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学习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浙江余姚:八项举措合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011年05月26日 13:02

 

  浙江省余姚市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党员干部的特点,积极创新学习载体,探索实施党员教育“八法”,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在全市营造崇尚学习、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

  

  举办“姚江讲坛”。面向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开办“姚江讲坛”,围绕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形势任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每年排出10个专题,选聘在相关领域具有较深学术造诣的资深专家学者担任主讲。采用定额培训、自主择训、预约登记、组织调训等形式确定参训对象,要求每位市管干部结合各自需求,至少选报3个以上专题。目前,讲坛已举办专题报告会41场,参加培训干部16200人次,被广大党员干部誉为“我们身边的百家讲坛”。

  

  开设“移动党校”。利用手机短信简洁明了、方便快捷的特性,建立以“两库一网”(“两库”即市直机关党员信息库和教育短信资料库,“一网”即手机短信通讯网络)为主体的“移动党校”,面向全市2500余名市直机关党员定期发送党的知识、法律法规、时事政治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内容的短信,目前已累计发送短信4万余条。

  

  开通“大巴车党建课堂”。针对新形势下人口流动频繁、党员集中教育组织难的实际,在市公路运输有限公司开往上海、杭州、宁波的客运大巴车上,开辟 “传播党建知识、弘扬时代精神、塑造文明形象”的“党建课堂”,配备电教设施,购置1000余部电教片,还设置学习专柜,征订《人民日报》、《今日浙江》等7种报刊杂志,积极宣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科学发展观等政策理论,并利用大巴车上的收音系统接收播放中央、地方重要新闻。据统计,“人文课堂”自创办以来,播放各类电教片近21万余场次,播放时间近23万多小时,受教育党员群众近220万人次。

  

 

  成立“红色之光”宣讲团。充分利用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这一红色资源,在山区乡镇组建成立由老革命、离退休教师、乡镇机关干部等为成员的“红色之光”宣讲团,根据当地的名胜古迹、革命史迹和当前形势任务,确立“火红的土地”、“我的战争故事”、“落实科学发展观”等40余个专题,开展“红色之光”宣讲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景区活动,面向当地党员群众和各地前来瞻仰革命遗迹的党员群众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宣传教育。目前已开展宣讲130多场,受教育者14000多人次。

  

  创办“电视党校”。利用有线电视平台,在部分乡镇、街道的自办节目中开辟电教频道,创办“电视党校”,落实采编播人员,链接农民远程教育网络,播放党教专题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定期安排党员领导干部上电视党课,向党员群众宣讲党的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同时,每月确定一天为电化教育日,组织乡镇、街道机关干部深入到各自联系村的党员教育点,与党员群众共同收看电教片。

  

  开辟“广场远教课堂”。在泗门镇谢家路村试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推广“广场远程教育课堂”,即利用业余时间文化广场人员集聚的特点,对村露天文化广场进行规划,建造配套附属房,购置电脑、投影仪、音响等电教设备,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每月初通过村宣传栏公布教育内容,每星期在固定时间播放党建知识、法制案例、爱国主义影片、农村实用技术等内容的远教影片,其余时间根据村民需求开展“你点我播”服务。截止到目前,共播放党建专题片320场次、爱国主义影片240场次、科教文艺类教育片208场次,受教育党员群众达4万余人次。

  

 

  建立“大山里的流动党校”。针对山区交通不便、党员集中上党课相对难的实际,选聘乡镇、街道机关退休干部为宣讲员,征订理论读本,落实交通工具,为山区党员群众上门送教,巡回宣讲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城乡建设新变化等。据统计,目前已送教上门94场次,3200多名党员群众接受了教育。

  

  设立“外来务工党员教育点”。针对外来务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难的实际,在外来务工党员众多的乡镇、街道成立外来务工党员支部,在乡镇、街道综治办设立“外来务工党员教育点”,添置电教设备,征订报刊杂志、理论书籍,组织机关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选派镇机关干部担任教育辅导员,通过支部生活、例会学习、每月一谈等方式加强理论学习。各教育点成立至今,共已举办理论读书会26期、党建知识辅导讲座32场次。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526/6060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