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李善同: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

2008年08月01日 10:56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一些比较新的研究成果或者一些感想吧,主要是结合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一些认识,关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因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也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地区的发展,跟产业机构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段话大家可能都很熟悉,这是我们十七大报告里面讲的,我们在未来发展,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主要是在结构的优化上,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我想主要讲两方面,一方面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特别要介绍一下产业升级的概念。再结合区域发展谈一下“十一五”规划期间的地区发展战略,为什么这么提?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产业结构的升级
  首先看一下我们国家这些年来产业结构的转变。我们到今年,正好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里,我们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是9.7%。这样一个增长速度,从全世界来看,一个大国,保持30年的快速增长,确实是很少有的。那么从产业结构来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第一产业主要指的是农业,第二产业是采矿业、制造业和发电、建筑业,第三产业就是其他一些部门,主要是服务业。从1978年的时候,农业的比重是28%,第二产业是48%,第三产业是24%左右。到2006年,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下降,从28%下降到11.7%,下降了差不多16个多百分点。那么工业,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上就是稍有些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比较多的,原来从24%,在最高的时候上升到40%。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本世纪以来,就是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实际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很多新的问题就突出表现出来了。我们把这些问题梳理一下,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从国际环境来看,我们这些年出口增长非常迅速,经济增长是9.7%,实际上对外贸易的增长是15%—16%。这个增长速度很快,最近这些年,国际上有很多的问题,就是贸易摩擦。我们知道,过去说贸易摩擦主要体现在对反倾销之类的,从今年开始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媒体也参与了。今年我们看到,在美国等很多的发达国家,媒体都在宣传中国的产品有什么样的问题。像纸屑包肉包子的电视新闻出来以后,那时候我正在日本,那个消息日本大概连续放了一个礼拜。我们这边都已经说是一个造谣了,说是伪新闻了,但是那边还在不断地放。实际上那些国家有点把中国的产品妖魔化,实际上背后就是一种贸易摩擦,就是对中国产品的不可信任,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遇到很大的阻碍,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方面,我们在国际上产业分工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就是说,我们现在从事的一些生产好多都是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的产品。产品从研究开发到制造、装配,到以后的售后服务,还有其他的销售,那么整个这条链条上,实际增加值最低的一块就是装配这一块。我们国家大部分都是在装配这一块。我们国家过去老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实际上仔细来分析,我们只是装配大国。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力相对比发达国家成本比较低。跟周边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素质比较好。管理水平比东南亚一些国家还要高一些。这是我们现在一个优势,但是从整个来讲的话,技术的高端不在我们这儿。我们现在也是急切感觉到,产品结构要升级,但是升级过程当中,前几年知识产权好多不在我们这儿。所以如果我们要升级话,要受到知识产权的制约。这是从国际环境来看的。
  从国内环境来看的话,随着我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实际上我们资源和能源的供应缺口,从国内资源供给来看是越来越大的。下面我们看一下,居民消费升级的状况。这张图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上面黄的那块指的是居民在整个花钱中在吃上用了多少。1985年的时候,我们居民的消费结构中间,有一半以上就是52%是用于吃的,这个叫恩格尔系数。那个时候恩格尔系数是52%,现在下降到36.7%左右。其实收入越高的人,恩格尔系数越小。穿是下面这一块,1985年的时候,穿所占的比重占14.6%,现在下降到10.8%。就是吃和穿加一起,过去占66%左右,现在占46%左右。所以这部分吃穿的比重在下降。哪部分在上升呢?就是紫的那部分,这块是教育和文化和一些娱乐。这部分原来占8.2%,现在占13.8%。还有一块,就是交通运输和通讯。这部分在过去是占2.1%,现在占12.5%。还有一个就是住房,就是下面绿的这块,住房过去占4.8%,现在是占10%左右。有些人把这个总结成什么呢?就是说,我们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过去的吃穿,现在到了住房和交通,所以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显示的是农民居民的消费结构,基本上趋势是一样的。这个消费结构下面这块,表示用在食品上的比重,过去是占57.8%,这个比重是比较高的,现在是占36%。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是在下降的。也就是说,也体现了从原来的吃穿,现在转到了对教育、对交通运输、对住房的需求,这方面的开支比过去的比重大了。
  我们居民的消费升级看起来比较明显,从国家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一百户居民所拥有的消费品的量,我们看一下,1985年以前,可能关注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照相机,但是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这些部分的普及率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现在变化比较大的是下面这些,就是过去我们可能都没有的,一个是电脑,就是计算机。过去在80年代的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电脑的问题。到90年代,我们大家根本买不起电脑。但是1999年的时候,那时候的电脑普及率百户有5.91台,到现在,上升到47%多,比较普及了。还有移动电话,1999年的时候,一百户拥有7.14部电话。到现在,100户中间有152,这还算少的,我看居民中间应该说是一个人有一部,除非小孩特别小。小孩到了五六年级都拿电话了。另外就是家用汽车,家用汽车在1999年的时候100户只有0.34辆,现在百户是4.3辆。这是2006年,2007年的数据,可能更多。从这个可以看出来,我们整个居民消费升级是比较明显的。
  再有就是城市化。从“十五”规划开始,国家把城市化当成我们国家一个很重要的战略。也就是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城市化率也是提高得比较快,2000年的时候是36%,就是城市的居民占整个全国居民的比重占36%,现在上升到44%以上了,一年提高1.4个百分点。快速城市化对经济产生的作用,一个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那么这些年,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非常快。再有就是城市原有基础设施的更新。还有就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因为城市居民对能源或者资源的消耗跟农民居民不一样,每个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实际上是农村居民的3.5倍。所以城市人口的增加实际上也增加了能耗。再有,中国现在还处于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时期,公路、桥梁、港口和水库这些大型基础的设施也是发展得非常快。这些对能源的发展、能源的需求和资源的需求都是增长比较快的。
  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现在经济规模是很大的。全世界相比的话,我们原来是第十位,这两年跃居到第四位左右,但是人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比如说2006年,如果按照汇率法来计算的话,我们人均GDP水平差不多2000美元左右。这是用汇率法来算的,就是用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来折算的,这个数据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如果跟高收入的平均水平比,是5%,他们的平均水平是我们的20倍。去年年底世界银行又推出了新的购买力平价的结果。什么是购买力平价呢?比如说在中国,你要买一件衣服是多少钱,在美国是多少钱,然后看一个比价。那么最简单一个比价,就是用麦当劳的巨无霸来看,比如在中国买一个巨无霸多少钱?那么在欧洲多少钱?在美国多少钱?用巨无霸来算的话,人民币和美元比差不多是1:3.6。最近,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这些机构组织了全世界国际比较项目,也就是说,在中国选了很多的产品,在各个国家选了很多的产品,然后来平均看一下。他们现在算出来,中国人民币和美元相比,差不多是1:3.4—3.5。如果按照这个算的话,我们人均GDP的水平就是4千美元左右。如果说这样的话,有人说了,这样就把我们估计高了。实际上要用购买力平价标准,中国在200多个国家中间排第90多位。如果用汇率来算的话,也是排80多位。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讲,世界银行给我们估计的是在4千美元左右。按照那个估计,中国在世界的排位并没有变化,仍然是属于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就是中低收入的行列。
  另外一个,我们城市化率虽然是很高了,就是比过去高了,但是还有7.4亿的人口是在农村生活的。另外我们再看一下人均的量。这个是城市化率的国际比较,蓝的这边是中国的城市化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在不断上升。从1980年到现在是上升的。但是,靠这边是一些其他国家的,韩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城市化率基本上是70%—80%。跟其他国家相比的话,我们城市化率还是比较低的。这是人均的居住面积,这是中国2005年的数据。其他的国家,比如英国是1992年的数据,美国是1995年的数据,日本是1993年的数据。我们人均居住面积和国外还是有一些差距的。这个是人均拥有的轿车的数量,中国的数据是2006年的数据,其他的国家都是1999年的数据。可以看到,我们和其他国家相比的话,我们人均的轿车拥有量还是很少的。中国现在人均的能源消费是1.22吨油当量,其他国家比我们高得多。我们当然不能说发达国家现在是多少,我们一定会达到那样,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实际上你对能源的消费也会在不断提高。也就是说,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收入还比较低,随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能源的消费量也是会不断提高的。就是说,对我们能源的需求也是会不断增长的。随着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现在有些可贸易的资源,我们可以进口。比如能源可以进口,但是还有很多是不可贸易的资源,像水、土地。现在还没有说,一个国家向其他的国家进口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而且这些资源的约束就成为一个硬的约束。像其他的资源,比如铁矿石可以进口,能源可以进口。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国内的环境承载能力也是在日益下降,增长的成本在不断上升。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劳动力成本,这些年上升是比较快的。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始终讲,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特别是技能比较低的劳动力,他们的工资基本上在十几年内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在90年代末期,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劳动力的成本上升是比较快的。有些研究表明,以农民工为例的话,农民工这些年的平均工资,每年差不多上升10%左右。大家可以感觉到,这些年,城里保姆的工资上升是比较快的。
  现在,土地的成本和一些资源的成本都在上升。我们现在跟周边的国家相比,竞争优势也在变化。比如说有些企业,特别是国外一些企业,如果在中国感到各种成本在上升的话,一种办法是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也有好多向越南和其他的国家转移。所以相对来讲,竞争优势也是在不断变化。
  在国内的环境中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气侯变化的问题。气候变化的问题,全球现在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现在中国还没有什么特别的承诺,但是也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个大的环境。实际上,降耗减排问题也仍然是我们今后面临的非常严峻的一个考验。全球最近有些国际会议,没有最后达成什么协议,但是国际上的争论或者说斗争还在不断进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来讲,在世界上是非常瞩目的。有些人说我们现在的碳排放是第二,仅次于美国。有的算法甚至把我们算成第一。这样的话,就把我们放在全世界都关注的焦点上。按照碳排放来讲的话,我们虽然排放量很大,实际上人均量还是很低的。
  从这个来看,原来那种粗放的增长方式,消耗能力比较多,资源消耗比较大,这个方式已经是不可持续了。所以必须要注意到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转变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结构的升级。结构的升级,从制造业来讲,要怎么升级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服务业。我们现在服务业的比重占40%左右,从发达国家来讲,现在都是占70%—80%。所以今后中国的增长肯定也靠服务业来创造就业机会,来实现更好的增长。另外服务业相对来讲,污染和能源消耗强度比较低。我们用2005年的数据来看,能源的消耗强度第一产业是最低的,第二产业是2.18,第三产业0.47,所以第三产业平均的消耗强度是很低的。如果说我们在工业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一个百分点,那么能源的消耗强度就可以降低2.56%。所以在结构调整中间,这可能是我们实现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再从工业来讲,什么叫结构升级?我们归纳成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在生产过程中间怎么实现升级。生产过程中间升级,就包括生产过程的改善、管理用新的技术、新的设备,这样的话使得我们的效率更高,这是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就是产品的角度,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原来可能是生产比较简单的产品,那么升级的意思,就是能够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另外,产品的质量、品种都在不断变化,这是第二个层次的升级。
  第三个层次的升级指的是,比如生产一种产品,我们刚才说了,是整个链条,从研发、设计到生产、装配、营销,到后来的售后服务和组织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间,实际上生产装配这块是增加值最低的。大家知道,有些人把这整个链条划一个曲线(这样一条曲线,因为跟笑得差不多,所以叫微笑曲线),曲线上面一端是研究开发,下面这端就是装配,再往上面走,就是营销或者是售后服务。装配这一块是最低的这一块,所以如果真正要部门升级的话,就应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就是研究开发,掌握这个产品的设计,掌握产品的技术的诀窍。另外一个,就是要掌握销售的渠道。实际上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基本上就是装配这一块。你是拿别人的品牌,拿别人已经成熟的技术。另外,你自己没有销售渠道,是用别人的渠道去销售,实际上挣钱比较多的那面就放在别人的手里了。所以我们要真正实现升级的话,就是实现功能的升级,就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去发展。向这两端发展,当然是受到很多制约的。因为一个品牌的培养,或者是一个营销渠道的培养,也不是一天就能够做到的。
  第四个升级的概念就是说部门结构的高度技术化。原来说是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展,那么为什么说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有优势呢?我们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有比较好的增长的前景,另外它的增加值率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讲,一个人掌握一个技术以后,别人很难模仿或者跟他去学,技术的门槛比较高,比较容易保持它的比较优势。所以一般来讲,我们要产业升级的话,特别是结构升级,主要是在部门间怎么从低技术向高技术发展。
  这些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按照工业内部的技术含量,把产业分成四类:一类就是资源性产业,第二类是低技术产业,然后中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这种分类方法跟我们现在国家统计局用的轻重工业相比,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重工业和轻工业这样的划分方法,从过去来讲,所有的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间,轻工业都是一些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重工业基本上是资金和技术比较高的产业。在过去的时候,比如英国最开始发展的时候,首先也是发展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后来不断发展一些重工业。那时候重工业跟轻工业相比,实际上重工业就是代表着技术和资金比较密集的产业。我们知道,过去经常用霍夫曼指数。那时候的霍夫曼指数确实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高低。但是到现在为止,有些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像电子和通讯,这些并不是很重的工业。所以重工业这个词,到现在为止,跟过去的技术含量就不是同了。所以国外现在不会用重工业、轻工业的标准,而是用高技术、低技术这样一个分类方法。但是我们现在,特别是国家统计局没有及时调整这种分类方法,所以经常还用什么重工业的比重啊的叫法。实际上这样的划分不利于我们产业结构的升级。比如说,我们这里讲的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电子通讯,这些都不能说是完全作为一种很重的工业来看待的。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要考虑到引导产业升级的话,应该采用这样一个分类的概念,可能就比较好。但是这个推行起来,我觉得还是比较难的。我们也曾经跟国家统计局提出这样的建议,但是好像他们要改一个统计指标的话,也是非常困难的。
  再谈一下服务业的问题。服务业在我们国家发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的服务业刚才我们说了,在2006年的时候,到了39%,但是世界的平均水平是64%。我们跟发达国家没法相比。我们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的话,比如说印度,2006年它的服务业比重是55%。印度服务业实际上很有竞争力。也就是说,跟我们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国家,他们的服务业水平都比我们高。我们服务业水平偏低,是我们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里头只有马来西亚比我们低一些。当然这个比重偏低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跟其他的国家不好相比。比如说和印度相比,我们实际上工业的比重比它高,我们工业比重47%,他们的工业比重只有28%。另外,有些人说了,印度的医生和律师工资实际上比我们高,因为那部分的市场化程度比我们要高。我们光拿服务业的比重还不能说明问题。在比较的时候,我们还应该从其他几个方面,比如效率、成本、质量和品种等方面去比较。比如说我们服务的效率究竟高不高?能不能及时提供服务?另外,服务的质量怎么样?服务的成本怎么样?产品的多样化行不行?服务中间有很多公共服务,我们是不是能做到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这种公共服务?所以我们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我们的服务业的问题。
  在这里,我们特别讲一下服务业成本的问题。我们列举世界银行做的比较,这个数据比较老,最近我们可以看到大的公司比如说马士基给的数据,也差不多。比如从成都到沿海港口运一个货物,和这个货物从成都到德国汉堡这个费用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看到,国内这块的距离从我们港口到汉堡的距离可以差多远?所以相对来讲,我们国内运输费用很高的。也就是说,中国国内的成本运输是非常高的。这里头我想可能一个是管理,另外一个现在的收费也高。我们在物流管理上有很大的问题。如果中国把这部分的费用都能节约出来的话,那么中国产品的成本还能够降低。现在,中国劳动力的成本、土地的成本,这些都在上升,但是在运输这方面,降低成本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认识
  刚才谈的我们怎么理解产业结构的升级,包括制造业的升级和服务业的发展。下面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些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们研究部的长期所做的一个工作。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包含着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得跟整个国家的目标相一致,要体现发展观的要求。在国外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欧盟,实际上整个欧盟的区域目标和整个发展战略是相一致的。比如他们最开始比较关注的怎么能够实现一体化,最近他们在资本战略中,除了要提高欧盟的凝聚力以外,还要提高竞争力,就是怎么能够使欧盟在全球的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所以说各个国家或者说是各个经济体制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时候,都是跟国家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当前对我们国家来讲,就是怎么能实现科学的发展观,怎么能够有利于社会的融合,就是体现五个统筹。这是第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第二个内容,就是关于区域差距这方面。我们觉得,要讲区域协调发展,是要实现共同富裕。那么在现阶段,在十七大中特别强调,我们还是一个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我们提的目标可能很难实现,就是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区域间缩小。我们只是说要让它的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遏制,使它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来讲的话,按照公共产品来看,应该使得各个地区之间要享受差不多的公共产品。这两个概念不一样,因为人均国民总值体现了发展的水平,有时候这个发展水平很难都一样。但是公共产品,比如说各地方的学校、各地方的医院、各地方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个水平应该都差不多。
  第三个方面,产业分工这方面。我们认为,各地方应该是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比较合理的分工格局。
  第四个方面,我们认为区域之间应该扩大合作,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实行区域的良性互动。这些年,可以看到,我们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区域间的合作,比如长三角合作,泛珠合作,还有京津冀。京津冀虽然合作得不好,但是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现在还有国家实行的对口帮扶。
  第五方面,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应该体现在消除地区之间的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我们现在地区壁垒还是挺多的,比如体现烟和酒,包括汽车什么,还是有些地方保护主义的。
  第六方面,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是人和自然的协调,各个地区应该是处于人口经济和环境、资源相协调的。
  我们认为地区协调发展应该包括这么六个方面。这六个中间,大家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地区差距问题。衡量地区差距,采用什么指标?一种大家现在常说的,就是人均GDP指标。但是有些地方也用居民的消费水平,还有的就是用居民的收入。另外在衡量的时候,有一种相对指标。相对指标就是把最富的和最穷的相比差多少倍。我们现在一般来讲,不用绝对指标,谁比谁多多少钱。因为绝对指标实际上有时候是有不可比性的。比如说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工资可能是56块钱。我记得那时候中专毕业的是38块钱。那时候这工资差别是十几块钱,那就差得很多了。现在我们的工资比如说挣三千跟五千的,实际上差了两千块钱。跟那个时候相比,差别没感到那么显著。所以绝对差距我们一般不用,因为这个不说明问题,有时候就用相对差距。相对差距只反映最富和最穷的比,还不能把所有的地方都搁上。
  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或者用基尼系数,有的也用变尼系数。还有一种指标,就是泰尔指数。用泰尔指数,主要是便于分解。下面我们会讲到什么是分解的意思。我们看一下,这张图想说明一下,用人均GDP跟用消费水平算出结果,为什么会不一样。这个是全国各省用支出法来计算地区生产总值的构成。那么这个地区生产总值,我们知道统计上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居民的消费,一部分是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就是这个红颜色的,上头白颜色的那部分是政府消费,上面绿色的带横道的就是各个地方的投资率。最上头那一块叫进出口,我们可以看到,北京进出口那块是负的。北京比较特殊,其他的沿海城市进出口都是正的。大家可以看顶上那一段,西部的各个省,从这边内蒙、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一直到那边的新疆,进出口都是负的。意思就是说它是进了口,就是别人给他的那一部分,他自己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的居民和政府以及投资需要,还需要从别处给他。所以说,各个地方实际上也是不一样的,西部都是需要调入的,东部是往外调的。
  由于这个原因,各个地方的投资率和消费率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浙江。我们把浙江和贵州相比,我们可以看到,贵州的净调入是比较大。当然最大的是西藏,大家可以看,西藏的净调入非常大。我们知道,西藏每年自己生产的GDP是很少的,另外它的财政收入很少,主要是靠着中央大量的支持。为什么把浙江拿出来呢?因为浙江除了三个直辖市以外,浙江的人均GDP在各省中间是最高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消费率在30%多一点,居民消费在整个GDP的比重是30%多,但是贵州居民消费在整个GDP中占50%多。所以这样看,如果说人均GDP浙江是贵州的五倍多,但是要拿消费来比的话,只差三倍多,主要原因就是各地方用于消费的比重是不一样的。
  这条线划出来,当时是根据人口来划的。这个线的上半部分土地面积占60%,但是人口占4%,下半部分土地面积占40%,人口占96%。当然现在不一样,现在可能线上面的人口占10%以上。实际上到现在为止,从这条线还可以看出来,沿海和内地差别还是很大的。实际上我们国家在很长时间,讲沿海内地,其实也跟这条线大体上划得差不多。但是我们在“十一五”中,主要是采用四大区域的划分。我们在“七五”开始采用三个区域,就是东中西三个区域。但是在“十一五”,由于我们各项政策最后形成了四个区域,我们讲的是总体发展战略,这个表上列了四个区域。从1980年到2005年,各省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一个个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东部的经济总量是在不断上升的。原来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占44%,现在占55%以上。人口也有些变化,东部的人口不断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没有经济总量上升的速度快。实际上西部的人口稍微有一些下降,东北的人口也是在下降,其他地区的人口都是在下降的,而东部地区人口是在上升的。这是一个大概的四大区域的经济总量和人口的变化。
  这是四个区域的人均GDP的变化。从1990年开始到2006年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绝对差距来,黄的是东部,然后是东北,绿色是中部,粉色的是西部,大家可以看出绝对差距的变化很大。这个图是四个区域之间相比,我们把东部看成1,其他地区和东部相比,我们可以看到,东北在1978年的时候,它的人均GDP是东部的1.2倍。也就是说,东北当时是高于东部的,在中国的四个区域中间,人均GDP最高的。但是在80年代,我们可以看这条线在不断下降,到1990左右的时候,东北的人均GDP跟东部是一样的,就变成1了。绿色的仍然是中部和东部相比,粉色的是西部,我们可以看到,中部和西部和东部相比的话,西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人均GDP水平相当于东部的一半,现在相当于东部的0.38。这就是按人均GDP的倍数来看的。
  这是各地区的增长率,我们把它划成这么几个时间段。大家可以看到,从1990年到1997年,这段比较明显就是黄色的东部,它的增长率是明显高于其他地方的。在这个阶段,它的平均增长率是14%左右。而西部的平均增长率是8.59%。在90年代的时候,这四个地区的人均GDP的水平差别越来越大。但是到2000年以后,大家看最后一个群,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人均GDP增长速度实际上这些年变化并不大,因为东部的增长速度比原来慢了一些,西部的增长速度比原来快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实际上各个区域之间的增长速度的差别并不是非常大了。
  下面我们看一下省际差距,就是各省之间的差距。首先我们看最大和最小值比,就是最富的省和最穷的省相比,这里头我们一个用人均GDP的水平,一个用消费水平。在1978年的时候,这个红线用人均GDP来看,最穷的和最富的相比,现在上海是全国最富的、人均GDP最高的,那么相对比较低的就是贵州。前几年上海和贵州的比差13倍左右,最近这两年小了一些。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红色的线到后来直往下走了,这里有一个什么问题呢?跟人口怎么算有关系。我们知道,比如说北京,拿什么当成分母来算人均DGP,北京原来都是按照户籍人口来算,北京的户籍人口可能现在不到1200万,但是如果按照常住人口,是1700多一些。所以说,分母用什么来算的话不一样。这些年,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算人均GDP,都按照常住人口来算。所以如果按照常住人口算的话,上海和贵州相比,就不是差13倍了,而是差9.9倍左右,也就是差10倍。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个分母不一样,后来还可以看到很多。特别是广东省那边很多的地区,比如深圳,深圳的常住人口差别就更大了。深圳的户籍人口是100多万,但是深圳的常住人口可能是900多万。如果说它要算人均GDP,过去都是按照户籍人口来算,所以算得是很高,但是后来改成了常住人口以后,人均GDP就差了五六倍。所以这些年,收入水平有所下降,差距下降可能跟我们计算方法有关系。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张图可以说明,用人均GDP来算的话,跟人均消费水平来算的话,还是有差别的。这张图是把北京、天津和上海扣除掉,直辖市没有扣除重庆市,因为重庆虽然叫市,但是实际上是一个省,因为它农村居民的比重还是相当高的。而北京、上海、天津和其他地区有很大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比较的时候,把这三个地方去掉以后,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差别跟刚才的差别就比较多了。这里最富的省就是浙江省。浙江省和贵州省相比的话,差距是是差5.5倍。这里就是按照基尼系数来算的省际之间的差距。上面这条线,就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在1978年的时候,用基尼系数来计算。我们知道,基尼系数可以反映收入的不平等状况。基尼系数基本上在0和1之间,越小说明差距越小,这个数据越大,比如说到0.4,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高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按照人均GDP来计算的省和省之间的差距,是在这个位置上的,0.35以上,可能在0.358左右。在80年代的时候,这条线大家可以看到是下降的,也就是80年代的人均GDP来计算的区域差距是在不断缩小的。90年代以后,虽然有些波动,但是可以看到这条线是上升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这个地区差距是在不断扩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年以后,这个县虽然在扩大,但是扩大的速度比原来慢了。特别是2003年、2004年,基本上和2004年相比,2003年基尼系数下降了。那么2005年和2004比又下降了,2006年和2005年比,又下降了。也就是说,最近这几年,区域差距是在不断下降的。
  如果说,这个是用不变价来计算的,也有这样类似的一个规律。那我们可以看一下,如果我们把省际的差距按照四个区域来进行分解,可以看到,实际上最下面这一块就反映了四个区域之间的差距,中间这个黄的是东部内部的差距,绿色的是中部内部的差距,粉色的是西部内部的差距,上面这个蓝色的是东北内部的差距。我们可以看到,区域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造成各省之间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地区跟东部都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实际上这些年,特别是80年代,中国区域差距缩小是由谁引起的?是由于东部内部的差距缩小引起的。所以东部内部的差距实际上是中国地区差距缩小或者扩大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然西部内部也存在大的差距。我们可以看这个图就更有意思了,这个图是反映了1978年到现在的一个状况。我们把中国这些省分成三类,红的是人均GDP高的前十位,绿的是中间的前十位,白色的是后十位。我们可以看到,在1978年的时候,青海、西藏、宁夏,西部有三个省是在前十位里面的。而福建和浙江,包括广东,是在中间的十位。当时福建可能是排在第二十三四位,也就是后十位里面的。浙江大概是第十六七位。在1978年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西部也有省市比较富的,东部也有省市比较穷的。1990年的时候,新疆仍然在前十位里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沿海这个部分,除了福建以外,基本上都变成了前十位里面的。这是1999年,1999年所有东部的省份除了海南以外,都在前十位里面,而没有一个西部的省份是在前十位里面。所以说,在1999年的时候提出西部开发是一个非常适时的时候。这个是2005年的时候,2005年内蒙又进入了前十位的里面了。这四张图可以看到,中国人均GDP在不同时期的布局的一个变化。
  我们在这里,还想跟大家说一个问题,就是省内的差距。当然这个跟我们北京的关系不是非常密切,北京其实也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刚才只是看省之间的差距,其实各省内部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比如说比较典型的就是甘肃。比如在黑龙江,我们比较的时候,省内差距到2005年最富和最穷的比是3.0倍,实际上我们把大庆给扣除了,因为大庆要搁上的话,就不是这个数了。甘肃在这里是10.4倍,比如嘉峪关和定西差别很大,定西是全国最穷的一个地级市,嘉峪关跟定西差20多倍。嘉峪关那边有油田,还有一个大的钢铁企业。所以我们把一些资源富集的地区给去掉,可以看到,这个省内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广东这些年省内差距也是比较大,广东一直是百分之十几。为什么现在把它弄成红字,因为广东那个省内差距变小,不是由于它真正的缩小了地区的差距,而是改变了人口的计算方法。我们刚才说了,比如说原来深圳是按照户籍人口算,它只是把100多万算成人均GDP,但是现在实际上是按照900多万,所以人均GDP的数量差很多。所以它和最穷的市相比的话,差距就变小了。我们可以看到,省内差距的的倍数,很多比我们全国的地区差距还要大。
  中国的地区差距,如果把省内差距和省际差距分解一下的话,省内各个地级市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我们区域差距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除了要关心省际差距以外,我们还要关注一下省内的差距。过去亚洲开发银行委托上海帮助河北省做一个发展战略,说北京周围有一个贫困圈,河北省有很多地区在北京周围,但是比较贫困。实际上我觉得那个说法有点耸人听闻,其实要说北京的话,不是说它和周边河北省很多地方有很大的差距,我觉得北京自己的内部差距也挺大的。比如北京的市内,北边南边差距就很大,近郊和远郊实际上差距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考虑差距的时候,不能光关注省和省之间,还应该关注在一个省内部或者一个市内部,也存在着区域的差距的。
  还有一种说法,地区之间的差距、区域内部的差距是不是跟各个省的人均GDP的水平相关?是不是富的省差距就大,穷的省差距就小?我们刨去北京、天津、上海,20几个省我们把它们列举在这里,可以看出来,它实际上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关系。比如说比较富的省,广东、江苏差距挺大。浙江省内差距就不是很大,内差距差不多差四倍左右。像贵州省内差距不大。但是像甘肃,虽然人均GDP水平也很低,但是它的差距就很大。所以我们觉得各个地方省内的差距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而是跟省内资源分布的状况、地形地利这方面可能有关系。比如说,江苏省最富的是昆山,虽然叫市,但是一个县级市,水平最低的是苏北的灌云县,它的差别是25.8倍。所以,江苏省虽然是很富的省,实际上省内差距也是很大的。像陕西、甘肃、新疆,省内差距也很大。所以省内的差距基本上跟它的发展水平没有关系。我们这是对省内差距做了一个分析和比较。这个也是想说明一下省内差距是跟人均GDP的水平是没有关系的。
  还有一个,就是看一下省和省之间的差距,或者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之间什么关系。我们知道,这些年,中国的城乡之间的差距是比较大的,这条蓝色的线就是全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比较。实际上,这个差距最近这些年还在不断上升,差不多差了四倍左右,就是城市和居民之间的差距。我们把它做一个分解,实际上中国地区差距是城乡差距造成的,用泰尔指数进行分解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城乡之间的差距实际上对区域差距的贡献是在80%左右。当然最近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农村和农村之间的差距其实也是很大的。所以说,如果城乡差距不缩小的话,中国的地区差距是很难缩小的。刚才我们说了,最近这些年中国的地区差距在缩小,特别是从2000年以后,地区差距扩大的速度是在减缓了,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地区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为什么会缩小?能不能成为一个趋势?我们看一下,这个是90年代的时候,各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这个横的是人均GDP的水平,纵向的是发展速度,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红色的点基本上是东部的省。东部的省在90年代的时候,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在这边中西部很多省,发展水平低,增长速度也慢。为什么90年代这个地区差距会不断扩大,就是因为东部的省都在这边,增长又快,本来就富,又增长得快,这边本来就穷,又增长得慢,所以差距在不断扩大。
  这个是2000年到2005年的状况,有很大的变化。刚才我们看,底下有很多省,这些省都跑到哪去了?都跑到这块来了,意思就是说,虽然它的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但是发展速度快了。特别是内蒙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这跟现在的增长模式是有关系的。我们选的省的特点是什么呢?一个就是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和海南,如果把这两年的增长速度和90年代的增长速度相比,这几个省增长速度都是比原来慢的。比如说浙江比原来速度降低了1.3个百分点,福建降了四个百分点,湖北降了0.19个百分点,广东也降了0.3百分点,海南本来就低,这两年又下降了。但是另外一些省和市,比如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和陕西,这些省最近的增长速度都比90年代要快。特别是内蒙,它的增长速度到了13个百分点,2003年到2005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是22%。为什么这些省相对来讲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在缩小,实际上跟这些省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是有关系的。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山西、辽宁、黑龙江、内蒙、陕西、青海,这些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都是资源富集的省。如果我们要分析的话,这些省的资源产业都是有比较优势的。所以从2002年到现在的增长中间,这些资源富集的省有比较好的发展机会,它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所以这些年虽然地区差别在缩小,跟资源富集省的增长速度比较快是有关系的。现在很难说,今后的地区差距就会不断缩小。
  当然这些年,各个地区的投资也有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从西部开发以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总投资中间的比重,西部的投资实际上是从2005年和过去相比是有所上升的。当然,东部还是占了大头。我们认为,中国现在作为地区差距来讲,一方面抑制地区差距的因素在形成,一个就是说从中央政府来讲,对地区差距的问题是比较重视的。比如2007年国家领导人第一个中央政治局的学习会,关心的就是地区差距问题。从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各种的政策来支持一些落后地区的发展。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二个因素,实际上中西部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东部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先有一个融合的关系。实际上现在东部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土地的价格也在上升,环境的容量制约越来越厉害,实际上这些也都为中西部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是有利于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因素。
  但是我们看到,还有一些因素是导致地区差异扩大的因素仍然存在。因为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基础、市场发展程度都是存在的,而且这些也很难在短时间有所改变。从1999年,我们陆续有一些西部开发的政策,但是西部开发的政策在当时正好赶上我们国家需求不足,所以发了很多的国债。现在大家讨论的问题再不是扩大内需,而是说我们现在投资是不是过热了,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不是太快了。所以现在国债肯定不能像1999年发得那么多。西部增长今后可持续的动力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一个问题。比如说前几年青海的增长非常快,为什么增长很快?青海在2000年的时候可能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地方,而且它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实际上当时西部的十个标志性的项目青海占了两个半,一个是青藏铁路,还有一个就是青海湖的钾盐项目,以及西气东输的很多项目都是跟它有关系的。青海本来的经济总量就不大,有了这样一个支持,它的增长非常快。这两年,这些项目标志性的工程可能有些有完工了,它的支持力度就会小得多。
  另外,青海是三江源,原来我们说它是中国的水塔。美国的财政部部长说,青海不光是中国的水塔,可能是亚洲、东亚很多地区的水塔。我们讲青海三江源就说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所以实际上青海的发展可能跟整个国家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青海那个地方要污染了以后,整个的影响面是非常大的。所以对于西部来讲,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期的时候,那些支持西部快速增长的因素,现在都在变化。
  我们对地区差距这方面做一个小结的话,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指出来。一个就是,中国的地区差距不是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停滞了,而是说大家都很快发展,但是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没有那么快。就拿贵州为例,贵州现在人均GDP水平可能是最低的,但是贵州在过去30年中间,年平均增长速度也是9.2%。如果按照人均GDP来看的话,1978年是175块钱,现在是5052。如果我们按不变价计算,不是按照现价,成本增长得非常快。实际上如果我们按不变价,改变扣除物价因素以后,它实际上也还是翻了三番。30年以来,年平均增长是7.6%。如果把贵州跟同期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的话,这个增长速度也是很快的。大家都在发展,只是有些地方发展得更快。
  第二个,就是说中国的省际差距,80年代先缩小,90年代不断扩大。实际上东部地区在80年代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刚才看到了,像福建和浙江,长期都是作为中国的前线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沿海的发展战略,使得外资在这个地方落地的比较多,另外我们很多对外开放的政策使这个地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惠,所以这个地区发展比较快,而且东部内部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个差距的缩小实际上影响了全国总体在80年代差距的缩小。但是90年代以后,差距在不断扩大。我们认为到目前为止,四个区域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造成中国地区差距最主要的一个构成部分。
  另外,中国的国内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为什么要考虑省内问题呢?因为我去年在日本呆了三个月,主要是做这项研究。中国有很多省人口比很多国家都要多,中国至少有五六个省的面积都大于日本的国土面积。所以如果中国光是讲省际之间的差距,跟人家说国和国之间的差距差不多了。如果说你讲中国的省内差距,他也讲日本的国内差距,其他的国家也讲国内的区域差距的话,没有可比性。因为我们的一个省跟他们一个国家都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就要仔细看一下省内的差距的问题。各个地区省内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城乡差距实际上是造成省内差距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所以要想缩小地区差距的话,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十一五”发展战略
  下面我想就“十一五”发展的战略,再谈点看法。我们知道“十一五”中间,或者在十七大的报告中间,关于区域方面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一个就是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四句话,简单地说就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这就是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这个总体发展战略实际上对四个地区给了一个定位。比如我们怎么推进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它的特点,过去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工业化做了很多的贡献,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改革问题,国有企业比较多,资源有些枯竭,所以它遇到很多新的问题。这个地区需要国家给予支持,来解决在发展中间的很多社会问题和资源枯竭性的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一些政策。我们知道,现在有西部开发办,有东北振兴办,去年也成立一个中部崛起办。中部崛起办现在放在国家发改委的地区司里面,由他们的司长作为常务负责。
  这种总体发展战略,是这个区域政策一步步演变过来的。实际上讲到西部开发的话,有些政策要想撒胡椒面的话,就体现不出来支持力度。另外,西部差距也是比较大的。中国地区的最东北角,我们知道,大兴安岭也享受西部开发的政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部开发这个政策,从地域上涵盖了从东到西。实际上北部、西部缺水,西南缺土,特别是贵阳那个地方都是石头山。西部可能是沙漠化,西南可能就是石漠化的问题。即使是西部,各个地区的差异也比较大。我们觉得,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虽然给各个地方都有一个定位,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各地区都很关注,关注的角度不一样。
  再有一个特别的问题,对东北、西北、西部、东部都要有一些政策。在1999年到2000年的时候,我们到西部去,那时候河西走廊那一块,从兰州一直到嘉峪关,这一路过去,很多地方干部都说,只要是我们有了东部的政策,我们也能发展成东部那样。当然这话反映一种心情。当时西部也要有税收优惠,也要有一些特殊的政策。现在西部有特殊政策,也有税收优惠。原来东部有优惠,后来西部有优惠,东部也有优惠,中部再有优惠,那还优惠吗?大家都没有优惠了。所以说,这样一弄,区域政策的设计也有很大的问题。我们觉得,这样的话,区域的总体发展战略就是这四个区的概念只能体现中央对各个地区都很关注,都给他们一个定位。他们在整个区域发展中间所起的作用,或者说政策的角度不一样。但是政策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十一五”中间,除了提出总体发展战略以外,就是要提出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大家最近也了解了,就是根据各地区的人口、经济、自然资源状态把整个的国土分成四类地区,一就是优化开发区,一类是重点开发区,还有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当然这个名字叫得不太好,我去年在日本介绍这四类地区的时候,有一个日本人说你们不是都是讲发展吗?怎么还有些地方禁止发展呢?好象不太合适吧?实际上,不是说不让它发展,并不是说禁止所有的经济活动,只是说那个地方就不能够再去搞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现在前两类地区重点在发展这方面,后两类地区主要是在保护。最近发改委在积极推进这件事情,他们也和中科院的地理所把中国的各个地区利用一些卫星图片来进行一些定位。按照这些指标来看的话,哪些地区属于优化开发区,哪些地区属于重点开发区,哪些地区要限制,哪些地区要禁止开发,要进行更严格的保护。
  当然,这四类地区的划分,政策也要跟上。这里也提到产业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保护环境政策、人口政策。实际上这里有很重要的一个概念,除了经济以外,还鼓励人口的流动,把人口从生态脆弱的地区迁出去,不是人为地迁,而是为他们的流动创造一些条件。因为很多地区人口过密了以后,对当地的自然条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们曾经到怒江去看过,现在很多搞环保的人都认为怒江是不利于搞水电站的,不能够开发。但是实际上,当地的政府和老百姓都盼着那个地方修水电站,因为什么呢?那个地方原来的人,就是很多少数民族,人都不高。当时我一看,那个县的领导怎么都那么矮,一米四几,后来一看当地人,都那么矮。为什么那么矮呢?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老爬山。那个地方就是山比较多。所以政府也有政策,就是把那个山上人移下来。像这类的地区,人口的过度密集已经对当地形成了很大的破坏。所以在主体功能区的设想中间,特别有一个人口的政策。
  在四类开发区的划分中间,要考虑到各种政策的配合。比如优化开发区,指的是现在国土开发密度已经很高的、承载能力比较弱的地区,这个地区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它的产业升级,能够改变发展的方式,要提高它的竞争力。重点开发区要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限制开发区指的是需要一些保护的地区。实际上现在把农业区也都分为这个地区,就是作为生态区,农业在很多程度上是要进行保护的。而且除了能生产出粮食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区基本上就是现在已经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
  现在对四类区的划分,基本上先进行到省一级。目前来看,基本上大体的一个概念,我们考虑的指标就是这些,土地、水、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还有人口聚集度发展水平和交通的可达性。实际上现在优化开发区基本上指的是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天津河北的一些地区。其实在这个提法中间,即使在优化开发区中,可能也需要有一些重点的地区。比如说在优化开发区中间或者在重点开发区中间,也有一些湿地还需要保护,所以这个概念有时候实施起来也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基本上,优化开发区指的是这样一些地区。重点开发区可能是比较多的,特别是现在提的几个城市圈,除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以外,大部分是重点开发区。
  限制开发区基本上是一些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基本上就是我们所有的森林公园啊。禁止开发区更多的是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现在正在制订究竟怎么划分,省一级和下一级政府到底什么关系。现在定的最小的单元是以县为单位。另外,政策怎么来配合,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一些问题。现在很多地方对这个问题认识还不是非常够。但是看起来,这届政府包括2008年人大开会以后的政府,也会继续来推进这个主体功能区的思想。我觉得各地的政府应该更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把主体功能区的具体政策落到实处。
  我跟大家就汇报到这儿。
  (报告人系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8/0801/5044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