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学习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云南:“农家文化大院”构筑农村“党建学堂”

2011年07月14日 07:52

 

  云南巧家县把“农家文化大院”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文明细胞创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平安创建相结合,整合“整村推进、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场所”等建设项目,新建30个“农家文化大院”示范乡。一个个“农家文化大院”犹如朵朵奇葩开遍村村落落,成为了农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阵地,肩负着农村娱乐、学习、文艺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重要使命”,开拓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广阔天地。

  

  搭起村民“娱乐舞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冬天晒暖、夏天歇凉;闲来无事、打打麻将”,这是巧家过去一些农村文化活动滞后的写照。如今,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来说,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和进一步了解致富信息、开发致富门路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和企盼。

  

  2010年初,巧家县从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高度,提出了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先后在白鹤滩、小河、包谷垴等9个乡镇新建了15个“农家文化大院”。随后,按照“把金塘乡建成全市第一个示范乡”的目标,又在金塘乡启动了15个“农家文化大院”建设。就这样,一个个集宣教、文化、娱乐、科技传播为一体的“农家文化大院”,改变了群众闲下来就不知道干什么的枯燥生活,现在到大院去扭扭秧歌、听听讲座、看看书、唱唱歌、拉拉琴、吹吹笛、跳跳舞、读读报、谈谈心,成为了一种新风尚。

  

  与此同时,每个“农家文化大院”均组建了15人左右的文艺队伍,他们把发生在身边的计划生育、教育卫生、基层建设、科技扶贫等事情编成快板、舞蹈、小品,或宣传党的新政策,或赞美农村新变化,或劝诫人们走正道,倡导农村新风尚,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又使群众受到了教育,推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

  

 

  构建党员“学习课堂”

  

  农家文化大院不仅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阵地,更是群众求富、求知、求文明的阵地,农村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阵地。

  

  各乡镇以“农家文化大院”为平台,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六个一”(读一本科技书、传授一门实用技术、帮扶一些贫困户、解决一个疑难问题、调解一些矛盾纠纷、带出一片良好风气)等主题活动,农民群众在这里读书、看报、学技术、看演出、长见识,不出家门就可以学到技术,找到致富的门路,大大改变了以前逢年过节时村民专门喝酒、打麻将的坏习惯。

  

  针对农民反映学习技术难的情况,各乡镇把“农家文化大院”作为农村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当成了农民学习的“大课堂”,为他们订阅了《农民日报》、《云南日报》、《家庭百事通》等报刊杂志,充实科教片和农村实用技术书籍,帮助农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到本辖区内的“农家文化大院”给党员、群众和村组干部讲党课至少1次。一些支部更是将党员大会、村民小组长会议等迁到大院召开,让本来就热闹的文化大院更加有生机和活力。在白鹤滩镇库着村,农家文化大院带动了多个蔬菜产业协会发展,就连外地的老板也频频光顾农家文化大院,与当地农民洽谈生意。

  

 

  孕育乡土“文艺队伍”

  

  农家文化大院,不但满足了群众自身的精神需求,而且按照创先争优活动要求,孕育了一批批能歌善舞的文艺队伍。

  

  针对农村文艺演员缺乏的现象,巧家县以堂琅广场、龙潭公园、文化馆和职业高级中学等为阵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辅导和培训。“农家文化大院”以音乐、舞蹈、山歌、太极拳、体育、棋牌、书法、美术、相声、小品、三字歌、民间乐器演奏、民间歌舞表演为主要内容,还建立了“乡土艺术人才”库,组建的演出队伍占了全县乡村演出人员的三分之一。每逢元旦、五一、五四、六一、端午等重大节庆日及农闲时节,“农家文化大院”演出队伍与全县“千场演出进自然村”、“百场演出进村委”等活动交融汇合,轮流登台,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文化滋养着生命力,激发着创造力。随着农家文化大院的勃兴,文化活动与市场经济的接轨也是大势所趋。这些文化大院在充分发挥娱乐、教育作用的同时,也尝试着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市场效益,不断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升级。

  

  通过大胆探索,巧家的“农家文化大院”实行政府主导、农民自办和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业余文艺演出队除开展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外,还在村民红白喜事、店铺开张时开展一些活动,根据需要和农民自愿,收取一定的有偿服务费,参加活动的人员有了一定的收入,大大提高了文艺演出队的服务积极性。目前,白鹤滩社区文艺队、朱氏唢呐队、金塘乡田坝文艺队、蒙姑乡舞狮、龙灯队、药山镇发拉花灯队等,每队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同时,“农家文化大院”还辐射带动了“农家乐”的兴起,农村旅游休闲娱乐服务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当地蔬菜、水果、家禽、水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推动和提高了民间手工业和地方土特产业的发展及附加值,巧家小碗红糖、花椒、芒果、手工面、马树红毡、炉房手工斑铜制品、蚕丝被等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农家文化大院”这个新型载体的牵线搭桥,走出了巧家,走向了全省乃至全国。

  

  唢呐声声唱新风,载歌载舞民欢腾。如今,巧家“农家文化大院”已经成了群众求知求乐求富的平台。得到了文化“实惠”的农民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有的义务提供场所,有的自愿出资兴建。一个个“农家文化大院”正成为农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致富信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播种机”;正成为化解农村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照亮了巧家群众的“文明生活”,引领着他们以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阔步行进在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714/6086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