还是小学、初中、高中。这些也决定了我们的沟通方式是不同的。所以说,我们先看表达,你要想给孩子表达什么。那表达,首先我们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你要说什么话,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比如说今天星期天,我们要做饭,这个时候,你很希望12岁的儿子帮你做一件事情,比如说帮你摘菜,或者帮你拿碗筷。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在做什么?你要看到,他可能在写作业,也可能在玩儿,也可以在做别的。就是说今天是星期天,要改善一顿伙食,大家要做饭,你的想法很希望孩子跟你一起来做,这是你的愿望。那么孩子又在做他的事情,那么你怎么样去表达你这个愿望?从客观上来讲,很多的家长愿意孩子在那儿好好写作业,你别参加家务劳动,因为学习是他主要的事情,干活不是他主要的事情。但是从现在的理念来说,我们建议,星期天的时候,孩子要跟家长一起做家务,分担家庭责任。10岁的孩子,他的事情他自己要做,收拾房间,洗衣服,都要他自己来做。我们建议星期天一起做家务。这个时候你怎样表达你的想法?首先我们不要强加于人,你要把你的愿望先说出来,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一起做家务,做完家务我们要一起来做饭。首先问大家想吃什么,孩子说想吃什么。好了,我们想吃饺子,现在我们需要去做什么,然后问孩子,你想做吗?第一步;第二,你能做吗?孩子很愿意,他最不愿意的就是在那儿写作业。你可以问孩子他不愿意写作业,你想吃吗?想吃,那就得做,你想做吗?那就做,你能做吗?能做,然后你做什么,孩子说我买菜,或者我擀皮或者什么的。你能做咱们就做。假如说孩子在擀皮,他擀得可能不圆不匀,那么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怎么说?你擀的什么破皮儿啊,你还不如甭干呢,还帮倒忙,一边待着去。孩子说不干了,对不对?那么这个时候,他擀得不圆,擀得不匀,因为他是第一次做,是模仿着做。擀得不圆,擀得不匀,才正常。因为他以前没有做过,那你告诉他怎么样擀得匀,擀得圆。你告诉他这里面还有物理力学的作用。这是一个巧劲,然后两只手的配合。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孩子的智慧就是从干活当中开始的,心灵手巧。你别小看这个擀皮,两只手的协调,脑、眼、手的一种协调。特别是小孩子,我建议从3、4岁开始,就让他使筷子,让他学会擀皮,两只手同时运用、协调。

有的小孩没有爬过,他有的时候学习就有困难,实际上就是训练他左右手的协调,大脑和四肢的协调。擀饺子皮,其实是开发智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而且对锻炼他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有好处。你跟他说,第一次他擀不匀擀不圆,这才正常呢!然后你再告诉他,怎么样用力,怎么样擀好,怎么样去转,怎么样协调。孩子的动作看着可能很笨,你千万不要讽刺,你告诉他慢慢来。孩子擀好了之后,你再夸奖。夸奖就是肯定他现在的做事结果,夸奖是肯定现在。鼓励用在什么地方呢?将要去做的事情,或者在做事情过程中,他遇到困难了,做不下去的时候,需要鼓励。这个时候孩子感到非常好。当然,他们可能距离我们的那个标准差一点,你可以说擀得不错,继续努力。接着擀,今天的擀皮就交给你。孩子的动作可能慢一点,没关系。这个时候,你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男孩、女孩不一样的,女孩善说,善表达,喜形于色。男孩到10岁了,不善说。

 

 

当然每个孩子也不一样。昨天我在等车,一个小男孩就滔滔不绝地说,这是一个多血质型的孩子,有话就说,不藏着掖着。他就说你怎么怎么着,你再晚了就怎么怎么样,旁边那个小孩就那么笑咪咪地听着。那个肯定不是一个多血质的孩子,然后两人谈完了,搂着肩膀走了。你看这个多血质的孩子就善于表达,黏液质的孩子就不善于表达。所以,父母亲要善于观察,然后再表达,再说你想说的话。在表达的时候,父母亲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接受程度,他这个事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让你有智慧呢?就是每个家庭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同样是10岁的孩子,但是每个人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善于分析判断,然后拿出一个方式来。你在表达的时候,要求你要读懂孩子。看他在什么年龄阶段,有什么样的接受水平,性格特点不一样,不要完全从你的角度出发一吐为快。而是你表达,以他能不能听懂、接受为标准。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他是不是听懂了?是不是能接受?不同年龄阶段是不一样的。

还有一个个案的母亲,她承认自己有问题,但是已经进入到自己的思维圈子里,出不来。她为了孩子已经辞职一年,在家陪孩子,因为她的孩子不上学,高一不上学。我说你已经做到母亲应尽的责任,现在要改变你和他的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她一说话就嚷嚷,就指着孩子。我就说她老指点江山。17岁的孩子,你老指着他的鼻子,成天这么数落他,我说你这个沟通没有效果。你站他的角度去说,去想,那说的话,你要让他能够听懂、接受才行。我说你把你声音降低,你把你的眉头舒展开,不要紧缩眉头。在说话表达的时候,你要注意你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她说老师怎么这么复杂啊,我哪顾得上这么多,气得我连饭都吃不下去了。我说没办法,现在就是需要你考虑这么多,你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说教育孩子怎么这么难啊?要早知道这样,我就不要他了,要不给您得了。我说你别给我。我刚才讲得第一个孩子,今年考上大学。他妈妈来北京第一天,说老师我把孩子给您得了,你要多少钱都行。我说对不起,你千万别给我,我不是他母亲,你是他母亲。所以说,教育不是件容易的事,它是一门艺术。你现在要改变你的说话方式,你的声音要低8度,跟孩子说话的时候,看着他的眼睛,注意他的表情。你跟他说话的目的就是让他听懂、接受,不是说你一吐为快就可以了。她就是一吐为快,就像瀑布一样,把说的话倒出来,说完就走了,一年就这么过来了,有什么效果呢?后来她跟我说,老师有点效果,这孩子吃饭的时候,知道问问我了,妈你想吃什么。有一次这个孩子给她买一次菜,我说这是因为什么呢?孩子长大了。他一天天在家待着,他也反思他自己,这说明孩子长大了,他在改变你。所以,我说,你表达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他是不是听懂了、接受了,不要完全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不要只图一吐为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做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第二个方面,在表达的时候,在沟通的时候,除了用口头语言之外,我们的父母亲要善于用肢体语言,用身体,用表情。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是看您的孩子在什么年龄阶段,他今天做了什么事。特别是我们做母亲的,在语言上一个特点就是善说。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做母亲就说,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们经验比较多,所以很善于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经验去做。但是要知道,时代变了,你的经验是宝贵,但那是过去的经验了,你要善于对经验进行概括,用一句话说就可以了,不要把陈谷子烂芝麻全都折腾出来。女同志的这个善于表达是优势,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成唠叨。我们从心理学讲,唠叨过分叫做符号暴力,是软刀子。特别是初中生、小学高年级以上,非常反感妈妈这个唠叨。我给有些母亲建议时,她就跟我谈好多。我给她的第一个建议,就说闭上你的嘴,向后退一步。她说老师,没人这么指导过我。我说对你,我只能这样指导。因为我一看她是个强者,在公安部门工作,是个处长,一进来就风风火火的。我一看就知道,对这样类型的母亲应该怎么样去跟她沟通,我就说闭上你的嘴,向后退一步。在你的儿子面前,要适时适事的示弱。适时就是在关键的时刻,适事就是在某种事情发生的时候。示弱,示是表示的示,弱就是弱者的弱,你要成为弱者,少说话。她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我说我不讲那么多道理,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不能解决的时候,你打电话来问我,我来告诉你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么去做,因为讲道理没有用。

后来她给我打电话,她说老师,我知道这个适时、适事、示弱、让我闭上嘴向后退一步什么意思了。我说发生什么事了?她说我们刚打完电话,她的儿子上初三,老师告诉她,孩子考得不好,因为他是住宿生,一周回来一次,她就特别想看那张卷子到底错的是什么。这个儿子就不想让她知道。妈妈问他,你考得怎么样?孩子说,还行。给我看看你的卷子。孩子说,您看什么呀,您也看不懂。我就要看看,我是你妈。他说你看什么看,就不让看。孩子起来就要走,她就抢他书包,非要看那卷子不可。孩子说我就不让你看,就抢这个书包。孩子站起来比她个还高,男孩子力量也大。他妈妈觉得抢不过这个孩子,但是还想看,就起了矛盾。她说我该怎么办?她就给自己一个信号,问自己我该怎么办?她突然间想起来了,胡老师说要成为弱者。我弄不过他,我就成为一个弱者吧,就躺下了,就摔倒了。躺下以后,这时候,就看孩子把书包撒手,一下子扑到她身上,叫妈那种声音跟往常就不一样了。妈,你怎么了?妈,怎么了?我不对,你看吧,你看吧,你随便看。这时候她说,我的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她在电话里跟我说,胡老师,我才体会到,您为什么让我做弱者,向后退一步,因为这么做能看到我的孩子不同往常的一面。

她说,当我孩子抱着我叫妈的时候,我的眼泪为什么掉下来,我心里很难受,因为这个孩子上六年级的时候,他父亲也是我们公安战线上的,因公殉职了。父亲不在了,是妈妈一手带着这孩子。孩子对爸爸是非常非常地怀念,也知道妈妈不容易。其实这孩子一直想对妈妈尽孝,因为没有父亲了。特别到了中学以后,他说我长大了,我是男子汉了,他一直想呵护他的妈妈,帮妈妈做事情。但是,妈妈就觉得,你就把学习给我学好就行了,别的你不要管。孩子就说,我有责任要爱护我的妈妈。后来我跟他妈妈讲,你没给孩子机会,你天天向前走,你不给孩子机会,所以你说你老用你的意志去强加于他。我为什么让你成为弱者,向后退一步,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孩子一个机会,你给他尽孝的一个机会。你对孩子的看法是有偏见的,因为他没有父亲,所以就觉得儿子什么话都应该跟我说,你是我的生命,我对你一切一切都要知道,包括孩子交了女朋友,她也觉得不可以。所以这个孩子抱着他哭的时候,他就知道被儿子关爱是一种什么感受。做母亲的在孩子面前,特别是儿女长大到13、14岁的时候,我们要减少口头语言,多用沉默,给孩子一个空间,让孩子表达。

下面,就说倾听的问题。首先,当他有能力去表示他对父母亲的爱,有能力去做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接受,适当示弱。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很强大,我们都是强压抑着自己在孩子面前装得很强大,很完美。实际上我们不强大,也不完美,你也是生活现实中的人,你要让孩子知道,妈妈是人不是神,妈妈也有痛苦,你不要认为妈妈身上有使不完的力量,妈妈不知道疲倦,实际妈妈很累,很需要你的帮助。孩子就意识到,哦,妈妈需要我。

其次,你让他做事情,让他意识到他有能力,我能做,我跟妈妈一样有力量。让孩子感觉到成就感,活在世上有价值。为什么有些孩子想轻生呢?他就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因为我们没有给他机会,我们没有给他空间,而且我们自己又那么累。这就是沟通有问题。有一个小孩跟我说,老师,别的同学都向往假期,我不希望放假,我希望在学校。我说为什么?学校有那么多同学,我可以玩,我可以说,我可以笑,不愿意在家里,家里最烦的就是我妈妈无休止的唠叨,写作业去,干什么呢,又玩呢,她说不出别的话来。其实,他说,我特别想和我妈妈坐下来说说心里话,可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

 

 

还有一个小孩,他睡觉的时候,从来不拉窗帘。妈妈进屋拉上,走了,孩子还打开。妈妈进来又给拉上,然后她又给拉开。然后这位妈妈就跟我说,我就不明白这孩子为什么。我就说,咱们得了解事实是什么。后来这个孩子跟我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拉窗帘吗?我说我很想知道啊!他说我每天躺在床上在和星星和月亮说话。那我说,你为什么有话不跟妈妈说啊?那星星和月亮能听见你说话吗?他说它们很公平,能听我说话。言外之意是什么?妈妈不能听他说话,就是孩子的话还没说完呢,妈妈的话就说出来了,马上就定性了,像机关枪一样,铺天盖地地就倒给孩子了,唠叨个没完没了。孩子说,特别是吃饭的时候,不吃饭不说话,一吃饭她就说话。他说,我每天跟星星说话,虽然它听不见,但是我感觉它能听得见,因为我能说。

河南一个小孩子,我们电视台演过这个节目,他五年级,跟他妈妈说,妈妈咱们订个协议吧。协议有这么几条,其中有一条就是吃饭的时候,你别说学习,别问我在学校的情况,你就让我吃饭就行了。这个从心理学上来讲,无休止的唠叨,在心理上会造成一种伤害。他很烦,用孩子的话说,抓心。心一烦,情绪就不稳定,所以对妈妈就有看法。所以我们做母亲的,要适时地闭上嘴巴,你要善于倾听,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向后退一步,给孩子一个空间,多用肢体语言,用表情来表示。特别是对比较大的孩子,对小孩子需要语言多一些,但是要准确,要多指导。

第三,在表达的时候,要尊重事实,少用结论性语言,少用定性语言。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傻,你完了,你这辈子完了,你整个是猪脑袋,定性的语言有的时候容易伤人。尊重事实是什么?首先看发生了什么事,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惹你高兴的、惹你生气的。发生了什么事,这些事情的过程是什么,在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怎么做,要问孩子你是怎么做的,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问一下,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事,原因是什么。然后我们再说,你做得该不该,对不对。你不要把定性的、结论性的语言先放在事情前面,这个有时候容易产生误会。我们看到很多亲子关系,在沟通失败的时候,是由于父母亲不了解情况,然后疙瘩越结越大,导致你再说话的时候,他就不听了,就无效了。在这个时候,父母亲是局外人,不是当事人,所以你的作用只是建议而已,你不要替代孩子去负责任。就是说,你也不要替孩子受过,你不是当事人,你是局外人,你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分析这个事情,然后你再告诉孩子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不承担什么责任。所以这样来讲,你把这个孩子搞得很清楚,然后让孩子也觉得爸爸妈妈真智慧,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出现了,给自己的建议真好。

 

刚才说要弄清事实,少用结论性语言,我把它概括为叫“重责其事,轻责其人”。就是说,我要重责,要责备什么呢?在这个做事情的过程中,你这样做不适合,但是我绝不伤人,不伤孩子的人格,不用那种侮辱他人格的话。比如说,我刚才讲的那个孩子跟妈妈15天不说话,他为什么不说话?就是妈妈伤了他的心。他有一个女朋友,还没有到达那种很亲密的关系。妈妈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不管什么人在场,不管什么时候,都说这个孩子早恋,就数落早恋的结果是什么,然后你怎么怎么样,说话说出一些流氓之类的话,就很伤孩子。所以这个孩子就说,我很难相信这是一个母亲说出来的话。他觉得很受伤害。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讲要重责其事,孩子实际上对自己做的事情是什么样的事情,他是清楚的。我们不伤孩子的人格,这样不影响我们的亲子关系。

有的时候,我们父母情绪控制不住容易说出一些冲动的话。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当你觉得自己很生气的时候,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智慧型父母善于调试自己,静下心来,做深呼吸。你觉得自己平静了,再跟孩子说话。我们也做过很多这样的实验,比如曾经有一位中年女性,她的同事很妒嫉她,她到食堂去吃饭,一个女士端着饭碗也过来了,她的同事问她,你知道咱们单位谁长得最丑吗?我告诉你吧,咱们单位就属你长得丑。她一听就特别生气,这简直是人格侮辱,她当时简直就想把这个饭碗扣在她脑袋上,她说我没有这么去做。我问,你怎么去做?她说我脑袋当时就蒙了,然后我马上跟自己对话,你不要发火,这是在食堂,大庭广众之下,她这样做在出我的丑,我绝不能上她的当。她说,我的手慢慢就松开了,我的脸慢慢就感觉有温暖了,然后有这么两分钟我就看着她不说话,就重新端起我的饭碗说,是吗?但是起码我不比你丑。这句话说得多智慧。言外之意就是说,你比我还丑。她说,老师,我真知道智慧的作用。按平常的话,因为这个女士非常了解她,一点就着,她是个火爆脾气,所以她就挑衅,让她在食堂出丑。她说要是在过去,这饭碗肯定扣她脑袋上了,但是你告诉我要有智慧,三思而后行,要调整情绪。她跟她的孩子经常打架,母女俩经常动起手来,然后她把这个用到她的工作当中来了。然后端起饭碗来,抬起头,挺起胸,站起来上边上吃饭去了,把她甩在那儿了。旁边也有人在吃饭,人家都听见了,对这个女士非常鄙视。那一场战争就平息了。这是我讲的表达,要善于表达,。因为你生气的时候,智慧就没有了。当你和孩子讲话,要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先把自己调整好,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我为什么要这么说,我为什么要说这件事,然后怎么说。

第二个方面就是倾听。你要善于听别人表达。从心理学上研究,善于表达的人比善于倾听的人,善于说话的人比善于倾听的人,更不受欢迎。我们可以把它调过来,就是说善于倾听的人比善于表达的人更被人喜欢。因为善于倾听的人表示他非常宽容,非常大度,有耐心;证明他很尊重人,他宽容,有大度,有耐心,尊重人,能让人把话说完。所以,人都很喜欢善于倾听的人。特别是我们做家长、做老师的,我们要学会倾听。为什么呢?我们比较善于表达,不善于倾听。可以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士,她的儿子17岁了,那天她得了喉炎,医生让她静声。她回来之后,不像往常那样问他很多事情,没有说话。然后孩子就跟她说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她还是没有说话。她不是不想说,是实在说不出来。第二天,孩子给她写一个条子:非常感谢你,妈妈!你终于第一次听我把话说完。我举这个例子来说明,善于倾听被人所喜爱,在孩子面前也是。

那么,这个倾听并不是说我不表态,而是你在倾听的时候,脑子要分析判断,要有智慧,一要分清孩子在说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目的是什么?小孩子是思想家,他每做一件事情,需要得到你帮助的时候,需要你付出的时候,他要说很多理由。你要善于判断,倾听之后要做反馈。你一定要做应答,光听也不行。在应答的时候,你要用追问性的语言,就是要善于反问。这种反问就是让孩子的思维顺着你走,你就能够全面去了解他。他说某某同学怎么怎么样,然后你就听,适时地问一句话,真的是这样吗?然后你说,他怎么能这样呢?孩子在叙述事情的时候,你不要他话一说完,就下结论。要反问,真的是这样吗?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是怎么做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学会反问,还有就是少用定性语言。

善于倾听,适时保持沉默,有的时候你很难做到,那你就保持沉默,或者不说话。我沉默就告诉你,我不同意。他要名牌鞋,要名牌车,你觉得他不需要,或者你经济达不到,这时候可以告诉他,不可以。但是有的时候你就不说话,沉默,给他空间,让他再问你,妈妈可以吗?第二次再问的时候,你要说,妈妈想告诉你,我刚才为什么不说话,因为妈妈做不到。当孩子提出的合理的要求有的时候满足不了,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时候,一定要用沉默来回答,然后再用语言来配合。

(报告人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7/0921/4974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