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陈剑:推动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04月11日 09:37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十七大有一个指导今后长期发展的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下面,我从北京的成就、调整产业结构、功能区的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合理调整人口五个方面对推动北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行阐述。
一、北京的成就和主要做法
北京近几年,特别是奥运筹办以来的六七年,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的。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数字:2001年北京的人均产值刚刚突破3000美元,2002年5月份的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08年全市人均达到6000美元的奋斗目标。之后,北京经济连续5年保持了11%的增长速度,与同期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10.4%相比,大概高出0.6个百分点。而且提前两年,到2006年,北京的人均GDP达就达到了6000美元,大约为人均6200多美元,2007年已经达到了7000多美元。这里面有这么一些数字。200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北京只有4300多亿,到2007年就达到了9006亿,年均增长12%,人均GDP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2002年是534亿,到2007年达到了1492亿。与此同时,能耗、水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下降,节能减排走在全国的前列。另外,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农村、国有企业和投资、金融、科技、财税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北京这几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为183亿。2007年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929.5亿美元。这都是我们北京的主要成就。
北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四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所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北京经济逐步呈现出增长势头,结构趋优,而且增长速度比较适度,每年比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出大约1个百分点,效益提升,消耗降低,民生得到了改善。例如,公交出行的比例这些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以前的百分之十四点几提高到了34.5%,去年采取的公交低票价政策是使居民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4%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居民应当有60%到70%是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像巴黎,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巴黎居民出行几乎都是坐轨道交通。2007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的300多万辆,而且拥堵情况很多,就是因为公交出行比例不高。这些年北京的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发展从40多公里增长到了去年的142公里,大大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今后几年,北京的轨道交通还会有大发展,每年计划增加50公里,到2015年将达到500多公里。另外,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已经达到了67.4%。就是说,全年365天,有三分之二的天数是二级和好于二级的,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北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调整产业结构
北京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也是北京今后发展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需求不一样,不同的产业结构反映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北京在通过奥运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以推动节能减排为例,“十一五”期间中国计划万元GDP能耗下降20%,分解到每年的任务约是4%。2006年是 “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国只有北京完成了万元GDP能耗下降目标,下降了5.25%,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省级地区。北京之所以能够完成任务,基本原因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服务业的发展快于工业的增长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2007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又进一步降低,达到5.1%。这里面奥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奥运会的举办,对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就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与奥运关系密切的行业,例如房地产、建筑、旅游、通讯、交通、金融、体育、休闲、会展业等。北京利用奥运会举办的契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与奥运关系密切行业的发展,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通过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促进了首都产业结构调整,这也是北京发展奥运经济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家知道,北京是一个资源非常紧缺的城市,其生态环境受到周边环境的严重制约。北京的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更有限。中国的水资源是全球的三分之一,北京的水资源又是全国的八分之一,就是说北京的水资源大概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二十几分之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严重限制了北京的发展。北京的水资源从哪儿来?一个是通过自己的节约,另外就是通过周边的贡献,像内蒙、河北等省市,为北京的发展,为北京1000多万人口喝上干净的水做出了贡献。因为资源紧缺,所以你只能发展资源消耗低的行业。而北京最大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人才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因此北京这些年,一是大力发展与奥运有关的行业,同时改造与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产业,例如高消耗、高污染的一些行业,限制其发展。到2006年底,北京市已经对污染严重的行业进行了调整,关停了很多企业,首钢的搬迁便是一个标志。因为长期以来,北京围绕着到底是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问题进行了很尖锐的争论。首钢成了一个符号,它代表了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群,这个产业群曾经为首都经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它们已经与首都的城市功能定位严重的不相吻合了,与首都所具有的资源也不相吻合,同时给首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污染。因此,对它们进行调整是必然的。北京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这个新的产业结构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个目标的确立争论了很长时间,直到2005年北京“十一五”规划的出台,这个争论才告一段落。大家形成了共识:北京市就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新产业,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要关停并转。
2006年,北京市的万元GDP平均能耗为0.78吨标准煤,但不同的产业对能耗的需求是不一样的。第一产业的万元GDP能耗大概是0.64吨标准煤,第二产业为0.92吨,其中重化工业有的要4吨、5吨标准煤,甚至到7吨,能源消耗巨大。第三产业平均水平为0.4吨,其中金融业更低,万元GDP能耗仅有0.04吨,是第三产业平均能耗的1/10。信息服务业为0.09吨,科研科技研发业为0.28吨,商务服务业为0.32吨。北京这几年来把高耗能的第二产业大幅度下降,同时大力发展能耗低的行业。金融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去年金融业总量已经达到1200多亿,占北京经济总量的1/8,是整个服务业中的第一行业。大力发展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及旅游业,实际上这些行业对能源的消耗非常低,这是北京之所以连续两年完成国务院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原因。
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什么意思?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的中期继续进步,就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又能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制造业,要从制造业的大国成为制造业创新的大国。我国目前制造业不光创新的东西少,而且整体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不高,要整体提升制造业的发展,那么提升它的服务业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值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第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概念设计、市场研究等,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上游。中游,包括质量控制、会计审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下游,包括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也就是说,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
生产性服务业是美国经济学家于1975年提出来的。北京从2007年起大力提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北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要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升华,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里主要是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在筹办奥运会的六七年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了12.8%,高于北京GDP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了17.8%,科研达到了16.7%,商务服务业达到了13.8%,金融业达到了12%,都达到这样快速增长的规模。
北京要发展哪些生产性服务业呢?第一类是具备资源优势,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行业。第二类是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但是面对强大竞争压力的行业。第三类是虽然不具备资源优势,但需要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运输的物流行业。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与周边地区的沟通,物流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北京的物流业不太发达,奥运会对北京物流业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考验:要在16天时间里,将几千甚至上万种不同品种的产品有序地发放到集中在一个狭小区域内的几十万人不同人群的手里。2007年我们服务业中的五大行业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一是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占北京经济总量的12.5%,跟GDP保持同速的发展规模,达到1200多个亿。二是流通业,占全部GDP的9.6%,也就是近900亿。三是信息传输业,占9.15%,也是800多个亿。四是房地产业,占6.4%。五是物流和邮电业,占5.2%。
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上,北京具有巨大的优势,例如金融业。北京在这些年大力发展金融业,取得了非常快的进步和突破,在金融方面有多项的全国第一。第一是北京市法人金融机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第二是北京市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全国第一。 一个省级的机构,金融行业占该地区经济总量的1/8,只有北京市这一家。第三是北京市金融资产量位居全国第一。2006年末,北京市金融资产17.3万亿元,占全国金融资产的44%。第四是北京市单一行业对国税的贡献率居全国第一。第五是北京市金融企业所得税居全国第一。
节能减排的任务北京仍然在继续做,因为北京优势的行业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北京2005年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定位为文化中心在这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文化中心文化产业不发达,怎么叫文化中心呢?文化产业有很多内容,动漫、影视,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图书馆等。拿出版业来说,北京的出版业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但出版行业不发达,有的出版社就是卖书号,利用垄断地位谋利。加快其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北京确立“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使得北京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增长点、新的投资区、新的投资空间。我们要求,未来几年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15%左右。去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值,在GDP总量中的比重大概占了10%,就是900多亿。到2010年还有三年时间,争取达到12%。这样,它的增长速度要高于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确立了很多的产业,像北京的数字娱乐产业的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北京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交易园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聚集区等。宋庄现在越来越具有影响,这就是文化创新产业一个代表性案例。
三、建设功能区
工业功能区的建设对北京的发展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它的产业是跟功能区是有关系的,就是产业集群,每一个区域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产业带。现在北京有名的五六个功能区,像中关村科技园区、西城区的金融街。北京的金融行业绝大多数都集中在西城,西城区的金融街在不到1.3平方公里的区域里,每平方米创造的金融财富大概是10万元。还有商务中心区CBD、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和顺义的临空经济区。另外,一个正在建设的区域是奥林匹克中心区,我们称之为亚奥新区,面积达到71平方公里,以过去的亚运村和现在的奥运会主中心区为载体,现在还只是一个概念,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区。这个新的功能区,以体育、休闲、会展经济等为主要内容。
目前,北京市功能区的增加值已经占了全市GDP的40%,成为带动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力量。按照北京“十一五”规划,今后几年将把通州、顺义、亦庄三个地区作为新城区着重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市区范围,同时也使其经济功能更一步凸显。
四、大力推进区域合作
北京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除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区域合作对于北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做出贡献的主要靠三大经济圈。一大经济圈就是以广州为龙头的珠三角,这个经济圈推动了中国经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发展,这是第一推动力。90年代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的新领头羊,取代了珠三角。另外一个经济圈,就是1986年中央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是什么意思?就是以北京、天津为龙头,加上周边的山西、内蒙、河北、山东和辽宁,这五个省加上两个市。我认为这个京津冀环渤海,就是中央文件没有走出中南海的一个经典案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20多年了,渤海经济圈还只是学者专家的一个概念,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圈。这个环渤海经济圈实际上由三个小圈组成,一个叫辽东半岛,一个叫山东半岛,一个叫京津冀,实际上是京津唐。
北京所在的经济圈,我前面说了,去年我们已经人均达到了7千美元。但是我们周边的城市,应该叫二加十三,北京跟天津算是二,加上周边的十三个城市。这13个城市的发展跟北京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差距导致一个什么局面呢?就是北京和天津开出50公里以外,就有一个环经济贫困带,很多城市人均只有3千美元,有的是两千美元。两千美元是一个低于全国水平的概念。北京发展跑得很快,后面是一帮穷兄弟,北京与天津间的落差将近两千美元,跟周边落差就更大,这不符合小平提出的共同富裕。这种状况不利于北京自身的发展。北京的发展有什么目标呢?北京的目标很实际,就是2020年成为在亚洲范围内有影响的城市, 2050年就是新中国建立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级有影响力的城市。另外从国家中心来说,我们中国现在公认的中心有三个,就是前面讲的广州、上海、北京。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如果2050年中国经济要取代美国的话,那么北京就有可能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城市,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引领着世界的潮流。但是要继续发展,必须要有广阔的腹地,无论是纽约,无论是伦敦,无论是东京,都有一个广阔的腹地。北京这个区域是哪里?叫大北京圈,就是京津冀。所以我建议,北京和天津合并,成立一个“大北京”。今后北京到天津轨道交通,高速路一通车,就是半个小时的路程。这使两个城市之间的融合程度大大提高,但这两个城市由于各自为政,很多方面没有形成互动。北京周边的城市也是这样,很多都缺乏自身特色。
话又说回来,北京这个城市的影响力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吸引和吸纳,优秀的人才跑到北京来了,很多的资源为北京服务了。北京反馈给周边的少,这里面最重要的仍然跟产业结构有关系,因为我们北京没能形成带动周边发展的产业结构。北京发展快,周边落后,严重了影响了北京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北京形象的提升。那么北京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就有一个责任,要推动和带动周边的发展。区域发展是北京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次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专门提出了要发展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在哪里?在天津,离亦庄很近。滨海新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带动作用,就是带动整个京津冀的发展,使这三地连成一片,形成一种内在的紧密的专业分工的上的联系。很长时间以来,这种联系也有,但不是太紧密。另外在专业分工上,在服务和发展方面,都存在着缺陷。所以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是有问题的。因为北京、天津跟河北的地方经济,有跟其它地域相比不同的特点。北京是国有企业比重高,国有的大型的独资的垄断企业占据了主导,民营经济不发达使整个经济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所以,发展民营经济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另外,生态补偿方面。北京的密云、延庆等区县做了一些生态补偿,但对周边地区补偿的不够像北京自己的18个区县。
五、合理调整人口
北京人口的发展,也是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北京人口不能进行很好的调控,那么何谈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底,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633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52万人。一个城市一年增加52万,按照过去对城市的划分,相当于一年增加了一个大城市的人口。北京获得奥运会举办权以后,从2001年到2007年六年时间,北京常住人口已经增加了230万,平均每年增加38万。特别是北京常住人口呈现快速增长。2002年北京进京常住人口是19.7万。2003、2004年每年进京常住人口超过30万, 2005年、2006年分别增加了46万和43万。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超过了50万,而且这种趋势没有缓解的迹象。
北京人口的迅速扩张导致了首都的资源环境严重失调,并成为困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第一难题,人口问题找不到解决出路,就谈不上经济的又好又快。如何看待北京的人口增长?北京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绝大多数是外来人口。每年这么多人口到京,首先是为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现代化就是不断的大量的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的过程,就是不断消灭农民的过程。第二,这也是北京这个城市更加温馨、更加宜居的体现。大量人口往北京跑,说明北京科学发展观落实得好,以人为本。第三,外来人口进京推动了首都经济的持续增长。北京参与各种各样的工程建设,特别是与奥运有关的一些城市基础社区设施建设、体育场馆建设的建筑工人,百分之七八是十外来的农民。他们是当代中国的产业工人,为北京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
但问题要两方面看,北京人口规模高速扩张也导致很多问题,主要是土地和水资源严重失调制约了首都的发展,北京已经难以承受持续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要有效调控北京人口增长,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摒弃了传统的行政限制手段之后,必须将以人为本、社会公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资源容量等进行通盘统筹考虑,必须从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去考虑,通过运用法律、市场以及行政的综合手段,选择充分照顾各方权益的优化解决方案。北京既要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做出贡献,又要考虑北京的具体情况,做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社会公正,切合首都发展实际的选择。按照这样的要求,我提出六个控制北京人口的手段和措施。
一是从区域发展角度推动人口调控目标的实现。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平衡,北京现在作为经济区域,实力最雄厚的城市,龙头作用不显著,对周边的辐射和影响力有限,影响了北京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也不利于北京人口的进一步控制。很多人到北京来,因为他觉得北京好,这个城市的就业成本不是太高。因此,要加快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进而影响和辐射周边,从而推动周边城市和区域的均衡发展,也只有均衡的发展了,才能大大减缓北京的人口压力。二是要调整首都功能,有计划压缩和调整部分中央,国家直属的机构和人员。三是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合理疏导人口需求。四是提高对外来人口的服务水平,以控制人口规模为主向以规范外来人口的管理制度为主转变。五是限制和取消鼓励首都人口迁入的政策。虽然户籍制度正在淡化,但户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作用,如果户籍政策能够缩紧一点,能有效的缓解首都人口的增长。六是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通过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提高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用工成本,也会对缓解人口总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责任编辑:刘晓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8/0411/5011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