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韩兆琦:《史记》以及吕后的故事

2008年09月19日 14:24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今天上午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史记》这个书,主要的时间想讲一个故事性强、使用价值也比较高的刘邦的皇后——吕后。   第一部分咱们介绍一下司马迁和《史记》;第二部分讲吕后。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个部分讲进司马迁与《史记》的一些简单情况。首先,这是山西韩城市的司马迁墓。右侧的那一副图片是这个墓的远景,下头这个牌坊是在山坡底下。过了这个牌坊,沿着山坡一直向上走,走到后头最高的这个地方就是司马迁墓,牌坊上写的“高山仰止”,比喻司马迁的人格我们看起来像仰望高山一样。右边的这一副就是司马迁墓,用砖围着上面长起了很大很大的松树。这在山西韩城,从北京去,过了太原再往南走,过了侯马拐弯向西,坐火车过了铁桥就是韩城,在黄河边上。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人。在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伟大的政治家帝王是汉武帝,再一个是大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就是司马迁。这两个人几乎在同一个时代。

司马迁在汉王朝汉武帝时代当过史官,叫太史令。后来由于统治阶级的迫害,司马迁受了宫刑,那就成了太监了,只适合于在皇宫里面出入了,所以就当了中书令。司马迁一生做了这么两个小官,地位不是很高,但是他靠近皇帝。所以说他可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史记》这个书就是反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古代史,尤其是反映了秦始皇以后一直到项羽、刘邦,一直到汉武帝的历史。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这个时期,《史记》分五个部分,《本纪》、《世家》跟《列传》这三个部分都是写人物,《书》跟《表》是一些专门的资料。

《史记》的性质我们注意这么四点。

第一、《史记》是我国最杰出的历史著作。中国历史书很多很多,如果有人问我们中国的历史书里面哪一部最杰出,你就说是《史记》。中国的历史书里面还有哪一部很杰出或者是很伟大,那你就说是《资治通鉴》。咱们作为不是专门研究这个历史的人,也要知道《史记》,要知道《资治通鉴》。

第二、《史记》不光是历史,也是杰出的文学。《史记》里面文学的成就比后代的小说一点都不差。可能很多同志在上学的时候就读过很多司马迁的作品了,像《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像《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像刘邦项羽《鸿门宴》的故事。这些都是很有名的。所以说《史记》不光是历史同时还是文学。

第三、《史记》有一种古代百科全书的意义,是各种学问的总汇,各种学问的集大成。因此我们要想了解古代哪一门的学问,都需要注意《史记》。比如说我要想了解了解这个中医在古代是怎么发展下来的,那么你可以去看看《史记》,《史记》里面有中国古代的中医,什么扁鹊、藏公等等这些。你要说想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中国有哪些古代的军事理论,有哪些著名的军事家,那你可以看《史记》。我想研究古代的天文、地理、经济、法律,哪一个部门的专门史,你都要从《史记》开始学起。你可以花的时间少,取得的收获大。所以说从这个方面讲,《史记》是一个集大成,是一个古代知识的总汇。这是第三点。

第四、《史记》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司马迁写历史,但是司马迁不是为了写历史就到头了,写历史不是他的目的,他要通过写历史来表达他的一些观点,他对于治国平天下的一些看法。因此《史记》里面到处都体现着司马迁对于如何治理国家表现了他的一些观点。所以《史记》还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司马迁写着写着历史人物就说起他自己的话来了,写着写着古代的人物就抒发他自己的感情。所以《史记》主观性很强、抒情性很强,带有司马迁个人的特点,因此也可以说读《史记》就是读司马迁。你读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个事件,都可以看出司马迁的思想观念、立场、感情。

所以说《史记》是个什么书? 第一它是历史,第二它是文学,第三它是一个百科全书,第四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这四点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这个问题就说完了。

司马迁的《史记》在今天看来,有四个方面表现了他思想的进步。中国历史书浩如烟海,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历史书都很进步。司马迁的这个书思想进步,第一条表现在他对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看法。现在大家都说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大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个民族都是皇帝的子孙,都是炎黄子孙,这个话是从哪说起,就是从《史记》开始。《史记》写历史,写到周边的各个民族的时候,都把他们的家谱续到皇帝,续到汤尧虞舜这个根上去。这个问题是《史记》里面一大重点。这个东西从科学性上来讲有它的问题,但是这种思想和民族都是一个主见,大家都是兄弟。这个问题不是司马迁的发明,是司马迁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后的思想观点,把它归纳起来写入《史记》的。这个东西一旦写入《史记》,两千多年以来深入人心。现在不光是汉族人说我们是皇帝的子孙,少数民族也说我们是皇帝的子孙。像过去的匈奴人,包括现在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也说我们是皇帝的子孙。 

所以说这个东西对于我们国家的团结、对于我们国家的巩固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司马迁的第一条。司马迁不光是说各民族都是皇帝子孙,而且还反对大汉族主义,反对汉武帝,当时对于兄弟民族的侵略,司马迁是既同情国内的劳动人民为了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同时也写到兄弟民族受到汉王朝的迫害所付出的代价。他是批判统治者,同情兄弟民族的压迫,歌颂民族友好团结。这个民族观在今天受到中国国内外所有的华侨、所有华裔的拥护、肯定。

第二条《史记》里头有一种很进步的经济思想。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从秦朝、汉朝这两千多年以来就是注意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是对的,但是不应该打击、排斥工商业。但是中国的这个传统,中国的历代的统治者,都打击工商业、排斥工商业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恩格斯、列宁对于工商业者的评价都很高。唯有咱们,建国初期那几十年打击私人工商业,排挤这个商人,把商人说成了剥削阶级,把工商业者说成剥削者。这个问题不是从解放以后才有的,中国打击工商业,把工商业者视为害虫、视为不孝者、应该铲除,这个思想从商鞅、韩非就开始鼓吹。秦朝、汉朝的工商业者在国家里面处于二等罪犯的地位。国家要征兵修长城、打仗,第一是调这个监狱里面的犯人,犯人不够就调工商业者,工商业者是二等罪犯。工商业者如果还不够,就要调查这些做官的、这些农民的祖宗三代里头有没有经过商、有没有人从事过手工业,如果有,你就是三等罪犯,也得去当兵、修长城。所以说这个打击中国工商业是很严重的。

司马迁这个书上写,早在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工商业已经很发达了。但是汉武帝把它摧跨了,想尽办法把它折腾垮台。所以这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没有工商业的发展这个社会是很难进入现代化。你想在汉朝的时候,哪里有法国、哪里有英国?更没有美国。中国在汉朝那个时候经济很先进。结果呢?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打击工商业,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歌颂工商业,认为工业、商业、农业应该齐头并进,应该是相辅相成地发展。《史记》里头为工商业者树碑立传,歌颂工商业者的本事、才干,把他们写入《史记》。

司马迁歌颂商人有一个很生动的故事。歌颂了谁?歌颂了孔子的弟子子贡。孔子有好多弟子,孔子最喜欢的是谁?是颜回。但是在《史记》里面颜回究竟有什么本事没有?没有本事,书呆子,而子贡就不是。在《史记》里面司马迁说子贡是一个具有很多跨国公司的大商人,子贡坐着高车骑着大马带着成百上千的侍从,走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元首都得出来,恭恭敬敬接待子贡。为什么?他怕子贡不给他贷款,不借给他钱。司马迁还接着说了,孔子为什么能够周游列国都受到各个国家的接待呢?关键是子贡花钱给打点的,如果没有子贡的话,那孔子到了别的国家,谁要他,谁瞧得起他?那是子贡花钱给他铺平道路。这个地方就表现了司马迁对于商人的重视。相反,历代的统治者包括儒家思想,瞧不起商人,蔑视商人,子贡在孔子那里地位是不高的,颜回是高的。这些地方就是表现了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有他特别杰出的地方。

第三点《史记》表现了司马迁的思想进步。《史记》民主性、批判性很强,司马迁对于汉朝的皇帝歌功颂德很少,而是指出他们的黑暗面,指出他们的缺陷,很尖锐。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刘邦跟项羽的时候,他是歌颂项羽的,而对于刘邦有很多的挖苦、讽刺。但是司马迁写刘邦写得还是很全面的。但是司马迁在写到汉景帝、写到汉武帝,那个批判就相当相当尖锐,歌功颂德跟少。这个等到咱们下面讲吕后的时候也可以附带说一些问题。

所以这个《史记》中国古代的历史,尤其是二十四史很有名的,一个朝代一部,这里面对统治者歌功颂德很多。但是《史记》给汉朝的帝王歌功颂德很少,批判很尖锐,所以我说它民主性很强、批判性很强。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就是《史记》里面表现的人物都有一种很感人的价值观、生死观。《史记》里写的大多数人物都是激昂慷慨、积极奋进的,勇于为国家、为黎民百姓做一番事业。《史记》里面写的都是这样的,思想很积极,愿意为国家、为社会干一番事业。《史记》里面歌颂了一批人,为了真理、正义,为了崇高的目的而付出了牺牲,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比如说像里头写的屈原,恨国家的黑暗,恨别的国家的侵略。在国破家亡的面前屈原选择了投河而死,宁可死也不向黑暗势力妥协,也不向侵略者投降。屈原这个人物是司马迁第一次把他写入历史,这个人给后代正直的官僚、士大夫树立了一种楷模。《史记》里面歌颂了一批见义勇为的人,像荆轲、侯赢,都是为了真理、正义的事业而不怕牺牲,不怕付出自己血的代价。我们现在国家有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社会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正义,如何发挥人的正义感,如何正气压倒邪气,在一些社会问题面前要勇于斗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是有些个毛病,对于贪污盗窃、挥霍国家财产的一些活动缺少应有的斗争。《史记》里面应该给我们提供这些方面的一种教导。

《史记》里面尤其是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人在遇到了困难挫折不要妥协,不要灰心丧气,要忍辱奋斗。《史记》里面给我们写了一批忍辱奋斗的人,像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忍辱奋斗,最后打败了吴国。但是吴王夫差也是一个忍辱奋斗的人,当初吴王夫差的父亲是被越王勾践杀掉的。吴王夫差的父亲临死之前把他的儿子夫差叫到跟前,说你忘了你父亲被勾践杀的这个仇吗?夫差讲不敢,他父亲说好,那你就要立志为我报酬。夫差等他父亲死了之后,怎么来提醒自己不要忘勾践杀他父亲的这个仇?他对身边的这些个医生、护士、警卫员、勤杂人员说,我每天早晨一起床第一个碰见谁就说,夫差你忘了勾践杀你父亲的仇吗?那么夫差就得恭恭敬敬地说“吾不敢忘”。等到他一出门口街上人碰到他,喂,夫差你忘了你父亲是被勾践杀掉的吗?夫差就恭恭敬敬地说“吾不敢忘”。夫差用这个来提醒自己,用三年的功夫把越王勾践抓来了。夫差的前半生也是了不得的忍辱奋斗的英雄。关键是他打败了勾践之后,他的政策变了,他瞧不起越王勾践。他认为勾践这个人是小鱼小虾掀起什么大浪来,他的眼睛老是盯着黄河流域山东的齐国跟山西晋国。他的意思是说我不打败晋国,我不打败齐国,我怎么能够在黄河流域扬眉吐气。他一脑门子想在北方争霸,他瞧不起南方的勾践。吴王夫差的都城是苏州,越国勾践的都城是浙江的绍兴。结果是吴王夫差把大兵发到黄河流域跟晋国争高低的时候越国勾践在后头动了手。所以把吴王夫差打败了,但是吴王夫差临死,死的也是个英雄。夫差本来说勾践想当初你被我抓来的时候你向我求饶,我就把你饶了,我现在被你打败了,你能不能不灭我这个国家,让我自己去发展发展呢?越王勾践说不行,想当初老天爷把我们给了你,谁让你不要,现在老天爷变过来了,把你给了我了,我可不能够再放过你。但是你过去对我不错,我在明国这个地方给你三百户的一个村,你在这个村里面去生活吧,这个三百户也足够给你养老的了。吴王夫差说我老了,我不愿意伺候你,于是吴王夫差就自杀了。他说我后悔想当初没有听伍子胥的话。

《史记》里头写了一批人物忍辱奋斗。司马迁自己也有忍辱奋斗的精神。当他受辱宫刑的时候,那个罪是很难受的,奇耻大辱。但是他就想到《史记》还没有写完,要坚持活下去,写完了《史记》。毛主席的晚年跟他身边的人就说过,中国古代有两部大书。一部叫《史记》,一部叫《资治通鉴》。这两部大书都是两个在政治上倒霉的人写的。可见人有的时候栽一个跟头,吃一些苦头,碰一些钉子,也不见得就是坏事,它可以让人警醒起来,下定决心去进行奋斗。 

所以《史记》里面在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上,今天来讲对于我们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关于《史记》这个书的问题,我们简单讲到这里。

 

吕后的故事

下面我们开始讲吕后。项羽跟刘邦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吕后是刘邦的皇后。对于吕后的评价,有人评价很高,有人评价很低。这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我们把吕后分成几个阶段,吕后都做了哪些事,然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说,最后咱们做一个归纳。

吕后在做皇后以前是农村的一个劳动妇女。吕后是怎么嫁给刘邦的呢?刘邦想当初当一个厅长。厅长这个官有多大?比乡长还要低一级。她是怎么嫁给刘邦的?当初刘邦他们那个县是江苏沛县,沛县的县长家里面来了一个高贵的客人,姓吕,于是县长举行盛大的宴会,谁来操办这个会呢?萧何。萧何当时在县里头当一个人事局的局长这么个干部。刘邦是他们手底下的一个扒拉不着的这么一个厅长,比乡长还低一级。他也来凑份子,来宴会上吃饭。

这个县官姓吕的老朋友一看到刘邦,就发现了刘邦是天才,说等到吃完饭以后你等我,我有话跟你谈。等到散会以后人都走了,姓吕的这个人,我们就说他是吕公吧。这个吕公就跟刘邦谈,说我看到今天宴会上所有的人谁的相貌也没有你特殊,你今后的前途是妙不可言,希望你要努力,我有个女儿嫁给你。那刘邦当然是非常感谢了。等到吕公回到家,他媳妇就跟他吵架,有多少名门大族来向你求婚,你都不乐意,今天你怎么把女儿许配给刘邦这么一个流里流气的瘪三。这个吕公说这些问题不是你所认识的。于是吕后就这样嫁给了刘邦。

吕后在刘邦还没有发达的时候起的作用是相夫教子,带着儿女在地里面干活。书上写吕后带着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大是姐姐。儿子就是后来接了刘邦做皇帝的这个汉惠帝。当时姐姐有七八岁,儿子有四五岁,又碰了一个相面的,这个相面的老头跟吕后要点水喝。吕后那个时候是农村妇女还挺善良,说给你水喝,你是不是还饿了,这里还有干粮,你吃一块,吃吧。这个老头就喝了水,吃了干粮,然后就跟他们说,夫人您这是一个贵人之相,你这一儿一女也都是大福大贵,唯有你这个儿子日后是大贵人。正在这说着话,刘邦也来了。刘邦从别的地方转到这里。这个时候相面的人已经走了,吕后就跟他讲刚才有人给我们相面,刘邦就追过去让那个相面的也给他相,这个人就说你是精,刚才那几个人,你的儿子、女儿、夫人他们所以大福大贵,关键就在于你。这个事当然都是瞎掰,都是等到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后人见风就是雨,越编越热闹。

吕后那个时候向上孝敬公婆,向下给刘邦带着一儿一女,等到刘邦受到秦王朝迫害的时候,到处想要抓他,刘邦东躲西藏,吕后就给他送饭,上山洞去找他,表现了夫妻两个关系不错。吕后确实是替刘邦在家里面孝敬公公婆婆,培养儿子女儿,这里头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等到刘邦起义,向秦国进攻,三年的时间推翻了秦王朝,吕后这个时期在什么地方?就在家里头还是继续当农民。等到刘邦灭了这个秦朝跟项羽在咸阳鸿门宴,然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占领着四川跟陕西的南部,这个时候吕后仍然是在家里面当农民,伺候公婆,带着一儿一女。等到楚汉战争开始,刘邦开始是进攻项羽,被项羽打败。刘邦疯狂向西逃跑,刘邦这个家开始受到项羽的迫害。吕后跟他的公公婆婆儿女一块也都逃跑,想要找刘邦,结果没有找到刘邦,碰到了项羽的军队,让项羽的军队把吕后跟刘邦的父亲都给抓了去了,从此关到俘虏营,在里面住了三年多。一直到垓下之战,刘邦消灭项羽,在消灭项羽的前戏,两方面有一个谈判。谈判休战这么一个过程,吕后这才被放出来。在刘邦最后消灭项羽之前这个漫长的时间里面,前一段在家里面,后一段在项羽的俘虏营里面。

那么归纳一下这一段,如果说一个成功的男人总会有一个很优秀的女人的话,那么吕后在刘邦的前期,在照顾家庭方面是起了作用的。《史记》汉书上说吕后帮着刘邦打天下出了很大的力量,这个没有实事。因为她原来在家里面当农民,后来楚汉战争她就被项羽抓了去了。直到后来刘邦在垓下打败了项羽,那个时候她才从俘虏营里面放了出来,所以刘邦打天下吕后帮不了忙。这是第一个阶段。

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做了皇帝,吕后就回到刘邦身边。那么做皇后的时期,吕后做了哪几件事情,最主要的是杀功臣。刘邦最大的功臣是韩信,其次有彭越、英布,还有一大批,关键是韩信。所以说吕后首先杀了韩信。韩信是刘邦最主要的将军。刘邦在跟项羽互相对峙的这几年,在河南打拉锯战。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头,韩信从北侧,从西向东打,从陕西过黄河到了山西,然后翻越太行山到了河北。然后再向东南进兵,打到了山东。一年灭一个国家,一年灭两个国家,三年灭了五个国家。韩信打下了山东以后,对项羽已经构成了三面包围的形势。最后一战在垓下消灭了项羽,最后一战写得是很生动。刘邦有五十万人,项羽还有十万人。打项羽最后这一战就是韩信,韩信自己领着三十万人,韩信的前头部队向往前进攻,跟项羽虚战了几个回合,掩兵向后退,项羽的军队追过来,韩信的左右两翼向前运动,把项羽的十万人装进了口袋。韩信这三十万人回过头来再对他进行夹击,项羽的这十万人就被报销了,完了以后项羽去唱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等等这些,最后被追到长江边,项羽自杀。

所以说刘邦打天下功劳十分之七八九都是韩信的功劳。但是韩信的本事太大,吕后特别担心。韩信这个人刘邦不用他是不可能打败项羽的,他用韩信总是心里面战战兢兢,就怕韩信发展起来势力大了,不听他管,他治不了。所以刘邦对于韩信既是利用又是控制。韩信打一个胜仗,刘邦把他的军队夺过来,让韩信组织新兵再去打第二仗,打完第二仗然后把军队又夺过来,让韩信组织新兵去打第三仗,韩信一辈子光指挥新兵打仗。 

韩信最后打败了项羽,刘邦马上就把韩信军权给他剥夺了,把韩信的根据地由山东变到了江苏。又过了一年,有人说韩信想造反,刘邦不管真假就把韩信抓起来,抓起来之后把韩信降为侯。他原来是王。放在京城里头软禁着。所以说韩信后来五六年的时间就是像张学良一样被软禁着,最后吕后假传圣旨,假说刘邦在前方打了胜仗了,韩信你要进贡,向吕后祝贺。吕后还怕韩信不来,就派萧何去骗他,让萧何去请他,动员他进宫。韩信他不相信别人,但是他相信萧何。因为萧何想当年是他推荐韩信,韩信才被刘邦破格提拔的。所以韩信对于刘邦的感谢、萧何的感谢是死心塌地的。韩信可以不信别人,萧何跟刘邦他是绝对不会不信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个戏一直唱到今天。韩信在战场上对于别人百战百胜,但是在刘邦、萧何面前,那他就是完全处于一个不设防的状态,没有任何警惕。所以吕后让萧何去把他请进来,韩信当然来了。最后吕后不容分说就把他给引上来了。

吕后为什么急着要杀韩信?吕后是看到了刘邦晚年身体越来越不行。韩信是听刘邦的,刘邦的威望高。等到刘邦死了之后,刘邦的儿子做皇帝,谁还管得了韩信他们这些人?所以吕后要趁着刘邦活着,趁着刘邦的威望高,用刘邦的手把韩信、英布、彭越他们杀掉,这样的话为他儿子的上台、为她日后这个国家政权的稳定、安全扫清道路。所以这是吕后再做皇后时期的第一件事情,吕后杀韩信,杀彭越。

那么吕后在她做皇后的这个时期,第二个事情就是她差点没有被刘邦废掉。刘邦这个人特别好色,身边围绕的女人很多很多。吕后在家里面呆着的时候,那么刘邦被项羽分到陕西南部,在汉中当汉王。在那个时候他得到一个女人姓戚,叫戚夫人。戚夫人生了一个孩子叫如意,刘邦特别喜欢这个小儿子,也喜欢这个小老婆。所以等到吕后赶到了他的身边,名义上吕后是皇后,但是刘邦就是讨厌吕后,讨厌她那个大儿子,就想废掉吕后这个皇后,废掉他的儿子皇太子的这个地位。这个事情晃晃悠悠一直五六年,刘邦想废但是下不了决心,刘邦周围的人都反对,因为废掉跟刘邦早年同甘共苦的吕后和大儿子,这个涉及到刘邦政权稳定。这个里面张良也起了作用,书上写大家这么劝那么劝,软的硬的好话都说尽了,但是刘邦就是不听,被感情所迷。后来这个吕后就去找这个张良,张良给她出主意,请来商山的四个隐士。这四个隐士请来之后,使得刘邦受到了感动。

实际上我们也不能把他们的这个力量看得那么不得了。我们分析,刘邦想废吕后、想废大儿子刘盈,但是他始终下不了决心,关键就是他要考虑一些问题。从感情上讲,你是喜欢这个小老婆小儿子,可是要真要是考虑到政权安危的问题,如果你死了,吕后跟你的大儿子可以维持这个国家的局面,你要把吕后、大儿子处理掉了,就凭戚夫人这个小老婆跟小儿子如意,日后能够驾驭这个摊子吗?让谁来管萧何、张良、陈明这些个元勋们?刘邦知道,所以说他没有办法下决心。这是情和理的一种矛盾。从道理上讲不能废吕后,从感情上讲他又丢不下这个戚夫人。直到张良请来了商山四高人,他看到这个商山四高人对于刘邦的那个大儿子衷心耿耿。他就更加坚定了不能废掉吕后。那么这个事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台阶,改变主意,不能够再随着戚夫人的心情老是往那条路上走了。那么商山四高人这一来正好给刘邦提供了一个下台的台阶,提供了给戚夫人做工作的借口,说看起来你是斗不过吕后的,吕后最后还是你的主子,你想做吕后的主子是没有可能的。那刘邦说这个话跟戚夫人交这个底,说吕后跟太子刘盈都不能废了,你跟赵王如意是斗不过他们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刘邦日后一死,戚夫人跟赵王如意就是死路一条,吕后是不能放过你们的。所以这个时候刘邦确实是很痛苦。

那么,吕后杀功臣,功臣有罪没有?没有。韩信、彭越哪个人也没有罪,这些人从来没有造过刘邦的反,而且从他们的思想上讲也没有脱离刘邦而自立。但是明摆着的事实,刘邦的这些将军本事太大,威望太高。如果留着早晚是刘邦政权的一种危害,所以管他们有罪没有罪,先把处理了再说,也就是说杀掉了再说。

那么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是强加罪名,但是从客观上讲确实是对他巩固政权是起了作用的,以除后患,客观上对于历史发展有好处。但是这个手段是很残酷的,就是为了你的江山太平,你也不管人家有罪没有罪,也不管人家委屈不委屈,先把人家杀掉再说。这个事情对于后代的影响是非常恶劣。后来每一个朝代的开头,开国元勋总是要被帝王所杀,这个先例开得是非常恶劣。这个事情也可以说是刘邦、吕后他们没有经验,杀人的话你总是要找一个借口,总是要编出一系列的东西来,你赤裸裸地就这么干的话,是不能够让人心服的。但是这个事情就在历史上这么发展下来了。

那么皇帝的大老婆、小老婆、大儿子,小儿子之间的斗争不是从刘邦开始的。从很早很早的帝王就有,到很晚很晚的帝王也都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你要说谁是谁非,很难说。大老婆跟小老婆斗争,你说大老婆对还是小老婆对,这个问题很难说。大老婆有的时候不够精明被小老婆斗垮了,小老婆一上台,大老婆就是死路一条。小老婆本事不高,被大老婆斗倒,小老婆就是死路一条。宫廷里面的女人那么多,皇帝的皇后、妃子那么多,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谁要是斗争胜了,谁就做皇后,谁要是斗败了,谁就是死路一条。像武则天那是斗胜了,吕后那是斗胜的。还有很多的皇后被小老婆斗死,人死了权利没有了,还顶上这个样子那个样子的骂名。这个问题历代都有,谁是谁非不好说。我们具体说吕后她运用她的手腕、她的权利斗垮了戚夫人,杀掉了赵王如意,那吕后这一手干的应该说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是有好处的。如果吕后要被戚夫人斗垮了,汉朝刘邦一死,这个国家就得发生内战。那么吕后避免了这个问题,在这个事情上吕后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下面接着刘邦一死,刘邦的儿子上台,吕后现在还是个太后。在后宫里头,这个时候她的权利就很大了,因为她的这个儿子汉惠帝刘盈性格比较软弱。人很善良,但是性情比较软弱。刘邦一死,吕后先动手整治戚夫人跟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对于戚夫人那是非常残酷,把这个戚夫人抓起来,剁了双手,剁了双脚,削了鼻子,削了耳朵,给弄瞎了眼睛,搞坏了声带,还不让她死,把她扔到厕所里面滚来滚去,称她叫人猪。这个残暴的手段可以说是令人发指。这是一件。 

第二,吕后把报复、报仇的矛头指向刘邦所有的儿子,想把刘邦的儿子几乎杀光,刘邦最大的儿子叫刘肥。刘肥不是刘邦的妻子生的,是刘邦跟邻居一个女人相好生了一个儿子。刘肥在建国的时候,就封到了齐国,在山东半岛这一带。刘肥这个封国最大,吕后就恨他。刘肥进京,吕后的儿子刘盈当时是皇帝。皇帝见他大哥来了,哥俩在宫殿里面喝酒。在宫廷里面喝酒,就不再讲说我是皇帝,你是一个大臣了,你是我大哥,于是就让他大哥坐在上座,皇帝坐在下座,吕后看着就生气。然后吕后就准备了两杯毒酒,一杯放在他儿子的面前,另外一个放在刘肥的面前。实际上两个是一样的,她怕刘肥不喝,就说让刘肥给皇帝敬酒。敬酒就是端着酒杯自己喝。古人敬酒是这么一个敬法,不像现在野蛮逼着人家喝酒,古人敬酒是我自己喝。刘肥刚端起这个酒杯想要自己喝,皇上看到哥哥起来了,哪能让哥哥给自己敬,说咱们两个一起喝,他也端起这个杯子。吕后一看她的亲生儿子也想喝,于是她过去把她儿子那个手就夺过来,泼到地上。刘肥一看这酒是有问题,这个酒不能喝。

想杀刘肥没有杀成,接着吕后杀刘邦的另外一个儿子,一个叫刘友,一个叫刘恢,把这两个儿子全杀了。这两个儿子怎么杀的呢?吕后强迫刘友跟刘恢都要娶这个姓吕的,吕后她娘家的那些女儿们来做妃子。不管人家不愿意,她非强迫人家娶姓吕的。这些姓吕的女儿们进入了刘家的这个门,由于她的姑姑、姑奶奶吕后在那里掌权,大家都欺负姓刘的这几个皇子。这些个皇子要是喜欢别的女人,姓吕的就把人家杀了,而且姓吕的这些媳妇还回去向吕后告状,编排刘邦的儿子一些个罪名,气得吕后把刘友、刘恢都关起来活活饿死。

吕后还有一些事情做得有问题,就是把她的亲生儿子皇帝刘盈虐待、逼迫致死。这个问题严重了。在刘邦活的时候,刘邦想要废吕后跟刘盈,立戚夫人跟赵王如意。吕后这个时候是千方百计要保他的亲生儿子,她没有亲生儿子那个皇后就立不住,所以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但是惠帝这个人对于哥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很深厚,他对于吕后迫害他的这些哥们弟兄不赞成。吕后想杀赵王如意,赵王如意当时是小孩,封在赵国。她把赵王如意调进京,惠帝就知道他母亲的用意,他就把这个弟弟带在自己的身边,跟这个弟弟一块吃一块睡,不让吕后有下手的机会。吕后就趁着某一天皇帝清早起来出去打猎这么个功夫,就派人给刘如意送酒,用毒酒把赵王如意毒死了。等皇帝回来以后他的这个小弟弟已经死了。吕后残酷杀害戚夫人,把她放到厕所里面叫她人猪,她让她的亲生儿子,说你到厕所那边看看,那里面有一个人猪。这个皇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到他进了厕所一看,一问原来这就是戚夫人,是他父亲喜欢的一个女人,被他母亲弄成了这个样子。皇帝说你作为我的母亲,居然把事情做得如此残酷,你让我怎么做这个皇帝,我怎么面对全国的君民?所以他就得了一场大病,一病不起。

还有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吕后包办这个亲生儿子的婚姻。她儿子做皇帝了,得要娶一个皇后,立一个后,吕后强迫说你得娶你姐姐的那个女儿做皇后,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皇后是国家的第一夫人。第一夫人这个名字是太好听了,不能把这个名字便宜了别人,咱得让他便宜你的亲姐姐,让你亲姐姐生的这个小女儿嫁给你,当第一夫人。刘盈的姐姐比他大个四五岁,刘盈做皇帝的那一年16、17岁,她的那个小外甥女只有七八岁。七八岁的一个小女儿嫁给他当皇后,等到又过了六七年,这个小皇后也就是十三四岁的时候,开始跟他结婚了,那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做了皇后。亲外甥女嫁给亲舅舅不能够生孩子。不能生孩子,皇帝没有嫡生的儿子,这个国家是有危险的。那么吕后就又想办法从后宫里面别的妃子生的儿子找一个来。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皇帝的皇后不能生儿子,要是别的妃子生了儿子,你把他的亲生母亲带着孩子一块过来,那就等于像慈禧太后还有一个东太后,东太后的这个正皇后不能够生儿子,西太后慈禧生了儿子,两个人是姐妹相称,共同养着这个小孩挺好的,历朝历代这种事情是很多的。但是吕后不行,她还是要吃独食,她把人家的那个小孩抱过来以后,就假装说这是我的皇后生的,皇后十三、四岁还得腰里面缠着一些东西,假装怀孕了,然后假装把那个小孩抱过来,说这就是昨天晚上生的,还要把人家的亲生母亲杀了灭口。

吕后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太主观,太自以为是,太强加于人,极端自私,极端狭隘。肥水不落外人田弄得实在是古今少有。吕后让刘邦的儿子们全都娶吕家的女儿,让吕家的儿子也都娶刘家的女儿。她这个想法也不见得就是坏,她就是想要加强刘家跟吕家这两大家族的联盟,刘家吕家一旦结合起来,团结在一起,共同对付那些个功臣。她认为这样做就有了力量了。她没有想到,她这个自以为是、强迫命令,你逼着人家娶谁,逼着人家嫁给谁,这个弄得是好事全变成了坏事,让姓刘的这些人对吕后都变成了恨了。你让我娶她,我偏不娶她。而且吕的媳妇嫁过来以后,简直飞扬跋扈,没法让人忍受。

最后一个,吕后这个儿子受她的迫害,很软弱,结果做皇帝做了七年得病而死。这个惠帝的皇后是没有生儿子,但是惠帝的妃子们人家是生了,还有五六个儿子。那么吕后就从里面挑了一个,实际上就是她的孙子做皇帝了。小皇帝是个傀儡,吕后直接出面掌权。咱们记着这个事,吕后跟武则天不一样,武则天是自己把他的儿子踢开,自己上台做了皇帝,有自己的国号,有自己的年号。吕后不是的,吕后她儿子死了,她是出来管事了,但是台上始终坐着她的一个小孙子。这个小孙子是她的儿子刘盈的儿子。这个孙子的生母被吕后杀掉了。那么吕后一直掌权八年,前面是第一个小皇帝。这个小皇帝坐了一两年,听说他的母亲是被吕后杀掉的。于是小皇帝就发牢骚说,我的这个太后怎么会这个样子,杀了我的亲生母亲说是她生的,等到我们长大之后我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吕后一听这个简直就是个狼崽子,将来养大了之后就是养虎为患,于是又把这个小皇帝给杀了。杀了这个小皇帝又另立了另外一个小皇帝,还是她的另外一个孙子。吕后杀掉这个小皇帝,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在封建社会里面你杀了一个皇帝,这是一条。

第二个吕后渐渐也感觉到自己被孤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死了,也没有指望了,自己的这些孙子也不跟自己一条心,老是恨不得他们将来长大了要反我,于是她的这个心思开始向着她娘家的那个方面来转。吕后也有这个过程。他就立了她的吕家一豁子人来为王。关于封姓吕的为王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不是个大问题。哪个皇帝上了台就封他的儿子们为王,这是天经地义的。那么刘邦临死的时候说,刘家的人可以称王,别的人家的人不许称王,这是刘邦的规定。现在吕后掌权了,那么吕后封姓吕家的人为王这有什么了不起,这有错吗?这没有错。更何况是吕后她的大哥、二哥,想当年都是为刘邦出生入死的功臣。吕后的这个家族里头有好几员大将在帮着刘邦打天下的过程里面是立过汗马功劳的。这些人称王比刘邦那些不三不四的儿子称王更有资格。所以吕后封她大哥为王、二哥为王这个并不奇怪,但是在当时不符合刘邦的既定方针。那么这是第一个问题。

吕后封她的侄子们为王,这里面我们不要记很多,我们记两个。   刘邦的大哥早就死了,刘邦的二哥没有过多少年也死了。后来等到吕后掌权封的人,她的两个侄子一个叫吕产、一个叫吕禄。这个吕产后来做了丞相,吕禄做了大将军,掌握朝廷、国家的军队。我们要注意的一个事情就是在刘邦的功臣里面,最早向吕后靠拢的两个人,一个叫周伯,一个叫陈平。在刘邦死了以后这些个大功臣们被她杀的杀,跑的跑。还有一帮人也老了,刘邦的晚年地位最早的一个是周伯,一个是陈平。周伯是个将军。陈平是个谋士,当过丞相。周伯跟陈平早在刘邦晚年察言观色观望行事,他们分析日后刘邦一死肯定是吕后掌权,因此必须早一点向吕后靠拢,在吕后的门下给自己谋一个位置。那么最早周伯和陈平如何向吕后暗送秋波,如何讨得吕后的喜欢。刘邦手底下有一员大将叫樊哙。樊哙在鸿门宴上帮刘邦解围起了重要的作用。樊哙不光是功劳大,而且跟刘邦的亲戚紧密。樊哙娶的是吕后的亲妹妹。刘邦娶的是姐姐,樊哙娶的是妹妹。樊哙既是皇亲国戚,同时又是大将。可是刘邦晚年好听人挑动,说樊哙在前方想要造反,刘邦一听就派这个周伯和陈平,说你们两个人去,周伯你代替樊哙,剥过他的兵权由你掌握,陈平你到了前方把樊哙的人头给我带回来。那么周伯陈平两个人向前方走,一边走一边商量,说吕后权势这么大,如果咱们把樊哙杀了,刘邦活着咱们不会有事,刘邦一死,吕后跟她妹妹要想给樊哙报仇,那咱们两个吃不了兜着走,这个事情怎么办?咱们到前方把樊哙抓起来,装上囚车,带回朝廷,交给刘邦自己处置,咱不干这个得罪人的事。这两个人滑头,等到把樊哙用囚车装回京城的时候,刘邦已经死了,吕后跟他的儿子掌权了。这个时候把樊哙从囚车押回来了,当然就把他给放了。于是陈平跟周伯在吕后这里第一手就取得了吕后的喜欢,从此他们在吕后面前步步高升。周伯陈平投靠吕后这个事情不能说有什么错,就是说人家看得清楚,有一些人脑筋就死一点。刘邦说了,只许姓刘的称王,姓吕的不许称王,于是就坚持这一条。那么周伯和陈平人家不反对。人家说刘邦活着的时候封姓刘的为王,现在吕后掌权,封姓吕的为王,这都没有错。吕后喜欢,今天封这个侄子,明天封那个侄子,封来封去,姓吕的就开始多起来了。

这样一来,朝廷里面就陷入四分五裂了,姓吕的新贵族是一派,那么周伯陈平他们本来是老功臣这一派,现在向吕后靠拢。还有一拔人就是说维持刘邦的既定路线头脑比较僵化的,还有一拔人就是姓刘的。姓刘的这些哥们弟兄被吕后杀了不少,小皇帝也已经有一个被杀了。刘邦的那个大儿子刘肥已经不在了,活着差点没被吕后杀了。刘肥的儿子刘襄,在齐国当国王,管着山东。刘章有个弟弟叫刘璋,在朝廷里面做官,这些人朝里跟朝外互相结合,势力都是很大的。刘邦还有一两个儿子,都是胆小怕事,不敢动在那里观望,但是他们的心里面是跟其他哥们弟兄都在一条战线,虎视眈眈准备有朝一日吕后一死他们就要有所作为,要有所动作。

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吕后死了。吕后临死前分析这个形势,她虽然已经倾向于立他们的这些个侄子吕产、吕禄这些人,但是她知道他们的基础太薄弱,姓刘的这一派势力很强大,在很多外头建一个省,都是这个王那个王,还有这帮子功臣。这个功臣有的在刘邦活着被他们杀了一批,刘邦死的之后又有些人被他们所杀,这些人都恨吕后,这一帮子刘氏贵族跟这些个功臣们又渐渐结合起来形成统一战线的这个迹象。所以说吕后知道她的这些侄子们很难有这个本领,扶不上台面,她究竟怎么办呢?她没有办法,功臣这一派她得罪光了,刘家那一派她也得罪光了。她没有办法,最后又干了一个错事,具有关键性。她把已经靠拢了他们好多年帮着他们做了很多事的周伯、陈平给踢出去了,她觉得他们还是不可靠。当时周伯名义上是太尉,太尉管全国的兵权,她也没有把他罢官,把他架空了,她封她的侄子吕禄当大将军。大将军统帅北军,北军就如同清朝的丰台大赢,相当于北京卫戍区。把这个卫戍部队让他的侄子管起来,那么周伯这个太尉架空了。当时这个丞相是陈平,因为陈平说我很早很早就投靠吕后,帮着吕后干了很多事情,吕后也不能厚待他们。所以封陈平为丞相,可是赶到以后她也没有说解除陈平,她封她的侄子吕产为相国。相国跟丞相俸禄是一样的,但是相国的这个名称要尊贵,权利要专一。她让她的侄子吕产一当相国,陈平于是下岗了。

陈平跟周伯一下岗,两个人就得考虑,咱们两个现在上哪去?姓刘的人要动手,功臣们也要动手,咱们两个原来是投靠了吕家的,现在吕家又不要,把咱们踢出来了,现在咱们怎么办?得赶紧选择立场。他们的立场当然是要回到功臣这方面来。回到这方面来,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就是他们的地位高,一个是太尉,一个是丞相,虽然下岗了没有权,但是这个名声还在这里。所以只要他们一举旗说我们反姓吕的,那些个老功臣都会向这里靠拢。

所以说这个时候吕后死了,吕后临死前把她的两个侄子,一个当大将军、一个当丞相的叫到跟前,说我马上要走,你们两个千万千万要记住,要抓紧军队,京城里面有两支军队,一个叫北军,一个叫南军,你们要牢牢抓住军队,抓住军队你们就不会被别人所害。另外你是相国,你要牢牢抓紧那个小皇帝,这个小皇帝别看是个小傀儡,不起作用,但是你要抓住他。你抓住他,你要是下什么命令就以他的命令,这就是皇帝的命令。谁要是敢反他,就是造反。你控制住小皇帝,你有什么话让他替你说,这就是圣旨。你要抓紧军队,谁不听你可以打他。千万千万记住了这两条。

吕后死了。吕后这一死,那下面就成了什么?就是说刘襄、刘章、周伯、陈平这一豁子人,共同结合起来灭掉姓吕的。事情的结果大概是这样的。朝廷里面有个刘章,刘章给他山东的齐王哥哥刘襄写信,你要赶紧起兵杀将,我们在京城里面给你做内应。山东的齐国带着几十万军队就向山西来了。朝廷里面派谁去抵抗这个军队?他们选了刘邦的一个大将叫关颖。关颖原来是韩信的部下。关颖领着这支军队向东走到河南的荥阳,中途发动了政变。这支军队起义了,不再跟着姓吕的了,跟山东齐国反抗吕家的军队联合起来了。这两支军队一联合。朝廷里面一看机会到了,周伯陈平跟刘章这几个人联合起来夺了北军的那个军权。那个书上写得很生动,杀了吕禄,然后又夺了南军,杀了吕产,然后就是把姓吕的杀得一干二净。

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下一步怎么做?立谁为皇帝?朝廷的政权由谁来主持?现在还有一个小傀儡皇帝,这个姓吕的人,刘家人当然不会要他。那么周伯、陈平他们会不会要他?他们也不会要他,他们要树立一个与这一次内战没有关系的、在周围观望风向的的人。他们选来选去,选了山西的代王。现在山西有一个古城叫平遥,当时汉文帝叫刘恒。刘恒是刘邦的儿子,他在山西那个地方,这个人韬光养晦,在刘邦活的时候、在吕后活着的时候装傻,装得胸无大志,功名看得很淡,什么都不掺合,这样就不会惹起吕家对他的担心,就不会招来吕后对他的迫害。那么赶这一回,周伯陈平他们想立一个新皇帝,他们想挑一个脑瓜软和一点的,好管,好驾驭,能够听他们的话的,选来选去就选了山西平遥的这个刘恒。

那么我们看一看吕后思想的轨迹,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她为了保护自己,为了保护儿子刘盈,为了他们母子的利益,跟戚夫人斗。她斗到最后就把吕家灭了。

最后这几行字,对于吕家的评价,有人写过一篇文章,说吕后这个人是好人,是大大的好人,好皇帝、好妻子、好母亲。这样的话吕后就成了一个完人了,在吕后执政这十五年间,她儿子在位七年,吕后就开始干预朝政,政策宽松,生产得到发展,百姓的生活得到提高,从这一个方面来讲,吕后是有成就的。刘邦所指定的和亲政策,对匈奴不打仗都是应该受到肯定的,历史家司马迁对她也是肯定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08/0919/5060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