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深刻领会两会精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04月14日 08:48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一大核心议题就是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通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导下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实际上,这个纲要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建设的行动纲领,对它的出台背景、主要精神,特别是中间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能不能深刻领会,关乎到我们能不能自觉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在此,重点围绕“领会精神,转变方式”来跟大家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些主要精神。

“十二五”规划纲要制订的时代背景

“十二五”规划纲要牵动着、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经过过去十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把中国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时候,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正确理解当前的基本国情,也就是说如果对国情把握的准确,那么依存这个国情制订的规划就科学,如果对国情把握的不准确,特别是在一种盲目的、夸大了的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上制定规划,就很可能陷入盲动。

“十二五”规划纲要之所以很有意义,正是因为它对现实国情的认识是很清楚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温总理在两会报告中讲的很清楚,经过了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不要小看“历史性根本变化”这几个字,实际上,它反映了中国经济彻底告别了捉襟见肘、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时代,而向供求平衡、供大于求的过剩经济转变。概括起来说,新阶段的国情有“三大新”:

第一,新基础——“十一五”成就奠定了新的发展起点。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6年3月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实际执行下来,2006—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11.2%,并于2009年提前实现了翻番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有220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煤、钢铁、布、水泥、汽车、计算机、电视机。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快速调整,老百姓购买力持续提升,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一下让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潜力大大的释放。比如,93年我一个同学买了一部大哥大,请大家吃饭的时候就掏出来显摆,当时手机少,这是个稀罕东西,可到了现在,十年前疯狂显摆的东西如今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

如果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给中国人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我们用越来越少的耕地,养了越来越多的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虽然已经逼近18亿亩最低的红线,但是粮食生产连续四年突破1万亿斤,粮食储备占消费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

二是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最近联合国人类开发署公布了近40年来全球人类进步最快的国家,中国排在世界几十个国家之首,是发展中国家人类社会指标进步最快的。评选标准中有几个硬指标,一个是中国人的期望寿命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这次总理提出五年我们还要长一岁,就是到“十二五”末期,国人寿命要达到74岁。要知道73岁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了,外国人就很不理解人均GDP排在很多非洲国家之后,但是非洲国家平均寿命大概是50岁,我们反而比他们多了20岁。寿命延长是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一个是80后一代人的平均身高比78年出生的一代高了6厘米。我记得1990年亚运会的时候,游泳冠军全是日本人,这次广州亚运会排在第一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人,因为我们的新一代比日本人长得高。2000年岚清副总理来党校讲课,他很憔悴,他解释说最近正忙着制定“一天一杯奶”的计划,过去我们嘲笑日本人矮,可日本人的身高却逐渐超过了我们。经过两个五年计划,我们让中国人喝上了牛奶,80后的身高重新超过了日本。

现在,美国人对中国的崛起非常不感冒,他说中国人太傲慢了,这不是傲慢,是自信。我们到国外去买东西可以大声嚷嚷了,外国人老说我们大声嚷嚷不文明,实际上这不完全是不文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的是自信,要是穷得叮当响,我们也就不敢大声嚷嚷了。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1978年的时候,按照我们的贫困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大概是2.5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贫困人口在最低贫困线不断调高的情况下降到了四千万,过去我们的最低贫困线是640多,如今是1169,涨了将近两倍。如果按照640的贫困标准来测算,大概也就是剩下800万到1400万贫困人口。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变化,过去曾经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很多现代物质生活的基本标志,现在在中国得到了普及,比如说汽车,北京市的汽车普及率超过30%,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2年我随同一位校长去法国访问,发现法国大街上停车难,我就在想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停车难呢,可十年不到的光景,就出现了行车难,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四是节能减排成绩突出。过去五年,我们第一次对经济发展提出了约束性指标,应该说在领导的强有力领导下,在上下的齐心配合下,基本上完成了“十一五”初确定的目标,使得整个生态环保的水平跟我们的经济发展的强度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非化石资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五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45%、14.29%。

五是国际地位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表现在国际社会上,最大的特征就是国际地位空前提升。地位提升除了由于综合国力的提升带来了许多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之外,在国际的话语权方面,中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已经仅次于美国、日本,排在第三位,份额从3.72%升至6.39%。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当中,世界各国也不得不关注中国的态度。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到美国去参加G20峰会,当时奥巴马刚就任总统,金融危机弄得他焦头烂额,就想着怎么才能让中国人帮自己一把,起码不要落井下石,为了给胡锦涛总书记留下好印象,美国外交部礼宾司就建议在排桌签的时候,把中国客人安排在东道主的边上,可问题是如何向其他国家解释桌签的排序规则,大家都是国家元首,因此不能按级别排,如果按照国家英文首字母,中国是C开头,又排不到奥巴马的边上。于是,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发现胡锦涛是与会领导中任职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因此,奥巴马顺利地将中国领导人安排在了自己的右手边,既达到了自己的外交目的,又不失其他国家领导人的面子,可见美国人真是动了脑筋了。

第二,新世情——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总体对我有利,但更趋复杂,挑战更加严峻。总理在两会的报告里面明确地提出,由于中国的崛起,世界正发生一种力量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上处于一个上升的态势,传统的发达国家处于一个下降的态势。过去我们讲此消彼涨,现在我们就跑到了涨的这头,传统的西方大国处在跌的那头。具体表现为:

一、世界多极化。金融危机让美国至今都尚未恢复元气,失业率还在8.9%左右徘徊,没有根本的改善。美国人过去拼命的消费,现在也向中国人学着存钱。欧洲方面出现了“猪群国家”,它是指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5个欧洲国家,葡萄牙(Portugal)、爱尔兰(Ireland)、意大利(Italy)、希腊(Greece)与西班牙(Spain),意大利是后来加入的国家,这些国家名称首位字母组合恰是英文“PIGS(猪群)”。“猪群国家”曾被寄望成为欧元区的经济新秀,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些国家成了欧洲经济复苏的绊脚石。欧盟的加入门槛变低,一些穷国都想要进入富国俱乐部,就“买了身好行头,轧上领带”混了进去,行头哪里来的?借来的。谁借给他们的?都是摩根斯坦利、高盛给做的假账。现在“猪群国家”债务风险仍然拖累着德国和法国。欧盟能不能真的铁板一块?我看很难,欧盟现在处于内外交困时期,改革几乎陷入停滞。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四国”的力量在成长,国际政治越来越不是一部分国家说了算了。

二、经济全球化。各国为了利益斗争的同时,经济联系也在变得更为密切,尽管各个国家都在保护自己的本国市场,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全球化里面的分工越来越密切。一个国家靠自身资源来发展自己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相互之间的依赖在加深。

三、发达国家提出“再平衡”和“再工业化”战略与发展中国家崛起挑战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面对强势的中国制造,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美国提出了“再平衡”和“再工业化”战略。所谓“再平衡”,就是过去它靠进口活着,现在不靠进口靠出口,要减少进口增加出口,那么,这正好跟中国的发展战略是相矛盾的。

四、国际气候变化规则谈判约束日趋强化,气侯问题越来越国际化。有人说此次日本大地震跟气候变化有关,实际上跟气候变化没关系,但是很多人打这个牌,目的就是遏制像我们这样过度排放、发展方式粗放的新兴国家。

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1979—2009年,国外共对我启动1250多起贸易救济调查。我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贸易调查最多的国家。印度、俄罗斯、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限制我产品出口。奥巴马去年到韩国参加G20峰会的时候,几乎去了中国周边所有大国,唯独没有到中国来,为什么?就是要把这些害怕中国崛起的邻国串联起来与中国为敌。美国不可能让中国舒舒服服地崛起,日本不可能看着中国舒舒服服在它身边长大,越南、印尼也不可能坐视中国越来越强,再加上雄心勃勃的印度,所以,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国际发展环境之下。2003年博鳌论坛,马赫迪尔说1978年之后中国有一段快速、平稳的发展时间,那是因为中国当时还很“小”。世界就像一家瓷器店,美国是大掌柜,日本是二掌柜,德国是三掌柜,中国搞改革开放,尽管也闹出了不同凡响,但是没人在乎你,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昔日的老鼠变成了大象,嘴巴上讲和谐世界,与邻为伴,与邻为善,但是没人相信,所以,他预言中国将进入一个发展的麻烦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不仅要发展,还得考虑自身的发展对别人带来的威胁和影响。

 

第三,新国情——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有条件上新台阶,但存在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经过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我们发展的基础空前雄厚。有人就怀疑中国在高速增长三十年后,还能不能继续保持这么高的发展速度,温总理回应了这种怀疑,他指出中国依然能够高速成长,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现在仍然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的中期,而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渡过了这些阶段。未来五年我们还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么大的建设项目。这些问题体现在:

一、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跟不上人们需求;政治体制满足不了人们追求民主的诉求;社会治理方式不能适应人们追去自由个性的愿望;利益集团与民众争利不符合人们对改革发展的期待;“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

第一,经济结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的对立化。尽管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农业投入,但是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差距扩大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尽管我们2010年有所缩小,但仍然在3.23:1,加上城里人享受的社会保障、教育等公共产品,实际城乡收入差异在5:1到6:1之间。

第二,需求结构矛盾,消费贡献率下降。中国经济在这三十多年里发展很快,但基本上是靠投资驱动。一个国民的收入,一半是积累,一半是消费,由于积累投资过大,对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因此,消费不足导致中国发展持续动力不足的矛盾和需求不足导致产能过剩的矛盾成为我们当前在经济领域的突出矛盾。我国拥有年产钢铁七亿吨的生产能力,而全球的需求量只有五亿吨,两亿吨的过剩生产力在中国,前段时间,湛江还要搞一个年产两千万吨的全球最大的单体钢铁企业。为什么地方如此热衷于投资?因为投资最见政绩,地方领导都愿意搞项目,没人愿意搞那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

内需提振不起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分配,因为消费从经济学来讲是收入的函数,也就是说消费能力如何取决于收入,收入决定消费能力。我们的分配结构不合理,大量的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劳动所得偏少,这就出现了分配越向企业倾斜,投资回报越高,投资热情也就越发高涨,进而又提升了产能,而这些新开发出来的产能又必须要有人去消费,这样经济才能保持健康。但是,由于我们的消费不足,中国经济内部就会产生梗阻,我们称之为消费梗阻,它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发展一大阻碍。从1999年到2007年的八年时间里,劳动所得由52%降到39.1%,企业所得由原来不到20%,变为现在接近30%,并且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在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地方债务却变得日益严重,各个城市都有一个所谓的城市投资公司,通过它来发债,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有些地方的建设是有成效的,绝大多数地方的建设是没成效的,带来的是一届政府的辉煌政绩,留下的却是几届政府填不满的窟窿。

第三,分配结构失衡,两个比重下降。总书记把中国产业结构失衡概括为三句话,叫第一产业不稳,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第一产业不稳,就是中国人靠天吃饭,农业脆弱的问题依然严重。当前我国的农业从农业发展上看,它所依存的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土地,正在不断减少。一方面,土地有限,另一方面,农业又是一个弱势产业,如果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解决农业生产设施的问题,中国人的吃饭困难、粮荒始终是中国挥之不去的阴霾。

第二产业不强,一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技术进口的依赖程度超过50%,大量的专利技术和设备是进口的。虽然有许多知名的品牌在中国设厂生产,但核心技术都是人家的,利润中的大头都被他们给挣走了。二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低。目前,我们国内生产的附加值大概在26%左右,要比发达国家低22%左右。以一个芭比娃娃为例,在美国卖20美金,但从中国生产出来以后,装箱运到美国,其到岸价格仅为两美金,其中还有一美金的运费和管理费,剩下的一美金中65美分是原料的成本,留给中国的只有35美分。在整个价值链中,我们费了那么多心思,污染了自己的环境,用了自己的原料,才只获得了1.75%的收益。当下最时髦的ipad,在中国售价大概是300美金,其中苹果公司没费“一枪一弹”拿走80美金,中国企业辛辛苦苦,就为了中国制造,只挣了4美金,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品牌,给他人作嫁衣裳。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在2010年,我国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43%,只比2009年涨了0.4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处于我们这样的工业化水平时,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在50%以上。中央为什么这么强调服务业?就是因为服务业跟制造业相比,它的盈利空间是最大的。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1979年买一台12寸的黑白彩电,大概需要1700元,如今我们用贬值的1700元可以买到一台32英寸的超薄的液晶电视,产品改善了许多,但是价格却贬损了,反过来,在1979年的时候,我们花30块钱就可以雇到一位好保姆,但是如今花三千块钱都可能雇不到,两相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服务业的利润有多大。而服务业之中,又以文化产业的收益率最高。一部《让子弹飞》挣了好几个亿,这需要生产多少双尼龙袜才能达到呢!所以说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第四,区域经济结构失衡,中西部发展滞后的矛盾突出。中国的区域不平衡表现为矩阵式的区域差。不仅东中西部差距巨大,而且在发达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汪洋同志就曾认为全中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对的,但是富起来的地区怎么去救助贫困地区,这是我们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五,对外贸易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低下的矛盾突出。贸易结构失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出口的结构不合理,每年出口的量很大,但由于附加值低,所以相对利益较少,比如卖到国外的鞋子,只相当于意大利鞋子的13%,汽车只相当于德国汽车的26%,计算机只相当于日本的19%,这都是由于缺乏品牌,我们生产的鞋子并不比意大利差,一件衬衫印上意大利制造就要数千元,国内的衬衣卖到两三百块,老百姓都觉得贵,一只爱马仕的皮包就要六万人民币,顶得上两辆奥拓车的价格,同质不同价。另一方面,进口结构失衡,过度依赖国际进口。我们的石油、铁矿石、铜矿都需要大量地进口,在进口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三大矛盾:一是能不能买的起,由于中国巨大的需求量,几乎现在到了中国买什么,什么就会涨价的地步,这么高的资源价格,我们承受的压力十分巨大;二是能不能买的到,由于全球生态环境的极具恶化和不稳定,越来越多的原材料供应变得相当不稳定,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需求愈发难以得到满足;三是能不能运的来,中国从地球的西端运送物资回来,必须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而马六甲海峡周边都是美军的基地,因此,一旦美国要对中国采取行动,封锁马六甲海峡,就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伤害。

中国在今天的世界经济循环中是非常脆弱的,为了满足生产出口的需要,我们要向全球采购资源,其结果就是把大量的好处给了资源国,现在巴西靠中国采购需求崛起,澳大利亚财政也因中国对资源的饥渴而充盈,我们高价买来资源,然后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出商品卖给美国,美国人给我们的都是量化宽松的美元,里面掺杂了大量的水分,现在我们的外汇储备高达九千亿,反过来,我们还要回去买美国的国债,在这样的双循环结构下,其最后结果就是恶性竞争。

三、体制性障碍制约严重。我们的价值体制不合理,很多的资源没有充分反映它的价值,比如说农产品,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着世界20%的人,应该说中国土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应该是最贵的,但是中国的粮食价格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这就造成一方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中国的农副产品被大量浪费。在理顺经济体制的同时,还需要在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和政治体制上做出更大突破。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题和主线

在前述的大背景下,“十二五”规划纲要就需要有一个未来五年中国到底坚持什么样发展主题和主线的问题,以及到底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的问题。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大的战略选择,一方面,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尽管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相对落后的生产力跟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我们事业的主心骨还是发展,离开了发展,什么问题都是零。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新美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关于是否存在中国模式的争论,无论答案如何,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中国确实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条道既不是美国人划的,也不再是过去苏联社会主义的,而是中国用了三十多年的努力探索,摸索出的新道。今后五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为了摆脱过去传统的唯速度论,把增长速度从“十一五”7.5%的基础上降低到7%。现在人民币兑换美元大概是1美元兑换6.6元人民币,那么,到“十二五”结束,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约是九万亿美金,几乎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8倍。

在这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的统领下,很显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跟其他发展方面的关系,如何针对经济生活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真正探索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仍然是我们“十二五”期间要做的“功课”。因此,“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题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扭住发展不放松,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在上新台阶。

中国社会出现这么多的社会矛盾,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蛋糕太小了,如果我们的蛋糕能够再大一点,可以分给那些穷人多一点,可能社会关系就会好很多,因此,发展速度对于中国来讲依然很重要,现在很多人认为发展不再要求速度,这完全误读了中央的意思。没有了速度,降一个百分点就是80万到100万个失业,涨一个百分点就是80到100个人的饭碗,这就是速度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好处。世界留给中国的发展时期并不是很多,如果我们忙别的,心有旁鹜,就可能贻误战机。说到底,地球就这么大,国际市场就这么多,谁发展的快,谁就能占据先机,当然,现在强调的速度不是过去我们片面强调GDP发展的速度,它是强调内涵和质量的速度,但是,合理发展的速度仍然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线就是要保持合理发展速度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旧的经济发展方式集中体现在“三高”上:

一是高投入。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了15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一直很高,1980年为34.9%,1995年为40.8%,2000年为42.7%,2006年为40.7%。最近我也测算了一下,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是投入七块钱才挣一块钱,效率非常低。

二是高消耗。我们的每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消耗的3-4倍,万元GDP耗水为193公斤,世界平均水平是55公斤。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明显高于国际水平,火电煤耗高22.5%,吨钢可比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工业万元产值用水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灌溉用水利用系数仅为国外先进水平的1/2。2009年我国消耗了世界46%的钢铁,43%的煤,48%的水泥,仅创造了7.3%的GDP。显然,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代价也很大。

三是高污染。世界银行2006年报告,全球污染最严重的30个城市,中国占了其中的21个。全国七大水系中有五大水系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江、珠江、松花江、淮河、黄河、辽河、海河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40%左右的断面属Ⅰ~Ⅲ类水质,60%左右的断面属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全国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滇池、巢湖、太湖污染最为严重。太湖周围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了5.7个化工企业。有人把这种情况描述为“有河皆枯,有水皆污”。

 

介于“三高”的严峻形势,必须要调整发展方式,具体要实现以下五点转变:

一、坚持把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从产业结构上,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中文化产业大有文章可做,我们的文化产品非常稀缺,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期以来,我们过度依赖政府对文化领域的管理,造成的结果就是只有掌声,没有市场,我们要加快步伐,努力探索怎么依靠市场化运作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挥方式的重要支撑。现在很多地方不发展工业了,这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工业还是要发展,但重点是在与如何提升工业。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就是认识到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经济结构还是要靠技术进步来提升工业水平。

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工业要有目的,其目的就在于改善民生,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企业层次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在区域层次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在国家社会层次,通过强化资源节约意识,改变消费模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保护生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一切污染都是消耗资源和排放废弃物造成的。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的最有效途径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不排放废弃物。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教会了我们怎么实现进一步开放,开放是促进中国改革的强大动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

围绕着主题和主线,“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若干个推进未来五年科学发展和方式转变的举措:

第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消费在整个再生产的过程里面不是一个单纯的环节,它起到的是发动机的作用,它为上一个环节提供市场,提供循环的条件,同时为下一个市场环节提供资源,提供动力。中国的内需是十分巨大的,但是老白姓就是不敢花钱,为什么?一是收入低,二是没有保障,因此,在提供政策的时候,首先,要提高人们的收入,解决目前在国民收入中两个比重下降的问题。其次,要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百姓的后顾之忧无非是养老难和看病难,过去是一家五、六个人养活一对老人,将来一对夫妇就要养四个老人,举家养老的模式怎么向社会养老发展,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医疗保障不一定要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大病要统筹解决。

第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我们过去五年的第一个战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不少地方走形式,贪大求洋,非得要把农民多年喜闻乐见愿意生存的传统的民居方式改造成楼房。要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转变农民在市场选择和谈判中的劣势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引导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搞好市场信息收集、传递、产品质量等标准化的确立、有形市场建设、中介组织发展,促进物流通畅等。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民通过调整而获得增收的结果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最根本的是要研究现代产业的发展规律,其中一条重要规律就是微笑曲线,它代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不同生产环节的利益分配,也就是说越是靠近上游的,获得的利益就越多。围绕微笑曲线,“十二五”提出了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几大战略:一是改造传统制造业,用信息化武装传统制造,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我们必须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现在美国就在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在内的新兴产业,我们更应该当仁不让,在伯仲未分的时候,全力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现在服务业占比是43%,在2015年要达到47%,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除此之外,还要加快建立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通过三网合一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等等。

第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就是既要坚持现在已有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鼓励东部加快发展,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还要加大东部对西部的帮扶。在平衡区域发展中,不能简单地使用政策手段,还要用体制来解决,比如建立区域之间的碳排放交易体制。在推进城市化方面,现在我们是有城无市,有城市没有城市化,城市内部交通拥堵,城市外部垃圾围城。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将城市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可以说这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第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中国人多资源少,同环境的矛盾比哪个国家都突出。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将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头等大事。

第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温总理认为“十一五”期间,我们的教育投入不足,没有完成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和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没完成,这说明过去这么多年该花钱的地方我们没花钱,不该花钱的地方我们花太多,不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一句空话,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

第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美国好莱坞一年的产值就占美国GDP的13%,达到1万亿美元,中美文化产业差距巨大。如今我们的文艺创作在倒退,不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创作水平,过去的作家很有激情,很有生活,现在的作家脱离了现实,只是纯粹的因为编剧而编剧。

第八,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等;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十二五”规划中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还有十年的发展时间,但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最为艰难的部分集中在“十二五”的五年时间里,比如分配制度的改革能不能取得突破、所有制改革能不能真正做到公司平等、政府改革能不能阳光透明等等。

第九,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国际经济竞争当中,我们确实吃了亏,遇到了很多风险,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开放。外国人很羡慕中国,认为中国坚持了三十多年的开放政策,这是中国得以成功的关键。

总而言之,“十二五”规划纲要是一个很宏伟的蓝图,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很科学很明确的方向,但关键是怎么落实好,不能“规划规划,墙上挂挂”,习近平同志在党校讲课,讲得非常好,他的题目就叫《关键在于落实》,他还曾在党校举了一个例子,在山西省有一个县,建国时森林覆盖率只有0.3%,现在提高到53%,为什么能够提高这么多,关键就在于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历经18任县委书记,都致力于沙漠绿化,矢志不移抓落实,植树造林,楞把一个沙漠县变成了一个绿洲,这说明锁定目标,关键就是落实。当然,强调不折不扣地落实并不是不创造,而是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积极谋划出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思路,这是落实贯彻“十二五”规划最好的方式。

(韩保江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414/6044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