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经典文献 党和国家领导人选集、文选、文集 任弼时选集

红二、六军团从湘鄂边到康东北长征经过*

2011年01月13日 12:56

  
关于行动的方针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红二、六军团自桑植的刘家坪出动,经湘中湘西,横贯贵州云南,渡金沙江入西康[74],到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共计费时七个月零十天,行程约一万余里。整个长征经过可分下列四个时期说明:由刘家坪至石阡、江口为第一时期;由石阡至黔西、大定[75]、毕节退出为第二时期;黔西、大定、毕节退出后至中甸为第三时期;中甸以后为第四时期。
  第一时期
  第一,二、六军团冲破敌人“围剿”后,敌人新的大举“围剿”形势和我军退出苏区的决定。
  (一)二、六军团在龙山、来凤、宣恩地区将敌“围剿”冲破后,主力进入津市、澧县、临澧、石门地区补充整理,开辟东面广大游击区域,威胁常德、岳阳。
  (二)敌在“围剿”失败后,继续布置新的大举“围剿”,一方面以原有的兵力共约八十七个团,巩固和增筑南西北三面封锁线;另由鄂赣增调新的兵力约四十二个团,从东面向西压迫,企图逼退我军于龙山、桑植、永顺间狭小地区,包围封锁而聚歼之。这时南西北三面之敌为防堵性质,东方为攻势。
  (三)当时各方面的条件:
  1.日本正积极图华北,白区反帝斗争高涨,宁粤冲突呈现紧张。
  2.一、四方面军已在川西北会合[76],并开始突破敌之封锁,进入成都、雅安附近活动。
  3.我主力经半年战斗后,在津市、澧县、临澧、石门地区得到约六千新战士补充,计有四、六、十七、十八师十二个团,红校约一个团,四个独立团(约等于两个团)及少数游击队。
  4.原有活动地区,东西约三百里,南北百余里,地方工作基础薄弱,粮食缺少,地形上不利大兵团进行战斗。
  5.二、六军团及湘鄂边苏区位置长江中部,接近武汉、长沙,它的存在发展对一、四方面军的配合作用与对敌威胁均颇大,故蒋介石决心以大力进攻。
  (四)行动方针决定的经过:
  1.最初拟在一、四方面军东进川陕地区配合下,依据原有苏区及东部游击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击破东面急进之敌,破坏其向西逼退我军包围于龙山、桑植、永顺狭小地区之计划,
再寻求机动,在运动中击灭其他方向之敌。但因一、四方面军未有东出计划,以及东部地形关系和主观方面条件,认为在当时敌情下,依据活动在不宽广地区击破敌新“围剿”是困难的,因此向军委建议主力转移到石阡、镇远、黄平地区活动。
  2.军委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五日对我军行动的指示是:“在现小地区内固守固失策,决战防御亦不宜,轻于尝试远征,减员必大。可否在敌包围线外原有苏区附近,诱敌出堡垒,用进攻路线集中全力以击破之。”十月十九日又指示:“取守势是最失策,远征损失大,可否在赤区外围和附近地区诱敌,各个击破之。”但说明这是一些建议,由我们按实况决定。
  3.按当时情况,北面除敌封锁外,地形极坏,且有清江、长江;西面附近地区敌兵力较大,有碉堡网,且西北有乌江、长江;东面地区狭小;南面有澧水、沅水之隔。且我主力突出封锁线外,敌必进入苏区,不易再回原区;而在附近虽可能取得战斗上的一些胜利,但难能久停。因此,最后决定突出封锁线,向湘黔边之石阡、江口、镇远、黄平方向转移(本拟由西南突破向湘黔边前进,因敌特别防我由西南面突出,故决由东南渡澧水、沅水)。
  第二,出动前后部署与经过。
  (五)出动的部署:
  1.原有区域内留一个主力团,并以地方游击部队在主力出动后集中编为一个团,担任龙山、桑植、永顺地区游击战争,尽量吸引周围敌人,掩护地方组织工作(准备秘密条件下工作)。
  2.将地方独立团分编为第五师及第十六师,随主力行动,以后方机关裁员补充主力,出动时全部人员近一万七千人。
  3.当时估计,敌在我军突出后,重新部署追堵,有短时间间隙可利用,决定采取逐步向湘黔边转移(不直接走到),尽量避免部队减员。拟首先分布在湘中沅、资两水地区,进行补充、筹款,扩大抗日反蒋号召,发动群众斗争。争取在广大堡垒稀少地区,当敌尾追部队接近时,集中力量求得运动战中击敌。并预定先打击尾追之蒋系主力樊嵩甫纵队,尽可能避免进入桂粤边境。
  (六)突出沅水南后的形势与经过:
  1.顺利地渡过澧水、沅水之封锁线后,二军团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占辰溪、浦市、溆浦等城镇,六军团同时期内占新化、锡矿山、蓝田。长沙、宝庆[77]震动。
  2.敌在我军突破澧水封锁线时,即开始新的追堵部署,其大要是:以樊纵队四个师和李觉纵队三个师为“追剿”主力,樊敌经慈利渡沅水,向新化、溆浦开进,李敌由沅陵、泸溪向辰溪、溆浦开进。以陶广纵队三个师和郭汝栋纵队八个团进沅水西岸,为堵截部队。以汤恩伯纵队两个师(十个团)调长沙、岳阳防守,并作预备兵力。新化、溆浦以南较空虚(仅几个保安团)。敌似防我西进,如不能给我打击,则极力将我向南(两广)压迫。
  3.在我军占领新化、溆浦、辰溪后之两三天,李纵队先头即逼近浦市、辰溪,樊敌进至新化、溆浦以北地带。我军当即放弃辰溪、新化,集结主力第四、五、六及十七师,远出迎击樊敌之右纵队,调集余部任对李敌钳制之任务。但因情况变化,樊敌未打到,而李敌乘虚进占溆浦城,当时樊、李靠近,陶、郭分布沅水西岸,溆浦、新化间地区已不能停留。
  4.依据军委当时电报,首先向东南再求西进之指示,我军分途向东南的宝庆、新化间移动(曾企图打击南追之樊敌,但因李敌迅速靠拢未果),造成再渡资水之形势,迷惑敌人(当时樊、李两敌靠拢尾追,汤敌由长沙向宝庆开进,陶敌到溆浦南沅水东岸之龙潭),再向西急进,并决心侧击阻我之陶敌(陶敌向南急伸阻我)。瓦屋塘战斗,因陶敌先一日到达布防,战斗无结果(我伤亡三百余)。我军继经绥宁、洪江间北转渡沅水(此时桂敌廖磊部约六个团进入桂湘边之会同、绥宁等县境防堵),转入全部追堵的敌军之西面,进到湘黔边广大地区。
  第三,湘黔边活动与继续西进之决定。
  (七)适应我军在湘黔边创造新根据地之总目的,决心在晃县[78]、芷江间反击尾追之敌,以求得新的有利局势之开展。便水战斗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仅给急追之敌以创伤(敌我均伤亡在一千左右),但表示我军有战斗能力与决心,使其不敢轻于猛进。
  (八)便水战斗后,我们向西北转进,占领江口、石阡,并准备休整几天打追敌与西打黔敌。敌对我军估计与调动是:
  1.敌防我由湘黔边北进再转回原有苏区,同时防我在湘黔边境创造新根据地。
  2.其部署是:以李纵队尾我进路后追,以樊、郭、陶三个纵队绕至我军东北,防我北进;以许绍宗及徐源泉之一部巩固酉阳、秀山;开始调动驻黔部队从西面防堵;汤纵队则调回湘南防粤桂。敌此时不能打击我军,仍企图将我军向桂黔边压迫。
  (九)我军向北迷惑敌人,在敌重新部署下,大部在石阡、江口线得到近一星期之休息。依据下列敌我形势和各种条件,放弃在湘黔边创造根据地企图:
  1.因便水反击敌人,未能给敌以有决定意义之打击,开展新的有利战斗局势。
  2.敌依据原有碉堡线(已成碉堡网地区),已成包围逼近形势,我军处在狭小地区,渐成被动局势。
  3.以石阡为中心地带内,粮食缺乏,居民稀少,地形不利进行运动战。
  4.军委指示:“在未给敌严重打击时不宜久停一处……离敌策源处较远的地方活动,但勿入太荒野地,敌力虽多,我能进退自如,主动在我。”“乌江下游障碍大,上游障碍较小,黔南黔西均少大河障碍,给养亦不困难。”[79]同意西打驻黔蒋军,但须取进攻姿势。
  根据上述情况及军委指示,乃决继续西移,寻求在广大地区进行运动战,并拟在黔省西部争取创立根据地。
  第二时期
  第一,由石阡到黔川滇边――黔西、大定、毕节
  (十)我军突破镇远、黄平、余庆封锁线后,占领瓮安、平越[80],侧击黔敌未收大效,进入黔省中部逼近贵阳(占领扎佐、修文),有北渡乌江形势。当时堵我之黔敌急赶贵阳,李敌随后跟进,郭、樊纵队向遵义地区转进,郝梦龄敌沿乌江北岸防堵。但陶纵队停止在松林麻江线,追敌此时不甚积极。
  (十一)军委指示:“应以佯攻贵阳姿势,速转黔西、大定、毕节地区,群众地形均可作暂时根据地。”[81]据此我军即渡乌江,进占黔西、大定、毕节等城市。
  (十二)到黔西、大定、毕节后,军委指示:“建议你们的行动有二:(1)在黔滇川境广大区域与敌人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之一部,争取根据地与我们配合作战。(2)入川……与我们直接会合作战,一三军亦可出陕南配合。”“目前你们战略当以第一项为宜”[82]。
  (十三)根据军委指示及我们估计,在全国革命形势激剧开展条件下,二、六军团应保持在长江南岸活动。黔西、大定、毕节在地形、群众、粮食与反动统治力量等条件上,均有利我军活动,故决在该地区创造新的根据地。
  第二,黔西、大定、毕节根据地布置及斗争经过。
  (十四)敌之部署是:以万耀煌、郝梦龄两纵队为主力,配合樊、郭敌由遵义向黔西逼进,以九十九、二十三等师及李纵队布置乌江上游防堵,以川敌约三十个团位赤水河北及长江一带防我入川,以滇敌孙渡纵队八个团在威宁、宣威地带堵我入滇,企图包围消灭我军于黔西、大定、毕节地区。而以东面之万、郝、樊等蒋系部队行动较积极。
  (十五)我们除以小部任钳制方面并担任掩护地方工作外,集结主力迎击东面急进之敌,争取在运动战中各个击灭东面敌人,消灭其一部,以开展有利局势。
  (十六)与敌战斗经过:(1)有力地阻止了东南面敌人,但未能迅速占领东北面有利地势(三重堰),又未能坚决打击首先急进之敌;(2)未完成西南移动及东北伸出击敌之计划;(3)对万敌估计之错误;(4)几次迎击敌人,因敌情变化未收大效;(5)最后敌靠近,而我成被动局势。
  第三,黔西、大定、毕节之退出。
  (十七)因未能给敌以致命打击,东面敌占黔西、大定,三路靠拢,逼近毕节城(地形上毕城不保),周围约一百二十团敌人,包围线内之活动范围狭小,而短期内地方工作基础薄弱,给养条件困难,故决自动退出毕城。
  (十八)在黔西、大定、毕节时军委曾指示:“(甲)目前时局将有大变动,日在华北月内将武力夺取华北五省。(乙)你们即应单独行动,暂不宜渡江,即在黔滇川湘鄂广大区域作运动战,争取你们的新根据地。”[83]在保持在长江南岸活动的原则下,我们在东、南、西南三个方向中选定向安顺地区转移,进行运动战,创立暂时根据地,准备在时局大变动时再东向湘黔边转移。
  (十九)我军退出毕节城后,敌企图逼我在毕节、威宁道上(该地带粮极少,居民稀,山大而道路面简单)而歼灭之,当时李敌进水城、羊场,郝、郭敌由毕节、大定急向水城协同李敌堵截我军南进,樊、万敌由毕节向西急逼,滇敌孙纵队集中威宁及附近坚工防堵,川敌西移防我渡长江及北进。
  (二十)因情况变化,南进困难,改向滇东转移,李敌急由水城伸入威宁与孙敌会接防堵,西南进又未成,乃被逼于毕节、威宁道北之彝良、镇雄间狭小困难地区。在天候给养困难情况下,敌以高度积极动作企图在该区域内消灭我军,亦为我军长征中处境困难时期。
  (二十一)我军在迎击樊敌未收大效后,即以急行军拟向东再南移,突破敌之包围,进入安顺地区,但敌迅速东调防我东向,中途遭遇于则章坝、财神塘而未果,乃继以急行军乘虚绕过威宁进至滇东,至是乃最后脱离黔滇川边而开始进入黔滇边广大地区。此时敌我均疲苦,敌比我更甚。
  第三时期
  第一,滇黔边的活动。
  (二十二)我军神速进入滇东时,敌主力樊、万、郝、李等尚在毕节、镇雄、黑章[84]地区,仅孙、郭尾我跟进。宣威战后,我军东移滇黔边界并占盘县,有东渡盘江姿势。此时疲劳之敌主力不甚积极,拟移盘江东岸防堵,似有暂隔江休整,重作进攻部署之形势(敌一部万耀煌及傅仲芳等师移贵阳安顺地带整理)。
  (二十三)我军根据下列条件,拟在滇黔边活动,并创立根据地:
  1.北盘江以西,南盘江以北,牛栏江以东乃一广大地区,群众、地势、粮食条件均有利我军活动。
  2.反动统治力量较薄弱(滇军作战经验少,战斗力不甚强,黔西为犹国材统治区域),距反动统治中心南京、武汉较远,交通不便,增敌进攻困难。
  3.当时周围敌兵力减少,只孙、郭、李、樊、郝纵队约五十余团。川敌在长江北岸;附近黔敌一部如九十九、九十三、二十三师等,退出“追剿”,巩固黔防(对桂),且敌极疲劳,减员大,士气极坏,一时无援兵。宁、粤矛盾下,桂敌不致积极,且兵力亦不大;李、郭自称减员过半,早请调回湖南;仅孙敌较积极。这有利我军各个击破,是我军远征过程中最有利环境。
  我军曾拟集全力首先击溃孙、郭两敌,以开展新的局势,创立根据地。
  第二,北渡金沙江与四方面军会合之决定经过。
  (二十四)宣北战斗以后,军委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指示:“如趁此时过金沙江尚有可能”,“我们建议在你们渡河技术有把握条件下及旧历三月水涨前设法渡金沙江”,“与我们会合大举北进”。“如果你们决定后我们即布置接应你们”。“如你军并不十分疲劳,有把握进行运动战时,则在滇黔边行动亦好。”
  (二十五)因军委无肯定之指示,我们不知是因战略上的要求必须渡江会师北进,或恐主力将来北进后,二、六军团在长江南岸活动过于孤立困难,而要我军及早北渡,或是军委估计我们现在处境很难战胜敌人而要我们北上。三月二十九日在盘县,我们曾请求军委决定我们行动,其电文如下:“在目前敌我力量下(即包括敌之樊郝万郭李孙等纵队),于滇黔川广大地区内,求得运动战中战胜敌人创立根据地的可能,我们认为还是有的。”我们“渡河技术是很幼稚,但如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通过,在春水未涨之前或不致感受大的困难。”“最近国际国内事变新发展情况我们不能甚明了,在整个战略上我军是否应北进,及一四方面军将来大举北进后,我军在长江南活动是否孤立均难明确估计,因此我军究应此时北进与主力会合,或应留在滇黔川边活动之问题,请军委决定,以上望在一二天内电告。”
  (二十六)军委三十日复电:“1、依据国际国内情况民族革命高潮在生长,苏维埃运动有些发展,但不能过分估计,蒋敌虽削弱,亦不能计算他在何时崩溃。2、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亦可先以到达滇西为目的。我们当尽力策应。3、在困难条件下可在滇黔川广大地区活动,但须准备较长期的运动战。4、究应如何请按实况决定,不可受拘束。”因为军委复电虽未肯定决定,但其意是以北渡为妥,故最后决定北渡金沙江与主力会合。
  第三,北渡金沙江之经过。
  (二十七)当时敌主力在盘江东岸,距我有四五日行程以上,孙、郭两敌在我西北成对峙停止状况,我军决经昆明以北渡普渡河,争取在元谋北渡金沙江,经华坪、永北[85]北进。
  (二十八)我军突过孙敌,逼近昆明,孙敌以急速行军赶至昆明、普渡河,会合昆明及迤西[86]驻军,扼阻普渡河,严防我入迤西地带,企图压迫我军于功山地带消灭之。与敌接触后,我再逼昆明,乘虚在富民西渡,因求脱离追敌(孙、郭),防川敌北阻,顺利渡过金沙江,乃以急行军到达金江(最后路线)之江边,虽接应部队未能赶到,亦顺利北渡。
  (二十九)我军北渡后,孙敌达江南岸停止,李敌继到,郭、樊敌赶到永北、华坪,我军乃进至中甸集结休息,与主力会合计划大体告成。
  第四时期
  蒋敌“追剿”最后决心之失败与我军继续北进。
  (三十)当我渡过普渡河进入鹤庆、丽江时,蒋敌尚决心消灭我军于长江天堑以南之狭小地区,并有万一北渡之后消灭我军之部署。迄我军进入中甸后,因藏民区物质、地形上限制,“追剿”部队过于疲困,乃停止而成防我南进之部署。另以川军(刘湘部李家钰)及驻川西蒋军,由大渡河及理化[87]、巴安[88]截断我们与四方面军联系,并向西南金沙江边逼迫。在四方面军配合接应下受阻后,其“追剿”消灭二、六军团计划乃全归失败。
  (三十一)自中甸以后,乃纯藏民区域,气候、生活习惯全异于汉民地区,藏民民性强悍,给养困难。我军在中甸短期休整,即分途经德荣[89]、巴安、白玉及经定乡[90]、稻城、理化、瞻化[91]向甘孜北进。中途只与藏骑接触。
  (三十二)中甸以后行军最缓,部队一般的情绪虽好,但因粮食困难,居民逃避及生活不惯,病亡大增,体力甚疲劳。
  
二、六军团长途远征的经验教训

  第一,这次远征的成功:
  (一)二、六军团突出敌之包围封锁后,蒋敌以最大力量与决心,企图乘我脱离根据地用“穷追猛剿”办法消灭我军。在第一时期追堵敌力计有七十余团,第二时期内前后计一百三十余团,第三时期内六十余团,最后时期尚有五十余团,努力阻我北渡与四方面军会合。在万余里长征中,敌曾几次努力“包剿”(溆浦、新化间,江口、石阡间,黔西、大定、毕节间,彝良、镇雄间,金沙江边等),我军并未受到损失,虽未能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但仍给敌一些小的打击(瓦屋塘、便水、平越、将军山、黄家坝、以则河、则章坝、宣威、六家、小松元等战斗),最后能胜利地与四方面军会合。蒋敌“追剿”消灭我军之企图一般是失败的。
  (二)七月余经万余里之长途远征,大小十余战,一般的尚保存了有生力量。行军作战中,虽有不小的减员,但沿途曾有很大补充。黔西、大定、毕节退出时两军团共比桑植出发时增加三千余员。盘县时尚保存桑植时数目。盘县后的急行军到中甸,比桑植时约减少一千名。进入藏区后得不到补充,比桑植时乃成减少趋势。现在两军团人员计有一万四千,比桑植出发时少三千余。武器虽沿途落伍逃亡中有些损失,然现在尚保持桑植出发时的数目,部分的还有增加,如五师增加一倍。
  (三)这次远征,活动于湘黔滇康广大地区,前后攻占三十余县城,是广泛地传播了党和苏维埃的政策,特别是扩大了抗日反蒋主张的影响,组织和发动一些群众斗争,揭破了国民党卖国殃民的罪恶,再一次证明红军是不可摧毁的力量。
  第二,我们未能完成创造根据地的主要原因与错误:
  (四)我们脱离湘鄂边苏区转入湘黔边创立新根据地的决定,一般是正确的。这一企图失败的原因:
  1.对敌估计上的错误。认为敌不能迅速追进,未估计到敌新“围剿”部署已成,兵力集结,易于转为“追剿”部署。
  2.因此在湘中时我军兵力过于分散,失去消灭敌人时机(如打陈光中及李敌之时机)。
  3.瓦屋塘、便水战斗又未能给敌有力打击,致成被动局势。
  4.发动群众斗争与统一战线策略具体运用得不够,最后政治纪律松懈。
  (五)放弃湘黔边及转入黔西、大定、毕节,在川黔滇边创根据地的决定亦是正确的,未能成功的原因:
  1.进入黔西后,未能乘胜占领有战略意义之地区,又未能以坚决的战斗夺取这些地带。
  2.未能乘敌调动兵力部署未妥之有利时机,坚决各个击破敌人,东北出动计划过迟。
  3.对敌估计上的错误,如对万敌之急进估计不够,以致失去一些战略要地(如大定瓢儿井),各方敌又逼近,我成被动局势。
  (六)几次战斗中某些战术上的错误(未有总结)。
  第三,我们所得的主要经验:
  (七)在不可免的脱离根据地而采取长距离之转移时,为保持有生力量,可采取逐步转进这一策略。
  1.可以减少部队远行军的疲劳,减少落伍和疾病。
  2.可在中途停留时,争取人员物资的补充,可能使部队扩大,保持有生力量,惟须避免进入过穷僻地带。
  3.但力量不宜过于分散,要准备在有利时机消灭敌人。
  4.更便利做群众工作,扩大政治影响。
  这种策略下完成远征计划不一定是削弱有生力量,正确的运用甚至可以壮大部队,造成创造新根据地更有利的条件(我军若非中甸后进入藏民地区关系,可能比桑植时还要壮大)。
  (八)为着顺利地创造新的根据地,必须:
  1.在到达预定根据地地区前,求得运动中取得有利战斗的胜利,求得消灭敌之有生力量,并可采取曲线的行军,声东击西以迷惑欺骗调动敌人,造成有利消灭敌人的良机,握住主动地位,以疲困敌人。
  2.既到预定根据地区后,必须抓住敌进攻部署未妥善的时机,克服暂时的疲劳,集结主力,乘敌调动而各个击破之,巩固战略要地。必要时应伸出基本根据地带以外,远出迎击单个前进之敌,或调动敌人于有利地带求得击灭之机动。要力求连续胜利的战斗,以挫追敌,使之疲困而停止急追,转入缓进或不得不重新部署。这才能保持基本根据地区,并使我们能得到休整与补充,开展根据地之基本群众工作,聚集力量,准备迎击敌人新的进攻。
  (九)我军在远征中,不应避免有利的战斗,并应抓住有利时机求得运动中消灭敌人(但总要以能取得大小胜利为前提,不可避免的战斗自在外)。这不独不致损坏战士情绪,反可增高勇气,同时使敌不敢轻于猛进,我取得休息的可能,但须避免无利的战斗。在夺取要点,通过封锁线与抢渡口时,应不惜疲劳和不可免的减员。若处处避免战斗,见敌即走,反增部队之疲劳,降低战士情绪,增大敌人勇气,实际是一种退却逃跑。
  *这是任弼时的一份手稿,原题为《二、六军团从湘鄂边到康东北长途远征经过报告大纲》,记叙了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到达甘孜和红四方面军会合的过程。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113/5995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