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学习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学习型组织不能“刮风”、“戴帽”

2011年02月28日 15:58

 

 

《从第五项修炼到学习型政党》,钟国兴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建设学习型文化没有特定的模式

  

  钟国兴:您作为学习型组织重要创始人和这方面的著名专家,怎样看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理念?这对世界性的学习型组织潮流意味着什么?

  

  彼得·圣吉:世界上还有许多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组织机构曾试图尝试学习变革,但大都无法深入。所以,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理念是非常有魄力的。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一个长期的组织文化的转化工作,在中国,大家都习惯于被动地听专家讲课这种教育培训模式,而在这种填鸭式的课堂上很少有真正的收获。真正的学习活动要求既有研究、又有实践。另外,建设学习型文化并没有特定的配方形式或规程条例。有工具和原则,但没有一定之规。所以说,只在课堂上学习、听讲应该怎么做,然后再回去试图“实施”老师说的东西,这种模式是没有实际作用的。建设学习型文化,需要参与、试验、反思和实际协作的经历。所有这些都要求一种高度参与式的学习,要求有勇气把理念运用到有艰难挑战的实际情况中,并通过反复试验、纠错,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成就。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但如果党组织的成员能看清学习型政党的这个战略需求和重大意义,那就完全能够实现这些变革。但这需要承诺行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钟国兴:您对中国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一直非常关注,从您的角度来看,中共中央这样高度强调建设学习型政党,对于中国创建学习型社会及学习型政党会有什么影响?

  

  彼得·圣吉: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推动学习型组织运动,就可能成为世界的典范和实际工具、方法的开创者。各个文化都需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完成这种工作。美国的组织机构修炼学习型行为习惯的方式,与巴西、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的方式一定不同。虽然已经有许多中国公司在实验组织学习的方法和工具,但中国共产党投入这项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就将更加广泛和深远,对中国和世界的组织学习运动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其次,中国共产党把组织学习的工具和法则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比如应对食品、水和能源等最严重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并在这些领域完成急需的基础创新,从而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就会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树立榜样。

  

  最后,中国共产党能够藉此帮助广大人民理解这些挑战的整体状况和重大意义。放弃掠夺型的旧发展模式,选择再生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要求深刻的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还很可能要求中国从历史上的智慧传承中汲取越来越多的力量,并把它运用到今天最深刻的挑战中去。我认为,这是中国开展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学习有两个不足

  

  钟国兴:前些年有一本来自美国的《学习的革命》,这个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人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在信息化时代,人类的学习在发生一场巨大的革命。这种革命在给每一个组织和每一个人带来挑战。在您看来,学习型组织是要改造我们传统的学习吗?如果是,那么传统的学习有什么问题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有什么不同?

  

  彼得·圣吉:传统的学习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认为它应该发现“正确的答案”;二是把它看成主要是个人的学习。两个问题的根源,是从学校里开始产生的一种对真正的学习的误解。在学校里,孩子们学到:自己是要发现正确答案的;孩子们还学到:与其他孩子合作是“欺骗”行为。结果,孩子们继承了一种学习观,即过分个人主义的、过度竞争性的、过于简单化的思考方法,好像复杂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答案。

  

  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要学习如何共同学习,要学习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答案。根据我的经验,大家一般都能从直觉上理解应急措施和深层长期解决方案之间的区别,但往往管理层不给他们机会或帮他们开发严肃应对真正的深层问题的技能,因而大家会感到失望。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就只“干活交差”,用机械生硬的方式工作了,对自己的工作质量也不再真正关心了,也不再有什么自豪感了。于是,大家就假设自己工作结果的质量是管理者决定的问题,大家的行为也变成碎片化和机械式的方式了。

  

  反之,如果大家真正关心自己做的事,并且还有机会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实际处理自己面对的复杂问题,就一定会摆脱低级的、质量很差的应急方法,并找到更好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放弃天真的、孩子气的信条,即:只有一个正确的方法。他们会学会如何一起工作,焕发出真正的学习实践和不断勇于改进的精神风貌。

  

 

  创建学习型组织并没有简单的处方或灵丹妙药

  

  钟国兴:您的书比较成功地传播了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据我了解,中国人知道学习型组织一词的比较多,但是知道《第五项修炼》的人在其中只占一小部分,能够把五项说全的人更是很少,至于真正按照“五项”来“修炼”的组织,更是很少很少。也就是说中国人尽管也大讲特讲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但是更多地是接受了“学习型”这个词,而不是真的按照“五项”去“修炼”了。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彼得·圣吉:我觉得这很不幸,但并不奇怪。《第五项修炼》在中国很流行,许多人在大学里读过这本书,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发生真正的学习实践。学习总是与应用相关。所有学习都是“干中学”。而且,应用也必须在大家生活中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挑战下才能发生,这些挑战会出现在我们的组织、团队、社群或社会中。总的来说,很少有中国人有机会真正“学习如何学习实践”,有机会投入由自己的深层热望驱动的有意义的变革项目中。

  

  大家必须理解,创建学习型组织并没有简单的处方或灵丹妙药;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很艰难的工作,需要精进努力和坚忍不拔的耐心。但同时,也可以取得实际的改善。

  

 

  创造“学习型”不能搞刮风、戴帽

  

  钟国兴:中国的各种各样的“学习型”概念风起云涌,甚至庐山上还打出了一个巨大的牌子“把庐山建设成为世界学习型名山”。您认为这些都符合您所主张的学习型组织的本意吗?

  

  彼得·圣吉:我真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些运动。也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询问当事人。假如他们认为这些是真心的努力,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能创造真正共同学习和工作的氛围,并处理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那么就与学习型社会的精神非常一致。但如果他们认为这些只是口号和公关措施,仅是宣扬个人或组织,那就比无所作为还糟糕:它使大家会对这种“学习型运动”变得越来越冷嘲热讽,对真正严肃对待建设学习型文化的组织机构,这还会使工作变得更难,而不是更容易。

  

  钟国兴:我体会,中国社会由于发展过快等原因,有一种普遍的浮躁之风,对于一些新的理念也是如此。这很像是抢帽子游戏,只要有一顶新帽子——例如“学习型”,就全都抢过来,在第一时间戴在自己头上、肩上,不管什么地方只要能扣上就行,更不管是否适合,是否有适合这顶帽子的东西。然后有了新的帽子,就立即抛掉这顶去换新的。现在“学习型”也是这样,中央一提这方面概念,各种各样“学习型”便都叫起来了,却不去管“学习型”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种问题国外也有吗?

  

  彼得·圣吉:没有见过。大多数国家没有这种倾向,即总要依赖政府的提倡来推广新理念。我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有重要作用,而关于这些重要作用都是什么,我们都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对我来说,这种作用包括成为领先的实践者的样板,还包括检查政策法规,看它们是否在阻碍着各类组织机构的深层学习实践。

  

  在世界范围都有一个倾向,即跟着西方纯粹物质进步的模式走。拥有深层智慧传承的文化,如中国和印度,要寻找与自己的传承实际协调的发展路径,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对中国很重要,也对世界很重要。针对这类问题的学习实践,在地方、区域和全国范围各个层面展开,都至关重要。这些领域是中国应该关注的,它将有利于中国,也将有利于世界。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228/6016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