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学习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云南临沧: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科学发展

2011年01月25日 02:06

 

  地处中缅边境地区的云南省临沧市以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民族团结边境和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落脚点,破解“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而学”三大难题,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先进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建设“新家园”,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取得新发展,边疆少数民族群众对生活有了新希望。

  

  最近,记者在临沧市凤庆、沧源等县采访,切身感受到当地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热潮和成效。

  

  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 让荒山变“宝地”

  

  “再过几个月,核桃就挂果了,到时候一棵树就能卖到7000块钱,茶叶收成也不错。荒了多年的山坡地,现在成了我家的‘宝地’!”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村民杨存会望着自家山坡地里的茶树和核桃树高兴地说。

  

  而此前,杨存会可笑不起来。据了解,由于安石村被群山环绕,以前当地村民经常“望山兴叹”——眼前的大山坡陡地贫,种粮不收粮,种树不成材。现在,村党支部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同农业科学发展紧密结合,邀请市里的专家到村现场指导、支招。专家们认为可以利用山坡的海拔梯度布局,种植茶叶、核桃。

  

  杨存会在听取专家指导后,将自家山坡地修整一番,成片种上茶叶,还用学到的间种套种技术,在茶树地里种植了核桃树。作为党员示范户,杨存会还组织妇女们聚在一起,在田间地头手把手给她们传授经验。很快,在党员的帮带之下,家家户户都有了“科技明白人”,荒山变成了整齐的梯田,一排排的茶树、核桃树成了安石村村民的“摇钱树”。

  

  安石村党支部书记龚会咏介绍,通过学习,安石村转变观念,念好“山字经”,将山区、中低产林地这些不利条件转化为茶叶、核桃种植的比较优势。目前,全村利用山坡地共种植6560亩茶叶和9126亩核桃,农民年人均收入已达6200多元。

  

 

  推动了“新家园行动计划” 科学规划“新家园”

  

  记者在凤庆县洛党镇采访时了解到,各个村寨里,“新家园”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着。在统一规划下,一栋栋具有现代气息又保留了民族特色的楼房整齐排开,房前的商业集市、屋后的学校、中心地带的村民活动中心及避险广场等都正按照规划建设。

  

  厚丰村村民杨春渊几个月前刚刚搬入新居,看着新房子,他面带笑容。杨春渊说,他原来住在2公里外山上的木头房里,条件很差,而且每当下雨的时候就担心是否会山体滑坡。

  

  在杨春渊的新家里,三层的小楼既有院落又通上了水、电、电视管线。杨春渊说,村里为了防止人畜疾病互传,统一在山脚下规划了牲畜饲养区。起初许多村民认为很不方便、不理解,是党员给大家讲解了防止疫病在人畜间交叉传染的道理后,大家才同意的。

  

 

  临沧市委书记杨洪波说,为了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临沧市推动了“新家园行动计划”,要求各级党组织集中学习科学规划方法,制定功能区划分规划草案后,由居民表决敲定最终方案。

  

  洛党镇党委书记杨果介绍,按照统一部署,洛党各村委会、党支部都开展了培训活动,让党员了解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和合理制定规划的原理、方法。现在,每个村子的规划都各具特色,因地制宜,既合理利用了空间,功能区也分布得当。

  

  杨果说,通过学习,广大党员了解到要实现农村现代化,最关键的是农民的观念也要现代化的道理。所以,党员干部在学习完规划后,把现代生活方式融入设计方案中,村民在住进现代化的住房后,通过生活方式的引导,用不了多久,观念就会更新。

  

 

  广播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田间地头

  

  沧源与缅甸接壤,同时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长期以来,边民往来频繁密切。

  

  在班洪乡上班坝村、公坎村等村寨,记者注意到,大喇叭里正在播放着当天的新闻,在田地里劳作的村民一边给茶树修枝,一边听着广播。当地村民说,许多村子里都装上了大喇叭,从早上7点左右到晚上,分几个时段广播新闻、党的新政策还有农业种植技术。各族村民在一起劳动的时候,离家回家的路上都能听见广播,还可以一起边听边交流讨论。

  

  班洪乡党委书记陈枝勇介绍,考虑到少数民族群众特有的生活习惯,班洪乡认为可以通过广播的方式,让党的方针政策入耳、入心、入脑。最先开始每天广播新闻节目,让各族党员群众了解国内外大事,后来又加入了农业实用技术讲授等许多新内容,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主动性。现在,广播已经成了村民学习国家政策、获取勤劳致富信息的好渠道。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125/6001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