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杨闯:当前国际形势

2008年03月05日 15:38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非常感谢北京市委讲师团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今天主要谈怎么看当前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级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这是我们对当今国际形势总体的判断。但当今国际形势还有另一方面,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世界虽然很安宁,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危险和非传统安全危险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这段话不长,但是很全面、很准确地判断了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冷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这是两个基本的趋势。这两个趋势是我们判断当今国际形势非常重要的依据,这两种趋势都存在着不平衡和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问题。世界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经济总体的强劲发展,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还是不平衡的。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后,它依然推行强权政治,在外交上所表现的单边主义还在增强。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在经济问题、安全问题上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加深。这种关系使得冷战后的大国,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日本以及印度等一些国家相互间的关系还是以合作为主。当前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国际形势总体发展是稳定的,而且由于大国之间采取了合作的态度,所以地区的热点问题也朝着缓和的方向发展。

过去,在冷战时期我们对国际关系的总体判断是,东西方关系是世界主要矛盾,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冷战后,苏联解体,原先的社会主义国家剩下了“一大四小”,东西方关系不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北关系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的矛盾,这种主要矛盾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也表现在安全问题上。

总的来说,世界的格局是多层次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从政治上看,国际格局是一超多强的关系。一超指超级大国美国,多强指其他的大国,像俄罗斯、中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印度、巴西等。从经济上看,目前全球经济有三极,北美、欧盟和亚太。从军事上看,美国和俄罗斯两个核大国在核武器方面势力均衡。

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我们看到国际形势有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美国的单边主义受挫。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所表现出来的单边主义,在伊拉克受到了反美武装力量的强烈反抗。伊拉克的政治重建并没有像美国所预想的那样顺利,无论是占多数的什叶派,还是过去掌权的逊尼派,都有反对美国占领的武装力量。美国国会大选之后,民主党控制了国会,对布什政府施加了很强烈的压力。为了走出伊拉克的困境,布什同意从伊拉克撤军,不过他提出为了稳定伊拉克的局势,要先增兵。但美国在伊拉克的增兵并没有改变伊拉克的安全环境,自杀式的爆炸还在不断发生,只是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绿区”内有了相对的安全。

第二,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着调整。2007年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像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的领导人都发生了更替。领导人的变化也带来了国家政策的变化。比如,欧盟一体化取得了进展,表现之一就是,欧盟成员国对欧盟宪法经过讨论、妥协、制定之后,签订了里斯本条约。再一个表现是,申根条约国家范围扩大,新加入了9国,申根条约成员国达到了24个。法国和德国的新领导人改变了前任领导人在伊拉克问题上跟美国政策的分歧,修补与美国的关系,他们强调价值观外交。美国和俄罗斯在欧洲问题上表现出军事对抗的趋势。而我们中国无论是在双边外交还是多边外交中,都表现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趋势,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所表达的内政和外交方面的一些新政策、新理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三,国际社会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共识基础在扩大。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人类活动向大气层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前不久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气候变化会议上,美国代表团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在减排指标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还是存在着分歧。

第四,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大的波动。每桶石油曾突破100美元,全年石油的平均价格是每桶70美元。石油价格的飙升给许多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风险,带来了成本增加的问题。我国就是一个石油进口国,我们在能源进口上要花费大量的外汇。由于经济全球化,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也影响到全球的经济,使很多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风险和问题。

第五,我们中国和其他国家,特别是同欧美在经济问题上的分歧在加大。美国将本国经济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认为人民币的币值被低估了。美国和欧盟联起手来,让中国提高对美元的汇率,迫使人民币升值。如果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话,将会影响到我们的对外贸易,也意味着我们的外汇储备进一步缩水。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们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要预防可能会出现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

第六,中东还是国际热点的核心。美国在2007年底召开了中东和平会议,就是想重新主导中东的和平进程。

 

2007年所表现出来的国际形势特点,跟冷战后出现的国际形势特点有紧密联系。冷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跟冷战期间的特点是很不一样的,我给归纳为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世界总体上保持和平的局面,国际形势稳定,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这和大国关系总体缓和是分不开的。冷战后,美国追求单极世界,多数国家都赞成世界要实行多极,因为多极可以让大国之间的力量相互牵制和平衡,多极世界比起美国单极主导更有利于世界的稳定。美国依靠其超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全球推行它的全球战略,它一个国家的军费开支就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2007年初,美国提出来要在欧洲部署地区导弹防御体系,对此,俄罗斯作出了强烈的反应,美俄在欧洲问题上的战略博弈在加强。冷战后,欧盟更多地作为一支单独的政治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作为欧盟两个主要国家的法国和德国公开批评美国的政策,谴责美国的单边主义。法德想推动欧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这是主导方面。虽然欧盟的一体化采取了退一步走两步的方式,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冷战后有一个现象,大国之间都相互缔结了战略伙伴关系,这跟我们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分不开的。我们在苏联解体之后同俄罗斯的关系,在1992、1994到1996年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6年,中俄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带动了美国想要跟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也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这种战略伙伴关系,说白了就是一种正常的国家关系,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没有军事结盟的性质。大国之间建立了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可以就国际问题、双边关系问题进行高层对话,来调整相互的政策,对改善大国关系非常有利。

我们国家同其他国家缔结的一些战略伙伴关系,轻重是不完全一样的。中俄在1996年建立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叶利钦1996年访问中国时,由俄罗斯主动提出来的。当时,双方外交部已经就这次访问准备了文件,叶利钦看到俄文的文本后非常不满意,他提出,中俄关系应该建立一种更高层次的关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我们很快接受了俄罗斯方面的意见。

我们跟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与我们跟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有区别的。我们跟美国建立的是致力于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是说跟俄罗斯已经形成了这种关系,而跟美国还有很多未定的问题。中美之间在意识形态、知识产权、贸易等问题上都存在着分歧,但主要还是台湾问题。中美在1979年正式建交后,美国还通过了一个《与台湾关系法》,就是说美国对华政策是两手。中美关系在1999年受到了重大的考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对南斯拉夫进行空袭,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一事件使中美关系降到了谷底,我们在全国各地进行了抗议美国炸我使馆的示威活动。美国当时的总统克林顿说,这是一个误炸,是因为收到了错误的情报。我们对这个事件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国内很多民众认为,仅从外交上提出强烈抗议不解渴。实际上,提出强烈抗议在外交上已经是最高等级了。美国派官员向我们转达克林顿总统的道歉信,美国大使也急着找我们的外交部长会谈。当时,中央对美国的立场是非常重视的,对美国的道歉信进行了认真研究,请了一些英文专家看他们的道歉是不是到位。我们认为,经研究美国确实是真诚的道歉,反映了真诚的态度。在越南抗争期间,美国也曾经误炸过法国的使馆,但是没有向法国道歉,现在向中国进行了态度诚恳的道歉,并且给予被误炸的牺牲者和受伤者赔偿。对这个事件,中国高层领导人从中美关系的大局出发,接受了美国的道歉。

总体看,中美之间的对抗和合作都是存在的,但由于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不仅仅是双边关系的问题,也是涉及到世界未来走向的大问题,所以中美之间的关系还是以一种合作为主的态势在发展。2007年两国在经济问题上进行了两次战略对话,在政府层面举行了第四次中美战略对话,这些战略对话对两国沟通信息、增进了解、扩大两国的合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谓战略对话,就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双方坦诚地交换看法,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中美双边的贸易额是很大的,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欧盟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美国。2007年1月至11月,中美贸易额达到了2762亿美元,全年可能要突破3000亿美元。这样一种经济利益、经济关系,使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保持了合作的态势。

在国际热点问题上,中美之间也有很多合作的领域,比如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苏丹的达尔夫尔问题等。由于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不能不与中国协调立场。但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还是台湾问题,美国的基本立场还是保持现在两岸关系的现状,不独不统,不战不和。美国一方面宣传要坚持中美之间的三个联合公报,同时也说要履行《与台湾关系法》,还向台湾出售武器,说是保持两岸之间的力量平衡。

美国在亚洲有两个铁杆盟国,一个是日本,一个是韩国,这是冷战期间形成的关系。美日的同盟关系在冷战后得到了加强,美国的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与日本的外交大臣和防卫省大臣进行了“2+2”的会晤,他们曾经将台海问题纳入美日同盟的防范范围。美国在全球发动反恐战争,也要借助日本的力量。美国提出来“无敌”战略,即70天打赢一场局部战争,打败地球上任何一个敌人。一旦美国实施这个站略,在亚洲就需要借助日本的力量。日本的外交是把美日同盟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日本将对美关系放在比对华关系更重要的位置上。特别是日本的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顽固地在战争问题上坚持不谢罪立场,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使中日关系出现了“经热政冷”的局面。2001年至2006年,在小泉执政时,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没有互访。小泉的政策在日本国内遭到了批评,为了平息国内的批评,在2005年12月的东亚峰会上,就出现了小泉向温家宝总理借笔的一幕,这表明日本虽然在中日历史问题上坚持了强硬的立场,但仍要修补对华关系。现在的福田首相和前任安倍首相,在对华关系的态度上有了很大进步,他们都表示不参拜靖国神社,而福田首相的政策是一方面坚持美日同盟,同时也加强同亚洲国家的外交关系。我们看到,中日关系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已经越过了小泉执政时的政治冰冻期。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的访问是一次破冰之旅,表明中日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07年4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到日本访问,以一种亲密的姿态出现在日本的国会和民众之间,这次访问被看作是中日关系的融冰之旅。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福田首相在我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中日双方就中日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一致同意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到新阶段。访问期间,中日双方还取得一致,胡锦涛主席将于2008年春天樱花盛开的时候访问日本,这将是中国国家元首十年来首次访日。

当然,中日两国现在还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特别是东海大陆架的划分和钓鱼岛的归属,在这两个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这两个问题非常不容易得到解决。按照国际海洋法的原则,中日之间在东海大陆架的分界线应该按照冲绳海沟划分,但日本提出按中间线原则分界,就是在中日海域中间划线。于是,我们提出搁置争端、共同开发,而日本提出共同开发的领域又跟我们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们在东海开发了三处油气田,其中有春晓油气田,这个油气田即使是按照日本提出来的中间线原则,也在中国一侧,但日本要求共同开发春晓油气田。此外,钓鱼岛在历史上就是属于中国的,战后美国曾经占领过,后来美国把它交给了日本。钓鱼岛的归属涉及到领海的基线问题,国际海洋法中有一个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个岛屿归属谁,这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

现在,亚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采取了10+1模式、10+3模式和10+6模式,以东盟10国为主轴,加上中国,这是10+1;以东盟10国加上日本、韩国、中国,这是10+3;东盟10国加上中日韩,再加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是10+6。亚洲将来的经济一体化,只有中日发挥主导的作用,才能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有人拿欧盟一体化进展中法国和德国的关系来类比中日关系,实际上,法德关系和中日关系是不完全一样的。法德历史问题已经解决,法德没有领土争端问题,并且法德都是欧盟的成员国,有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的约束。而中日不具备法德那样的条件,所以中日关系的发展会更困难一些,特别是一些现实的问题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解决起来要更困难一些。

 

第二,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战略矛盾十分突出。这种战略矛盾,是未来的世界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美国主张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领导的单极世界,而世界多数国家主张建立多极世界,这种战略矛盾难以消除。冷战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任何国家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但美国还是要寻找敌人。美国认为虽然苏联解体了,但俄罗斯还是太大,所以美国不放心,在车臣问题上美国长期以人权标准对俄罗斯提出批评。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美国也感到担心,特别是布什在2000年竞选美国总统时批评他的前任克林顿,认为中美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美国是没有意义的。布什认为,美国并不感到中国对它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但是15年之后的中国就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美国在骨子里是将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其战略对手的。布什政府上台不久,中美关系、俄美关系都出现了倒退。2001年4月1号,在中国南海的上空发生了美国侦察机跟中国战斗机相撞的事件,中国飞行员王海被迫跳海,至今没有找到他的遗体。这一事件又使中美关系降到了谷底,中美关系在布什刚上台就遭到了严重的考验。俄美关系在布什政府上台之后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布什要推行全球导弹防御体系,美国要单方面退出1972年同苏联签订的反导条约,两国因为反导条约的问题吵得不亦乐乎。2001年,美俄之间发生了相互驱逐外交官的事件。

但是布什政府没有想到,2001年9月11号,突然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美国本土的事件。“911事件”迫使美国调整对外战略、安全战略,进行反恐战争美国需要其他大国的支持,所以美国将恐怖主义作为头号敌人,改变了对华政策、对俄政策。中国和俄罗斯也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国,在反恐问题上,中国同美国、俄罗斯有共同的利益。因此,“911事件”看上去是一个坏事,却在客观上推动了大国之间关系的调整。

美国一方面要进行全球的反恐战争,一方面还是要继续推行其全球的单极战略。美国依仗自己超强的经济实力,在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又对朝鲜、伊朗发出了战争的威胁。美国认为,朝鲜也好、伊朗也好,都在进行核武器研究。美国公开宣布,朝鲜、伊朗、古巴、叙利亚、利比亚这些国家都是流氓国家,是邪恶的轴心,这些国家都威胁到美国的安全。这样一种战略,势必引起全球的反美力量联系在一起。比如,委内瑞拉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对美石油工业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就利用石油这个武器跟美国对着干。2007年,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多次会见古巴总统卡斯特罗,委内瑞拉向古巴等国家提供廉价的石油,跟拉美国家建立起南方银行,要摆脱美国对他们的控制。

进入21世纪,美国单边主义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就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2002年初,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理由是塔利班政权庇护了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对阿富汗动武,美国是没有得到联合国授权的,但美国利用了“911事件”后世界各国对美国的同情,动员北约国家同美国一道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所以,在阿富汗战争中,法国和德国跟美国的立场是一样的。

在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后,美国又将矛头对准了伊拉克,对准了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武装核查问题上,法国和德国同美国的矛盾就表现出来了,因为美国迫不急待地想对伊拉克动手,不等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国际原子能机构得出一个结论,不经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就在2003年3月19号对伊拉克发动了战争。美国发动这场战争是名不正而言不顺的,跟老布什总统在1990年发动海湾战争完全不一样,当时老布什发动海湾战争是为了惩罚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是得到了联合国授权的。但美国没有想到自己会陷入伊拉克政治重建的困难中。

美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要控制中东石油。包括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都认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为了中东的石油。美国通过发动阿富汗战争,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取得了军事基地,将它在欧洲的战略和亚洲的战略连接起来了,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在中亚的军事基地。中亚国家曾经在上海合作组织内提出来,要求美国从中亚撤走其军事基地,结果美国坚持不撤,宁可多付租金,也要赖在中亚不走。

美国的单边主义还表现在对北约的东扩问题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在冷战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来的。当时与北约相对立的是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1990年已经宣布自动解散,而北约在冷战结束之后继续保留下来,保留下来的理由就是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和反对恐怖主义以及其他目的。美国在欧洲推行东扩战略,东欧有些国家将俄罗斯看作本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他们向北约寻求安全庇护。北约在1999年、2004年进行了两轮东扩,先后吸收了10个国家加入,使北约成员国从原来的15个国家扩大到现在的25个国家。

北约东扩涉及到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特别是第二次北约东扩,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直接临近俄罗斯的西北大门,对俄罗斯形成了挤压。美国和俄罗斯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立场是极其尖锐的。为了平息俄罗斯的不满,英国当时帮助调和,提出了19+1的机制,就是北约的19个国家加上俄罗斯,后来这个机制变成了20机制。但是这个机制、这种框架只是给俄罗斯一个对话的权利,并没有给俄罗斯跟其他北约成员国一样的权利。

2007年初,美国又提出在波兰部署地区导弹防御体系,在捷克部署雷达侦查系统,这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2007年2月10日,普京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严词抨击美国的单边主义和“过度武力”,认为美国总统布什在冷战后多次越位违规,对国际安全构成了威胁。当时的与会者都对普京这样一个发言感到震惊。8月17日,普京宣布,俄罗斯已于当天开始恢复中断15年之久的远程战略轰炸机例行战斗值班飞行,以应付“其它军事强权的威胁”。所谓远程战略轰炸机,涉及到战略核武器。战略核武器分为三种,一种是陆击导弹;一种是海击导弹,海击就是核潜艇;还有空击导弹,就是战略轰炸机,可以携带核弹头的一些远程飞机。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的巡航,引起了北约国家的警惕,北约国家的飞机也起飞进行跟踪。10月份,美俄两国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之间进行会晤,讨论因为部署欧洲导弹防御体系而引发的双方分歧。虽然美国在会上表示要认真研究俄罗斯的关切,但事后美国提供的书面保证跟在会谈上的口径是不一样的,美国的立场遭到了俄罗斯方面的强烈批评。俄罗斯也采取了很强硬的态度,一方面,俄罗斯要退出1987年苏联时期戈尔巴乔夫同美国签订《美苏关于销毁欧洲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另一方面,俄罗斯宣布停止执行《欧洲常规武器力量条约》。

在普京领导时期,随着俄罗斯经济实力的恢复,其军事力量也在不断恢复,俄罗斯多次显现自己的战略核武器能力。2004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召开高级军官会议,在那次会议上普京就说,俄罗斯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他所说的秘密武器就是“白杨-M”战略导弹,这种战略导弹是多弹头的,可以实行空中制导,命中率极高。

美俄现在的态势令世界感到担心:会不会出现核军备竞赛,会不会发生战争?目前看,双方还在进行博弈,只是在显示自己的力量,俄美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都对布什现在的做法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他认为,对付恐怖主义只有寻求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在伊拉克战争、气侯变暖、核扩散、停止核实验等诸多问题上的单边主义态度让美国日益孤立。

第三,地区热点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冷战后,地区热点问题比冷战期间增加了。冷战期间由于美苏两个大国的控制,很多地区性问题被掩盖下来。冷战时期的很多热点问题,像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还依然存在。中东由于是三大宗教的会合点,又是世界能源的集中地区,民族矛盾、历史争端、宗教矛盾非常尖锐,成为国际热点的核心地区。

巴勒斯坦长期想建立自己的国家,但在阿拉法特去世后,其内部发生了变化,原来阿拉法特依靠的力量法塔赫在竞选中没有赢过哈马斯,美国推行的民主模式在巴勒斯坦这片土地上衍生出了跟美国意想完全不同的结果。

美国在中东的政策很难贯彻,许多阿拉伯国家对美国主导的中东计划都不买账。中东是国际安全的中心地带,由于伊拉克战争,触发了这个地区的四种基本矛盾。一是阿拉伯国家跟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二是巴勒斯坦跟以色列之间的矛盾,三是美国和伊朗之间的矛盾,四是库尔德人的问题。土耳其越境打击在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工人党的基地,这引起了伊拉克总统不满,因为伊拉克总统是库尔德人。

冷战后,非洲问题更严重。非洲曾经是被资本主义瓜分的大陆,地图上很多非洲国家的边境都是直线,那是当时殖民主义入侵过程中人为划定的,在非洲的53个国家中,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十分突出。冷战后,非洲发生了很多国内冲突、部族冲突、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像卢旺达国内的宗族冲突、苏丹的达尔夫尔问题、利比里亚国内的冲突、埃塞俄比亚和邻国厄立特里亚的冲突、索马里国内的冲突。这些武装冲突得到了周边国家不同派别的支持,导致非洲中部很多地区长期动荡。非洲统一组织现在发展成为非洲国家联盟,在解决地区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非洲国家的热点问题在逐渐降温,但经济发展仍然落后。因此,联合国宣布向非洲提供援助。2006年,我们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计划带动了世界其他大国对非洲的关注,美国总统布什访问非洲,欧盟和加勒比海国家签订了新的条约。如果非洲国家在世界的关注下,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其发展问题能够逐步得到解决,那么非洲国家的动荡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

独联体国家问题。独联体是苏联解体之后,新独立的国家建立起来的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共有12个国家,原苏联包括15个加盟共和国,除了波罗的海三国以外,其他12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新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也存在很多热点,比如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之间发生领土争端,还有南奥赛梯问题,南奥赛梯在格鲁吉亚的版图之内,北奥赛梯在俄罗斯的国土之内,南奥赛梯总想跟北奥赛梯联合起来。

独联体的热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降温,但俄罗斯和美国争夺独联体的矛盾长期存在。美国通过提供财政援助、经济援助支持反对派,支持非政府组织,乌克兰、格鲁吉亚、吉尔吉斯等独联体国家相继发生了颜色革命。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发生了更替,但是长期积累的腐败、经济发展等引发国内动荡的根源问题没得到解决,独联体还会有一些问题相继出现。

 

第四,冷战后非传统的安全问题被提升。传统安全问题在学术界被称为高级政治问题,就是战争和平问题。而非传统安全问题就是经济发展、环境气候变暖、武器走私、毒品走私、跨国界犯罪等问题。冷战后,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国际舞台上地位不断上升,但从全球看,非传统安全问题还没有超出传统安全问题的高度,很多国家还是把维护本国的独立主权放在第一位。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现在也遭到了严重的挑战。1972年英美苏三国签订了一个核不扩散条约,后来五个核大国都加入了,180多个国家都在这个条约上签了字,这就形成了一个全球的核不扩散机制。核不扩散条约重申各国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反对有核国家将核武器、核技术、核部件向无核地区传播。冷战后,很多国家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他们都希望自己手里有杀手锏,所以很多国家都想发展核武器。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进行核实验,发射核武器。虽然联合国通过决议对他们进行了谴责,但现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已经在事实上变成了有核国家,国际社会对他们也无可奈何。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更刺激了一些国家想要拥有核武器,对超级大国有反制的力量。美国宣布“先发制人”战略,使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也都宣布施行“先发制人”战略,不受限使用核武器这个原则在这些国家看来已经过时了。布什政府对印度问题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2006年,布什政府同印度签订了民用核技术协议,等于事实上承认了印度的核国家地位,所以美国前总统卡特批评布什政府的政策是抛弃了过去50年里通过谈判达成的关于核武器的做法。美国发出了含糊不清的信号,这使得现在世界由于失误发生全球性核屠杀的可能性比冷战时期毫无逊色。

在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挑战中,现在有两个热点:朝鲜的核问题和伊朗的核问题。2003年,美国在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同时,曾威胁朝鲜说不排除对朝鲜使用军事打击,当时这对中国外交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果美国真的对朝鲜动手,中国到底怎么办?是像50年代那样出兵援助朝鲜还是袖手旁观?现在的战争跟过去的战争已经不一样了,50年代的战争主要靠地面部队,现在是远距离的立体战,从海上、从本土就可以对别国的目标进行打击。过去我们长期说中朝是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如果我们不援助,那么中国就会被套上不顾朋友、失去道义这样一个帽子,所以我们当时面临着很大的一个困难选择。在朝核问题上,中国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将当事方美国和朝鲜拉在一起,让他们坐下来谈判。使朝核危机朝着政治解决的方向发展。朝鲜方面有中国和俄罗斯,美国方面有日本和韩国。经过六轮长期的艰苦谈判,在2007年取得了一个最终的结果。朝鲜要兑现其诺言,美国也答应帮助朝鲜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向朝鲜提供粮食援助等。中国发挥自己的外交影响力,在朝核问题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称赞。美国也非常感谢中国,因为事实上美国并不希望在进行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同时再打一场战争。

伊朗的核问题有个戏剧性的变化。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和伊拉克打了8年,双方都曾经进行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但在伊拉克核武器核查期间,伊朗销毁了自己的核武器。伊朗从来没有说自己要进行核武器研究,只是公开宣布在进行铀浓缩的活动,这种铀浓缩活动是为了利用核能。现在伊朗的领导人内贾德态度是非常强硬的,他代表了伊朗国内激进的民主主义力量。内贾德2007年首次表示欢迎沙特阿拉伯提出来的一个建议,由瑞士这样一个中立国家建立一个财团,由他们来搞铀浓缩活动,并且同意接受联合国的监管。

美英一方面宣传伊朗在进行核武器研究,宣称不排除对伊朗使用各种手段,动员国际社会对伊朗进行制裁,同时,他们也没有放弃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英国表现出两面派,一方面跟着美国跑,一方面又向伊朗提供财政担保。奇怪的是,2007年美国情报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说伊朗在2003年已经停止了武器级的铀浓缩活动。美国中央情报局是直接对美国总统负责的,中央情报局在8月份透露要发表这份报告时受到了来自总统的压力,但中央情报局顶住了总统的压力,坚持发表了这份报告,美国中央情报局不想重蹈在伊拉克战争中为决策者提供错误信息而导致美国走向错误的道路这样一个覆辙。这份报告的发表意味着美国没有理由再对伊朗发动战争,伊朗核问题最终也要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发展。

第五,美国在伊拉克陷入了困境。美国国内后期批评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这跟美国上世纪60年代在越南战争期间出现的情况类似。但是布什嘴很硬,长期不肯承认这一点,后来才被迫承认美国媒体将伊拉克战争和越南战争进行类比是有道理的。目前,美国在伊拉克遇到了各派反美力量的抵抗。2007年在伊拉克发生的暴力袭击,造成了17000多名伊拉克人死亡,美国士兵死亡是900多人,是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年。伊拉克战争开始以来,美军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830人,伊拉克平民死亡的人数是73000多人,伊拉克的难民达到400多万。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花费也高得惊人,从2002年到2008年,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付出的成本总计达到了16000亿美元,仅伊拉克战争就高达13000亿美元,如果将这笔费用摊到美国每个家庭头上,每一个四口之家就要分担两万多美元,布什政府把克林顿政府积累的美国财力消耗得差不多了。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国际影响力,就是我们常说的软实力,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布什的支持率急剧下降。2001年“911事件”后,布什发誓要进行反恐战争,他当时的支持率是90%,现在的支持率下降到26%。2006年年底,民主党在美国国会的选举中掌握了多数,共和党失去了控制。美国现在不得不公开宣布2008年要实行撤军计划,美国目前在伊拉克有军队18.5万,2008年要撤走10万,它的铁杆盟友英国2008年要完全撤军。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中东的石油,美国现在的硬实力地位还没受到削弱,所以不会甘心完全退出伊拉克。

第六,世界经济总体形势表现强劲。世界经济从1993到2003年,年增长3.9%,世界银行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2%。三大经济核心地区——北美、欧盟和东亚都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引起全球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有“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展望五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根据推算,从2005年到2050年,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增速要超过原来的发达国家,七大工业国的经济规模如果用美元来计算,可能要比现在扩大2.5倍,“金砖四国”则会扩大到20倍,“展望五国”将会扩大28倍。无论是“金砖四国”还是“展望五国”,都有经济发展的共同条件,就是天然资源比较丰富,有劳动力的优势,可以吸纳更多外资,政治比较稳定,国内的中产阶层正在发展,个人消费在增长。联合国贸发会发布的2007年贸易和发展报告中也说,从2003年到2007年,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增加了30%。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国内经济生产总值增长,在全球的贸易份额中,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已经从1996年的29%增加到现在的37%。

在全球经济总体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秩序下,发展中国家总体来看还是处于不利地位,比如南北差距在拉大。有一个术语叫马太效应,就是说越是有名的,找他的人越多,他的收入越多;越是没名的,找他的人少,他的收入越少。用马太效应来说明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再合适不过了。在现有的经济秩序下,财富从边缘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向中心国家再向发达国家集中。要实行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应该很好地落实1999年联合国香港会议通过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发展目标中,曾经规定发达国家要拿出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07%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挑战和机遇同时存在,但他们的挑战是大于机遇的,所以我们在看到全球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看到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艰巨性。

目前,美国的次贷危机和美元的持续疲软,会引发类似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经济性危机吗?经合组织有个报告,一方面指出石油的涨价、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元的贬值已经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要放缓,将达到最近五年来的最低水平,但还不会衍变为崩盘,还不会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因为现在美国的一些经济危机已经转嫁给其他国家了。我们就是一个受害国,2007年我们的外汇储备达到14500亿美元,过去美元跟人民币的汇率是1:8.25,现在是1:7.34。这样的汇率变化对我们的出口是不利的,我们美元外汇储备的缩水达到了800-900亿美元。我们不能成为发达国家的自动提款机,应该有预防金融风险这样的意识。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外交学院教授,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8/0305/5003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