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理论短视频 第一时评 直播稿

我党改革开放不为一己私利 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

2011年09月28日 10:37

 

 


  主持人:第一时间,共评时政,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第一时评节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针对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如何走好“中国道路”方面,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坚持“两个不动摇”,那为什么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又如何理解这是我党最重要的一条经验?今天我们请到了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黄苇町,为广大网友带来精彩分析。您好,黄总编。

  黄苇町:主持人好,网友好。

  主持人:今年这个日子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讲,都是一个特别大的值得庆贺的日子,是我们党建党九十周年。但同时也是苏共亡党20周年。我们知道这两个党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时间最久的共产党,我们党能够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新的辉煌,但为什么苏共始终没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最后走向败亡呢?

  黄苇町:在人类历史上,像这样两个时间基本贴近、路途却完全相反的两个政党,一荣一辱、一兴一亡。必然成为长久的话题。导致苏共亡党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它思想保守、僵化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苏共问题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突出表现在三个:第一,他看马克思是从商品、价值、资本出发,就认为这些东西和社会主义不相容。第二,他看到马克思在研究发达资本主义的时候提出了要搞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的设想。于是就认为,不管是何种发展阶段的国家搞社会主义都要走这条路。第三,他们把自己特殊的社会主义道路认为是普遍的,别的国家也都要照做,他们把自己的道路神圣化了,最后反过来没有走起来。

  而我们党从毛泽东时代就探索适合我们国情的发展道路,并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取得了突破。我们党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天地。

 

  主持人:我们知道苏联也进行过改革,大概在我们建党的差不多的时间,列宁就开始在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的改革尝试。这个过程应该也是比较曲折的。列宁刚提出在苏联进行新经济政策改革尝试的时候,当时社会大背景是什么情况?结果如何?

  黄苇町:新经济政策是在余粮征集制进行不下去的情况下搞起来的,有些人认为余粮征集制是布尔什维克政府搞的,其实是沙俄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实行的。为了保证前线上千万士兵的吃饭问题开始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后来被临时政府继承,这为他们先后倒台的重要原因。十月革命后面临城市饥荒,也不得不继续搞。农民开始还可以理解,但是到了内战结束后的1921年,俄共想在这个基础上搞社会主义,老百姓就不干了。那个时候国内的战争已经基本上平息了。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认为应该停止了。可是没有想到他们在余粮征集制的基础上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就出现了1921年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军叛乱。就是在我们建党的几个月,在春天发生的。因为水军历来是苏维埃政权的支柱。十月革命的时候是“阿芙乐尔”巡洋舰一声炮响。现在我们中国的游客只要去圣彼得堡,都要去参观“阿芙乐尔”号,因为中国人革命毕竟是因为十月革命炮响开始的。但是过了不久就出现了水军叛乱。这个叛乱虽然后来被红军平息了。但是引起了列宁的反思。每当遇到有反动势力抵抗的时候,列宁有一句口头禅:找水军去。在他眼里水军是非常忠诚的。可是这个时候水军起来造反,不得不引起了列宁的反思。新经济政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的。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首先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允许发展个体经济、恢复农贸市场,允许对国有企业进行承包。看起来简直就是六十年以后中国城乡改革的预演,连很多细节都非常相似。因为他符合了俄国当时的发展水平,所以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是后来斯大林认为现在形势好了,不应该再向资本主义退却了。他不认为这是社会主义,他认为这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列宁讲了新经济政策至少要搞25年,但是过了5年斯大林就将其废除了。回到了全盘国有的道路。当时也是采取强制的做法,要把农民的牲口、粮食全部强行收归国有。农民就想,与其我把牲口都交给你,不如杀掉了吃。结果杀掉了三分之二以上的马和牲口。俄罗斯劳动力少,主要靠畜力。现在把牲口都杀了吃了,生产劳动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后来连续几年的大饥荒。新经济政策等于是失败了。

  主持人:苏联改革走在我们之前,那我们在刚开始搞社会主义的初期,是按照苏联的路子走吗?

  黄苇町:可以这么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社会主义。我们也没有榜样,我们只能参照苏联。所以那个时候说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邓小平讲,总的状况下,我们国家的机构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从经济建设也一样,我们搞计划经济,包括实行公有制,还有开始重积累、轻消费,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形式,让农业为工业积累资金。这些都是和苏联差不多。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有些是当时国内外大环境要求的。当时帝国主义对我们封锁。自己要积累工农业建设资金只能靠工业来积累,不能依靠别人。但是有些方面也受到苏联影响。比如说很多同志都住过筒子楼,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有企业、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宿舍都盖了很多筒子楼。筒子楼的特点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两边是一个一个的单间,有的单间里面住好几代人。公共的厕所,公共厨房、公共浴室。这就是苏联革命以后发明的,管这叫公社式宿舍。不光一栋楼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居住问题,也没有产权问题。所有人都亲密接触。你家吃什么饭,你往家里拿了什么东西,你们俩夫妻感情怎么样,大家都非常清楚,没有隐私。既有利于互相关心帮助,也有利于监督和改造懒汉和占公家便宜的人。布尔什维克党认为这是最有共产主义元素的住宅。他们认为这符合空想社会主义者摩尔、欧文当时对乌托邦的描绘。所以开始领导干部也是这么住的,不过就是多占一两个房间。开始向列宁、斯大林住的女子中学,也是列宁住两间、斯大林住三间。后来领导干部觉得这样对自己不方便了,就开始造单元性的住宅,更人性化的住宅,几居室的。现在我们大多数的住宅都是那个时候是为苏联领导干部设计的产品。

 

  主持人:在这样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或者是问题。而这些问题相信苏共也是同样遇到的。您能先给我们大概的总结一下,这些问题都有哪些是比较重点的?

  黄苇町:我觉得最突出的有几个问题:第一,计划和市场关系的问题。第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建设强大国家的关系问题。第三,维护社会公平的问题。第四,改革方向问题。这四个大问题是苏联在走他的社会主义模式时遇到的问题。

  主持人:能不能逐一给我们分析一下,如何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黄苇町:我现在讲讲苏联是怎么处理的。第一,首先是计划和市场。他开始搞计划经济发现,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因为你都是计划安排的。特别是卫国战争胜利以后,很多苏联红军打到欧洲去了,到那儿一看人家的商品很丰富,我们这里很单调。当时反映很强烈。当时苏联有一个政治局委员、纪委主任叫沃兹聂先斯基。他首先提出来不能完全搞计划,我们还要利用市场和价值工具,让市场产品变得丰富一些。他的主张还是很独特的。当时斯大林认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已经证明了他的正确,结果沃兹聂先斯基甚至被当成了反党集团处决了。所以这个就没有搞起来。后来在东欧的一些国家,因为他和市场经济更接近,他也开始探索利用市场旗帜来发展经济。最开始是波兰,然后是捷克。到了捷克的时候,后来发生了布拉格之春,后来被坦克镇压下去了。后来苏联更警觉了,认为这就是资本主义。当时苏联的改革家提倡改革的声音,也不敢碰市场经济。他只想怎么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点员工奖励,只敢在这一点做。在六十年代还是起了一点作用。但是很快的当他的体制内的强力挖掘完了的时候,就不可能再往前走了。苏联到了最后,在这个方面是停步了。邓小平同志92年首先提出了,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搞资本主义。在国际共产主义中他的话是石破天惊,正是他提出来了,他提出这样一个思路,这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发展道路。使我们的改革从此不可逆转。

  第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建设强大国家的关系。现在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那个时候苏联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周围有资本主义保卫,他必须把自己强大起来,所以那个时候他首先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也让老百姓做一点牺牲都可以理解。可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是战胜国,打败了希特勒,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那么严重的国外威胁。他还是以牺牲群众的利益发展重工业,和美国争霸。要大炮不要黄油。这个时候老百姓就不接受了。有人说,我们要搞的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苏联在很多方面搞的是以人为代价的社会主义,他有本质性的差别,他不是让人民过更好的日子,他最后是让人民做出牺牲,为了国家的强大来做出牺牲。

  主持人:他对一个国家基本的定位就错了。

  黄苇町:对。第三个就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问题。当然苏共在执政期间也为老百姓干了大量的好事,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老百姓怎么看苏联这个时期呢?俄罗斯有一个社会舆论基金会2001年搞了一个调查,61%的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候最好。因为在他执政时期的时候建的住宅最多,80%的家庭都分到了新房,小汽车的生产急剧的增加,低廉的物价、免费的教育和公费医疗。调查又问了,那愿不愿意再回到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结果只有36%的人赞同,42%的人反对。因为尽管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看起来富裕一些了,但是他们相对剥夺感更强了。当时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低落,用冷嘲热讽形容企业领导人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说他们假装付工资给我们,我们假装劳动。没有积极性,这实际上是对主人翁地位的莫大讽刺。当时还有一些苏联的特权阶层,表面上他们是抨击资本主义,但自己实际上追求资本主义的东西。把自己能够获得特殊的享受当做一种荣耀。这本身就变成一种对立的,引起群众的反感。后来当叶利钦以反腐败、反特权的旗手出现的时候,他就成为苏共亡党的一个导火索。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已经是重症病人,但是还没有到病入膏肓,他只要积极慎重的推进改革,对症下药,苏联还是有希望的。但是非常遗憾的。苏联是一个重病人,戈尔巴乔夫是一个特别拙劣的医生,实施了一系列错误的手术和治疗。包括放弃宪法规定的党的领导地位,允许党内的反对派活动合法化,在党内搞派别。还热衷于听西方的喝采。在思想上造成了很大的混乱。早已捞得盆满钵满,在关键时刻纷纷出手,拔掉苏联这个重症病人的氧气管,使苏联死在手术台上。医生用药几方面错了,很多人在背后借机会把苏联搞坏了。

  中国社科院有一个研究员叫邢广程,他总结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十大失误:第一,把脉失真,没有号准脉。第二,战略失本,改革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计划,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按照什么原则去做,他没有,他就是使劲让他的战略上穷于应付,步步退让。第三,理论失魂。丢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理论上如果错误,行动上就没有指导盲向。第四,改革失稳。他的改革改得跌跌撞撞。刚开始甚至出现过废除钞票,忽然间宣布100卢布的大钞票全部作废。钞票能随便废除?理论上讲把影子、金子的钱全部弄回来,这实际上造成苏联垮台的很重要的因素。第五,高层失和。在党的领导层中公开出现对立的意见。第六,用人失准,亚利科夫是用来当宣传部长管舆论的。他本身就从来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相信共产主义,你让这样的人来管意识形态。第七,对内失信。所有的政策没有一样兑现的。第八,对外失慎。因为西方的目的很明确,他要演变的,他希望通过对你施加影响,要把社会主义国家搞垮,特别是美国,他是你的对立面。他整体为你叫好,替你喊好话,你就要琢磨琢磨。第九,大局失控。各地方闹起来了,最后他掌控不了局面。第十,应对失狠。你掌握着军队,掌握着专政工具,你在针对有一些明显的分裂祖国的行为,明显的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活动,有时候你就应该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我觉得这十条讲得挺有道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改革所涉及的所有根本问题上,苏共都没有处理好。

 

  主持人:相比苏共,我们中共在发展道路中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为什么我们改革成最终功了,还走出了自己的新辉煌?

  黄苇町:首先,我们党搞改革开放,不是为了一己私利,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了,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支持不支持、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开放树立的标准。有了这样一个标准,我们能够为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改正错的。我们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新的道路,苏共是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形成了脱离群众的权贵阶层。你允许不允许改革,改到什么程度都看适不适合他的利益。有限的一点改革也被利益集团绑架了。苏共在多次面临改革的时候,都因为他的主观原因失之交臂,最后被历史淘汰。其次,我们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刚才我讲他改革理论失魂,他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我们从一开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中集体智慧的结晶。苏联在改革开放中始终没有形成一套指导思想,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在别人的进攻面前躲躲闪闪、不断退让。他这种改革必然行之不远。第三,我们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集体决策机制,甚至包括我们政府也有智囊团,有些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也会给政府提出各种意见,群众也会通过网络、通过各种形式给政府提意见。而且我们能够坚持改革发展稳定道路。不搞震动人心的大起大落。苏联,无论是赫鲁晓夫的改革,还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带来很大的社会振荡。戈尔巴乔夫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人家说他是一个常处于沸点的人,头脑总在发烧。而且他行事很莽撞,按中国话说,就是想一出是一出。经常心血来潮就干,同时他作风又很霸道。作为第一书记,他对于中央书记们也是居高临下,动辄训斥甚至侮辱。在免除赫鲁晓夫职务主席团会议上。勃列日涅夫这么诉说大家的怨气:书记处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您却说我们都是黑狗、笨蛋。我们中有谁没有被您骂过?赫鲁晓夫下台前的最后申辩的时候也眼泪汪汪的说:同志们,你们说了我这么多问题,可是当初讨论时,你们谁也没有反对、谁也没有给我指出来过。在缺乏民主氛围的情况下,谁会斗胆的在会上和第一书记争长短是非?所以中国改革的成功和苏联改革的失败都是有必然性的。

  主持人:网友提出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也遭遇了很多的曲折和非议,是什么样的信念和什么样的理由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并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黄苇町:确实要看到我们党的领导人高瞻远瞩,能够看到改革开放对于我们来说是我们必然的出路。因为我们有几个考虑,一个是我们的资源是非常紧缺的。尤其是我们的人口众多、资源匮乏,我们不可能长期走苏联的外延式的靠拼规模的扩大再生产。这本身不适合我们的发展。另外,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还没有形成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就是按照马克思原来的设想,他要实行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也必须是建立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很低的。解放时期我们人均钢产量是5两8钱。少得可怜,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搞社会主义。我们后来搞了一段一大二公以后回头反思,发现不适合我们。所以我们还是要搞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另外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才更适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所以,这些东西首先建筑在对我们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另外,过去搞的那一套大锅饭、铁饭碗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人们感觉这种情况下,生产得不到发展,群众也没有生产积极性,所以我们能够及时的倾听群众的呼声来修正我们的工作。使得改革继续下去。

  主持人:通过您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但是我们怎样去理解,为什么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黄苇町: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项很全新的事物,必须要看到这一点。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他也不过才搞了七十多年。到了东欧国家,到我们就更短了。要和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比,社会主义是非常年轻的事业,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事业,它的特点,必须在发展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的丰富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正是改革开放提供了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不断前进的脚步。从这一点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究彻底的发展,他必须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就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开始研究西方的时候,他提出了发达国家关于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的设想,还提出了他的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主义的理论。到后来特别注意他的经济方面,马克思自己也提出来,他所做的仅仅适合西方,并不一定适合东方,他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应该结合各国家民族的特点、历史的特点、区域的特点来发展。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开始列宁的思想也是认为,一直把苏联的巩固寄托在世界革命上。列宁那个时候想着,很快世界革命就会按爆发了,世界革命爆发了,就是帝国主义的末日,他盼望的世界革命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发生。到了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也是给了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生命,通过新的实践去丰富他、完善他、发展他。

  主持人:我们又怎样理解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呢?

  黄苇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我们改革到现在是33年了,在我们党的90年历史中占了三分之一还多。在这之前,建国以后又将近三十年,那一段又是我们积极在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也提出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振兴、是国家国家繁荣富强、走上新的道路的根本途径。我们三十多年的实践,甚至可以 再扩大一点,我们六十年的实践,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都证明了。从这一点来说,实践证明了他是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这条路是对的。而且今后我们要完成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两个宏伟目标,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的两个宏伟目标:我们同样要搞改革开放,从这一点来说,他无疑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

  主持人:今天您作客我们演播室给广大网友带来了丰富的事例讲解和深入的观点分析。纵观中苏两党历史,可以发现,苏共多次面临改革机遇,都因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缺失、思想僵化保守而失之交臂。而我们党却抓住历史机遇,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再次感谢您,谢谢各位网友!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928/6097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