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政治
张国庆:利比亚战争与中美关系
2011年04月13日 08:56
(本稿为速记实录,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情,从3.11日本地震到3.20利比亚战争,大家有很多困惑,尤其是这次利比亚战争,为什么美国很少见地跑到了后面,法国跑到了前面,而且萨科齐又是超级积极的发动这场战争?下面我们就从这个开始分析。
萨科齐为何热衷利比亚战争?
法国在这次利比亚战争中少见地冲在了前面,他们特别热衷于利比亚战争有三个原因。
一是与法国总统萨科齐性格及法国国家特点有关。在过去10年的各大国领导人中,萨科齐是比较少见的一个极其有个性、极其特殊、极其张扬的人,属于那种特别有镜头感、特别爱说话、特别爱表态,也是特别想冲在前面的人。他自己都说过,“但凡有机会站在第一位我肯定不会站在第二位”。这样的性格使得萨科齐在利比亚战争中冲在前面。另外还跟法国这个国家的性格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年萨科齐上台很大原因是因为他应和了很多法国人的变革心态和想恢复法国历史上的光辉和梦想的心态。法国在过去200年里从来没打过一场胜仗,但法国国家很有民族自豪感,无论萨科齐还是背后的法国人,都特别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改变历史的宿命。最近我看到日本的一个作家写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地图卖得最好的地方是法国,在法国任何一个小城市的任何书店都能买到世界地图,还能买到各国的详细地图,他对世界这种感觉确实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这是一个原因。
二是萨科齐被自己“闪了一下腰”。为什么这么说?在这次利比亚风波中,萨科齐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承认利比亚反对派的国家,而且在承认前没跟任何人打过招呼,甚至于连他的外长都不知道,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外交的事情都不跟外长商量,就他自己做了主了。由于他过早地承认反对派,后来反对派又被卡扎菲打得撑不住了,这时他的政治和名声就出现了大风险,而且担心明年大选会受影响,而法国又很想树立好的国家形象,所以被迫出兵帮利比亚反对派撑住门面,甚至反败为胜。就是说他是为了自己而参与战争,为之前的“表态控”付出责任。
三是法国为了就近解决能源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原因,过去10年间发生的几场战争都跟石油有关系,如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这次利比亚战争。这次萨科齐这么着急去打这场战争,也跟日本大地震有关,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核扩散的灾难,全球都在反思核电的问题。法国是这个世界最依赖核电的国家之一,也是超级核电大国,70%多的能源全是靠核电,而他在国内受到的最大的反对声音也是要求反思法国的核电事件,放缓核电进程。如果萨科齐顺应民意,就要暂缓法国核电的发展,那么法国能源问题就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尽快寻找一个新的替代能源,最可信的、最可靠的就是就近的利比亚能源供给。法国过了地中海就是利比亚,非常接近,而且利比亚是世界第12大产油国,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八,非洲第一,而且利比亚石油的质量好、成本不高。这对法国来说是大便宜,结合前面的第二点就是“一石二鸟”了,一方面帮着反对派上台,把前面的误判给遮掩过去,同时如果反对派上台了,至少会投桃报李回报法国,那么法国的能源就可以就近解决,这是萨科齐的一个如意算盘。
同时还有一件事刺激萨科齐尽快对利比亚采取行动,就是卡扎菲政府曾有一个说法,他说“一旦利比亚形势稳定,会尽快要求中国和俄罗斯重返利比亚,开发利比亚油田。”如果中俄两个大国进去,利比亚的能源就没法国什么事了。所以这种情况下,萨科齐是非常非常着急的,我研究国际问题这么多年,就没见着哪一个领导人为了一个跟自己没关系的国家这么着急过,他甚至不惜得罪外交部长、德国等一系列盟友,而且这次打仗跟美国都没商量,他擅自打出了第一枪后美国才知道,这个让美国很没面子。
利比亚战争美国为何甘愿跟在法国后面?
在过去10年甚至更多的年代里,世界上主要战争全是美国发动的,几乎都是美国带头打。那么这一次利比亚战争不仅不是美国带头,而且是“被战争”,就是萨科齐打完了,美国不参加也得参加了,反正他们是一个战线的。奥巴马在这次战争中面临三个尴尬境地。
第一个尴尬,联合国表决通过1973号文件时,四个金砖四国加上德国共五个国家弃权。研究概率的就知道,这种几率不多见的,联合国安理会共15个国家,5个常任,剩下10个国家轮换,四个金砖四国同时在安理会上碰到的机会就少,而这次碰上了竟然在表决的时候同时弃权,还有一个大国德国也碰上了,等于说一个西方大国加上金砖四国一起反对这场战争,所以很尴尬。
第二个尴尬就是总统在外国宣布战争。奥巴马宣布这场战争的时候是在巴西,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因为一般宣布战争都是在白宫,跑到别的国家宣布战争有点莫名其妙,但凡奥巴马有点思想准备,也不会选择这个时候去巴西,他如果知道法国要打,至少会在华盛顿宣布完了再去。而且打仗不是小事,不仅是一个宣布战争的问题,要做一系列准备,有一系列问题要探讨,要安排。结果他只能用卫星手段去研究这些事情了,既不安全又不可靠,所以这是很尴尬。
第三个尴尬就是奥巴马愧对诺贝尔和平奖。奥巴马几年前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早晚是个笑话,最终证明真是个笑话,奥巴马左躲右躲,还是没能躲过一场战争。
这次利比亚战争中,美国头一次甘于跟在从来没打赢战争的法国后面,去打这么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主要是出于他自己的战略选择,有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的前车之鉴。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八周年的时间,伊战拖累了美国,也使美国到现在在外交和军事领域都没有恢复正常。阿富汗战争至少要2014年才能结束,美国现在还在增兵。由于这两场战争,美国还真就没心情或没精力去打这场战争,所以他这次是万万不能挑头的。还有一个不能挑头的原因,就是为什么奥巴马宣布这场战争时,用了一半的时间跟记者、观众们包括跟美国人民解释说,“这次我向全国人民保证,我们不会参与地面战争,不会进地面部队。”我们知道,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就是因为进了大量的地面部队出不来了,之前的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也是这种情况。
第二个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牵绊。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来,没有恢复元气,失业率非常高。最郁闷的是,美国扔进了几万亿美元的救市资金,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产业被拉动。美国民众和共和党议员经常指责奥巴马用了大量的资金去拯救惹祸的华尔街,第一个就是救那些把全世界拖进金融危机的资本家。而当这些银行恢复元气之后,他们不是感谢奥巴马政府,而是大骂奥巴马政府,让政府的钱赶紧撤出去,所以奥巴马很伤心,终于看到了资本家的本性。那么我们就知道,由于经济牵绊着美国,使他没有办法过多参与到这么一个不确定的战争中。
第三个原因是跟美国的实用主义本性有关。美国是全世界最具实用主义风格的一个国家。穆巴拉克、卡扎菲都是美国的盟友,或者是跟美国关系极好的人,但是当他觉得大势已去或不需要你的时候,他就可以放弃你。美国在历史上曾多次放弃盟友,背后就是美国实用主义的做法。法国曾经有个思想家说了一句关于美国的一针见血的话,他说美国就是一个大公司,美国民众是股东,利益集团和资本家是董事会,总统是总经理。但凡对这个国家有利益、能赚钱、能盈利的项目,从董事会到股东都会全力支持,而且分歧很少,但凡出现风险、问题、危机的话,董事会、股东一定会闹起来,但凡赔了本,股东一定会把总经理给推下去。所以,我们看美国近几十年来提前下台或不能连任的总统,都是帮美国解决不了问题或者把事情搞砸的。如把经济搞砸的老布什,经济搞不好、伊朗事件也搞不好的卡特,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侵犯了美国人的底线,因为越南战争搞砸了而不敢连任的约翰逊。所有把美国搞得繁荣富强的人一般都能连任。如,肯尼迪、里根、克林顿。克林顿发生一系列丑闻,就因为其在任内美国经济连续八年繁荣,美国人得到实惠了,就暂时放下道德评价。这就是美国人的一种特性,不仅是政治家还是美国民众都是特别实用主义。
美国为什么对利比亚问题不深入呢?很简单,美国不靠利比亚,美国能源的来源地非常丰富,已经足够用了。美国的战略能源储备比一般国家都多,而且美国其实是能源很发达的一个国家,煤、油、天然气什么都有,但这些年就是不让本土公司开采自己的油田,他是先把大家的给开采了,最好是便宜的时候采了,等把全世界的能源都用没了,再慢慢开采美国自己的。这就是美国人聪明的地方,说难听点就是自私,中性的词就是实用主义。
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美国人对待盟友、对待利比亚战争、对待油田开发,都是实用主义,而对中美关系,实用主义体现得更明显,我们沿着中美关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早期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是中美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而且全力推进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美国的战略需求,在70年代的时候,美国被苏联逼得比较被动,中苏关系微妙,美国就想跟中国搞好关系,利用“三角原理”达到制衡苏联的目的,这是早期的中美关系的一个状态。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中美关系友好。原因很简单,是因为美国人特别是资本家发现了中国是一个特别有待开发的市场,资源丰富,整个国家欣欣向荣,在准备大发展的状态下机会特别多,所以美国和日本全力以赴地进来。那个时候也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超好的一段时间,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1989年之后,中美关系开始不好了,原因很多。
第四阶段,到了2001年“9·11”后,中美关系又变好了,这又是一个实用主义的体现。在“9·11”之前,美国把主要的、潜在的敌人定在了中国、俄罗斯两个国家,当时布什对普京非常不客气,在国际场合,普京跟他说话他都不理。可以见得当时他对俄罗斯对中国其实是怀有很大的成见甚至敌意的。但是“9·11”改变了一切,在此前美国一直是把炮口对着中国和俄罗斯,觉得他们是危害美国安全的,9·11后突然发现炮口瞄错地方了,真正威胁他的是恐怖分子。美国一下子被震撼了,同时也开始改变外交布局。中国和俄罗斯毕竟是大国,有大视野和大国风度。虽说当时中美关系和美俄关系很紧张,但是江泽民主席、俄罗斯的普京总统在第一时间致电布什,感动了布什。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布什突然发现,中国、俄罗斯不仅不是敌人,而且某种意义上还是朋友,是可以依赖的力量。而且9·11之后美国陷入一系列僵局,也使他不得不跟中国走近,解决国际问题是需要中国来支持的。
2001年对中国来说,还有几件大事,成功申办奥运会、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中国“入世”最难的是美国那关,美国跟中国谈了无数轮谈不下去,但是9·11事件出现之后,为了反恐阵营,为了让中国帮助他,可以说在一夜之间就把中国入世的事情给定了,这也体现了美国实用主义的一个特点。
国家要讲国运,如果说上个世纪特别上个世纪初,中国国运非常背的话,那么从这个世纪初中国国运开始转好。自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之后,很快掌握了国际游戏规则和国际话语权,使得中国经济在这10年发展特别快,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美国的实用主义就意识到得罪不起你了,你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仅仅是个大国的国家了,你在经济、军事、国际政治领域中越来越强了,已经是“准的世界强国”了。这时候美国从他的安全考虑,从他解决国际问题上考虑,乃至于从拉动美国经济的角度考虑,他都一定要和你搞好关系。所以说,2001年是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到了布什时期的后期,中美关系就基本稳定了。稳定的标志就是美国提出一个著名的基本理念“利益攸关者”,什么叫利益攸关者?简单说就两句话,第一中国是不能得罪的,中国这个市场是不能失去的;第二希望能赶上中国蓬勃发展的发展机遇。之后,布什政府、美国商界几乎对这个理念达成共识,所以那两年是中美关系特别好的时候。
第五阶段是2010年开始,摩擦不断的中美关系。布什退任的时候,留下了这么好的中美关系局面,怎么到了2010年中美关系又这么乱?还是美国实用主义的表现。
奥巴马2009年上台之后,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美国的高官到中国访问少见地变成了一个微笑之旅、和谐之旅、亲情之旅。这在30多年中美关系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中美关系再好的时候,他也没有这么低调,所以当时有人开玩笑说低调得可疑了。后来看来他不是真的低调了,是实用主义让他们不得不低头了,为什么呢?我们知道,2008年末金融风暴是第一波,美国大笔地把钱砸进去了,奥巴马为此不惜得罪共和党,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推出上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这么多钱进去之后就没有效果,2009年初又是二次探底,这时候美国慌了,奥巴马着急了。在这么虚弱的时候,他能得罪中国吗?他也没精力得罪了。这就是中国最难忘的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期的“蜜月”,同时也是美国民众跟奥巴马的“蜜月”,因为美国民众选他上台之后,觉得奥巴马会给美国带来繁荣、带来经济复苏。
这段“蜜月期”,奥巴马犯了一件错误,就是搞医改,这次医改是“一举两失”。第一“失”是把一半美国人得罪了,也把共和党彻底得罪了。共和党被奥巴马玩了两次,第一次是经济刺激计划,共和党没有一个人赞成,奥巴马靠民主党在国会的多数票强行过关。第二次就是医改,也是完全靠了多数票,所以彻底把共和党得罪了,也使美国一半民众不欢迎他。第二个“失”是机会成本,错失经济复苏时期,这是更大的损失。搞医改要花上万亿甚至更多的钱,而且还要很多州政府补贴很多钱。虽说医改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出发点是帮助很多没有医疗保险的人,但是它毕竟不是一个赚钱的事,而美国当时最缺的是经济刺激,美国人要经济复苏、要就业率。奥巴马在将近一年的时间把大量的精力、政治资本、经济资本都放到医改上了,却把最该干的提振经济给忘了。假如昔日可以重来,我想奥巴马可能会换一换思路,在那半年到一年的“政治蜜月期”,那么多民众支持他的时候,全力以赴搞经济刺激,美国的经济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至少美国的民生状态会好很多,就业率会好很多,这就是一个代价,机会成本。
紧接着奥巴马又犯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跟中美关系有关。2009年7月份,以奥巴马为首的一系列人开始说美国经济要复苏了,我注意到这个问题时就提出中美关系应该要出事了。结果9月11日出现轮胎特保案,从11月份开始一直到2010年一年,发生无数中美贸易摩擦,原因也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就是他觉得不那么需要中国了,他需要他的利益集团支持他搞医改。为了医改能通关,需要一些行业协会和利益集团的支持,就冲撞一下中美关系,导致中美关系从那时候开始往下走,一直到去年的一年,从年初对台军售、达赖、谷歌等一系列中美经贸摩擦达到巅峰状态,再加上黄海军演、南海讲话等,总之这一年中美关系就没好,直到今年1月份胡主席访美,才开始企稳。
中美关系存在三方面核心冲突
为什么中美关系这么多摩擦?两国之间有很多矛盾,如政治的冲突、台海问题、历史上的积怨等等,但主要原因是因为中美之间有三方面的核心冲突流,将来中美关系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循着这三条去思考。
第一个核心冲突是中美关系存在本质上的结构性矛盾。
领导人的灵机一动或者突发事件都是中美关系冲突的导火线,但是根本原因是中美关系存在着本质上的结构性矛盾,一山不容二虎。
美国是一个宗教国家,他们相信上天派他们来拯救世界的,而且这些年来,美国形成一种优势意识。在布什的国家理念里,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最核心的思想就是“保持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就是排他,不让别人赶上来。换句话说,但凡有希望赶上美国的,都是他重点打击对象。也就是说,无论中国、俄罗斯怎么对美国表现友好,服服帖帖,甚至接受他的意识形态、接受他一切文化,他还是要打击你。
比如日本,日美关系应该是很好的,特别是小泉任首相的时候,小泉自己都说“我是布什大哥的跟班”。但是对待忠心耿耿的日本,美国也干过两件让日本耿耿于怀的事。第一件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日本是最后一个知道的。日本是对美国最忠诚的一个国家,当时中日关系非常险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突然跟日本竞争最激烈、矛盾最大的国家握手言和了,很让日本人尴尬,这是让日本人特别耿耿于怀的事,说明日本人不懂美国的实用主义,美国就这么务实,为了它自己我管你盟友不盟友。第二件事就是80年代的“广场协议”逼日元升值。美国日本历史形态各方面都一样,还是盟国,但是美国接受不了日本在经济上对他挑战,保持绝对优势地位也包括经济地位。日本的公司把美国的基本都包圆了,美国自己人就业、国民收入等一系列问题就出来了,所以要把日本压住,让日元升值就是最好的办法。美日互不信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双方都对对方下过狠手,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两颗原子弹把日本两个城市毁了,世界上那么多国家关系中没有这么狠的,所以看出他们本质上的不信任。不信任表现在哪里呢?前几年日本“入常”问题上就特别明显,美国表面支持日本入常,背地里说现在时机不成熟,本质上不太信任他的。也就是担心日本经济都这样了,有一天军事、政治再起来,那美国可就不好办了。而且美国人是了解日本文化的,日本一旦特别强悍,他是很狂的,他到国外开工厂、用人,让你下跪就下跪,让打嘴巴就打嘴巴,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国家。美国人了解日本,害怕日本最终挑战他的地位,所以当年搞了一场货币战争,把日本人给搞下去了,结果20多年日本经济还没恢复过来。这次地震又出来了,日本彻底恢复不过来了。
这反应出美国的外交谋略,他不会让中国或者俄罗斯太过强悍,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压制。去年他们从黄海到南海搞军事演习、要重返亚洲都跟这个有关联。一方面他舍不得这块利益,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这些事情把中国牵绊住。对台军售也暗含这个意思,赚钱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希望中国没完没了地处理自己的事情,放缓进步的节奏。还有人民币汇率升值,美国一半以上经济学家都不相信人民币升值对美国经济好,他们承认人民币汇率即便升值也不会真正把美国经济带起来,人民币升值的唯一一个后果就是让中国发展不下去。因为升值必然带来泡沫,比如北京现在房价是两万块一平米,如果再升值20%、30%,就可以卖到四、五万一平米,当北京楼盘均价达到七、八万时,一旦崩溃国家就要出大事,那么他的目的很自然就达到了。换句话说,这件事不一定真的能帮美国解决多少经济问题,但是他可以解决掉一个经济对手,这是美国的真正想法。当然作为副产品,他搞这些事情也有利于国内竞选,因为他可以跟选民说,不是我们政治家无能,是中国把你们的劳动机会抢走了,让你们过上苦日子,你们找中国算帐去。美国中期选举阶段就有几十个议员都是用中国做广告,可见其政治目的是存在了。
第二个核心冲突是中美之间的利益冲突。美国老说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我觉得这句话本身没错,因为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能够互相交织到这种程度,一是在经济上两个国家是GDP第一和第二,二是在国际影响力上两国也是名列前茅,所有的世界大事都要这两个国家来参与,彼此对对方又有很多安全上和各方面的一些忌讳及需求,包括美国现在经济复苏也离不开中国。美国2010年这一年针对中国做的一系列事情都非常愚蠢,让很多美国人都后悔,折腾了一年之后没有效果,同时又失去了一个特别大的中美经济合作的机会。真正能帮助美国复苏经济的一个国家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很友好,同时机会又特别多。如果奥巴马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力以赴跟中国发展关系,在新能源等领域跟中国积极合作的话,中国会发生变化,而美国很可能会从金融危机中振兴起来。
哪些领域是中美之间将来最好的合作领域,或者是中国做大的一些机会,甚至我们大学生就业都可以考虑。第一个是新能源产业。因为能源的稀缺性以及中国解决环保的压力。第二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因为食品安全、全球的医疗问题、传染病问题是一个大事,同时保健品将来中国也是很大的市场。第三个是航天军用。这个行业有巨大的上升空间。这几个领域是中国将来重要产业,同时这几个主要领域也是中美之间非常好的合作机会,空间相当大。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就在这个利益关联性,处好了双方得利,处不好双方都会很纠结。
与利益相关的还有竞争,中美之间在很多领域包括经济领域有竞争,这种竞争给中美关系带来摩擦。比如说我们的汽车、钢铁等很多行业发展起来,而美国这些行业就在往下走,必然就会产生矛盾。美国越是落后的产业,对中国越不友好。微软从来就不会叫嚣反华的一些事情,因为他做的是最顶尖的产业,但是钢铁、纺织这些行业跟中国摩擦最大,叫嚣也最多。也就是说,一些落后产业同时又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能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容易产生摩擦。所以说,在这个方面中美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接触面太大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中美关系好了。为什么说好了呢?用人际关系来说,当人和人之间,如果话题更多是谈经济上的事,这就说明你们的关系亲了,如果老谈政治话题关系就远了,就是政治立场不一样了。中美很多年前主要是在意识形态、国家的政治战略各方面有很大分歧,那时候中美关系是真不好,这些年虽然闹得比较厉害,但是主要是在经贸摩擦上,也说明中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现在已经变成一个互相依赖而不是互相决斗的状态。
第三个核心冲突是中美之间在意识形态认识上的差异。我最近写了一本《话语权》,网上有连载,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这本书出版的时候,适逢胡主席访美,国家形象片诞生了。为什么要有国家形象片?就是因为中美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差异,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很多认知是片面的。美国人根本不关心国际形势,我前段时间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那个记者跟我说:“张先生,我们特别想做大国际新闻,但是国内没需求,美国人根本不关心国际上发生什么事,你就告诉他最近发生的几个最大的事就行了。”最大的事还得是跟他投资有关系的油价、美元,或者伊拉克战争中他们自己人死了,他才关心。他们只关心身边的小事,极其关心个人的自身利益,不关心国际形势,导致的结果就是两点。一个后果是像伊拉克战争要很久之后才会传到美国,美国人才发现这个事我们受损失了,经济上受影响了,这才开始起哄,布什说伊拉克邪恶,那就是邪恶就揍,反正跟他没关系。还有一个直接后果是美国人对世界非常不了解。我们到美国,他会跟你说让你觉得很奇怪的事情,比如问中国人现在还梳辫子吗?中国人现在一个人娶几个老婆啊?他这个印象基本上是80年代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中美关系最好的时候,美国人对中国特别向往,想看看中国是怎么回事,张艺谋的片子作为中国的主流片子全部输到美国,美国一提中国就是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这几部片子,对中国留下的印象基本是来自电影,到现在也没怎么改变,这就很可悲了。
树立国家良好形象人人有责
有时候美国一些政客说中国如何如何,明显是睁眼说胡话,但就因为美国的政客口才极其好,加上美国人不了解真实情况,所以参议院说什么民众都信。这种原因使得中美关系经常出问题,美国很多对华非常不友好的议员、政客、学者从来没来过中国,对中国什么事都不懂,又不认识中文,根本不了解中国还整天研究中国,所以导致中国经常被妖魔化。这就是我们从去年到现在这段时间,一些重要会议、重要领导人经常说话语权的问题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搞一个国际形象片?其实真是需要,我们是要向世界传导,更要向美国传导,因为世界大国里,还就是美国最不了解中国。
我们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为要想让美国从城市到乡村,从大爷到大妈都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打造中国形象,希望有更多的制片人拍一些让美国人看了之后对中国有点好感的片子,学者、媒体,包括现代大学生都有责任。为什么大学生也有打造中国形象的责任呢?第一将来用不了多久,现代大学生们有一大部分会成为各界的精英和领袖人物,将来怎么打造中国形象的话语权都在你们手里。第二个即便说将来甘于做普通人,那你还会出国、还会遇到外国人,你还有很多事情让外国人知道。这样,你们就是流动的国家形象标准,也就是说,我们说人人都是外交官,每个人都代表中国形象,对中美关系都会有贡献。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给大家讲这些主要是有三个目的。一是给大家梳理一下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发生的具体事情。二是为大家提供一个观察问题的思路,我们与其被媒体、被信息牵着鼻子走,不如自己去做一个专家。即便你没时间做专家,也可以去寻找专家级的思考方式和理念,从而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三是希望在坐的每位同学,既能扮好流动国家形象片角色,更是未来中国走强并保持强势的中流砥柱。希望当代大学生都能在中国未来一波经济刺激中、未来的大发展中能获得个人的人生机遇。同时我们国家也迎来难得一见的改变历史宿命、改变上个世纪郁闷百年的命运,成为一个真正受人尊重、有巨大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事业强国!
(报告人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据宣讲家网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413/6043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