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2010年02月21日 15:56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讲到“四个划清”,其中第二条是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用咱们常用的政治用语来说就是私有化有点偏右,单一公有制有点偏左,既要克服偏右的思想倾向,又要克服偏左的思想倾向,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金光大道来。关于这个问题,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层次经济结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在这一部分我讲五个关系。
  
  第一,所有制结构与生产力结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技术结构的关系。
  
  在基本理论中,所有制结构不是随意选择的,它有一个客观的依据,有什么样的生产力结构必然要选择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当然这里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可以有不同的政策选择和体制选择,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生产力结构。
  
  另外还有两个概念叫做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技术结构。社会经济结构这个概念大家比较熟悉,就是什么样的经济成份,是公有还是私有,是国有还是民营,是私营还是外资?同时还应该有一个概念就是社会技术结构,所谓社会技术结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劳动工具、组织形式进行社会生产,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这两组概念是相匹配的,它们相互制约、互为前提,社会经济结构实际上就是不同的经济成份、不同的所有制的形式。社会经济结构、所有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社会技术结构。比如在使用小生产工具的情况下,显然就是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比较适合的,如果非要搞共产主义的清一色公有制则是不合适的。
  
  那么目前中国的生产力结构和社会技术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呢?总体上说还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发展极不平衡。我讲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在西部离我国导弹、火箭的其中一个发射基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子还保持了近乎原始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所有制。而与此同时代的中关村却呈现出高度信息化的趋势。同一时代,既有最先进的、最现代的一些技术结构、工具,也有比较落后甚至非常落后的形态。由于这样的经济结构,我国选择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生产力结构、社会技术结构。这是一个技术理论的问题。
  
  第二,国家经济命脉与一般经济成份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经常在理论上争论某个部门是国有制多了还是应该搞民营,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很难讲清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分清国家经济命脉与一般经济成份的关系。
  
  国家经济命脉这个概念是列宁首先提出来的。列宁在考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到底应该怎样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时,提出了这个经济概念。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上,也提出了经济命脉这个概念。我认为,我们应该在基本理论层面认真研究这个概念,到底什么是经济命脉。就是说一家一户小摊小贩,这些私人搞是没有问题的,但经济命脉则不能由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来控制和掌握,这两个一定要分清楚。
  
  那么什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经济命脉呢?根据党的十七大的文献和我自己的一些思考,我试着列出了下面八个层面的经济命脉。一是金融。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头号命脉,这和原来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提出这个问题,他有一句名言,就是“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虽然他不是专门研究经济的,但他讲的这个问题非常透彻、非常突出。二是土地。所有经济、财富的基础是土地,土地属于国家经济命脉。三是水资源。四是主要的能源。比如煤炭、石油、电力等。五是主要的矿产资源。六是通信中枢。七是运输骨干,就是交通运输网络的骨干系统。八是龙头企业,特别是那些起决定性作用的、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型骨干企业。
  
  我们在考虑各种经济成份公私关系时,要注意到谁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谁就能主导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作用的基础是什么,过去我们比较注重数量,51%就是主导,49%就主导不了;或者70%就是主导了,30%就主导不了。我认为决定性的因素不在于这些具体的数量,虽然一定的数量是基础,但最主要的主导还是体现在经济命脉上。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实际上我们的改革叫可控改革,是有底线的,不是大放羊式的。邓小平著名的南方谈话发表以后,就不愿意把别的东西收进《邓小平文集》了。邓小平晚年有一次同他弟弟邓肯同志的谈话非常重要,他谈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坚持四项原则,一是防止两极分化。在某种意义上它和南方谈话一起成为邓小平最后的嘱托。邓小平讲,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邓小平把四项基本原则叫做四个坚持),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而一旦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
  
  我在1991年受北京大学的派遣,去考察苏联和东欧的改革,与中国做对比,我认为他们最大的教训就是没有能够守住社会主义底线。要说底线,我个人有一个看法。我认为不是一定要占到51%或者70%乃至更多,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要占据国家经济命脉,通过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主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大方向。中国的关系国计民生的经济命脉绝不能掌握在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手里,如果说保卫社会主义,这就是最后的底线,就是最重要的安全线。所以我们考虑这个问题时,要超越原来的数量决定论。当然也不是要完全抛弃数量,连1%、10%都没有怎么主导呢?
  
  第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我们在考虑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时,要考虑所有制结构如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色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结合。有些很著名的经济学家提出市场社会的说法,我不赞成单纯地提市场化,社会保障不能搞市场化,包括住房也不能完全没有控制地搞市场化。
  

 

 

  那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怎么结合呢?市场经济与国家垄断是水火难容的,但与社会主义并没有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有一个非常曲折漫长的探索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有人在议论,好像我们搞社会主义搞不下去了,只好把西方的市场经济拿过来,这种说法明显有失偏颇,我们这样做是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清一色的计划经济是苏联模式,马克思并没有这样的思想。如果非要找出一个马克思模式,那应该是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体上是要有计划的,而在个人消费上实行的也是商品原则。
  
  如何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个崭新课题。苏联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他们的教训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教训,中国已经走出了新路。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以后,中国开创了一条新路。苏联东欧搞了几十年,就是捅不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种主辅关系的最后一层窗户纸,邓小平确实具有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中国改革开放最终捅破了那最后一层窗户纸。邓小平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渐进的方式、根本的突破、重大的创新才是中国改革道路的特点。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有不同的层次,过去讲得比较多的是经济运行层面,后面还有发展模式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伦理精神和价值观念层面,但所有这些层面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所有制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所有制结构作为前提,一切都将是海市蜃楼。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呢?我讲几个要点。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建立起来,这是我们反复思索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缺少必要的前提,其中有物质技术也有经济结构。有人说,产权私有是不是经济前提?公有怎么交换?公有不能交换,商品交换必然是私有,这在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中是天经地义的。我认为产权私有不是我国经济体制的必要前提,产权多元才是必要前提。比如商品交换,你拿着电脑,他拿着货币或者别的商品,商品分属于不同的主体才能交换。如果商品只属于一个主体比如国有,那就不能有实质上的商品交换,这种所谓的交换也无非是左手交给右手,右手递到左手。如果有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财产权、所有权,就能够产生实质的商品交换、真正的市场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所有制结构,这样的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制度保障。如果没有一个主体、主导,互相无限制地竞争,这个经济结构就可能不大稳定。但是如果变成清一色,就会活力不足,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有稳定性又有可持续性。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
  
  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志甚至有些干部有一些疑惑,我们搞的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呢?它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它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越来越近了还是越来越远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分清两种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开创的具有世界历史视野和水平的马克思主义,二是苏联模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体制创新、理论创新和马克思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传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
  
  很多人在读了《共产党宣言》后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实际上消灭私有制是按照苏联模式僵化观念理解得出的结论,以及国家占有一切,普通劳动者一无所有的观点,肯定都是背离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到如何看待私有制时,马克思用的词是“扬弃”。现在对《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还有点争论,过去都是翻成“消灭”私有制,或许既可以翻译为“消灭”也可以翻译为“扬弃”。如果没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么两种翻译都可以。而且在《共产党宣言》的语境中也没有普通劳动者一无所有的意思。《共产党宣言》里说,共产党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共产党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或者讲扬弃私有制,但我们绝不打算消灭这种直接供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因此,把资本变成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过去我们读过千百遍《共产党宣言》,但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显微镜就很难看清楚其中很多细微的东西。
  
  马克思倾注了40年心血的《资本论》在未来所有制的设想中,他用了“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样一个科学概念,大家可以看《资本论》第一卷232页中说,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我把它理解成主要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在这个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这和苏联模式的那种理解,就是国家占有一切,个人一无所有是有根本差异的。
  
  列宁在没有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的时候,也一度设想比较单一的某种公有制,后来他想到落后俄国的情况,开始考虑是不是需要一种多层次的经济结构。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开始了社会主义的步伐,但经济文化这么落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于是列宁提出五层阶梯式的经济结构。列宁有一部名著叫做《论合作制》,其中就有多元主体相互交换的论述,要不然怎么叫合作制啊?虽然列宁早期也曾经设想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但他看到俄国这么落后,只能搞大合作社,以商品市场为中介平等交换。所以,列宁最后的思想是用一种合作制来替代原来的国家垄断制。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和邓小平也有非常有益的探索,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既有先驱性的探索,也有晚年的失误,都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思想遗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主要的一个理论创新就是新民主主义论,就是要容纳不同的经济成份,通过多种层次经济结构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国旗上一颗大的红五星就是中国共产党,旁边四个小红五星实际上代表四种阶级成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建国初期也曾经有过四马分肥、公私合营等经济方针、政策,都是强调不同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1956年我们搞了公私合营以后,毛泽东也曾经有一个思想火花,就是能否学习列宁晚年的新经济政策,消灭了资产阶级,又搞了一部分资本主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可毛泽东晚年发生了重大失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走向清一色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波折。
  
  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要注意到,他在讲社会主义本质时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没有讲国有经济究竟要占多大的比重,这绝不是偶然疏忽,这是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探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一个重新认识,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
  

 

 


  如何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我先讲一讲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同单一公有制的关系,为什么要划清这个界限?这个界限在哪儿?
  
  第一,单一公有制的本质是国家垄断制。无论是从历史上来说还是从现实上来看,单一公有制主张国家作为独一无二的主体,垄断性占有一切主要的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国家垄断一度是一种历史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也有这个问题,这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国家垄断制在战争时代是万不得已,也是唯一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一向保持中立的瑞士都采取了这种国家垄断制。但在和平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不能长期搞国家垄断制。
  
  邓小平理论也倡导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关于这一点过去有一个思想理论误区,就是社会主义等于国有化,如果一切都归国家所有就是社会主义了,这个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是一样的。我国的好几代人都是通过《苏联共产党历史简明教程》(《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结果都形成了苏联僵化模式和僵化观念,它实际上把国有化和社会主义划等号。一切国有化只是走向社会主义过程中紧急过渡时期临时采取的一个非常措施,不可能长期通过一切国有化来搞社会主义。列宁当年迫不得已搞了暂时共产主义,但后来他说,从理论上来看,国家垄断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实际上清一色的国家垄断制是传统计划经济苏联模式的本质。当然,苏联模式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还是一种多层次经济结构,没有形成那种高度集中的国家垄断制。列宁在世的时候,制度还是比较有生机的。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实行了加速工业化、全盘集体化,发生了左的失误,形成了清一色的公有制,又加之政治上还搞了肃反运动。苏联模式的三个支柱或者说三个特点是一大二公三纯:一大是指国有制,什么都搞国家垄断;二公就是全部公有,一部分国有,一部分集体农庄所有;三纯是指纯而又纯,都是清一色的。这种清一色的公有制或者国家垄断制听起来比较好听,实际上脱离中国的实际,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没有形成清一色的单一公有制,1957年至1966年有这个趋向,但也没有做得特别绝对,主要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时候走得特别绝对。1975年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83.2%,集体经济占16.8%,二者合计是100%;1979年国有经济占81%,集体经济占19%,二者合计仍然占100%。中国是一个东方大国,总体上发展比较落后又极不平衡,有手工的也有近代工业化的还有信息化的,都用一个死的标准一刀切就脱离这种实际了。
  
  目前单一公有制思想仍有一定的市场,主要是人们看到改革开放30年两极分化太严重了,少数人暴富,在所有制上化公为私,产生了分配不公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老百姓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可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人们开始怀念毛泽东。实际上主要是人们对现在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强烈不满,希望有毛泽东式的英雄或领袖打破这种不公,使公有制占到更突出的地位,甚至实行清一色的公有制。但如果脱离开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果,回到单一的公有制,肯定会给生产力造成很大破坏。
  
  下面我再讲讲怎么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私有化的关系。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我着重讲一讲。
  
  首先,我们在理论上应该明确以公有制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结构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唯一选择,也是符合时代潮流发展大势的唯一选择,也是根本超越新自由主义的唯一选择。
  
  形成这种所有制结构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作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决策。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法国甚至包括美国都推行了民营化、私有化。与此同时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撒切尔夫人、美国里根都推行了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就是个人自由至上,对国家干预、社会保障都进行排斥。西方的民营化、私有化实际上是新自由主义的战略方针、经济政策、指导思想、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问题是好不好呢?应当说在有些阶段也确实提高了效率,但到底好不好呢?请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美国大力推进新自由主义的恶果。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至少给他们刹了车,从小布什到奥巴马都不敢再推行这种东西了。
  
  历史证明了推行私有化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俄罗斯的动乱和徘徊就是前车之鉴。有人说推行私有化不是挺好的吗?对此我持有不同的意见。1991年我在莫斯科大学做访问学者,俄罗斯周边的国家我都去遍了,他们新自由主义的设计是500天改革计划,很快就走向市场经济,人人富裕,实际上都是泡沫,俄罗斯的经济出现了非常大的波折,整个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实俄罗斯的基础比我国好得多,不存在中国的人口太多、资源困乏、人们文化水平不高、技术创新力量不足等问题,但由于它搞了私有化改革,整个经济进入了长时间的滑坡,人民生活非常困难。这次金融危机把俄罗斯卷进了当代的资本主义体系,现在精确的数字还没有公布,根据一般的估计和判断,俄罗斯经济大约6%和8%的负增长。
  
  私有化不是一条成功之路,更不是一个理想天堂。中国要是走向私有化,问题会更多,必然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社会动乱。中国推行私有化只能充当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附庸,话语权、主导权都是人家的。当然也有一些人特别青年人看到西方有很多好的、先进的东西,他们有时候幻想中国如果能够移植了私有化,是不是很快就能像欧洲和美国那样搞成自由资本主义,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根据我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按照中国的国情,如果中国推行私有化,不可能出现欧美式的自由资本主义,因为没有那种自由主义的土壤和传统,必然会出现的是欧美附庸式的资本主义和官商勾结的官僚资本主义,这对广大百姓来讲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划清界限的意义何在
  
  我先讲一下多层次所有制结构与防止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的关系。
  
  如果我们完全放任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必然导致大鱼吃小鱼,从小私有制走向大私有制,走向资本垄断,大众贫苦,两极分化。自由主义也好,新自由主义也好,它们虽然主推机会均等,但大家完全可以想象,我是一个普通贫民,你是一个百万富翁,他是一个美国总统,在理论上是机会平等、共同发展,但实际权利是不一样的。市场经济是鼓励强者的,社会主义是保护弱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强者先发展起来,同时也要保护弱者。
  
  有时候我们也进一步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以后,两极分化加快了,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个现实。当我国处于现代化工业化起飞初期时,最稀缺的资源是资金,最不缺的资源是人力。由于市场的稀缺程度不一样,掌握资金、资源的这一边显得特别突出,而广大群众因为只有劳动力或者只有少量的资金,就显得受到压抑。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下来,一些权利就集中到巨富手里,我们必须在所有制问题上好好把住关。
  
  那么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的症结何在呢?实际上还是和所有制问题紧密相关,其深层的根源就是官商勾结垄断资源、化公为私。一些官员把公共权利变成自己私人的资源,非法使用,和一部分违法的商人非法勾结到一起,把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变成了他们私人的财产,这是一个非常重大、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邓小平晚年已经看到这个问题,跟他的弟弟邓肯谈话时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讲的,12亿人口怎样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国家经济命脉不是掌握在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手里,保证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防止我国出现两极分化。
  
  我国坚持和发展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层次经济结构,这是防止两极分化、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国可控式改革的一个安全线、警戒线,我们需要守住一些底线,这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运、中华民族命运的生死线。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单一公有制和私有化的界限同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的关系。
  
  前面讲到经过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我国形成的经济结构是二八开,就是国有经济占80%,集体经济占20%,私有经济几乎为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是比较慢的发展,1995、1996年前后有一个重要发展,2005、2006年又有一次比较大的发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的经济结构大致是三七开,就是公有经济占30%,民营经济占将近70%。有些人对此提出了置疑,这样的经济结构是不是太过头了?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讨论和探索,不必说哪个是左哪个是右,不要扣这么大的帽子。总体上说我们突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并且没有私有化,这样的改革创新是成功的。
  
  改革开放30年体制创新大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单一公有制和私有化的两种界限划不清也出现了一些小曲折。有时左边吹了一些风,单一公有制僵化思想就有点抬头;有时吹点右的风,就出现私有化的摇摆症,但这些风都不是主流,没能占据指导地位和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主流还是沿着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道在前进。要防止左右两条死路,走出一条创新的活路,这就是划清两个界限的深意所在。
  
  最后我再讲一下多层次所有制结构与当代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模式创新的关系。
  
  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根源何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很多人都在思考。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强调技术根源,比如政府监管的缺失、失误等。技术层面背后有一个体制层面、模式层面,英美的模式背后有新自由主义的指导思想。当代金融危机也使中国模式创新问题凸现,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意味着一种中国模式的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就是针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提出来的。当年邓小平还提出一个中国式的现代化,实际上也是中国模式创新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现代化起飞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开创赋予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新道路、新模式,既不同于西方模式,也不同于现有东亚模式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应该有一个新的目标,中国不仅应该成为是现代化国家,而且应当成为二十一世纪太平洋时代能够起引领作用的创新型国家。为了实现这个新的目标,我认为需要有两个突破,不仅要彻底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而且要根本突破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西方模式、美国模式,这是我国能够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尺度。而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单一公有制和私有化的界限是两个突破的制度保证,只有划清和单一公有制的界线,才能彻底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只有划清和私有化界线,才能根本突破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的西方模式、美国模式。
  
  今天讲的既是一个所有制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问题,从这个全局的高度,我们看到划清上述界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报告人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0/0221/5798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