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肖炼: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发展趋势

2010年07月29日 14:39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后金融危机和金融后危机不是一个概念,后金融危机是说危机还没有结束,如果说危机后,那么就是说危机以后,危机已结束了,我先把题目做一个简单的解释。然后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趋势,二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格局的重组,三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四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趋势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总共有12万亿美元,其中75%优贷,次贷只占11%,介于优贷和次贷之间的是混合贷款。美国发优贷的主要对象是有固定收入,有存款,有不动产做抵押的白领以上的有钱人,次贷就有问题了,次贷是发给了一些“三无”者: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存款,没有不动产做抵押的穷人。银行是要盈利的,银行也担心发出去的次贷收不回来,于是银行就把次贷做成了债券,把债券放到债券市场去抛售,这样就把风险就从银行转给了买了次贷做成的债劵的投资者。

从1994年到2007年,美国的次贷从560亿美元增长到6000多亿美元。2000年美国银行利率是1%,现在已经跌到0%,同期银行发次贷的贷款率大概是6%,一般的美国穷人还可以接受这样的利率。随着美国经济过热,美国银行不断调高利率,从1%上升到6%左右,贷款利率就上升到9%,这样的利率就使穷人承担不起了,于是房子被银行收回,此次次贷危机使得大约70万—80万的美国房奴被赶上街头,形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造成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的银行体系不透明。银行体系被掌控在5000个金融技术专家手中,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每天在干什么。我在2005年到2008年先后四次访问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美联储一个重要任务的就是金融创新,扩大金融杠杆的作用。国际上有一个《新巴赛尔协议》,规定银行的存款保证金不能低于8%。也就是说假如一家银行有100亿美元,就必须拿出8亿美元放在中央银行,一旦出了问题,拿这些钱来抵债。剩下的92亿美元是储户的钱,92÷8=11.5,也就是说12倍的杠杆作用在国际上是合法的,但美国的中央银行把12倍的金融杠杆放大到24倍甚至660倍,最多的时候曾达到1000倍。就是在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1块钱能够当1000块钱用,而一旦危机爆发,就会是几十倍、上百倍或者是上千倍的损失。这5000个专家中有一些不是学经济的,也不是学金融的,而是学数学的、学化学的,他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金融模型,把次贷和优贷混合打包,以投资的方式卖给全世界的金融机构。2001年到2008年,美国向国外打包销售了27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5万亿美元。次贷使全球的金融衍生产品大大超过了实体资本,从2002年的100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16万亿美元,而当年全球GDP只有50万亿美元,其中一半是在美国。

全球每天的消费额只占全球现金流量的1%,实体经济所消耗的现金占11%,全球股市所耗费的现金占13%,全球的虚拟资本所耗费的现金占75%,它所创造的价值是全球GDP的8倍,现在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被金融杠杆放大的泡沫缩水了,在不断地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收缩。

面对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采取哪些措施去应对呢?第一,减息。银行利息从6.25%减到0%,现在美国的通货膨胀指数是1.8,到银行存款不仅挣不到钱,还要减少将近2%,那谁还会去银行存款呢?第二,减税。一是给资本家减税,资本家的资本收益税从35%减到33%,又减到28%。二是给消费者和美国每个家庭平均减税1000美元。第三,增加政府开支。布什政府投了8000亿美元解决银行问题,基本失败了。奥巴马上台后,投了7800亿美元,成效也不大。第四,发行国债。发国债同样有一个谁来买的问题?美国老百姓的平均存款也就是400美元,他们哪来的钱去买国债?其实美国发国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卖给外国,但在金融危机中,有能力买又愿意买美国国债的国家几乎没有。在以上四条措施不见效的情况下,美国就采取了一条非常损人利己的办法,2009年初美联储宣布动用1.25万亿美元的资金收购美国国债和帮助奥巴马政府救市,就在美联储公布这项决定的当天,全球的黄金、石油、有色贵金属全部疯涨。国外没有涨停板的限制,最高涨到40%。沪深股市在美联储宣布这项决定的当天,所有的黄金、石油、有色贵金属股票全部涨停。

美联储开动印钞机印制美元是不受法律限制的,他们愿意印多少就印多少。但美国政府的债务是受到美国国会制约的,美国国会居然在美国政府没有提出要求的情况下,2009年把政府债券的上限从10.6万亿美元提高到11.3万亿美元,2010年又提高到14.3万亿美元。美国去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15万亿美元,就是说他的债务已经约等于他的GDP。当时我正在美国华盛顿访问,我问美国国会的官员为什么这么做?他们的回答非常直接:我们现在缺钱花。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统计,2020年以前美国的年均财政赤字将以年均1万亿美元的规模递增。2009年财政年度,美国国债达到GDP的57%,未来十年美国要新增9.1万亿美元的国债,到2019年将达到17.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3亿人平均每个人要承担2.6万美元的负担。美国老百姓平均每人在银行存款不到400美元,他们哪来的钱来承担这2.6万美元的负担?这笔钱是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两场战争上总共花消的9倍。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场金融危机对美国的打击比两伊战争对美国的打击还要惨烈。

我简单介绍一下这次危机的传导机制,它是分为六个环节传递的。一是利率上升。二是房价下降。双重打击使对冲基金全部亏损,包括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量子基金在炒作次贷时都有保险意识,在银行、保险公司买了保险,保险公司因无力支付巨额的按揭、抵押贷款、违约赔偿,结果全部倒闭,包括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也倒闭了。AIG是一家在美国和全球范围内开展多种保险和保险相关业务的控股公司,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保险、金融、投资产品和服务,这家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叫友邦保险。三是美国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宣布破产。“两房”的破产直接威胁到中国国有资产的安全,按照王岐山的讲法,中国买的“两房”债券,是4000亿美元,有外电报道是5200亿美元,这笔钱的四分之一可能要泡汤。四是美国的投资银行全部倒闭。雷曼、美林等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纷纷倒闭。五是所有的给次贷发放贷款的银行全部倒闭。六是商业银行倒闭。商业银行倒闭了100多家,如果不能阻止商业银行倒闭,就会暴发1929年—1933年那样的全球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那场危机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使全球经济十年萎靡不振。这场危机从次贷、次优贷、优质贷款到所有的贷款,如信息贷款、汽车贷款、学生贷款、金融贷款、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全部都是亏损的,其亏损额达到3.6万亿美元,而这些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保证金只有1.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美国的金融银行体系全部都是破产的。

后危机时期的国际格局重组

这场危机从美国发展到全球,引发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信贷危机,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信誉和秩序受到空前的伤害和挑战,并且导致全球格局的重新组合。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墨西哥经济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是债权人,而在本次经济危机中,美国是债务人。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发生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边缘地带,而本次金融海啸的中心是在全球金融中心华尔街。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全球的重大经济问题是在国际金融组织的框架下来解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本次经济和金融危机中这两个组织也趴下了,连会都开不起来。重大的金融问题要放在国家元首层面来解决,一个国家的元首不行,七个国家的元首不行,需要二十个国家的元首坐下来讨论一个金融问题,这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这场危机将突破全球的银行保密系统。在20国伦敦峰会期间,法国总统萨科奇认为这次危机是由于银行体系的不透明造成的,要严惩全球的避税天堂,于是把瑞士、卢森堡、奥地利、新加坡、香港、澳门就纳入了黑名单。并且扬言如果20国会议不把这些国家放到黑名单中去,他将中途退场。当时的英国首相布朗为了防止萨科奇中途退场,就把萨科奇安排在胡主席座位旁边。但是胡主席坚决反对萨科奇提出的议案,因为一旦香港和澳门被纳入黑名单,就会对这两个地区的经济造成致命性的打击。最后,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调停下,中法之间达成一个妥协,把香港和澳门从20国分会决议的黑名单中去掉,放到经合组织地区的黑名单中去,这样以来对香港和澳门经济的影响就不那么大了。20国峰会的公报发表之后,香港特首和澳门特首在各自地区发表文章说,还是“一国两制”好。美国对瑞士银行步步紧逼,以《刑事诉讼法》逼瑞士,指责它帮助两万美国人逃税,并要他提供信息。瑞士顶不住美国的压力,赔了7.8亿美元,交代了250个客户的信息,但是美国仍然不满意,他们要的是两万人的信息。

美国在二战后一共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而本次危机比前两次的深度、广度都要大。尽管现在危机基本结束,但是复苏的道路依然漫长。2009年底我去美国访问,美联储旧金山分行的行长跟我说,现在美国谈退出政策时一定要吸取上个1929、1933年的经验,不能由于提前退出而使经济二次探底。

美国经济无非有以下四种走势:一是由缺钱为特征的长期经济衰退,二是美元贬值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三是美国回到日本式的通缩、紧缩长达十年,四是美国通过艰苦的阵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回到原来健康、良好的经济发展轨道。

在以上四条美国的经济发展走势中,中国最期盼的是第四条,因为中国经济跟美国经济被捆在一起了,美国经济不好,中国找不到一个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地,而中国经济不好,美国又找不到一个全球最大的美国国债的购买国。2009年中美之间开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其实布什时期已经有了一个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现在是更进一步,中美之间的合作从经济扩充到政治、外交等各方面。

 

美国既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又是危机后的风险转嫁者,美国经济出问题,全世界都在替美国买单。美国利用所谓的金融创新杠杆变相的掠夺全球财富,仅仅用1.5万亿美元的次贷就搅乱了全球的金融市场,并且将美国的风险向全世界分散。这场危机使全球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外交格局、军事格局重新洗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地区都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打击,只是程度不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混乱的局面。这个乱局的重新洗牌,将取决于以下九个方面的博弈:

第一,取决于“西方七国”中美国和其他英、法、德、日、加、意之间的博弈。现在六国正在酝酿把意大利开除出G7,因为意大利不按时交会费。

第二,取决于G7和G13之间的博弈,也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博弈。

第三,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博弈,就是G13内部的博弈。

第四,取决于G13内部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这“金砖四国”之间的博弈。

第五,取决于G20和G172之间的博弈。2009年5月,我受日内瓦一个国际组织的邀请参加一个国际会议,这个组织叫做WCC即世界宗教组织,这个组织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WTO。他们认为G20提出的决议不能充分反应剩下172个国家的声音,因此他们提出了G172的声音。

第六,取决于G2之间的博弈。实际上中美之间的经济与战略对话就是G2,但中国总是婉拒G2的说法。

第七,取决于G3之间的博弈。看着中美之间搞经济与战略对话,欧洲不干了,他们怕边缘化,就提出了中美欧之间的G3。

第八,取决于G4之间的博弈。中美欧搞G3,日本不干了,提出中美欧日G4。

第九,取决于另一种G4之间的博弈,也就是中美俄印之间的G4。

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宏观经济形势的挑战。

中国经济2010年面临三大不确定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并不稳固,外需不足依然严重;二是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期,但是回升基础不牢靠;三是经济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

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也成功“保八”。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新增了大量的人民币贷款,这样以来通胀膨胀预期就出来了,当通货膨胀率超过银行一年的利息就意味着往银行存钱是亏本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加息,加息就意味着之前采取的救市政策的退出。央行提高了两次存款保证金,就是把各商业银行的钱拿到中央银行去,这样一来市场上的钱就少了,使得全球和中国股市暴跌,因为股市是靠钱撑着的。所以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不加息则通货膨胀率往上走,加息则股市暴跌。现在的市场处于后危机阶段,而不是危机后,危机还没有完全过去,银行的呆帐还没有解决。

2009年我国财政赤字是9500亿,今年是1万亿,达到GDP的3%。在国际警戒线的边缘地带,因此防止通货膨胀将纳入2010年宏观决策的重要内容,退出政策成为2010年优先考虑的宏观政策之一。现在中国、美国都没有退,全球都在关注中国什么时候退。

我们对后危机时期我国的经济形势存在三大担忧,这三大担忧就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三个热点、焦点。

一是对不良贷款增加的担忧。

2009年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将近10万亿,其中40%流到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没有偿还的贷款余额是将近7万亿。我国的救市资金总共才4万亿,而不良贷款就达到了7万亿,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而国际社会认为对这个数字的估计过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是22%,美国的预测是94%,日本的预测是227%。一般日本对中国了解的程度要高于美国等其他国家,这样折中一算大致是51%,接近60%的国际警戒线。

为什么会形成地方债务?中国法律禁止银行直接贷款给地方政府,但全国成立了8000家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银行可以把钱投到投资公司,4万亿大部分通过银行流入到这些投资公司,很可能形成巨额的贷款拖欠,这个贷款拖欠对未来的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制约。中央已经实行了16年的分税制,其核心就是中央和地方如何分权。大家注意,在2010年“两会”期间中央政府已经禁令和暂缓地方以政府名义向企业贷款,这说明中央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了。

二是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

从2002年到2007年,我国房地产的增长速度是30%,与此同时的GDP增速是10%,也就是说我国的GDP增长是靠房地产在支撑着,但房地产的泡沫是不可能持续的,本来房地产应该在这场危机中进行调整的,但它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整又起来了。中国房价泡沫和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房价泡沫不一样,中国根本就没有次贷,也不可能被打包成债券,中国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美国住房房地产是夕阳产业,占GDP的比重是7%、8%,中国的房地产是朝阳产业,有些城市几乎财政收入的50%来自房地产,有些比这个数还要高;美国住房全部商品化,中国住房商品化只占三分之一。

我个人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是由于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合作把地皮炒高了造成的。中国房地产关键的问题是地方政府把出售土地作为第二财政收入,来弥补地方财政的开支。如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利益被捆在一起了,地方政府怎么能够控制得住房价上涨呢?据一个国外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地方政府成为最大的土地拍卖受益者,各地方政府总共出售了2330亿美元的土地,占了中央与地方财政的17%。

当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房地产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当经济不好的时候,房地产也会首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桎梏。房地产将从三个方面绑架中国的经济,我举两三个重要指标跟大家交流。首先,中国房地产存量的市值相当于GDP的两倍以上,中国GDP是33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房地产存量将近70万亿的价值,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时,房地产只是GDP的1.7倍,这样一来很容易出现一个偶然事件就酿成一场全中国的经济危机。其次,国际上房价和收入的比重大概是5:1左右,而2009年北京房价和收入的比达到27:1倍,也就是说一辈子挣的钱都很难买到房子,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祖孙三代干三辈也买不起房子,高房价挤压了中国消费的空间。在后危机时代,如果不能够有效地拉动内需,中国要想健康发展将非常难。

三是对货币政策进一步紧缩的担忧。

美联储认为当前世界危机最大的问题是新的失衡,对发达国家来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去杠杆化,不要使银行破产;二是增加储蓄,降低债务。对新兴国家来说就是要改善内部结构,靠内需去消化产能,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奥巴马讲了,美国在未来五年要使其外贸出口翻一番。现在美国外贸大概是4万多亿,翻一番就是达到8万亿,他们出口那么多,中国的商品往哪儿出口啊?所以胡主席在2010年中央党校部级领导班上有一个深刻的讲话,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到中国能不能生存下去的问题,世界市场就这么大,我们靠拼资源、拼劳动力拼不下去了,人民币汇率问题、贸易逆差问题都是冲着这个来的。解决这个新的不平衡的关键是在内部找出路。

现在货币政策很难办,我举一个例子,美国现在银行存款是零利率,中国是2.25%,如果我们提高到4%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我是投资者,我就到美国借上一个亿,顶多是1%的利率,直接进入中国不可能,就存在香港银行,利率是4%,中间利差3%。这些资金不老实,不愿意只赚取银行利差,它会去炒楼市、炒股市。一旦香港和澳门的楼市和股市被炒起来,深圳、珠海会不会受影响?然后上海、北京、西安乃至全中国的房价、股价都可能被炒起来。炒起来之后美国可能会加息,虽然中国也可以跟着加息,但是能加多少呢?一旦中国加不动了,这些钱就要回流,能把房价、股价炒上天,接着如果他们撤资就很容易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热钱要进来,央行到底该怎么办?关于货币政策,大家要时刻关注央行什么时候加息,加息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标,无论美国和中国都是一样。

美国的次贷危机是虚拟资本经济出了问题,中国的问题是实体经济过剩。我举一个数据,纳入监控指标的650余种商品中长期过剩的达到620余种。当世界形势比较好的时候,过剩的产品就会通过外贸卖向全世界,美国人平均购买中国鞋子是5双,中国的鞋子卖到世界哪个地方就把哪个地方的制鞋市场给摧毁。

2009年我国生产汽车1300多万辆,是全球第一大汽车销售国,汽车产业被纳入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我和美国能源部、美国能源基金会做过一个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全球的石油在2020年将出现拐点,到2030年将会枯竭。石油枯竭了,汽车拿什么发动?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为什么美国三大汽车企业他垮了两大?要救都能给救了,主要是因为美国要搞新能源汽车,而我国还在生产传统汽车,生产出来卖给谁啊?美国只有三家汽车制造厂,中国三十个省市几乎每个省市都把汽车作为支柱产业。

我国外贸占GDP的比重是66.9%,而美国外贸占GDP的比重是22%。从这个数据表面看,中国是一个严重依靠外需支撑本国经济发展的国家,而美国是一个靠内需支撑本国经济发展的国家,全球经济萎缩、需求不足对一个靠外需支撑本国经济的国家影响大,还是对一个靠内需支撑本国经济的国家影响大,这个不用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

 

第二,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采取的是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说原料从国外购买,在中国进行加工,然后再卖向国外。而美国公司在中国赚钱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2009年美国商会给我的报告显示,美国在华企业88%挣钱,其赚钱的收益率在10%—20%,我估计这可能是一个大大缩水的数字。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积累了2.4万亿美元的外汇,其中70%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和美国政府债券,平均收益率不到5%,30年国债的收益率才3.95%。

在中美两种不对等的经济增长方式中,美国获取了高额的利润和廉价的中国产品,而中国则以廉价的劳动力和消耗高价的世界资源换取日益贬值的美元和不断缩水的美国国债。中国在世界上买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在世界上卖什么什么就跌价,我国能不能减少一点外汇储备,少买一点美国国债,以提高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效率呢?

2009年我国有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2009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才450亿,这些外汇储备能够买美国的资源、高技术、金融公司吗?不能!美国不会把自己的战略资源卖给中国,美国有一个高技术出口管制法,就是为了防止中国的崛起。美国还有一条法律规定,凡是收购美国大的金融公司,其股权不得超过10%。美国对中国说,我们是全球最开放的市场,欢迎中国到美国去投资。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到美国的二线城市,比如旧金山、洛杉矶去开设分支机构都受到当地地方政府的重重阻挠。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去美国投资,美国说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有政府背景,违背了市场进入原则。所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美国地方政府向中国开放市场。

在中美这两种不对等的经济增长方式中,美国几乎以零的低储蓄维持着70%以上的高消费,而中国则以高达50%的高储蓄维持着30%左右的低消费,中国的高储蓄和低消费填补了美国国库的空缺,并养肥了美国的消费者,还压低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第三,进出口模式的挑战。

我国的出口也跟我国的房地产一样,从2005年到2007年以30%速度支撑着GDP的增长。2007年以后,我国的出口就一个劲45度的下跌,跌到2009年1月份,最高的时候跌了将近30%。内需、投资和出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有一架马车出了问题,不仅不正拽还反拽,必然就会把外部的压力传递给投资、内需,对经济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外需我们无法控制,而外面的事情对我国的影响又是如此之大,这就是2010年经济发展最大的不确定性。

衡量进出口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叫做波罗的海干货指数,从危机时期的12000点跌到3000点,全球港口大量积压。船不能停在海里,要停在港口,即使没有货运也要停在那里,三分之一的泊船运不了货还要交港口的泊位费,一艘船在一个港口一年的泊位费至少要几百万美元。这样全球的航运公司就弃单、停运,弃单率达到30%。2009年我们在调查时发现,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把人家的弃单接过来,到银行去做抵押、买设备、买钢材、造新船。造船业也被纳入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我们造出来的传统航运客船和货轮卖给谁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它为下一轮经济下滑埋下新的火种。

第四,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挑战。

我国的资金走出去又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在“两房”的投资损失巨大。二是股票损失也不小。据国外媒体的报道,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国外炒股票亏了800亿美元。三是中国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的应收帐款信贷风险大概是2000亿美元左右。四是我国的金融银行机构QDII在2007年到海外去淘金,买了很多雷曼兄弟的基金,雷曼兄弟倒闭后巨额资金竹篮打水一场空。五是中国持有的899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受到极大威胁。

美国总统奥巴马接见达赖、向台湾卖武器,我国能以出售美国国债来惩罚美国吗?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者,如果中国要出售美国国债而没有人接盘,那么美国国债就会下跌,美国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美国国债持有国受的打击也非常大。但是美国有补救措施,美联储可以加快印美元,以此来转嫁国债下跌的风险。中国也可以印钞票,但中国印的是人民币,人民币不是世界储备货币,这样一来就会对美国不利,对中国更不利。

如果欧洲、日本出售美国国债而没有人接盘,其结果跟中国卖而没有人接盘是一样的。我们买国债的钱,是真金白银,是工人、农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而美国国债就是一张纸。现在是买也不行,卖也不行,不买不卖也不行,一个烫手的山药落在我们手中。

第五,建立和谐社会的挑战。

由于外需状况不好,和外需相关的大概6700万人的就业就会受到威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其实这个数据并不确切。按照国家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数据是2000万农民在城市找不到工作,以2亿人到城市工作为基数,失业率是10%,加上前面的4%,就是14%。世界上任何一个中央政府都很难应对这么大的就业压力。

现在农民工的子女被两头边缘化,农村不把他们看成是农村人,城市不把他们看成是城市人。公安部一个调查显示,发案率比较高的就是这部分人,他们本身也有失落感。每年有700到800万的大学生毕业,他们中有25%是享受助学贷款的,他们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还不了钱,就留在城里务工。这部分人和农民工不一样,他们年轻、有知识、有文化,也容易激动、冲动,现在通讯如此发达,一旦这个团体通过现代的通讯工具结成团体,对社会构成一个什么样的威胁,谁都很难说。

如果不把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升到社会政治的高度,就会出很大的问题。没有社会的稳定,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后危机时期中国面临的机遇

第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

先谈第一个机遇,以次贷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仅是经济周期的简单调整,而且是内在矛盾的系统危机。尽管这次危机还没有达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危害程度,但是危机使美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相对下降。应对危机的恶果已成为奥巴马处理内政的头等大事,优先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将是他的重中之重。

第二,中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2009年我国GDP是33万多亿人民币,近五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三位,仅比日本少1千亿美元,2010年超过日本不在话下。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实体,中国手里握有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全球外汇储备的五分之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帮助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6—7倍。这样大一笔钱是全世界任何一个敌视中国的力量都不可小视的,这就为中国制定新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也增加了跟美国讨价还价的砝码。

当前国际上面临三大改革,一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二是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三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键就是人民币不是储备货币,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利益之所以受到伤害,就是因为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中国要想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就必须使自己的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否则就永远是打工的,辛辛苦苦挣点钱,人家在货币上捣点鬼,我们的钱就缩水了。

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前的那种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可能再持续了,我国可以用外汇储备去海外买企业。如果国内的焦化厂想到美国去搞焦化,可以搞一个开发区,用国债做抵押,雇佣美国的工人,生产出的产品在美国销售。这样既化解了双方贸易的逆差,解决了美国的就业,又化解了中国国债风险,是一件三赢的事情。

我国还可以拿外汇储备去购买黄金,我国的黄金储备在世界排名第五。美国没有外汇储备,但它是全球最大的黄金储备国,是中国黄金储备的8—9倍。我国想买黄金却买不到,因为黄金是由美国控制的,我国要买美国就往上涨价,这样一来我国在购买时就不划算了。

因此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解决内需。我国的社保收入不够,西方最好的是70%,平均达到50%,差的也有30%,而我国社保的财政收入才5%。1995年到2000年,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高5%,钱都跑到政府那去了,老百姓可支配的收入是下降的,从55%下降到42%。2009年老百姓的存款增加了,但才占整个存款的43%,剩下的57%是企业存的,主要是央企存的,这是极大的不合理。整天强调扩大内需,钱没有到老百姓口袋里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央企的利益才上交10%—15%,欧洲国家是50%,央企解决的就业才8%,民企解决的就业是85%。4万亿的贷款基本都给了央企和国企,能够解决就业的民企想发展却得不到钱,这是当前最大的问题。

我认为要想可持续发展,要从战略层面上解决五大问题。一要解决中央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问题。二要解决地方增长开支大于中央财政的收入的问题。三要解决中国人均GDP增长小于中国宏观经济GDP增长的问题。中国宏观经济连续二、三十年将近10%的增长,而我们的平均工资并没有10%的增长,当然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不要求这么高的平均工资增长,但5%应该可以吧。老百姓兜里有了钱,存款增加了,自然就去花钱,钱只有花掉才是自己的,存到银行指不定以后是谁的。四要解决投资率过高的问题,我国的投资率达到50%,世界平均水平是22%。五要解决我国的消费率过低的问题。我国的消费率只有30%—35%,美国是75%左右。我国的消费还达不到印度的水平,钱挣的本来就不多,又不消费,都拿去存银行了,如果再有一次金融危机,银行里的钱又会缩水。

(报告人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0/0729/5914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