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学习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浙江仙居:“田间课堂”助推乡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010年12月10日 12:47

 

  浙江省仙居县上张乡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乡,近年来,该乡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先后建成了稻田生态养鱼、雪莲果、香榧、高山葡萄等基地,做大做强高山文章。为带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道路,该乡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依托乡土人才队伍,开设“田间课堂”,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农业技术知识大众化于农村基层,传播在农民心中,带动全乡干群学科学技术、习农业知识,掀起全乡学习热潮,推进全乡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基地教学增实效。“田间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通过基地实地学,讲授内容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变“室内”为“田间”,变“讲学”为“示范”,面对面地讲,手把手地教,让文化水平不高、接受能力不强的农户在田间地头的实际操作中接受科技知识,解决了以往农户“懂科技、不懂操作”的难题,增强了农技实际应用性。乡党委班子和乡土人才协会经过多方调研后,按照科技含量高、具备推广条件、群众需求大的原则,选择米坑蔬菜基地、方山百亩葡萄园、善音杨梅基地、杨柳下稻田养鱼、东溪村现代毛竹园区基地5个基地作为“田间课堂”第一批学习示范点,如米坑村是省农业厅命名的省级高山蔬菜核心基地,方山村百亩葡萄园基地是县农办党员实践基地。采用以“培训课堂设到田间”的生动培训方式,将“田间课堂”作为干部群众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载体,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到田间地头开展实用技术学习。目前,该乡将姚岸村仙居县委旧址、大张乡农房改造学习基地作为第二批学习示范点,扩大农村党员群众学习面,增强学习基地在党员群众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党员群众参与“田间课堂”,学科技、讲知识,增才干,扩大“田间课堂”影响力。

  

  导师带徒忙辅导。为充分发挥了乡土人才优势,使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成为带动群众致富奔小康、领跑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该乡以县、乡两级乡土人才为主力成立“田间课堂”导师团,目前,全乡共选配导师56名,其中乡土人才39名,带富能人5名,乡村能手12名。在各个“田间课堂”学习示范点设立学习联系点,配备一名乡农办人员作为学习主任,党员群众遇到实际种养殖问题可以直接联系学习主任,或通过学习主任联系其他导师团成员。全年都有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进行栽培管理、养殖技术的辅导,帮助农民解决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民能够真正地学会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如该乡红茄种植大户张贤林通过田间课堂向全乡党员干部传授自己种植高山蔬菜的技术,己有60多户农民掌握了高山红茄的种植技术,仅此一项,实现人均增收2000多元。

  

 

  党员学艺帮带富。以田间学习示范点为平台建立党员示范培训基地,每月定期三次组织各村党员干部轮流深入田间地头学习农业技术、先进技能等各种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把田间地头办成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田间学校”,让党员干部成为服务“三农”的“土专家”、“田秀才”,成为新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同时,设立党员科技示范户,组织有一技之长的党员与贫困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富手拉贫手”活动,从物资、信息、技术等各方面提供帮扶,不断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引导、支持、帮助有能力的生活困难党员和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增收创收。“田间课堂”开展以来,参加学习培训的党员群众400余人次,拓宽了农村党员群众科技致富的思路,依靠科技增产增收的生产理念不断深入民心,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目前,共有60户低收入农户得到一对一的全程结对指导服务,己有25户实现了全年增收500元的目标。如该乡方山村是全县有名的葡萄园基地,也是一个党员实践基地。4年前,党员周新林、徐宝明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从金华引进日本二代藤捻葡萄,采用大棚技术,并种植起了高山富硒葡萄,该基地生产的葡萄成为真正质优味美的绿色水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周新林致富不忘众乡亲,利用党员实践基地,向20多党员群众传授葡萄生产销售经验,不断扩大葡萄种植面积,仅此一下实现全村人均增收3000元。

  

  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有的放矢。上张乡依托“田间课堂”搭建实用技术学习平台,实现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学习,将农业基地、乡土人才、农村党员和普通群众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从学习中受益,科技培训中受益,推动1-9月全乡人均农民现金收入6700多元。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0/1210/59754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