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史欣德:中医的健康智慧

2011年09月23日 15:20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报告从治未病,顺天时和顺其志,食治为先和食养善后三个方面,截取中医中非常重要的思想,阐述了中医思想中所蕴含的健康理念。

健康是一个永恒话题,只有健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从古至今,无论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民族,或者哪个个体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健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应运而生的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健康长寿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它的医学思想中所蕴含的健康的理念,也是充满了智慧,令人感叹。

中医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治未病;第二是顺天时和顺其志;第三是食治为先,食养善后。中医的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养生健康保健知识都蕴含在其中。

治未病

治未病的理念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在东汉时期有一本书叫《皇帝内经》。它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叫《素问》,另一部分叫《灵枢》。在这本书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第一次提出治未病的概念,“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治病就像打仗一样,开始打仗了你才去打造兵器不是已经晚了吗?这句话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它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了中医学的防治实践。

另外在《素问·阴阳大论篇》有云:“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五脏半死半生。”从皮毛、肌肤、经脉、六腑、五脏这样一个按照从最浅的、最表层的逐渐往里深入的顺序排列,说明最善于治疗的是在皮毛的时候就看出来的问题,有点小毛病不去管它,到一定程度就会出大问题。在《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有“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就是说最高明的医生,应该在病刚刚处在萌芽阶段就发现了。而在《灵枢·逆顺》的中说:“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所以,很多的内经反复强调有病一定要早治的理念。朱丹溪说:“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病之前。盖疾成后而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就是说得病了才去治疗的话,这是医生干的事情,在病还没有产生之前,要先去调理它。以上这些都是治未病的有关文献。

那么,什么是未病呢?有人可能会想所谓的未病就是我还没有得病,但是按照多少年来各个医家的理解,对未病的理解,大概有五个方面:

第一,健康无病,包括身心健康。身体舒服,心理上也是平和的,身心两者都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自我感觉没有病,但是,外相上看到异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见到了齐桓侯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时扁鹊过齐,让齐桓侯招待他,扁鹊一看齐桓侯就跟他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齐桓侯说:“寡人无疾。”等到扁鹊一走以后回过头来跟左右说,医生就是好利。结果过了五天以后扁鹊又来了,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齐桓侯说:“寡人无疾。” 而且脸上露出很不高兴的表情和神态。又过了五天,扁鹊又来了,说:“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齐桓侯还是不搭理他。然后再过五天,扁鹊看到他的时候,调头就走了。齐桓侯很奇怪,马上派人追过去问他,扁鹊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不到五天,齐桓侯果真病倒,再找扁鹊的时候,他早就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很多人对自己身体有小偏差的时候自我感觉不大灵敏,自我监测力不大好。自我感觉很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你的外相上已经有异常了。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你们学望诊,同学间要互相看,要经常在镜子里看自己,身体舒服的时候是什么脸色,不舒服的时候是什么脸色。

 

 

第三,有症状。有各种各样的表症,睡觉睡不好,饭也不想吃,整天无精打采的,头昏昏沉沉的等等,任何检查都找不出问题,这种情况通常被西医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第四,一些发作性疾病的缓解期。有些病是阵发性发作的,比如说血管性头痛,平时好好的什么事都没有,发作起来头痛的相当厉害。再比如哮喘,刚开始还好好的,可能突然一下子就喘起来。因此,发作性疾病的缓解期我们也要去干预。

第五,一脏一经有病。这是中医的概念,一脏一经有病,还没有影响到他脏他经,就是说中医强调治未病要有预见性,比如说肝有病,中医讲的肝经有病会影响到脾,当还没有侵犯到脾的时候,就对脾用药了,让它先旺起来,那么,肝病就不会再去克犯到另外的脏器。因为中医讲阴阳、五行,讲它的对立和互相的联系和消长,一个地方有病,慢慢会影响到其他地方。所以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要有预见性,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的理念。

怎么样才能不生病、少生病,不要到老,百病缠身,怎么才能在早期将病魔扼杀在摇篮之中呢?首先要讲一下中医的“治病未生”。我们归纳为四大致病因素:

一是感受外邪。可以说几乎没有人能够从小到大没有吃过药,看过病的,得病并不奇怪。中医讲病因学,有些病就是跟外邪有关,中医讲的外邪有风、寒、暑、湿、噪、火,称之为六淫。不见得有明显的病症,而是外界各种各样的病毒、细菌侵犯到你的身体,产生出来的各种问题。

一年夏天,我在南京的公交车上看见站台上有一对男女,男的出汗很多,背已经湿透了,这时女的拿着大蒲扇撩起男的衣服就扇,我急得恨不得跳下车去制止,因为在中医看来,出汗时不宜扇冷风,否则邪气就会进入体内。人的背特别要护好,背部有一条膀胱经,包括头的后向、腿的后侧和外侧全是这条膀胱经,中医号称藩篱,相当于院子里的篱笆墙的作用。由此可见,如果你的背给弄坏了,各种各样的病就会乘虚而入。所以,在对着背猛扇的时候,就侵害了背上的大量穴位。

二是情志不调。人有时候会情与志不和谐。中医理论认为,长期的精神紧张、不良刺激、抑郁不安都会导致肝气郁结。肝郁不疏,气机不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并常伴随精神状态的异常。

我有一次在南京打车,上车就跟司机聊天,他后来知道我是学中医的,他跟我说他的夫人有四个女性好朋友,其中两个性格比较闷,好多事情都压在心里不说出来,另外两个心情特别开朗,嘻嘻哈哈没心没肺的,什么事都说出来,结果这两个闷的人全都得了癌症,反而两个嘻嘻哈哈的人什么事也没有。

中医看人,除了看阴阳以外,还看三样东西,看气、看血和看水。中医讲气,如果心情不好,气运行就会运行不好,俗话说“活的就是一口气”,气不顺以后水也不顺,血也不大顺,所以我们讲情绪要调整好,把身外之物要看淡一点,把健康的问题放在第一位。

三是饮食不节。现在我们的问题是饮食不当,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吃不饱。一是不吃主食的人多起来了,二是不该吃的时候猛吃,该吃的时候不吃,三是偏食,有的拼命吃肉,有的拼命喝酒,结果把身体搞坏了。这些都归纳为饮食不节的问题,而且极其普遍。

我在南京的时候,一个老先生找我来看头痛,剧烈的头痛,经常头发胀,我发现这位老先生皮肤非常黑,按照中医辩症的方法,黑是跟淤血关系比较密切的表象,我就问他是不是吃的很咸,他说是。老伴儿做饭咸的就像盐罐子打翻了一样。由于年龄的增长,人的味觉在退化,对味道感觉不灵敏了,所以越吃越咸。我给老先生开了一副药,嘱咐他吃饭一定要淡,不要过盐饮食。结果他回去按这个方案执行,有了转变,几个疗程后,以至于饮食控制过度,人变得瘦弱虚弱,其家人叫我去看,我告诉他不要再减肥,现在要按正常人方式生活。

四是劳役不当。劳役不当有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劳累过度,另一个是太安逸,什么事都不干,整天躺在床上,任何体力活动都没有。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生病。《黄帝内经•宣明五气》中有一句话:“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其意是说太久的东西都不好,应取中,要适当,不要过度。久视伤血是因为“肝开窍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视”;久卧伤气是因为过度卧床,易使肺缺乏新鲜空气的调节,肺的机能不强健,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人体的“气”由此受伤;久坐伤肉是因为长时间久坐,不活动,周身气血运行缓慢,可使肌肉松弛无力,而“动则不衰”,动则气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养;久立伤骨是因为久立伤腰肾,肾藏精,而精生髓、髓为骨之液,可养骨,故久立会损伤人体骨骼的功能;久行伤筋是因为久行能使膝关节过度疲倦,而膝为筋之府。

2006年上半年,我南京老病人家里的亲戚找我看病,说心脏做了支架手术,为什么做支架呢?他说那年夏天,突然间感到人出冷汗,胸前闷痛,医院当场就把他留在医院里做手术,我就查他为什么会心梗?我说你平时锻炼吗,他说锻炼,吃东西也正常,荤素搭配也很好。我又问他平常做些什么活动,他说他一天跑5公里或者10公里,每天坚持,风雨无阻,大夏天也坚持跑。因为心脏病的发病原因在夏天跟冬天是不一样的,夏天血管是开放的,冬天是收缩的,收缩和开放完全是两种情况,通常到冬天心绞痛发作的几率要高,他在夏天发作,说明他个体是有问题的。我又得知他运动时出汗非常之多,我问他常吃荔枝否?他说自己好好的不用吃那东西,喝水也是一点点。中医告诉我们,大量出汗,人的气消耗很大,这个患者是典型的严重心气耗费太大所致,严重的劳累过度,他除了因出汗带走大量水分以外,还带走大量的气。关于出汗现象,你会发现出汗时向上挥发蒸汽,正常人出汗后会觉得凉爽,这是因为燥热的心气被排除所致。其实这个人如果之前有对未病的常识,早点到医院看中医,就不会酿成大错,也不必要花那么多的钱。

综上所述,外寒、情志、饮食、劳逸不当,都危及健康,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谈谈怎么预防的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段话大体上是说懂得这些养生之理的人,外面有不好的天气要躲避,要经常运动,但是不能过度,还要做到朴实,碰到人家条件比我们好的,地位比我们高的,也不去羡慕他,饮食也好、寒暑也好、劳逸也好,大家按照正常去做,各种诱惑不会让你动心,这样就能度百岁而不衰。概括起来就是12个字——避外邪,畅情志,节饮食,慎劳逸。

我们治疗小病小恙,关键是治其未成。如果你懂得养生之道,懂得中医方法,轻病、浅病是不用到医院劳医生开处方的。汉代张仲景给我们留下了一篇非常有名的《金匮要略》,他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辛酸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意思是外邪侵犯到你肌体以后,还刚刚到经络的时候就要赶紧治疗了。

这方面的例子所有人都深有体会,比如快要感冒的时候,背上先开始发僵,特别是脖子后面,或者头开始发昏,这种时候就要采取措施了。在症状发现的半小时之内,如果能够弄到生姜做成姜汤,或者做成生姜红枣汤服用最好,不然的话,可以用“藿香正气水”(塑料瓶装,有酒味)服用,注意,其中“酒”是治寒血的,它是温性的东西,看上去是水性的、阴性的,但是酒一点就着,是火性的东西,所以发散寒邪气的力量相对来说是非常强。我们在发觉感冒时,往往去吃一些“维C感冒片”之类的西药,但代替不了有酒味的藿香正气水,人在这个时候需要治寒血,生姜也是这种功效,但要把姜片咬一下,使姜汁出来。如果在家的话,有条件可以做生姜红枣汤,生姜量多于红枣,大拇指一块生姜配五到六颗红枣,如果红枣太多,到了20颗,就不是治感冒了,变成了补药,这就不对症了。如果说要上班不方便使用生姜,还可以用藿香正气水,刚开始喉咙发毛,甚至喉咙痛的时候,滴一两滴就好,如果重的要滴掉半只。

心情压抑常常引发胸闷、肩膀发僵。我的一个学生常抱怨胸闷,我刚好讲中药课,我说你弄玫瑰花,他就买了一点玫瑰花,泡完以后饮用,胸闷就得到了好转。中药方面还有逍遥丸,是宋代的名方,心情压抑、不开心或者坐时间长了有这些症状可以吃8粒,不管男女。这个方子是调气、调血、调水的基本方,非常平和。现在还有一种加味逍遥,是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又加了两味药,只要是在人很容易发怒,或者早晨起来刷牙总是出现出血的情况,或者焦虑的时候用。

中老年人经常腰痛,只要不多走路,什么事也没有,一走多了,一站久了就很快觉得腰酸、下肢软,关节酸痛,甚至于关节有点肿痛,这个时候用六味地黄丸很好。

还有一些劳心劳力的人,如果出现了睡觉不好,气短乏力,可以用西洋参片或者胶囊,家里如果有人参,或者西洋参,可以拿小手指头那么粗,一寸长的西洋参一只,再加上九粒桂圆,一起用水蒸,或者用小火焖煮后饮用,可以有效的改善睡眠状况。

如果说是久坐少动以后引起了四肢酸痛,老年人可以打一套太极拳或者八段锦。年纪轻一点、身体好一点的人,可以去做瑜珈、保健操等等,这些对人非常重要,让你气血流通,经络拉伸。

在预防发作性疾病的问题上,关键是要“治其未发”。有的病平时要去注意,比如说过敏性哮喘,特别是儿童哮喘,儿童哮喘往往在饱食以后容易发作,西医也发明了一种饥饿疗法,晚上尽量少吃,从而有效的降低儿童哮喘的问题。中医认为所谓哮喘是说人的身体里有一口宿痰,这口痰平时躲在一边不发作,当有外邪隐动或者生气,或者闻到油漆味就突然间把它引动,然后就跑到气道,堵塞气道以后上下不通就开始喘了。中医平时的治疗就是有针对性的化痰。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脾虚造成生痰的话,吃进去的肉、菜等等不能化生成精微的东西而留下来变成痰。

哮喘的小孩通常是特别爱吃肉,我有一个小病人就是这样。孩子母亲说女儿跟她爹一样,两个人一顿就能把一只鸡或者几斤排骨全吃光,因为孩子的父亲特爱吃肉,平时在外面工作,一回家就猛买肉吃,只要她父亲一回来,这个小孩一定发哮喘,父亲不回来就不发哮喘。这样的小孩用什么方法最好呢?最简单的方子,长期用宝盒丸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还有一个好方子是生姜和胡桃,它是我国宋代就流传下来的一个非常有名的汤——人参胡桃汤。就两味药,手指粗一寸长的人参,加上一个核桃肉,把中间连格去掉一起煮了喝。它的疗效很神奇,古时候用它来救命,喘得不行了,人要虚脱了就这么吃。如果嫌麻烦,不愿意煮的话,可以每天早晚,一片生姜加一个核桃肉,嚼服。

关于疾病的预见性治疗,《金匮要略》中提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当实脾。” 这个问题主要是在医生用药的时候要考虑。与百姓日常养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顺天时,顺其志

首先是顺天时。我们都知道,一年的节气有春、夏、秋、冬,而且从春天开始,阳气一直上升到夏,过了夏就向阴发展,一直到冬,过了冬又向阳春发展,周而复始。一天也是阴阳更替的过程,白天属于阳,晚上属阴,早晨阳气逐渐上升,中午是最高点,紧接着走下坡路,阴气慢慢开始盛,到了晚上子时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所以古时候的人说养生也要顺天时,白天日出,该工作的时候要工作,日落该歇的时候就得歇,要顺应阴阳的规律,如果违背了这种规律,病自然就会主动来找你。

古人按照不同的时节进行不同的养身安排,首先是“春三月”。古语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春季寅卯辰,也就是农历一、二、三这三个月,这个季节叫作发陈,为一年之始。发陈,为藏久外达之势,天地万物欣欣向荣,一派生机盎然景象。此时人与天地之气相应,应该逐渐减少睡眠,晚睡早起,起来之后在门前院中昂首阔步,头发散乱,穿着宽松,以使志气外达,勇于任事。这个时候无论对自己还是别人的愿望,都应该尽量满足,使生长、渴求、付出,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使一切所求如愿。这是春气仁性好生的体现,属于养生之道。如果与之相逆就会伤肝,到夏季不能化火,造成心气内寒,供奉夏季生长壮大的资源就缺少了。

其次是“夏三月”。古代四季养生法认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阳气在夏天是完全开泄在外面的,所以睡的时间可以少一点。

接着是“秋三月”。中医认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强调要早卧早起,因为这时候白天慢慢短了。另外,秋天不同于夏天,它的阳气不是往外开泄的,而是要慢慢收回来,所以一切活动都要有收的趋势。

最后是“冬三月”。古人认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在精神调养上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人的心脏问题常常都是同以下几点相关联的:一是晚睡。《四季养生法》是在睡和起进行合理调配,但是现代人都睡得非常晚,超过子时才入睡对心脏破坏是极大的。有人争辩说自己睡的晚起的也晚,所以没关系,这是错误的,懂得养生的人都知道,早卧晚起中所说的“晚起”是必待日光,而不是一直赖在床上不起来,所以一定要早睡早起来。二是情绪问题,压力太大。三是不吃主食。三样东西合在一起心脏必定要垮。

《内经》中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它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生成之所由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不能逆,一定要顺。就有人要问了,春夏本来就是热的,为什么要养阳呢?而秋冬本身是阴寒的,为什么又要养阴?从道理、字面上要讲明白很难,所以通俗点讲,在春夏的时候是阳气非常容易耗散的季节,首先,大家穿的很少,而且一动就容易出汗,出汗太多的话,会带走身体里大量的阳气和水分子。其次,到了夏天的时候,生冷的东西相对吃的多一点,它会导致你身体里的阳气受损。举一个例子来说,江苏徐州一带有个习惯——一到大伏天就要吃伏羊,民间还有一句谚语说:“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这是他们保养的方式,有没有道理呢?非常有道理,符合我们春夏养阳的理念。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夏天因为出汗特别多,人参的使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可以是西洋参、白参,可以是片剂、胶囊,家里要适当备一点。夏天如果出了大量汗,耗了大量的气,人感觉很疲劳,连话都不想讲了,这时候要吃一点参。

秋冬的时候非常容易伤阴,为什么这样说呢?每个人都知道,进入秋冬季节以后,天气就变得越发干燥,人们的胃口相对好一点。假设一个菜市场最多是10个肉铺,那么夏天的时候只有5个会开,进入秋冬季节又会恢复10个,这是因为气盛的时候脾胃的消化能力会下降,所以夏天要吃清淡的,吃点比较爽口的东西,而不会去吃很腻的,冬天天气干燥,脾胃运化功能非常好。秋冬季节如果吃的太多,就会产生很多热量,毛孔在冬天是闭塞的,热量消化不掉,就停在体内,这时候就会产生内热或内火,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夏天长疱疹的人相对少,而一到冬天,嘴上起泡的人就会多一些。火上来以后会消耗人的阴精,这就像熬稀饭,不停烧火到一定程度会把水分消耗干净,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火特别大,时间一长就会伤阴。所以,在我日常的接诊中,北方人因为伤阴得病的比较多,很多年轻女性都出现舌苔少的现象,而且闭经、不孕的患者居多,而南方得益于喜欢煲汤的习惯,反而较少出现这样的病症。

因此,要有效的消除火旺导致的阴伤,首先要降火,降火的中药就有很多种了,如果经常烦燥,入睡难,做恶梦,人容易发怒,可以用黄连上清丸;如果口腔溃疡,大便不通,可以用一清胶囊。如果直接是津液不足的,可以吃梨、甘蔗、黑木耳、白木耳、海参、猪爪,甘蔗。

接着是顺其志。顺其志强调重视人体本能感受,现在很多人对身外的东西非常关注,对自己本能的感受是经常疏忽的。比如说在《灵枢·师传》说过:“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黄帝接着又问:“便病人奈何?”大医岐伯解释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这里强调的“便”就是适,可以理解为适合、适宜、习惯、方便、便利,“问所便”就是要问患者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对五味、寒热好恶的感觉,这是中医非常重要的诊病方法。

对饮食习惯的重视,是因为中医认为药和食没有很明显的分界线,所以有药食同源、药食同理、药食同性、同效、同害的说法。中药的功效是怎么发现的?它不是古人在实验室实验出来的,而是通过尝味道。东汉时期出的一本药书叫做《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里面能够作为食品的就有43种,占到10%,所以对中医而言药和食是不分家的,可以用中药原理来指导我们的饮食,两者完全相通。

成人往往因为各种外界因素、外界的观念强加,而忽略自己的本能,小孩本能反应则非常强烈,举个例子,给小孩吃药,我会跟家长说你看好了,如果我给他吃的中药,喝下去全吐掉了,千万别再给他喝,因为我这个药一定是开错了,不会有疗效,只会害他。如果这个药吃下去,不吐出来,那么多数是对的。临床看到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我经常会这样辨证处理问题,其实类似的情况是非常多的,例如,有的病人来复查,我会问他药是否好喝,有的会说,没关系,你开的药,再难喝也要喝下去。我说怎么能这样回答,要的是真话,于是,有人说好喝,有人说太难喝了,这时我会说,我知道开错了。给大家一个提示,如果是硬着头皮,捏着鼻子喝下去的药,就不要去喝。要相信自己的本能,“不要傻子过年看隔壁”,不要人家说好,就跟着吃,结果明明很难吃,就听信能治好病,就硬着头皮喝,要有自我感觉,喝下去要舒服。

在此强调,人对药的味道的感觉尤其重要。有的中药十分好喝,在熬药的时候就感觉很香,很想喝,这种药即便多喝一点也没事;有的时候他的家属会说这药怎么这么难闻,那是正常的;反之,则要警惕了。这也是有例子来证明的,有一个老太太咳嗽了两个月始终不好,就来就诊,我给她开了药,这个药总共六味,其中有一个药是五味子,后来老太太回来复诊,我问她有没有好转,她说稍微好了一点,接着我又问她觉得这个药是什么味道,她说很酸,我一想不对,我用的五味子的量是极小的,通常情况下不太会觉得它很酸,由此我了解到这个人是典型的脾虚症,又给她开了另外一个方子,也是六味药,老太太用了五副之后病就好了。

 

 

食治为先,食养善后

“食治为先”是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里面提出来的,他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意思是说得病了以后首先要考虑食疗,因为“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药之投疾,殃滥亦然。” 也就是说食性相对来说平和,它的偏性不大,而药的偏性非常大,所以用药的同时,又杀伤了其他无辜的脏器,会出其他的新问题。孙思邈又强调:“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就是说要救急是需要依靠药的。“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疫者,可谓良工。”自从看了他这句话以后,我是越来越重视食疗,以前总认为当个好医生就是要开好药,后来发现不对,因为治疗是系统过程,如果病人来找医生,医生只是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对之前和之后的问题一概不管,则称不上是个好医生。

传统的中医理念提倡得病的开头和结尾要讲究食养的原则,医生不是只会开药,他要兼顾病人的前面、中间和后面的事情。那么,在善后的问题上,中医非常强调食养,《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有这么一句话:“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强调,一个人的病,用无毒的药来治病只能去掉九分,剩下的那一分是不能用药了,而是需要用食养来调。中医认为药物都有偏性,所以只要有偏性的都是毒药,这里对于毒药的理解不同于我们现代的观点,两者是不一样的。偏性越大,毒性越大。不病不是所有,未病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食治,刚刚开始要生病的时候也可以用食治的办法,已病中我们分三期——初期、中期、后期,早期和后期我们是可以用食治的方法。

结合现实的例子来说,在未病阶段,预防感冒咳嗽可以含姜片,嚼食生姜核桃肉我们可以预防哮喘,调解情绪可以用玫瑰花茶,预防食积可以饮用大麦茶。

最后不能夸大食疗作用。在头尾两个阶段可能有效果。如果没效的话,该用药的时候还是得用药,千万不能说食疗可以包治一切,这是大错特错的。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0923/6114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