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祝捷:青少年网络文明教育

2008年01月23日 17:55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前段时间,有个家长找到我。他说,我这个儿子啊,上大二了,但是这个孩子快气死我们俩口子了。他一回来,就是跟我们俩吵架,从来不对我们俩有笑模样,也从来不跟我们俩打招呼。我对这个孩子都失望极了,我求求您了,您救救他,如果能给他救好了,到法院申请脱离父子关系,我都干了。我说如果这个孩子好了,你还申请什么脱离父子关系,就不用了,是吧?他说那倒也是。这个爸爸说完这些话,眼泪都已经下来了,一米八几的大个子,那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要给我下跪。我说您千万别这样,我说咱先看看孩子。

后来这个家长介绍完情况以后,就走了。反正我听家长的介绍,就是这个孩子不好,不上进,上高中虽然是说考上重点高中,但是一上高中以后,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了,天天去网吧。而且爸爸说,我都跟自己的二哥吵架吵掰了,为什么呢?我二哥特别心疼我们家孩子,他每回到学校看孩子,总给孩子钱,给200啊,给300啊。反正孩子高一这一年,二哥可能给了将近2000块钱,都让这孩子上网了。所以说,他哪是疼我们家孩子啊,他简直就把我们家孩子给害了。他要没钱,不就不上网了嘛,你看他一有钱就上网了,所以高考没有考好。他说我们家孩子本来能考清华、北大的,结果只能考当地一个三类的学校。

这个孩子不上进,那好,我再去问孩子,孩子刚开始说我没心理问题,我就是身体不好,从嗓子眼到胃都难受,天天火烧火燎得难受,我爸说让我到这儿来,就是疗养来了,到这儿来给我看看这个病。我说好,那我们就开始从身体的症状开始聊。随着治疗一步一步深入,最后这个孩子也一步一步地打开他的心扉。怎么个情况呢?这个孩子从小学习特别好,特别聪明,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家里的骄傲。爸爸家里兄弟姊妹有8个,爸爸是老小。他爸爸在家里也是说一不二的小霸王,那么到了这个孩子呢,他爸爸的哥哥姐姐都特别关注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也特别聪明。幼儿园的时候,是活跃分子,上了小学也是班里的班长啊学生委员啊三好生啊,特别棒。爸爸带着这个孩子出门,到哪儿都是逢人就夸,你瞧我们家孩子多棒啊,长得也帅。最后到我们这儿来是1米89的大个子,长得特别漂亮,说你看我们家这儿子多好,可骄傲了。

这样孩子到了初三的时候,该期末考试了。孩子长期以来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我学习好,不用写作业,爸爸也认为你学习挺好的,不写作业也没问题,也不是太严格要求他。到了初三的时候,班主任换了。这个新班主任就要求他,你必须得写作业,这个孩子就跟班主任发生了冲突,最后这个孩子说我不上学了,我在家也能复习。到中考前一个月,这孩子说,爸爸不行,我在家复习跟不上,还是得回学校。他爸挺高兴,您瞧我们家儿子,还知道主动学习,让这孩子又回到学校。这孩子也不怎么理老师,就自己学习,一个月的临阵磨枪,还考上重点高中了。这爸爸就更牛了,这孩子也飘飘然了,就觉得我这么聪明,不学也没问题。爸爸也逢人就说,你瞧我们家儿子多聪明啊,就一个月的复习时间,他也照样考上重点高中了。

就是在这种成功的喜悦的背后,其实呢,暗藏着很大的危机。因为什么呢?这个孩子整个小学、初中阶段都没有养成写作业的好习惯,那么到了高中以后呢,他还是不写作业。大家在高一这个阶段,都是一个调整阶段,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无所事事了,精神就空虚了,那怎么办?正好一个机会,同学带着他去网吧,他在网络当中,就找到了那种激烈的碰撞啊,有了非常快的进步。因为这个孩子从小都一直特别聪明,刚开始在网络玩游戏,也是特别快就升级了,所以他觉得感觉特别好。

随着他在网络当中不断沉迷,陷得越来越深。等他猛醒回来,再看他自己的学业的时候,中考的时候是中流水平,到了最后期末的时候,他已经是倒数第几个了。他说这时候我好象一下子从睡梦当中醒来了,再看周围的同学,他们都拿那种鄙夷的眼光看我,老师也是把我安排在最后一排,跟几个学习不好的在一块,好象突然之间我就变成了差等生了。

现实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接受不了。这时候再回到家,他突然发现爸爸也不是以前的爸爸,以前的爸爸是逢人就夸他,现在这个爸爸都到什么程度了呢?他说,他当着别人、同事的面又说又笑,一转头看着我,脸“咣铛”就落下来了,天天回家不见我,见了我就指责我,说我怎么学习不努力这些话。他说祝医生,难道我学习好的时候,我就是他的儿子,我学习不好了,我就不是他的儿子,我就是他的耻辱了吗?

所以这个孩子心理就产生这种变化,不平衡了。我学习好,你就对我好,我学习不好,你就这样。所以他就开始回家也沉着脸。他一沉着脸,他爸爸妈妈就更受不了,结果这个家里直接没有沟通,没有交流,产生错位。最后就变成什么呢?这个孩子拿着刀威胁他爸爸妈妈,我要杀了你们。这个爸爸妈妈也说这个孩子完了,这个孩子是中了邪了,最后到处去求医问药,也没有找到一个什么好的结果。在2005年11月底,就找到我们医院了,说看看能不能做调整。

通过讲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孩子,是怎么样一步步地从一个非常好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差等生,变成了上网成瘾的孩子。原因好象是这个孩子不好,实际上是各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的。那么通过这个个案,我们分析分析,都是一些什么原因?

第一个原因,我们看一看社会大环境的原因。首先是社会过度、片面地宣传网络的功能。现在大家都知道,这个网络特别好,比如说电子邮件吧,比写信方便,说国内寄一封信多少钱,那国外的邮票就更贵了。只要是世界各个角落有网络的地方,都可以收到我们的电子邮件,而且不花钱,特别好。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电子邮件比亲笔信少了人味,都是电脑敲出来的,不像文字,每个人的笔划不同,代表每个人的心情不一样。

还有一个,就是网络上交友。好多孩子都是在网络上交朋友,甚至像我们这儿来治同性恋的孩子,在网络上一发现同性恋的QQ,马上就离家出走,到各个地方去找那些朋。那么交友范围广了,可选择的余地也特别大,成本还特别低。你想跟世界各地的人联系,只要发个邮件,只要在QQ上一聊天,就可以了。但是呢,我们知道,他受刺激的感觉通道少了。

什么叫受刺激的感觉通道?就是说我们人接受外界事物有六个感觉通道,比如说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皮肤觉的,味觉的,还有内脏觉,这些感觉通道综合感受到的东西加工起来,才是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的存在的东西。那么我们知道网络视觉,就是跟这个屏幕上的文字打交道,还不是跟真人打交道,顶多来个视频,能看看那人的模样。那么还有触觉的,就是我们手敲击键盘的这个触觉,并不是真正摸这个人的触觉。那么这仅仅是两个间接的感觉通道,我们加工出来的是什么?是冷冰冰的电脑,冷冰冰的文字。

而我们真正在现实当中的交友,可能费得工夫要大一点,范围局限性比较大,就是周边的这些人,但是我们是跟活生生的人打交道,是六个感觉道都有的。比如说两个异性青年交朋友,在网络上谈来谈去,无非就是文字当中的“老公,老婆,我爱你,你爱我”这些。实际上呢,那种跟真人接触的感受是没有的。比如说我们看到这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甚至能够闻到对方的体味,能够跟他身体去接触的那种亲热。再有就是说看到这个人以后,有怦然心动的感觉,那种内脏的感觉。各个方面加工起来,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两个不同的交友方式,这两个不同感觉通道,最后的比较是什么?在网络上认识的人,我们之间的感情是冷冰冰的。我就发现好多网络成瘾的孩子,最后他的感情也是冷冰冰的,没有亲情,没有友情,天天就是跟电脑来打交道,来交流。如果我们在现实当中去跟朋友去交往,那么我们会发现,会引发出好多积极、主动的这些情感。甚至是我觉得这个人不好,那我就离他远去,我觉得这个人好,我就跟他更亲近,那些都是活生生存在的东西。

第二点呢,社会大环境的原因,就是硬件不断更新,成本也不断降低,人们购买这些硬件的成本也就相应地降低了,这样就刺激人们对硬件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社会上,现在电脑是不断降价,越来越便宜,以前呢,一个品牌电脑怎么也得上万,现在几千块钱就能买了。所以现在好多普通的家庭配备一个电脑,都不在话下。

再有就是网吧管理监督不力。在咱们北京呢,网吧管理相对来说不错,18岁以下查身份证不让进。因为我们搞网络成瘾,对这块了解得还比较多。尤其前一段时间,北京对未成年人进网吧打击非常严,所以那会儿有好多外外地来的青少年,如果到北京的网吧来,拿不出身份证,或者拿出身份证一看不够18岁,北京的网吧都拒绝了。最近可能有一些黑网吧,或者有一些比较偏僻的网吧,这种不限制年龄的现象又开始回来了。所以咱们对孩子的网络成瘾教育确实是任重道远。在外地网吧基本上没有限制,甭管多大多小的孩子,进去都非常地容易。咱们国家尽管也在管理,但是现在对网吧的监管力度还是不够。

 

第二,再看看具体到我们学校和家庭,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学校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依赖的预防教育。刚才我们在后面交流的时候也说到,说学校现在开展计算机课程,也特别担心,就怕孩子学了计算机的技术以后,上网玩游戏啊,甚至看黄色的网站内容啊。这个是怎么回事呢?咱们学校目前在计算机上注重应用的教育,而在运用计算机的时候,比如说会产生一个依赖,这个产生依赖的原因是什么?没有跟学生更多地去探讨。可能学校心理相关的教育啊,或者相关的师资配备也确实薄弱,要求学校开设相关的心理教育,可能要求高一点了。但是这块工作确实必须得做,如果不做的话,这些孩子就只能说我会应用电脑,但是应用电脑的利弊是不清楚的。那么对孩子产生网络依赖呢,咱们从教育这块,就有一个缺失。

第二个原因,是一部分家庭非理性的从众消费心理。别人买电脑了,我们家也得买。别人买的什么联想的,那我们家就得买一个什么什么,反正都是买品牌的。那么攀比的心理,有的就造成了什么情况呢,家里的大人本来也不上网,也不用电脑,但是为了家庭硬件的建设,那么我们家就有了,这给孩子上网提供了条件。在我们这儿治疗的好多孩子,当他最后走的时候,往往家长都会问我们一句话,说医生,那我们家这个电脑,你说还给他拆不拆啊?我们家的这个网线,我们撤不撤啊。我说你既然已经给他配备了,那最后你就得跟孩子沟通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配备,那么这个孩子在家里上网就没有那么方便了。也许从这一个角度上来说呢,对于孩子的网络成瘾有一点控制。所以咱们家里的电脑,我们还是建议不要配备。那么既然已经配备了,那么咱们要跟孩子协调好,合理使用。

第三个原因,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缺失或边缘化。我们也知道,现在学校也特别注重心理教育,现在好象北京市中小学都已经配备了心理辅导老师,但是我们在私底下也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心理辅导老师的相关心理知识还是欠缺的,受训的时间啊,还有内容啊,还不够。所以说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无从下手。好多老师说,孩子就是到这儿来,跟他聊一聊,告诉他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这个只是一个思想教育,而不能算心理教育。所以老师和学校在心理辅导工作这块,还真要重视。

第四个原因,学习好坏是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我给家长做家庭功能分析的时候,我会画一个大圆形的饼图,我问家长,在这个饼图里面,孩子的学习占到百分之多少?如果不这么问的话,那家长肯定就是说,孩子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学习不好就不是好孩子,不学习了,那简直就是坏透了。当然我问的时候,有的家长就考虑,70%吧,80%吧。我说那剩下的是什么?一般家长会说,听话占10%,或者占20%,然后孝敬父母占百分之多少。就是说他认为呢,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的都可忽略不计。但实际上,我说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怎么样呢?这个孩子学习好,最多占到30%、40%,剩下的是什么呢?是关心朋友,关心家人,剩下是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集体,还有是人际交往能力。

这几大块都应该占到跟学生成绩差不多的比例,为什么这么说?那是不是说,祝医生你就倡导孩子学习不好,绝对不是的。我们如果能够关注到孩子全方位发展,而不仅把目光聚集在孩子学习上,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学习反而会更好。有时候我还会给家长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5、6岁的孩子,早晨站在我们面前,我说你跳高来勾我着这个手。如果我把这个手稍微高一点,他只要一努力,就能勾着的话,是什么结果?家长会说,他努力勾着了,那他当然挺高兴了。我说对,但是我再稍微抬高一点,他会怎么样?说还会再使劲地勾。我说对,他就是随着这么一点一点不断抬升,他的跳高的能力也在一点一点不断抬升,可能最后能蹦到这么高。

假如这个孩子,一下子就把这个标准定得这么高,我说孩子你跳,你勾吧,那么孩子一次、两次跳,他没勾着,那最后会怎么办?家长说,那可能他就不蹦了。我说对,你们都懂这个道理,为什么对待孩子的学习方面,你们就不知道这么做,就不知道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你为什么一下子给孩子定的标准就那么高?家长不说话了。其实就是这样,他一开始把标准定得特别高,你得考什么重点,考什么什么。而且孩子在小的时候,他功课比较简单,能力差异不大,一般的孩子都表现得挺不错的,小孩也有上进心。家长一下把目标定得高,那孩子老是勾家长的标准勾不着,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不勾了,我永远勾不着,永远实现不了目标,我不会去实现了。只有我们一点一点地去引导他,一点一点把标准提高,那孩子学习才有劲头呢。

第五个原因,是排解压力的渠道太少了,孩子只能选择网络。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现在看一下,百分之九十几,甚至将近百分之百的孩子,尤其是咱们北京大城市,都是独生子女。那么独生子女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承受的压力多,而排解压力的渠道少,甚至是没有。比如说现在大家在底下坐着,你们累了,可以随便动一动,或者说实在太困了,打个盹儿,怎么都可以。但是我在上面坐着,聚光灯都照在我脑袋上,我要想随便伸个懒腰,肯定不敢,对不对?大家都看着我呢。孩子现在就是生活在聚光灯之下,咱们这些父母,爷爷奶奶,七大姑八大姨,就是这些大灯泡,全都照着他呢,他一点隐私都没有。谁都管着他,我们知道这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其实是一种排泄压力的方式,但是现在咱们家长也不允许,跟谁打架,那不允许。所以孩子刚要一瞪眼,刚要想打架,刚想要发泄压力的时候,家长就及时地制止了,不许这么干啊,不许打架。然后呢,家长还对孩子提了好多的要求,你学习好,你听话,你要做一个绅士,你要做一个淑女,就把这些家长没实现的,家长想要孩子实现的那些目标啊,都压在孩子身上了。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他都给你压上了。

我们小时候,一般家里头都是两三个孩子,再老一点的可能是七八个孩子,那时候的父母更多的是去关注我们这一家几口人,怎么才能吃饱了,所以他玩命出去干活去了。家长很少有追着孩子屁股后面,说你好好学习,怎么怎么样,顶多是叮嘱几句也就拉倒了,不可能天天有精力盯着孩子。家里的这个方式都是大小孩管小孩子,那孩子之间呢,可能受点什么气了,在学校受点气了,或者是家长委屈他了,骂他两句了,踹他两脚了,这个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就发泄了。所以他首先得到的压力少,排解的渠道多。

所以咱们说,我们那会儿怎么没有什么厌学啊,逃学啊,恨不得好好学呢,现在孩子条件这么好了,怎么不学习了呢?因为他实在没有办法学了,把他像在台上捆绳子一样束缚住了。他只有承受这个压力,而没有排泄的渠道,他受不了。比如说一个大气球,你一个劲地给它往里面充气,就是我们家长不断地给孩子提要求,但是孩子没有往外放气的时候,最后这个气球怎么样?就是爆了,那孩子的症状就出现了,我不学习了。这就是到了边缘了。比如说去年高考前,一个大庆的孩子,父母带着他到我们这儿来了。这个孩子,是坚决不参加高考了。父母说医生你得帮我们治治,你们网络上登了10天就能治好一个孩子,12天还给你富余两天时间呢。我说那不对,那都是刚开始实验阶段,随着现在不断的深入,10天肯定治不了。他说反正我们来了,你就得给我们治。那试试吧,就做门诊,做了4次,就是给孩子做情绪的宣泄、减压。

这个孩子就跟我说,从小学习都是爸爸妈妈逼着自己学的,我根本就不想学,所以我现在坚决不高考了,我让他们难受。我说那你想想,12年的努力,然后就差这12天了,365:1,难道你就不能忍着难受劲,考一个好大学,毕竟对你未来有好处啊。我不想学了,未来都是他们的,跟我没关系。我说那你想干嘛去啊?他说我卖手机去,我说你卖手机一个月多少钱啊?500、600块钱。我说那500、600块钱怎么花啊?300块钱我上网,剩下300块钱我当生活费。我说好,那你算算,一天才10块钱。你早饭吃什么,中午饭吃什么?你晚饭吃什么?最后算来算去就是咸菜、馒头、白开水。这孩子就犯合计了,哎哟,这行不行。

再有一个就是给他做情绪的宣泄和疏导,给他做自由的冥想,那就是心理学治疗的技术了。这个孩子做完4天,跟我说,祝医生我还是回去参加高考吧。我说那行,赶快准备准备吧,还有两天就高考了。高考完了以后,给我发了一个电子邮件,说祝医生,我考上一个三本,我说不错不错,挺好,至少他有学上了,以后有一个出路了。

其实,这个孩子你说他愿意不愿意学习啊,他绝对愿意学习,他明明白白知道,如果不学习的话,对他的未来没有好处。但是他为什么?就是因为从小爸爸妈妈把学习当做对孩子压迫的一个条件,一个负担,所以这孩子就说我不考试,我就让他们后悔。跟家长的敌对,拿自己的未来做赌注。所以我们家长从孩子一开始上学的时候,你就不这样去要求他。那这个孩子也不会到最后差12天高考的时候,就拒绝考试了。后面我们再讲怎么样来应对。

第六个原因,就是父母老师实行家长制,一言堂,不能听到孩子的心声。孩子求救的表达,往往被理解是孩子在说谎。我们遇到太多的孩子了,就是说他刚开始难受的时候,他真的跟爸爸妈妈说,并不是不说的,爸爸妈妈,我不想上学了,我烦死了。那家长说,你有什么不想上学的,你说你一天到晚,吃也供你的,穿也供的,你想要什么都给你买,上学恨不得车接车送,你说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你为什么就不想上学啊?家长往往就是这样说,孩子一看,哦,我们沟通的关系就被阻断了,我就不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家长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孩子的问题。比如说一个江苏的孩子,就是不去上学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跟班主任有点矛盾。其实这时候孩子回来跟家长说,家长说,哎呀,你们老师都是为你好,你怎么那么不懂事啊。孩子其实真的是受委屈了,是那个老师不好,那个老师就是地方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因为这个孩子家是从西北调到南方的,这个老师就瞧不起他们,时时处处给这个孩子设置障碍。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感受到被排挤、边缘化,特别不好受。那么跟他的爸爸妈妈说这些事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能够认真地去听孩子心声,那么爸爸妈妈应该坐下来,一起探讨这个事情,然后我们怎么解决。

有些时候孩子受了委屈的时候,他更多的就是想从父母这儿得到一些同情,得到一些安慰,得到一些理解。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做到同情孩子,能够理解孩子,其实孩子不会做更极端的事情。比如说我不上学了,你们这么理解我,所以我也认为老师也是不好,那我就不去了,或者你给我换班。家长跟孩子说,我挺能理解你,我也对你们老师挺生气的,要不然爸爸妈妈跟你一起去找老师啊,或者咱们沟通啊。往往好多孩子会说,那算了吧,我能忍受,或者说我再去努力做。但是我们家长就是怕孩子不去上学了,一上来就说孩子,你不对,哪有老师不好啊,你不懂事怎么怎么样,孩子一下逆反的心理就出来了,你们怎么这样,干脆我就不学了。反而,最后这个孩子因为这个把学业给耽误了。

第七个原因,学习压力大,学习是生活的全部内容。现在这个好象特别能够得到大家的共鸣,真的是这样。不管是小学生、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是这样,都是学习压力太大了。小学我就知道,因为我儿子今年要入小学,当小学一年级的新生了,所以了解小学的好多东西。什么公共英语考三级吧,什么奥数、华数。我有一个同学的孩子,去年小升初,说上那个华数,有的孩子已学到微积分了,我说什么?六年级的小学生都学到微积分了?我说那太可怕了,那上大学学什么啊,还有什么要学的?现在这个孩子压力特别大。家长也没有办法,老师也没办法,你说怎么办啊?为了升学率,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那就参加各种补习班吧。学校里的这些知识都已经不够了,还得出去再接着往高里拔。各种各样的特长啊,体育,音乐等各方面的特长。所以弄得这个孩子呢,生活当中睁开眼睛就是上课、学习,闭上眼睛睡觉做梦还是这些考试的内容,孩子特可怜。

让我们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让你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没有娱乐,没有休闲,那么早上八点上班就是忙工作,而且特别紧张,到了晚上回家,你得把工作带到家里头去,再接着忙,一直到睡觉。你看看你是什么感受,你能不能受得了?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都受不了的话,那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受得了?所以大家都要考虑这些问题,怎么办?所以这些呢,我们后面还要讲该怎么办。 

应对孩子网络成瘾的办法

所以上面这些内容,就是说都是形成孩子网络成瘾各个方面的原因。那么怎么办啊?应对办法是什么啊?我们就看一看。

第一点,我们从大环境来说,呼吁社会对网络的功能,能够一分为二的选择。首先,既宣传网络的方便快捷,又让大家看到网络的局限。就是像刚才我们看到的电子邮件也好,或者交友也好,有它好的一方面,也有它不好的一方面。那么我们从大环境宣传的时候,让大家看到的时候,至少在感官上给孩子提个醒。如果有些孩子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也会去想想,我是不是有必要更深入地去在这个网络当中沉迷。然后要告诉孩子,网络不是万能的,它替代不了我们人类的情感。我们人类的情感是最真实的,是最可贵的。

还有就是学校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孩子更广泛的兴趣。就是说让孩子别成为学习的奴隶,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没有更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我觉得北京这块的教育比外地要好很多。像外地啊,尤其是那几个高考大省,到我们这儿来治疗的孩子特别多。这三四个省得占到在我们这里治疗的孩子的一半以上。我记得有一个孩子说,祝医生,我每天都睡不醒,迷迷糊糊就到学校去了。我妈叫我也叫不醒,所以我们之前就产生矛盾,我想他们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把我送到你们这儿了。我说那咱们晚上早点睡,10点多钟,11点钟睡,早晨七点就起来,然后我还按照八点上课的时间。他说要七点起来,那我就能起来了,我说那你几点起来啊?他说我五点就得起来,五点半就得到校,上早自习。啊?五点半天还黑着呢,你们就上早自习啊。他说我们天天都这样,五点半上早自习,晚上10点40才下课呢。这一天都是在学校里,中午也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特困。我说那你上早自习,到5点半到校了,你干吗啊?我睡觉。我说这学校不就要命嘛。把孩子那么早叫过去了,然后到那儿早自习睡觉。他说我真的是盯不下来了。学校除了学习就是学习,给孩子逼到这儿的时候,他真的受不了。 

我说我挺同情你的,那我也没招了。我说要不然你就跟你们老师说说,说老师,我去那个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了,人家医生说,这个孩子睡觉不足,建议八点正式上课。他说没用,我说那我就真的没招了。有些时候,你说把孩子送到这儿来治疗了,他就是睡不够,那你怎么治,你从哪儿给治?我觉得孩子挺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我们的教育。

我还听说外地好多班级,尤其是毕业班把体育课都取消了,就是文化课,就是这几门考试的课。孩子一天到晚就是在这个渠道里,所以他们只能出去,到网络当中寻求解脱。其实这时候孩子去寻求解脱,对于我们孩子来说,对于家长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个特别不可怕的事情。为什么呢?我们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他学习压力特别大,实在受不了,那么他认为学习对他来说,不是一件享受,而是一个惩罚。学习和生活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惩罚,我不喜欢这个,那么是家长和老师,是这个社会不断地强迫我去学,我是硬着头皮去学的。

学校管理特别严,有的孩子经常大门出不去,就翻墙。有一个孩子是南京的,他跟我讲,祝医生,你知道嘛,我们半夜偷偷地躲过老师了视线,楼道门、宿舍门都是锁着的。我说你怎么能出去啊?他说老师查铺的时候,先查我们那个宿舍,他查完我们那个宿舍,到别的宿舍查的时候,我们就偷偷溜出去。这时候铁门锁着嘛,我们翻墙出去,跟你说,就跟那胜利大逃亡似的,特兴奋,特好。那么这个翻墙出去的行为,对于非常沉重的学习生活来说,是一抹亮色,是一个奖励,是一个刺激。那种刺激对孩子来说,是特别享受的。有了这种奖励的话,他就会越来越多地去翻墙。翻墙出去干吗?他说我们有时候就上网吧去玩,有时候一大帮人在夜摊喝酒、聊天,等到天快亮的时候,走读生进校的时候,我们跟着一块混进去,老师也不知道。晚上我们玩得特别好,白天在桌上趴着睡觉。

用行为心理学的分析来说,学习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惩罚,那么惩罚越来越多,他就越来越受不了,最后他就逃避。翻墙出去,对于我们来说,像做贼一样,是一种惩罚,我们受不了。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奖励,然后刺激他们更多地去做。尽管我们学校特别严格地管理,不让他们出去。但是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一种刺激。他们翻墙头出去玩,得到了心理的满足,一次一次被强化。那么我们这个严格是不是适得其反了,反而又助长了孩子翻墙头,晚上不睡觉出去玩这种行为,奖励他们这种行为了。

第三个,老师和家长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们建立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的观念,不能包办替代。比如刚才我说大庆那个12天就高考的孩子,如果从小爸爸妈妈就说,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跟爸爸妈妈没有关系,你学习好了,你以后自己就有好的前途,你要学习不好,我们也没有办法。那么这个孩子肯定不会到高考的时候,就不学了。比如说我们家的孩子,现在上幼儿园大班了,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个衔接呢,他们老师偶尔也会给留一些家庭作业。有一天我们家儿子要写作业了,我在电脑那儿正打字了,他在旁边说,妈妈,你把铅笔盒给我拿来,我该写作业了。他一说写作业,好象是给谁完成任务似的。我说干吗我给你拿啊,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愿意写你就写,不愿意写拉倒,你要想写作业,你自己拿铅笔盒去。然后他愣了一会儿神,自己乖乖地把铅笔盒拿来,就自己写去了。为什么?从一开始小的时候,就要给他建立一个观念,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

我还给大家讲一个我们老师的故事,这是咱们心理学界的老前辈了。他们家两个儿子,他爱人在外地。那么孩子小的时候,是爱人带着这两个孩子,后来老大该上学了,他就跟他爱人说,这样吧,把老大送到我这儿来,因为他大了点了,比较独立了,分担一下你,要不然你带着两个孩子太累了。然后爸爸就跟儿子说了,说儿子啊,我跟你说啊,爸爸天天搞研究,晚上特别忙,肯定没有时间送你上学,我早上起不来那么早,明天该开学了,爸爸今天带你到学校去认认这个学校的门,认认班级的门。爸爸领着孩子,告诉孩子这是你的班,明天你就到这个班来。那孩子刚到爸爸身边,也挺害怕的,说行,不敢撒泼打滚。第二天早上起来,爸爸就没起床。可想而知啊,这个孩子会怎么样,能不能够特自觉地早上到点就起来,背着书包上学去。他做不到,因为在妈妈身边,都是妈妈帮着他做这些事情,结果他做不到就迟到了。老师说你怎么回事,怎么迟到了?第一天上学你就迟到?我爸不送我,我睡过头了。老师说,是吗?是这样吗?那把你爸爸叫过来,你爸爸怎么那么不负责任啊?

老师就把爸爸给叫过来了,就训他爸爸,说你看你还搞心理学研究,还搞教育呢,你怎么对儿子这么不负责啊。这爸爸说是是,好好,也不申辩,也不说。老师说你注意啊。爸爸说,好好。回家以后,爸爸就跟儿子说了,让爸爸早上起来送你肯定不行,这样吧,爸爸给你买一个闹钟,到起床那点,闹钟响了,你就去上学,孩子说好吧。第二天闹钟响了,那孩子睡得比较晚,没有起来,还是迟到了。老师又把爸爸叫去训了,这个爸爸脸皮特别厚,老师怎么训,都面带微笑,没事没事,行行,是是。回家跟儿子说,一个闹钟不行,咱买俩。

这个孩子在第一学期的时候,学习也不行,老迟到,老师也老说他。折腾一个学期,到第二个学期开始的时候,这个孩子能够自己上学了,回来自己做作业了,爸爸不管他。他知道这学习是为自己的,不行的话,老师会批评我的,那么什么事都能自己做了。到后来高考,这个孩子现在是在英国伦敦大学读心理学博士。 

爸爸什么劲都没费,反而这个孩子学习最后特别好。如果说爸爸从小就一遍一遍地送,回来就催着孩子,你得做作业,就像刚才咱们说大庆的孩子,当然是特别极端的例子了。但是好多都是搞教育的老师,身边的孩子学习不自觉的事,那真是数不胜数了,对不对啊?为什么?就是孩子认为学习是家长的事,我是为家长学的。那我要是为家长学的话,我学习不好,你们当然得着急了。 

我昨天接的一个孩子,是辽宁省的,他妈说这个孩子特懒。孩子15岁,长得又高又胖。说这个孩子特懒,早上不起床,该迟到了,他就跟他妈说,妈你给10块钱,我打车去学校。他妈说那哪儿成啊,你老打车,自己走着去吧,谁让你起晚呢。那我就不去了,他妈说,哎哟,他一说不去,我就着急,得得,给你钱,你赶快走吧。她说我们家孩子就知道我怕他不上学,所以说他一要求什么,我只要不满足他,他就说那我就不上学了,就拿这威胁我。我说像这样的话,那你就跟他说啊,不上学是你自己的事,那你以后学习不好,是自己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啊。18岁,法律上规定你独立了,如果你爸妈有钱,就再养你两年,那要看我们愿意不愿意。你要是各方面表现好,我愿意养你就养你,如果你各方面表现不好,我就不养你。你自己就出去独立去吧。

这个话说到做到,你看看他会怎么样。那哪儿成啊,他真不学了。我说你试试啊。妈妈不敢试,说这个孩子现在就拿住我了,学习是为我学的,他只要一说不上学了,那什么我都答应他。结果这孩子什么结果呢,现在上初二,从今年4月份已经彻底辍学不上了,他不愿意去了,学习反正为妈妈。孩子说,刚开始我觉得能学就学,现在难度越来越高了,跟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好,那个学校环境没有一点让我感到好的,我干嘛去啊,不去了,再给我什么物质利诱,糖衣炮弹我也不去了,我可以干别的,就是不去上学了。

所以到这会儿,家长着急了,给孩子送过来了,花多少钱也干,花多少精力也干。那么早知道现在,何必当初呢。当初你就告诉孩子,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妈管不了你,你自己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孩子自己主动去学习,不就没事了嘛。

第四个,对孩子的求救信号保持敏感,必要的时候要向相关的心理治疗机构求助。咱们家长就觉得,哎呀,我们家孩子看心理医生,那简直是太不好了,如果让邻居知道了,亲戚朋友知道了,说我们家孩子看心理医生,那人家都认为我们家孩子病得不轻了,那怎么办啊?我说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如果在欧美国家,小伙子、小姑娘两人之间约会,小伙子迟到了,他跟姑娘说,对不起,我迟到是因为我去看我的心理医生了。欧美的姑娘要是听到这样,他会更爱这个小伙子的。为什么呢?首先这个小伙子是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那么他心理健康会对这个姑娘更好。同时他也是比较有钱的人,因为只有有钱的人才能关注这方面。如果是咱们国家的小伙子和小姑娘约会,小伙子如果迟到了,对不起,对不起,我去看心理医生了,估计这姑娘转身就走了,你是不是有病啊,那我可不跟你再谈了。这就是咱们国家的心理基础跟欧美之间的差距。

但是实际上,我们为了孩子好,为了这个家庭好,还是要保持对孩子的求救的一个敏感,还是不能讳疾忌医。孩子真正有问题了,一定要向相关的心理机构来求助。比如说有时候孩子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当到我们心理医院来的时候,我们首先区分的是病和非病,什么病?就是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或者是情感障碍,属于这方面的问题,那对不起,这不是我们适应治疗的,请你到相关的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医院去。如果不是这个精神病,是其他的病,比如说轻度的人格障碍,比如说神经症,比如说一般性心理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治疗的范围,那么我们都接受。比如说前两天我们劝走了一个孩子,当时是分配在我手里的。这个孩子是大一的学生,他表现的是什么呢?来这儿的时候,我们交流都特好,一见面还笑嘻嘻的,祝医生你好。你问他,你怎么回事。对方说,我也没有什么,我就是上网,然后我不想学习。我说你在这儿住得怎么样?挺好挺好,这儿挺好的,老师也好,教官也好,我吃得好,睡得好。他就顺杆爬,面部表情也挺好的,笑嘻嘻的。他那个面部表情别看是乐,但是一种精神分裂症的一个症状。这不是那种真实的情感,是皮笑肉不笑那种感觉。

经过两三次的了解,他说出来了,这个孩子是一个男女关系妄想。在他的妄想当中,他们全班女生都跟他发生关系了。那么再跟家长和老师谈,家长不知道这个情况。我再跟班主任了解,班主任说根本就没有这个事情。这个孩子最后诊断是一个青春性的精神分裂,它是一个隐形的症状,表面上看不出来。精神分裂症咱们老百姓叫疯子,但并不是像大家看到的蓬头垢面啊,满街又舞又喊的那种,有好多这种青春期的隐形的精神分裂症特别可怕。他就在那一点上过不去。比如说像这种男女关系的情感、关系妄想。再有就是说,我就是跟这个孩子过不去,我一看到他,我就受不了,他干什么事,我都受不了,那种特别偏执的情况。 

当我们老师看到这个情况,都要给家长一个建议,最好到相关的精神卫生医院去看一看,让精神科医生给做一个筛查。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这方面有问题,我们又请精神科专家给他做会诊。精神科的专家也说,这个孩子就是一个青春期的隐形的精神分裂症,这种病症刚开始发病特别隐蔽,看不出来什么。你不多问他几次,不问到那个根上,他不说,他表现不出来,挺正常的。

  

但是这个病发展特别快,衰退特别快,然后很快地社会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其实这个孩子的社会功能,已经开始表现出来受影响了,就是说他跟他们班的同学不来往,表现行为挺怪异的。老师挺负责的,安排别的男生陪着他一块上下学、去宿舍什么的,他都跟人说,你们先走吧,我一会儿再走。他也不说为什么,别人觉得,那人家不跟你一块走,那就不一块走吧,并没有表现出来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就是这个男女关系,有一个老师反映说,有一个女老师挺漂亮的,上这个老师课的时候,他站起来问了好多有关两性的那些问题、非常敏感的问题,别人都觉得听不下去,听得面红耳赤。那个老师也不教生理课的,跟生理课没关系。弄得那个老师也不好回答。

这个老师特生气,还跟他们辅导员反映这个情况了。一遇到两性关系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出现问题了。那么跟专家诊断以后,我们就和家长联系。后来就说你们家孩子可能精神方面有些问题,家长不能接受,说我们家孩子挺好,都上大学了,你们怎么说精神分裂呢。家长就否认,说没事,没事,我们家孩子没事。我说,建议你,因为我们这个医院是做心理治疗的,是不做精神病治疗,我也不会给你做这方面的诊断。那么我建议你去精神科医院做个诊断。我说像北医六院、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都能做。然后家长带着孩子就去了,到了医院,人家给他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他认为人家诊断不对,又找到当地的一个康宁医院,也是让什么教授给做诊断。后来人家教授说了,不是,就是一般的心理问题。我说那你把病例诊断书拿过来。

结果我们一看病例书,他爸爸跟那个医生介绍的那些情况,都是按照那个网络成瘾的格式介绍的,什么什么时候开始上网,什么什么时候开始不学习,然后一天上了多少小时。然后这个孩子呢,因为你问他那个症状,你得问到那儿,他才会表现出异常,你不问他那儿,他就没事。然后孩子回答也挺正常的,最后当地医院那个医生诊断的是网络成瘾、人格障碍,建议做心理治疗。我说这个建议做心理治疗,肯定是他爸让给加上,我说那真对不起,这个孩子你还是再领回家观察一段时间吧,并不是说我们这样的孩子不收,而是我们精神科的这种疾病,它有隐秘性,有破坏性。

我在跟孩子班主任聊天的时候,班主任也跟我反映。去年该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个孩子拿着刀去威胁他们同宿舍的一个人,要划人家脸。后来那个孩子就一个劲地说好话,旁边的孩子也劝他,他才把刀收起来。别的同学就跟老师反映,老师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拿刀威胁人家?他说没事,我跟他闹着玩呢。最后老师就详细地问,最后这个孩子说了,我就看他长得特丑,我想在他脸再划一刀,我想让他变得更丑。其实这就是一个怪异行为、怪思维了。那么就是说不正常了,你看人家丑,那你就可以往人家脸上划啊,对不对啊,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当开始诊断的时候,孩子有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作为家长,就不能掩耳盗铃,讳疾忌医。这是不行的。该到什么程度,就要去做相应的治疗。比如说我刚才说得这个孩子,因为他是初期,这个时候用精神科的药物去干预,他的愈后效果会特别好。比如说我们在去年夏天接诊一个新疆的孩子,也是精神分裂,胡言乱语,跟他妈妈之间的关系妄想。后来我们建议转到精神病医院,那家长说好吧,就把孩子转到精神科医院,吃治精神分裂的药。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一个名牌大学了,社会功能都恢复得挺不错的。

像这个孩子是初期的,要到精神科医院,并不是像咱们说得吃上精神类的药,这一辈子就完了。只要治疗及时,坚持服药,这个孩子过正常人的生活,完全没有问题。所以不能讳疾忌医。

我们关注的更多的是非病的,就是说不是精神病的,而是心理问题、神经症,还有一些边缘性的问题,或者其他一些比较轻的人格障碍。什么叫神经症呢?比如说刚才我第一个讲的那个要杀父母的孩子,他就有些躯体化了,就是抑郁症了。刚才咱们说的嗓子到胃难受,他已经不能够用语言来跟他爸爸妈妈说我哪儿不好了。因为他跟他爸爸妈妈说的时候,他爸爸妈妈已经听不进去这些话了。那怎么办呢?他就是用这个躯体来反映,说我身体难受,那你得关注我吧,我一说难受了我就不用上学了。好多人有胃疼,一遇到生气的事气得胃疼,肠胃道的神经层跟情绪也有很紧密的联系。一生气了就胃疼了,其实说真的,胃有多大的器质性的问题呢?可能不是,更多的是心理性的,生气了胃就疼了。

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用语言表达气愤的时候可能表达不出来,或者在特别小的成长经历当中,不允许我用这种语言表达。比如小时候说,妈妈,我特生气,妈妈,我特难过,妈妈没有搭理他,没有引起妈妈足够的重视。这时候孩子发现用语言做不了的时候,他潜意识当中就用躯体来反映。比如爱发烧,有的小孩一个月发一次烧,那是为什么?他可能更多的是引起妈妈的关注。比如用胃疼来表示我难受了,不想去学校了。一说胃疼了,一说难受了,家长就说那行了,别去了。好多时候孩子不想上学了,因为在学校那个环境里他受不了,他用语言跟爸爸妈妈求助的时候,爸爸妈妈没有理解,认为你就是懒,你就是逃避,没办法,他只好用躯体来表达。

所以,这些时候,当孩子不管用躯体还是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就要问问他了,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有家长说我哪知道,反正他说不好。没关系,你不懂,社会上有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相应的医院或者像我们这种心理成长基地,你把孩子送到这些相应的机构,我们会帮助你们。你们不会问孩子,这些医生会帮助你们问。比如在孩子治疗的过程中,有些时候他用语言表达不出来,那么,我们还有其他的治疗手段。有的说你们心理医生不就是跟孩子谈话吗?谈谈就谈出来了?但是有的人你跟他谈话谈不出来,那我们用其他的治疗技术,比如沙盘游戏治疗方式。

还有就是用绘画。绘画的时候特别明显,在同样的指导下让孩子画一座房子、一棵树还有一个人,但是不同的孩子画出来的画是绝然不一样的。在我们这里治疗的大多数孩子画的人眼睛要么就是闭着的,要么就是有眼无珠,光有眼眶没有眼珠子。而且绝大多数,80%以上的孩子画的画里面没有耳朵,嘴是闭得紧紧的,没有耳朵说明他根本就听不了,已经无法接受外界的信息了。或者在他的心目当中,爸爸妈妈老师不能听他的声音,所以他画不出来耳朵。

所以,有些时候,这些孩子的绘画我们叫投射测验,是一种浅意识思想的流露。比如我们家孩子老是发烧,老是一上学就胃疼、肚子疼的,这时候老师和家长就要引起注意了。这时候是孩子的一个求助信号。刚才我还说了,沙盘游戏在孩子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一个作用。我治疗的一个大三学生,他学习还能跟得进去,但是他跟老师和同学关系都不好,挺苦恼的。他爸爸妈妈说,要这样的话那就去做治疗吧。他去年到我们这儿来的,刚开始表达说不想住这儿,因为我们那儿的孩子好多是被家长骗来的或者强制来的,他没有求助的愿望。他爸爸妈妈说你还是住这儿吧,好不容易给你送到这儿来了,还是住一个月吧。那孩子说,好吧,你们让我住我就住吧。

那么,我找他做治疗,说咱们俩该到治疗时间了,他就跟我说了,说我不麻烦你,你也别麻烦我,咱俩相安无事一个月,我也不给你找麻烦,一个月到头我出院就行了。我说那哪行,你没治疗,我就是失职,那不行。他说反正我不想做治疗,他在基地里跟所有的孩子都建立不了关系,每天就拿着一本书在宿舍的床上躺着看书。后来我说这样,既然你的语言表达不行,那咱们摆沙盘游戏吧。沙盘游戏就是一个木盘,里面有沙子,有十大类的玩具,现实的和非现实的。有建筑,有桥梁,有人物,还有怪兽,什么样的都有。然后就让他摆沙盘。我记得特别清楚,这个孩子。第一次的沙盘摆的是什么呢?是层层包围的一个监狱,有三道围墙,围墙外头有一辆卡车,最内侧的围墙有一个小梯子,有一个人在梯子旁边。我就问他,你这个是什么故事,给我讲一讲。他说这是一个人想越狱逃跑,想翻这个梯子出去,外面有车接应他。我说这个人最后跑成功了吗?没有。因为有奸细,内奸告密了,所以,他就没逃出去。

其实这是什么呢?是这个孩子内心世界的反映。他认为外部世界是什么?就是充满了危险,充满了控制,充满了强暴,而且他是逃不出去的,周围的人都是危险的。最后一次的治疗我也记得特别清楚,我们经过很多次沙盘游戏的治疗,他摆完了以后给我们讲,有些时候我说也许会是这样一种情况吧,我就会把我的一种意识传递给他。我并没有说你哪儿不对,哪儿不对,你应该应该怎么做,而就是我们就这个沙盘论这个沙盘。到最后一次,是逃离恐龙岛。他说有个国家的政府在孤岛上做了一个恐龙的实验基地,通过基因的复制繁殖出真的恐龙来了。但是这个消息不知道怎么泄漏了,然后国际社会知道了,国际社会要调查这个事,政府把自然给破坏了,可能会给全人类带来威胁,要来调查这个事。这个国家为了掩盖事实,就要把这个恐龙岛全部炸掉,而且把研究人员都撤走。他告诉我说,其实祝医生,这个人员也撤不走,因为政府已经在地上、路上埋了炸药了,等他们过的时候就炸死。这个跟前面第一次摆的都差不多,都是一个非常绝望的故事,但是唯一的例外是有一只小恐龙逃到海里了。哎,我说这个怎么回事?他说这只恐龙逃到海里了。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孩子的心目当中已经开始有一些希望了,他开始把自己的心扉敞开一点点,开始去接触外部世界了。

特别遗憾,这个孩子只治疗了一个月,他爸爸妈妈说他还要回去上学,就给他接走了。我跟爸爸妈妈做情况介绍的时候,我说你们家的孩子是一个人格障碍,因为他已经二十一了,我说需要做几年的心理治疗。他爸爸说我们没有条件,不光是钱的问题,在他们生活的城市没有相应的心理治疗机构。我说那怎么办?这个孩子要不继续治疗,刚刚这一点点的起色,回去后也可能就变回去了。所以,也挺无奈的。

我给这个孩子定义是分裂型人格障碍,不能跟别人建立关系。我跟他妈妈了解这孩子从小的成长经历。妈妈就给我说了,妈妈工作特别忙,生完这个孩子54天就上班了。这个孩子由他的小姑姑来带,小姑姑不到二十岁,小孩子带孩子也特别粗,天天把这孩子放在沙发中间,正好能躺下这个孩子,然后这个小姑姑就看电视。孩子他妈妈说,孩子也歪着头看电视。实际上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刚一出生周围环境是不好的,因为没有人去关注他,这个世界是没有信息交流的。因为小姑姑不给他关注。所以,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冰冷的。这孩子刚开始哭,求助,希望别人关注他,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他对外的交流也慢慢关闭了,造成长大了以后他跟别人都不能相处。

我问他妈妈,小姑姑是这样对待他的,那你们是怎么对待他的?下班以后跟孩子在一起吗?她说我们都在一起,住在奶奶家。我说那孩子哭闹的时候你怎么办?她说这个孩子只要不是哭得太厉害,我也不管他。我太累了,有时候晚上要睡觉,这孩子只要不哭闹就不管他。就是这样,正是因为当初养这个孩子的时太累了,偷懒了,就客观养成了一个报复。他跟你们就建立不起关系了,因为这个世界对新生儿来说太糟糕了,没有人关注他,没有人听他的声音。如果我们孩子一哭,马上妈妈脸就露过来了,宝贝,你怎么了,饿了,渴了,尿了,拉了,或者需要妈妈跟他聊天,跟他说话。 

如果有这种关注、这种交流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孩子长大了。他跟外界的关系也是一个安全的模式,他跟外界这些人的交流也非常好。如果从小对这个孩子的哭声没有回应,我们家长只是机械地到点喂奶,一看尿布湿了就撤就换,但是没有跟他有情感的交流,没有拥抱的交流,这个孩子慢慢地就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对外的窗口关闭了,你再想进入他的内心就非常非常难。所以,关注孩子的求助信号,不管是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都非常重要。

 

第五个问题,孩子根源在父母。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咱们国家的一个心理学老前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郭念峰老师说的。为什么?咱们这么说吧。这一个杯子是一个家庭,这个杯子有点歪,不太好,上面口大,下面口小。这个环境当中成长的孩子就是这个形象的。有的家长说你看我们家孩子长的形象根基不牢,底窄上面大,我想让他变成一个什么呢?我想让他变成一个底下大上面小那种正常的,根基特别稳的,医生你帮我按照那个模式调调,把这个孩子从这个家庭当中拎出来,修整修整变成那种根基大上面小的正常的方式。但是如果我们家庭不调整,还是这样一个形象,那这个孩子回去会怎么样?那他还得变回原来那个样,他还是有病态的。

人是活物,不是一个死的无生命的东西,让他从一个不好的状态变成一个正常的状态很容易,也会很舒服。再从正常的状态变回原来不好的状态他就会很难受,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怎么办?家庭也要做调整。而且往往是家长的问题造成了孩子目前的问题。所以,我们就说父母要能自省其身。我们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我们就是五位一体的,不光有对孩子的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还有对家长去分析他们的家庭功能,去分析他们家出现问题的原因。

昨天我收的一个孩子,来自辽宁,他妈妈昨天介绍情况。最后的时候我问她,你认为你的儿子怎么看你?她说,我儿子就是说我这人没什么本事,整天只是玩,我儿子认为我不关心他,不在乎他。我说你再说说你认为你儿子怎么看他爸爸的。她说他肯定特佩服他爸爸的才干,因为这个爸爸特能干,但是他也肯定认为他爸爸脾气不好,挺讨厌的。我就给记录下来了。今天我在跟这个孩子了解情况的时候,我也问他了,我说你怎么看你妈的?他说,我妈这人特善良,她对我特好。我说是吗?那妈妈有什么问题没有?妈妈认为儿子对她的评价是一无是处的,我真正问儿子对妈妈的评价,儿子说我认为我妈妈挺好的,人也善良,也特热心肠。我问有什么不好。他说他除了说话嘴冷不太好,但是我不在乎她这个毛病。我就怕她嘴冷,伤了别人,人家不爱理她。其实她嘴冷不冷也没伤害到我,我就有点担心她,我没认为她有什么不好。我说,是吗?你看你妈认为你是这么看他的。

我就把他妈妈的意见再说了一下,发现信息是不对等的,妈妈对儿子的理解跟儿子对妈妈的理解不在一个平面上,没有交流。这个家庭的问题就出在没有交流。我再跟孩子说,我说你看看你怎么看待你爸的。结果他也说我爸挺能干的,但是我爸爸的脾气简直是暴虐,特别令人恐怖。他用了一个恐怖的词,跟别人都没法建立关系。跟他妈妈说的认为孩子怎么看爸爸,这两个基本上是吻合的。这就说明什么呢?当他妈妈作为第三者来观察儿子跟爸爸之间关系的时候,是比较客观的,但妈妈作为当事人来理解儿子怎么看她的时候,整个是错位的。

这种错位造成什么?造成家庭成员之间的误会。有时候家长来了这儿以后,我们就会听到家长说,跟爸爸吵架,说我觉得他是这个意思,我认为他是那个想法。我说都是你认为这个意思那个想法,你有没有亲自问问你的爱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你有没有亲自问问儿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他说没有,我觉得他就是这么想的。我说你觉得,那我们可以把他叫过来,看看你觉得是不是这么回事。丈夫刚开始在外面,一会儿叫进来,我说你对这个事怎么看?那丈夫肯定说的是另外一套,妻子还会说当着心理医生面,你就装好人,就不是那样的说法了。其实我说不对,你的丈夫确实是那样想的,只不过你没有读懂他。

所以,对孩子也是这样,家长老认为孩子偷懒,不好好学,实际上他没有读懂孩子的语言。所以,父母要能够自省其身,要能够检讨这些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别人这样要求我的时候,我能不能做到。如果我做不到,那对不起,你也不能给你的孩子提要求,来这么做。我经常会建议家长,你对你们家的孩子要像对待你的同事、对待你的领导那么去对待。你跟你的同事会发脾气吗?你会指责你的同事这儿不好那儿不好吗?他即使有不好,你还得绞尽脑汁想怎么跟他说,又不伤了你们之间的关系,又能把这个问题说出来,让人不至于太难受。如果我们对孩子也能用这种方式,我得跟他说,既不伤害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又能够让他做到。如果我们都能这么去做的话,我想我们孩子因为感受到家庭的压力、学校的压力而迫不得已上网的人数就会大大减少。 

第六个应对的方法,从身体和心理上包容孩子,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这个怎么说呢?当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天天抱着孩子,哎呀,宝贝,妈妈爱你,爸爸爱你,甚至来亲一口,搂一下。当然,也有的家庭从小就没有这个,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这种躯体的接触就很少了。有时候我就问家长,我说你们爱你们的孩子吗?家长说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尤其现在就一个孩子,爱得都不知道怎么爱了。我说那你们会爱你们的孩子吗?家长就不说话了。其实中国的家长是最笨的家长。爱不爱孩子?特别爱孩子,真是爱到骨头里了。甚至我们节衣缩食,这一辈子攒的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退休了,也舍不得拿着退休工资出去旅游一下,干嘛呢?攒着给孩子置个房子,给孩子最后留一个多大的存折啊。你说多爱呀,自己的这种需求都没有了。

但是,为什么我说我们中国的家长是最笨的家长?这么去付出,这种去牺牲,但是他就舍不得跟孩子说一句,孩子我爱你,孩子我欣赏你。我说人家欧美的家长多聪明啊,净来假招子,什么孩子长大了,18岁就必须自己出去独立了。我年轻的时候贷款买房子,等到我老了,退休了,这房子都买下来以后,又都按揭给银行,满世界旅游去。回来见着儿子,说儿子我爱你,儿子我欣赏你。你爱他,怎么不给他留遗产啊?但是人家孩子就感觉到爸爸妈妈真的是爱我的,人家的心理感受是好的。因为他们有这种语言的表达,有这种爱的表述,同时还有这种拥抱。

西方人一见面,又拥抱,又亲吻的,这不是一种风俗习惯,而从心理学上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包容。这种拥抱的动作就是一个包容,是对孩子的一个包容。如果现在的孩子跟我们有逆反,你回去试试,刚开始猛一下子抱他,他可能接受不了。但是慢慢一点一点地,刚开始抚摸抚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肩膀,然后再拥抱,会怎么样。比如刚开始讲的第一个故事,1.89米的大孩子,2005年他该出院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是圣诞节,他爸爸妈妈兴冲冲就来接孩子了,说祝医生,我们家孩子怎么样啊?我说你们家孩子怎么样你去想象吧。你想想会怎么样?他说不敢想,因为他家孩子来的时候要拿刀子杀他父母,他也说我们干脆去法院脱离父子关系得了。让他想象,他能想象成怎么样呢?我说你的孩子比你想象的变得还要好,但是有一点,你得做到了,你做不到,你家孩子就好不了。他说什么事不能做到,我肯定使劲努力去做。我说,等到回头你看到孩子的时候,你给他一个拥抱。爸爸坐到沙发上立刻不自在,浑身特难受。他说我做不到,我说你做不到,你家孩子就不能领走。

为什么?他就欠缺这个。他说我们那是个小地方,都不兴这个。我说兴不兴跟这个没关系,你就得去拥抱他,你要不拥抱他,他好不了,可难受了。后来我就跟他分析为什么是这样。正好那天我们都到天津的一个分院过圣诞节了,不在这个医院里。我就说你们家孩子今天晚上也不在,明天上午他才回来。所以,你们夫妻俩晚上就回去练习拥抱,回去练习说我爱你。这个爸爸特别难受,我说那不行,你就得这么做。第二天说他们家孩子上午到,可能这个家长得特别期盼孩子来,估计挺早就到了。结果下午三点了,我都有点着急了,他们怎么还不来,才姗姗来迟,看上去特难受。后来我说你们俩训练了吗?他爸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说那你做好心理准备了吗?能拥抱你的儿子了吗?他说我试试吧。

后来我就把这个家长带到孩子住院的病房前面了。开门,我说你爸你妈来看你了。这个儿子我事先也跟他做工作了,你要跟你爸爸拥抱。结果这父子俩在门口笑脸相对,谁也没跟谁抱,还是没抱上。但是爸爸和孩子都特满足,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够相互笑了。也没说儿子我爱你,也没说老爸我爱你,真的是难以表达。后来,儿子说爸爸你来了,他爸爸说我来了,就这样。但是他们已经非常满足了,因为他们原来是怒目相向,现在是笑脸相对。这个孩子回去以后,我跟他爸爸说,你一定要有耐心,要对孩子笑脸相向。这个孩子愈后特别好。

当然在我们北京这个大都市,大家思想还是蛮开放的,如果我们从小能够给孩子语言的关爱,从小能够到大一直有这种拥抱,孩子就能够感受到我们对孩子的爱。那么这个孩子也会跟家长主动去沟通,即使有些时候我们家长听不懂孩子的弦外之音,但是孩子会说你怎么不明白。他会进一步跟你说,而不是啪一下就把跟我们沟通的渠道封闭了。比如前两天我们家儿子让我给批评一顿。为什么?那天我接他的时候,他特别高兴,从他的裤兜里拿出一个小宠物玩具,他一直要求买,我说你还太小,不太会养这个。而且家里玩具特别多,咱们就不买了。结果他们小同学拿去了,一看是新的,连拆封都没拆呢。他说是江南送给他的。我说不对,悠悠,肯定不是。他说那算了吧,我不要他的了,然后又搁到那孩子的柜子里了。我知道是他偷的,但是对这个事怎么来看。如果我当时就批评他你这是偷,你这是偷窃行为,你这是道德品质败坏,那我们家孩子就让我给毁了。他就会心里有一种对这个问题的焦虑,就该麻烦了。

所以,当时我说,悠悠,没有当着他们老师和小朋友,你跟妈妈说到底怎么回事,是江南送你的吗?他说我也忘了。我说这事能忘吗?小孩怕挨批评,所以怎么找理由也得把这事遮过去。我说这事是能忘的事吗?他说妈妈那是我拿的。我说你看,咱们这事有两个错误,第一个,拿小朋友的东西,我没说偷,我说拿,拿小朋友的东西这事不好,没有跟小朋友打招呼,这是不对的。第二你跟妈妈没说实话,我也没说你撒谎,我说没说实话,这两点不好。但是有一点好,妈妈一问你,你就主动承认了,这点好。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批评他的时候,要及时指出来你哪对哪儿不对。我们表扬他的时候也要及时表扬你哪儿做得对。我说那这个事怎么办?他说那我回家还是面壁吧。因为我们家有一个惩罚方式,就是什么呢?这个孩子在四岁的时候犯过一次错误,别让他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就是他熟悉的环境里,比如他睡觉的屋子或者我们睡觉的或者他活动的那个屋子,没有外界干扰的,让他脸朝墙,四岁的时候就面壁四分钟。他现在快六岁了,就是面壁六分钟。我说,你在这个墙面朝墙站着,站六分钟,到点了妈妈喊你出来。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这个惩罚就足够了,我们不要声色俱厉的,怎么怎么错了,怎么怎么样。孩子会被我们声色俱厉的态度吓坏。我们后面说的那一大串道理孩子一点也听不进去,他就知道害怕了。这样对孩子错误的改正没有益处。我们要很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你哪两点错了,你哪点对了,妈妈还要给你一个惩罚,就是面壁站着,这个惩罚就够了。

但是一定要注意,这个面壁千万不能是小黑屋子,让他感到恐惧的环境,就不行。所以,要能够从心理上和身体上认识到孩子的错误,然后去帮助他改正错误。用一些行为处罚的手段给他小小的奖励或者是惩罚。这些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真心爱他。跟孩子说完这些的时候,当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也会跟他说,儿子,妈妈特别爱你,妈妈特别喜欢你。这些躯体的动作都要有,这些语言的表达都要有,不能让他感觉到我犯了一个错误,妈妈就不喜欢我了。孩子犯了错误,你给他惩罚了以后,不要马上就说我还是爱你或者怎么样。但是过一段时间,一定要把我们对他的爱表达出来,让他还能够感觉到妈妈还是爱他的,他就不会有太多的焦虑,这样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才会有帮助。

心理学存在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像今天咱们讲的这些只是很片面的。我们讲到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实际上针对每一个孩子,因为成因不同,处理的方式还会有很多不同。我希望以后如果大家遇到不管是学生还是自己的孩子,或者跟同学有什么问题,咱们之间还能多交流。那好,今天咱们的课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报告人系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副主任)

(报告时间为2007年)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8/0123/4998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