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连玉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问题与对策
2010年05月05日 15:59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建设世界城市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去年提出的一个战略目标,这一重大战略目标无疑为首都北京未来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世界城市的标志以及如何建设世界城市等问题至今仍然处在理论研讨阶段,我在这里谈的仅是个人看法,供大家一起讨论。我想重点谈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世界城市。第二,为什么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第三,怎么建设世界城市。
世界城市的内涵
两会期间,新闻媒体、两会代表、政协委员都非常关注世界城市这个概念。究竟什么是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和国际城市有什么区别?大家知道,当今世界由四个最重要的趋势构成:第一个趋势叫经济全球化;第二个趋势叫政治多极化;第三个趋势叫信息网络化;第四个趋势叫文化多元化。这“四个化”构成了世界社会生活形态的一张网,就是说,世界就是一张网,这张网是由这“四个化”构成的。在世界这张网的中间以及编织这张网的过程中必然有些结点,这些结点就是城市。根据城市能量的大小,或者根据城市与其他城市联系的紧密程度,在结点中间分成了不同的等级,有主要的、有次要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级的、有低级的。我们把等级高的、能量大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叫做结点城市。结点城市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我们把主要的结点城市叫做世界城市。
所以,判断一个城市是不是世界城市,主要是看这个城市能不能对全球经济、政治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那么,什么叫控制力?什么叫影响力?或者说,这个城市拿什么去影响和控制世界?主要是通过三种渠道:第一种渠道叫做战略性资源,就是这个城市手中把握着战略性资源,通过战略性资源去影响世界。大家知道,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一个要素的流动,它包括人的流动、物的流动、信息的流动、技术的流动和资本的流动,也叫“五大流”。这“五大流”在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控制力就是我们所拥有的战略性资源。比如说,高端人才和金融就是战略性资源。这些战略性资源对世界就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战略性资源能够使整个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也能够塑造经济、政治新秩序。第二种渠道叫战略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分为两种:一种叫战略性支柱产业,一种叫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就是具有贡献率和竞争力的产业。首先,它对GDP的增长、对财政收入、对居民收入、对就业得有贡献率。其次,它在同行业中要有竞争力,属于主导产业。什么叫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说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资源的开发,包括现在的生物技术等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这些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世界城市就能对世界形成影响和控制。第三种渠道叫战略性通道。资源的配置是有通道的。比如信息资源,信息的流动是有通道的,网络、网络技术、传媒和重大国际会议等都是一些重大的战略通道。此外还包括航空、海洋、铁路、综合立体化交通等都是通道。
从本质上来讲,世界城市实际上就是通过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通道、战略性产业对全球经济、政治进行控制和影响的城市。这是一层涵义。第二层涵义,对全球经济、政治有影响的就是文化,所以世界城市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明融合的多元文化中心,其最主要的是文化的影响力。
世界城市有很多特征,但是最基本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个特征是雄厚的经济实力。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就谈不上世界城市。从经济实力上看,北京离世界城市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比如,10年前,北京的人均GDP是东京的二十分之一,现在北京的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了,但也只是东京的十分之一。这是北京和东京的差距。现在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城市只有三个:纽约、伦敦和东京。巴黎算半个,因为巴黎在很多方面缺乏控制力。雄厚的经济实力有三个基本指标:第一就是GDP总量大;第二就是人均GDP水平高;第三就是经济结构的质量高。世界城市的经济结构一定是后工业化的经济结构,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来产生贡献率,从而形成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服务经济不等于第三产业,它是高端的。比如说现代金融、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生命科学等对刺激世界经济都有影响。虽然有人经常说北京的现代服务业已占到了整个经济的75%,但服务经济结构不行,因为这种算法包含太多的按摩店、小饭店、洗脚店等,而这些并没有影响力和控制力,它们不构成现代商品贸易的概念。所以,经济实力一定要讲总量,讲人均,还要讲结构。
第二个特征是巨大的国际高端资源的流量与交易。世界城市看的是国际高端资源的交易量和流量,而不只是总量。用高端的人流、高端的物流、高端的信息流、高端的技术流和高端的资本流一衡量,我们就知道自己的差距在什么地方了。在人口数量上我们有这么多人,但在人口素质上却跟不上,而且很多都是流动人口。当然,同样是流动人口,其意义也不一样。比如,纽约也是流动人口占多数,有200多种语言。我们也可能有200多种语言,但都是国内各地的方言。我们的流动人口状况是什么样?现在北京公布的流动人口数量是600万,实际数字比600万还多。这600万流动人口是什么结构?高端的比重占多少?尽管我们的人口也有巨大的流量,但这种低端的流动能带来什么?
第三个特征叫全球影响力。不管是交易,还是经济实力都强调要具有全球影响力。没有对全球的影响力,就不叫世界城市。这是世界城市的基本特征。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时代背景
北京为什么会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它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我认为有这么几点:第一,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首先是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对世界局势进行分析与判断后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第二,这是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提升以后,尤其是走向国际前台以后首都工作的一个新的奋斗目标;第三,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是后奥运时代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
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并不是偶然的。
其一,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比全球经济衰退更深层的一个影响是,国际金融危机必然会导致和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使世界的金融秩序和金融格局得以重建。金融格局的重建会直接引发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不断使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即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为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因为世界城市的崛起是有规律的,一个新的城市加速崛起往往是在经济、政治格局变化中进行的。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如同地震时几个板块的移动,要么形成海沟,要么就形成高山。所以,北京在这个时候提出建设世界城市实际上就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
其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给北京带来了三大财富:第一大财富是提升了北京的综合竞争力;第二大财富是提升了北京在世界上的国际影响力;第三大财富是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即“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奥运会后这三大理念转化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发展战略。而这三大发展战略恰恰为世界城市注入了基本的内涵和基本的特色。所以,这是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又一个条件。
其三,2009年末北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这标志着北京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转型期。因为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就是低收入国家和地区,1000美元到3000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和地区,3000美元到1万美元是中上,1万美元以上开始进入了中等富裕的行列。中等富裕城市就意味着北京已进入了国际城市的门槛。北京在2020年的总体规划里面有一句话说,到2020年要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国际城市的门槛就是人均GDP1万美元,1万美元以下则不用谈。所以刘淇同志讲,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国际城市分很多种,最高等级的是世界城市,但是1万美元只说明到了国际城市形态,有资格起步建高端形态了。以上三个基本条件构成了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时代背景和基本条件。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问题与对策
北京怎么建设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三大世界城市都是在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产生的,是在经过高度工业化和高度城市化下产生的。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经过高度的工业化,也没有经过高度的城市化。我们现在的城市化实际上是农村城市化。纽约、伦敦和东京这三大城市的发展完全是依靠市场化和国际化力量来推动的,而我们的世界城市建设是靠行政力量来推动的。因此,北京怎么建设世界城市问题给我们提出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对于理论研究的作用,中外的态度很不一样。我们国家办事是概念一提出就先干,然后再研究,西方国家在做之前首先要有理论支撑,比如美国攻打伊拉克就花了2年时间先进行了理论论证。
我认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一个定位,两种模式,三个阶段,四大战略,五个着力点,六项重点工作。
(一)关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定位。
用一句话来讲,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是国家战略,因为21世纪是个城市的世纪。现在全世界已经有50%的人居住在城市,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是45.6%,有6.7亿人已经在城市了。“十二五”中期,我国的城市化率一定会突破50%,最少有50%的人会居住在城市,城市将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的主要载体。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已经是共识了。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哪些城市、哪些区域在影响中国的经济生活?归纳起来讲,就是三大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三大区域在未来10年内的经济总量会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75%以上,会带动中国的加速发展,会加速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
城市的发展一定是有阶段性、周期性、非均衡性,这是城市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我们讲科学发展,但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探索什么?探索阶段性、周期性、非均衡性。北京市的定位叫两轴、两带、多中心。为什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聚焦通州新城而不是其他地方?因为它有阶段性,有非均衡性,这才是发展的概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加速崛起,必须依靠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率先发展。只有这三个地方的率先发展,才能带动中国的快速崛起。这是国家的大战略布局。
从这三大区域来看,长三角的领头城市是上海。世界城市这个概念不是北京提出来的,上海早就提出来了。世界城市是上海十一五规划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会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而且还会带动泛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包括安徽、江西都会被纳入进去。珠三角地区的代表就是香港。一国两制以后,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而且初步具备了世界城市的很多优势。香港世界城市的建设将会带动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这样,长三角、珠三角都有了自己的区域龙头。那么,环渤海地区能够数得上的就是北京、天津、大连、石家庄、青岛,这五个城市谁更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优势?只能是北京。所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是愿不愿意建的问题,而是必须建,因为那是国家的战略布局。北京这个世界城市建起来以后,通过与天津的同城化形成两个结点,首先是京津同城化带动京津冀一体化。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带动环渤海,辐射东北亚地区。
刚才讲到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通道、战略性产业,以东北亚地区为例,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加上中国,将来这个地区会是个什么状况呢?由哪个城市来主导?竞争肯定是激烈的。现在是东京,首尔也不甘落后,也在建世界城市。到21世纪中叶,就是2050年前后,到底谁是东亚的主宰?所以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意义、战略意义就是国家战略。这样来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意义就更重大。
(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两种模式:中国特色、首都特点。
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在世界城市建设上应该有这么几个问题要研究:
第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依赖于中国的加速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直接和首都建设有关,它的影响越大,北京建设起来就越快。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在世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北京现在提出建设世界城市,世界比较认可。如果国家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和影响力,我们提建设世界城市就不合时宜。
第二,中国建设世界城市必须尊重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它是高度工业化与市场化的一个结果,它有市场的因素,不是人为的,不是想马上建就能够建起来的。城市讲的是功能,城市的功能主要包括集聚、辐射、流通、增长四大功能。城市是一种特殊社会形态,在这形态里面就讲功能,否则再漂亮、再有钱、再多大楼没有功能也没有用。
第三,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要有中国特色就一定不能完全依靠国际化和市场化,一定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所以中国特色就是市场经济加社会主义。谁违反这个规律,谁就不是实事求是。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拆迁。凡是在拆迁方面搞得好的,都是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结果,凡是搞不好的,就是偏离了这个结合,要么就是政府完全主导,要么完全是市场行为。这两个关系没有处理好,要不就给政府找麻烦,要不就给老百姓找麻烦。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则,必须发挥社会主义体制的优势。发挥好了,我们的新城建设、世界城市建设就推进得快。社会主义体制优势就是组织的优势,完全凭市场的力量不行,政府主导与市场两者要结合起来。
此外,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必须认识到我们的现实差距。一句话,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香港建设世界城市,都一定要构建世界城市区域体系。对北京来讲,就是要构建一个大北京战略。大北京战略就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就是环渤海区域一体化战略。从城市学角度来说,建设世界城市一定要带动周边地区的繁荣。因为城市首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系统。所谓开放,就是有中心而无边界,因为整个“五大流”的流动是没有界限的。
现在,北京与上海最大的差别就是北京周边城市不繁荣,环京津贫困带就是一个大问题。因此,我们要建设民生工程,要改善医疗和教育条件,条件越好就越吸引人。可是,我们的现状怎么样?比如,现在的医疗改革更关注医院怎么办、医生怎么办和卖药的怎么办,却忽视了最关键的病人怎么办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各方面改革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就无法体现自己的中心功能,更无法吸引人。
什么叫首都特点?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时最大的特点就是召开了奥运会,“三个北京”的发展战略就是首都最大的特色。在建设世界城市时,北京如何保护和发挥这些特色的作用至关重要。比如,如何处理北京的奥运遗产和奥运财富等问题。我们应当抓紧后奥运的有利时机,对奥运经验和奥运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奥运经验是什么?我们不妨从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一个战略中获得启发,这个战略就是世博会要管上海50年。上海世博会花了15年时间才申办下来,后面还有城市花了35年来申办。北京奥运这么大一个成果,现在得到的重视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把“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上升到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高度上来对待。战略高度就是要体现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毫无疑问,“三个北京”对我们区域经济发展有控制力和影响力,我们应当把它放到这个战略高度。这是我们真正的财富,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灵魂和特色。所以,“三个北京”一定是世界城市的内涵,我们一定不要打着世界城市的旗号再进行低档次的房地产开发了,因为世界城市建设不是卖房子,世界城市建设需要的是发动机而不是推土机。我们过去搞城市建设就是靠推土机把农民的房子一拆,然后建房子,把房子一卖就完事了。可是,房子建得再多再好也无法建出中心城市的功能来。
(三)建设世界城市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到202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第一个阶段也叫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也是北京规划里面明确写的。第二个阶段,到2030年世界城市所具备的要素、资源和基本框架要基本形成。现在我们离世界城市的要求还相差太远。第三个阶段,到2050年建成有中国特色和首都特征的世界城市。这也是北京规划里直接确定的目标。可见,世界城市是站在明天谋划今天,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一定要看到我们现有的差距。
(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四大战略。
第一个叫大区战略。一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决定,对大兴和亦庄行政资源进行整合,以解决“有产业无空间,有空间没产业”问题。二是,要积极探索海淀、昌平、石景山这三个行政区域的合并,成立中关村科技新区。我们建世界城市要找标杆、找差距、找对策。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三个区域加上首钢,搞成一个中关村科技新区,再拿到一些真正的政策,这个力度可能对北京的发展就大了。三是,我们要研究东城、西城、崇文、宣武这四个内城区的合并,形成中心城区,因为区域太多容易导致恶性竞争。我们的城市本来有中心而无边界才叫功能,但是我们的行政区划这个界限又把它框死了。行政区域合并不是为了扩张地盘,它的最大好处主要有三个: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行政成本和提升城市功能。这样做的话,北京的优势就大了。
第二个叫新城战略。北京有一个规划叫两轴、两带、多中心。先说多中心。新城战略讲的是功能,新城发挥的是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在新城建设时一定要在功能上下工夫。功能就是结构,因为结构决定功能,所以要调整好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结构。那么,结构是什么来决定的?是规划。新城建设,一定要高起点,就是要立足于2050年,起码要立足于2030年。我们现在新城的档次太低,档次太低就没有功能。通州有100多万人,有155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但通州的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通道、战略性产业却很匮乏。所以,要有战略性资源,就一定要抓住大机遇,只有大机遇才能带来大项目,大项目才能带来大企业,大企业才能带来大政策,大政策才能带来大品牌。此外,还要有大人物的关注。没有大人物的关注,自己是搞不起来的。所以,大机遇背后一定要有大人物,大人物能够带来大项目,大项目就能够带来大政策。
这次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以后,大家说要聚焦通州,这对通州来说是一个机遇。当然,只有抓住了的机遇才叫机遇。通州新城搞得怎么样首先取决于如何去搞规划。通州新城的真正崛起要靠功能建设。通州一定要有国际眼光,站在明天谋划今天。当然,通州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周期,通州现在仍然是中央政务区概念的打造。只有等北京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委搬到这儿,通州新城才算名副其实,通州现在做的还是打基础的工作。通州规划要做到高起点,就千万不要乱转移城区人口,把城区人口转移到通州来搞经济适用房,这不是通州新城应有的发展战略。另外,通州新城有一个不利条件,那就是通州离主城区太近,容易与主城区的功能同化,起不到新城的辐射作用。
第三是城乡战略。北京要想建设世界城市,就必须解决城乡联动问题。从目前情况看,通州还不是新城,通州现在还只是一个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离新城建设还差得远。所以,还是首先应当解决城乡联动问题。
第四是区域一体化战略。区域一体化主要是指京津冀的一体化。首先,北京和天津要率先实现同城化,这个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建成世界城市,因为城市一定要讲功能。北京与天津之间已经通了高铁,30分钟就可以从北京到天津。所以,我们可以在北京上班,在天津买便宜的房子。可是,现在从北京到天津坐一趟城际交通单程要花费90多块钱,来回180多。每天花费180多块钱就超出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实现同城化。因为高铁由铁道部管,所以北京与天津的同城化问题需要国家战略来推动,仅靠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是推动不了的。除了票价之外,北京与天津的同城化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相应的配套设施还没跟上去。其次,要实现区域一体化,就必须解决环京津贫困带的问题。最后,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形成大北京战略,以此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从而辐射整个东北亚地区。总之,建设世界城市就是要带动周边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五)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五个着力点。
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力点。
其一,建设国际政治中心。除了发挥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政治决策功能之外,还要有国际政治因素。大家知道,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但是政治是多极化。政治多极化就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单独主导世界,而是要靠作为第三方力量的国际组织来逐步主导世界。所以,国际组织的声音对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的主导力量在逐步加强。因此,北京要想建设世界城市,要在国际政治上有影响,就得大量迎接国际组织,使国际组织在北京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
其二,建设国际文化中心。世界城市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融合的多元文化中心。北京要建设国际文化中心就必须把文化问题解决好,要让古都的历史文化发挥好作用,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古都的风貌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地下地上文物等。此外,还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因为文化永远是城市的灵魂。
其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北京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城市。因为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生活的交往,在交易过程中要靠金融,纽约、东京、伦敦三个市场一天24小时内都在交易。巴黎没有形成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伦敦形成了。反过来讲,香港现在有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已明确要建国际金融中心,这都是国务院批了的,这两个城市都有金融中心,北京不能没有。北京没有金融中心,天津的经济中心谁来服务?环渤海地区谁来服务?东北亚地区谁来服务?最近国务院批了一个辽宁沿海经济带,在研究经济带建设的时候,明确规定大连是龙头,同时也明确了大连的几个中心定位,即东北亚的商贸中心、东北亚的经济中心,但没有给大连东北亚金融中心的定位,大连也承担不起这个定位。所以东北亚金融中心的担子也应该由北京来挑。
其四,建设国际科技中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们现有的条件,但具体怎么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怎么样才能够建成既有战略性资源,又有战略性人才的真正的高科技中心,这个也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我们现在与国际科技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五,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战略性资源“五大流”(指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要交往,特别是物流。除了我们的文化通道,我们的交通体系,我们的战略资源通道是什么?首都机场显然不行,其吞吐量根本就不够。目前4分钟一架的是客机而不是货机。现在说建第二机场,第二机场从建设到使用周期太长,而且是否有必要建还是个问题。现在天津机场是吃不饱,北京机场是吃不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跟天津机场合作?
当今的时代,可以概括成航空时代、高铁时代、远洋时代。我们现在之所以训练航舰,是因为航空母舰是战略性资源,可以起到战略性护航作用,以保证战略通道在运送战略物资时的安全与畅通,这是靠航空和远洋解决的,铁路根本解决不了。此外,我们大量石油管道现在还是从海上通过。
从世界地缘政治看,我们能够控制几个通道?由于北京没有港口,北京就必须跟天津合作。所以,国际航运中心是一个现代化的、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没有这几个中心,北京就不可能建世界城市,也就不可能形成控制力和影响力。
(六)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六项重点工作。
第一是要构建首都核心价值体系。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必须解决。现在,伦敦、纽约、东京这三个发达国家的世界城市建设都面临两个问题:贫富分化和生态环境。我们建设世界城市的价值取向必须是“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在这个问题上,先不说生态文明,就流动人口、老年人口、贫困人口这三大问题就够北京十年八年干的了。
第二是要构建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
第三是要构建高端人力资源体系。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还是人才,所以世界城市一定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第四是要构建开放多元的文化体系。
第五是要建立城市综合创新体系。世界城市的建设一定要依赖城市的综合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等方方面面,当然包括科技的、经济的,但最根本还是制度的创新。
第六是要构建公民社会的法制体系。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建设公民社会,这是一个法制体系的建设,因此必须要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与现代服务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个法制体系及环境。
(报告人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0/0505/5842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