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系列微专题 时政 党和政府情系民生

专家访谈:坚定不移迈向既定奋斗目标

2011年03月24日 14:44

 

  “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专家们普遍认为,只有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才能更好地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的步伐,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证明了科学发展观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因此要珍惜成果,珍惜稳定的大好局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环境,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汪玉凯说:“只有保持稳定的局面,国家才能发展。”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中国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确定的长远奋斗目标。

 

  而目前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挑战日益增多,未来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在继续抓好经济发展,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时,我们还要花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采取真正有实效的措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孙晓群说。

 

  “目前中国受各种因素制约,尤其是受资源瓶颈的制约,在‘十二五’期间务必要在解决好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迈出一大步,特别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杨崇汇说。

 

  “‘十二五’规划纲要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底气所在。”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认为,当前中国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延长和用好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根本上说,就要靠做好自己的工作。

 

  “只要我们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能够加快发展。”陈进玉说。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则认为:“发展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的发展仍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展望未来,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深层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

 

  在王一鸣看来,这种调整包括四个方面:调整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也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仍难以适应快速而深刻的社会变迁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李培林说。

 

  “民生为重,富民优先。”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看来,这是未来中国发展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我们将不再是为经济增长而增长,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增长;不是为经济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体国民合理分享财富蛋糕的基础上更加富裕,过上真正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郑功成说。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324/6033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