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王通讯:人才开发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1年10月11日 10:28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今天我想给大家汇报一些想法,重点放在对人才开发的理解上。人才开发是怎么回事?很多人说人才开发就是办一个班,这种理解显然非常片面,不到位。所以,我想把人才开发跟人的发展,跟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连在一起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社会财富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国各省市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人才开发公式和人才开发的技巧方法。
我们国家这二十多年来,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世界的财富也在不断地积累。那么,这些财富是怎么来的?学者们的解释是各不相同的。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财富来源有三个要素,一是土地,二是劳动,三是资本。土地带来地租,劳动带来工资,资本带来利润。因此,我们社会滚滚财富的来源就是这三条,强调的是物力,认为它创造了人类的财富。这是传统的解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舒尔茨说,实际上财富的来源主要是什么呢?是人的质量的改进。他发现美国政府用钱投资于农业的灌溉设备、收割设备,等等,这是一种投入方式。但是把这个钱拿来,投资于农民的学习,让他们长知识,上大学,他发现,这两种投资方向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他得出结论说,投在人脑中的钱比投在机器上的钱回报更多。他第一次提出来投资于人的回报率是最高的说法,因此引起了一场革命。我们中国讲人才开发,根源就在这儿。发展我们的社会,建设我们的国家,到底应该把着力点放在哪儿呢?是重点投资于物好,还是投资于人好?经过他的研究证明,投资于人是最好的。在他之后还有一个学者叫卢卡斯,他说,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什么?就是人才。经过专业化训练的人才,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增长的真正动力。2000年前后江泽民总书记又说了一个观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人这个概念上,这样就容易在工作中、在认识上把人才工作抓起来,把它抓好。
为什么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呢?
世界上有四大资源,第一大资源人力资源,第二大资源物力资源,第三大资源财力资源,第四大资源信息资源。这四种资源如果排排队,哪个最重要呢?排来排去,现在弄清楚了,原来人最重要。就是说世界上有四大资源,人排在第一位。
为什么在今天这么讲?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看劳动贡献。在工业时代,一个很棒的工人,大概能够超过一般人工作量的1.5倍到1.6倍。但是今天,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能顶三十个一般的工程师,这就是一个重大变化。现在劳动贡献最大的是人才,他的劳动量的比较能达到1:30,当然,这个比较其实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这足以说明人才贡献大,所以是第一资源。第二,看收入分配。现在我们的世界,钱、报酬都给谁了呢?在工业经济时代,一辆汽车的创造价值里面,85%给了一般的工人和投资者,但是今天在美国、日本,甚至包括中国,投资者和工人的所得才占16%,84%支付给了谁呢?设计师、工程师、战略家、金融家、广告商、营销师、经理。这个世界变了,说明我们的分配方向变了,工人占一点点,投资者也不多,大量的财富分给那些有作为的才华横溢的人,就是设计师啊,工程师啊,营销商等。第三,看资产价值。今天发大财的,今天的大老板是谁?我们看历史,大概是物力资源的创造者,物力资源的持有者他们的收益是最高的,资产是最多的,比方说钢铁大王卡内基,石油大王。但是今天呢?今天的企业总裁,大量财富的持有者成了靠知识致富的人,比方说比尔・盖茨,他的总资产达到了两千亿美元。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里面,我们一定要认识一个真理,就是从贡献大小、收入分配、资产拥有来看,都要有这么一个主要的变化,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上升到第一位了。因此,我们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个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看一看,中国人才资源的分布状况。
这个人才的指标是按照大学生来算的。第一名是山东,人多嘛,第二名是广东,第三名是河南,第四名是江苏,第五名是河北,北京市大概第七名。这样算起来,全中国排一个队,西藏是倒数第一名,这就说明,全中国的人才拥有量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看能力,人才有了,但是能力高低可不一样,人才数量虽然多,但是没有能力大概还不行。这是两个概念。一个是你有多少人才,一个是这个人才能干事不能干事?这是两个概念,如果按能力来比较,大家看,北京市的能力是全中国第一名。这怎么算的呢?这叫能力系数。这个说法是来源于联合国的,北京能力系数12.39,天津市11.19,上海市11.45,江苏省10.87,浙江省10.33,广东省11.15。这些省份、这些城市是中等的能力水平,在全球也如此。十以下的,能力就比较弱了。大家可能要问,你这个数据怎么来的呢?这么来的:首先,把人的能力分为体力、体能、技能和智能。体能好的人就是体格棒的人,技能好的人就是有技术的人,智能高的人就是工程师和科学家,我们把人分成三大档,能力开发有三个档次,一个是体能,一个是技能,一个是智能。这么划分为三大类,我们可以把文盲数乘以一,再加上把工人数乘以十,再加上把科学家、工程师数乘以一百,那么,这三个数的和再除以一个总人口数,就是这个系数的计算方法。这个公式适合于全世界。用这个方法去计算,非常明显。北京市在全中国的人才数不是第一名,能力是第一名,在全世界也属于比较靠前的,能力较强的一个地方。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人才开发公式。
关于人才开发,刚才我讲了,很多同志认识错了。什么叫人才开发呢?就是办一个班,这是很不全面的。我讲一讲国外的学者是怎么讲人才开发的。
第一个公式,智力乘以活力等于绩效。这个说法来源于美国人力资源开发协会的章程。人才开发这几个字过去中国很少提,到底什么叫人才开发,他们的章程告诉我们,开发人才无非是两个支点:第一,提升其智力;第二,激发其活力。如果你的部下,你的孩子,你的学生,他的智力提升了,活力增加了,则这个孩子,这个学生,这个部下就开发好了。而且我们可以列出一个公式来,智力乘以活力等于绩效。我们的部下,我们的员工,如果是不聪明的,绝对干不出活来。他很聪明了,他不想干活,他没有活力,也不行,所以,我们说两个要素,一个是智力,一个是活力,他们二者的乘积就造成了我们方方面面的业绩。这个开发公式非常有意思,它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人才开发的要点,无非就是提升智力,无非就是激发活力。如果这么来研究问题,那么,我想,开发人才的方式大概有三大类。第一类叫培养性开发,手段是教育。这就是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以至于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包括我们的学前教育,以教育为手段,这叫培养性的人才资源开发。每一个在座者,爸爸妈妈,老师领导都在做,以教育为手段,这种开发方式大家都能理解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启蒙。“启”是什么?打开。“蒙”是什么?懵里懵懂。懵懂状态,糊涂状态,让他突然之间恍然大悟,这不是启蒙吗?启蒙就是人才开发。第二类是使用。用人也是开发人。第三类是政策。政策也是开发人,政策好的情况下,人们的智力水平提升,活力提升。我们的改革就是提升我们的活力的。
第二个公式,投资智力的开发对社会的贡献最大。刚才我讲了,体能、技能、智能,根据研究,大致是这么个比例,这些能力开发出来,大概是1:3:9的投入成本,可一旦转化过来,不是1:3:9了,是1:10:100,三种能力的开发投入是不一样的,产出差距更大。
第三个公式,学习速度小于变化速度等于死亡。这是谁的公式呢?彼得・圣吉,他是个美国教授,搞了一个学问,叫做学习型组织。其基本的理念就是现代的社会变化太快,因此我们通过开发自己、提升自己来跟上变化,适应时代要求。如果客观的世界发展速度很快,而你学习知识的速度很慢,你则面临死亡。不仅是一个人,如果一个企业的事情属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领域,比方IT行业,可是你学得很慢,你这个企业就等着死亡。他这个公式给人紧迫感。那怎么学呢?彼得・圣吉有一套方法《五项修炼》《十大基模》。五个修炼如果一个都不做,十个基模一个都不懂,则你掌握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全是错的。我发现很多同志不读书,或者是乱读书,没读懂就开始讲。结果我看了看,很多书编者就没有读,没有读彼得・圣吉就敢写彼得・圣吉,非常可怕。我想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的社会浮躁之气太重。不读书,没有掌握学者的精华就可以大写特写,编书出书,令人震惊。
第四个公式,X=F(遗传、个人努力、教育、环境、机会)。人才或者说杰出者,或者说天才,这是讲什么呢?这是讲人才开发要想走向成功,成为人才,成为天才,他大概是一个东西的函数。是什么东西的函数呢?他的遗传素质、个人努力、教育环境和机会的函数。它表示这么一个关系,就是成才者第一个要素是遗传素质要好。遗传素质我认为能占到50%以上,你这个孩子能不能成气候,父母的基因占很大的比例,遗传素质如果很差那就很难办了。这是物质条件,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优生优育优教。第二个要素是要个人努力。后天的努力很关键,无论遗传素质多好,多大的天才,如果个人不努力,也是一事无成。第三个要素是教育。你努力有时也不行。为什么呢?没有教育。大家不要小看教育。教育是什么东西?它涉及到缩短继承期的问题。同样的人,同样的孩子,如果一个有好老师教,一个没有好老师教,差别太大了。有人估计过,如果一个人不靠老师教育去传承知识,这个人即便很聪明,终其一生自己鼓捣,顶多能鼓捣清楚四则运算,有时连四则运算也搞不清楚。第四个要素是环境。环境是什么呢?环境就是不同的生存状态,比方说你生在美国的环境下,和你生活在西藏喜马拉雅山的山沟里面,那差别太大了。有时不是不聪明,是环境基础太差,自然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最后一个要素是机会。人和人的机会是不一样的,各种机缘有时使你把握住机会,有时使你丧失机会。机会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成功与否、人才开发的效益如何,有时和机会关系甚大。比方说,有人老是走背字,老是赶红灯。一过红灯,再过红灯。什么原因呢?我讲不清。有人命就好,老赶绿灯,一路很顺当,顺风顺水。所以,我们说人的成功与否,大家看,一、二、三、四、五,五大要素,X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大概你的作为,你的地位,和这一、二、三、四、五有关系。这些研究可以告诉我们,作为宣传部门,要正确把握人才是怎么回事,人才开发是怎么回事,这个东西很有意思。
下面,我们看一下人才开发的宏观方法。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来要落实人才工作决定,要开发人才,很多同志不知从何入手。根据我的研究,全世界都是如此,一讲人才开发,促进人的发展,首先要从大的方面搞清楚,不要一下子在小的局部上使自己迷失了方向。因此,我们要研究人才资源开发战略是怎么回事情。这个战略是什么呢?战略是大智慧、大前提、总谋划。
美国战略学家小阿瑟提出,凡是战略,都像小板凳一样,三条腿支撑一个面。面,就是人才战略,人才发展的谋划。三条腿是什么呢?第一条腿是现实之状况。现实要求我们把今天的状况搞清楚,这个东西要求我们定量化。为什么要搞清楚呢?因为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你对自己的今天还不了解,怎么规划明天呢?怎么能通过人才开发达到目的呢?所以首先要搞清楚我们今天的状态。这个状态研究要细,不要粗。可以细到什么程度呢?比方说按专业分,按职称分,按党派分,按性别分,按学历分,按产业分,按行业分,一条一条地把它搞透,这等于对我们人才状况一次一次断面的照相,“咔嚓”一个相片,“咔嚓”一个相片,这样的分析是为了研究我们能否适应未来竞争的。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搞战略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
第二条腿是未来之谋划。就是要研究未来如何开发人才。显然,未来是虚拟的,未来还没到来,这东西只是个想象。想象是虚拟的,但想象又是必须的,没有想象的组织是没有潜力的组织,因此我们需要搞规划。大家知道,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搞“十一五”人才规划。为什么呢?再过五年我们国家的人才状况是怎样的,需要画一个蓝图。这个蓝图如果画不出来,说明你想象力短缺,这是很容易出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不小心就陷入一种误区,把人丢掉了,还要发展事业。根据我的观察,一般的国家、地区也好,系统也好,搞规划,一产二产三产,工业、商业、农业,搞了很多,搞着搞着很容易把人才丢掉了。为什么?很多同志,包括领导同志,只想着事业,不想人。但你如果连人都没规划好,事业怎么规划?怎么发展?
第三条腿是今日之对策。就是我们今天的对策。战略的实质内容就在这儿。过去、今天是这样的,未来五年之后我们是那样的。显然,未来与现实是有差距的,那么这个差距怎么弥补呢?需要把对策拿出来,对策就是开发战略。现在全国各地各系统的人才战略,很多地方出了毛病。什么毛病呢?概括言之,大致是两块不足,第一块,一般化之毛病。一般化者是什么?就是你这个对策是没有智慧的。第二块,毛病雷同化。什么叫雷同化呢?雷同化者,彼此彼此也。河北省、海南岛的对策是一样的。我们的经济基础不一样,现实任务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人才状况不一样,为什么我们的人才战略却是一样的呢?这说明有一家,起码有一家是没动脑筋的。所以,从战略的研究和分析对比能看出来,这两大弊端在困扰我们,一般化就是没智慧,雷同化就是没个性。怎么解决?需要研究国外的人才战略,他们是怎么把人才开发好的,他们怎么把人才开发作为一个智慧来实施的。我给大家介绍四点:
第一点,避开未来人才陷阱。这是欧共体国家的智慧。什么叫人才陷阱呢?它指的是单位、部门由于关键人才的短缺陷入了人才发展的被动局面。比方说,北大、清华是名校。什么叫名校呢?名校者是有名教授也,北大有名,因为过去出过陈独秀、胡适、鲁迅先生,翦伯赞、王力、季羡林这些大教授在那儿呆着,那叫北大。如果说这些人离开了,还叫北大吗?那不叫北大,那叫一堆房子。所以,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说过这样的话,“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大学是有大师在那儿呆着的地方,而不是一大堆房子。那么,我们说,将来的北大和清华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没有大师,它不叫北大、清华了。因此,要研究如何让名教授能够出现,让他们能在那儿安心教书,这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名师不是造就的,要研究名师、名教师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我们的大学教授都是有名望的人,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学术重镇,就是孩子们向往的地方。很多孩子想考北大、考清华。为什么?因为那儿有大师。大师是什么?是能够帮助你很快地走完继承期,走向创造期的人。考大学不是考名校,是考名师的,如果没有名师,一切黯然失色。企业也是这样。一个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这个企业有几个人是了不起的,比方说海尔的张瑞敏、杨绵绵。因此,要研究是谁让海尔这么杰出的,大概几个人,把他们画上圈。假如说海尔有六个人很杰出,造就了海尔,那么,这几个人哪年退休呢?有没有可能自己要走呢?有没有可能被别人挖走呢?有没有可能自然死亡呢?画起来,就能测算出这个单位的人才陷阱大概出在哪一年。你不要说他们有陷阱,我没有。不对。哪个单位都有陷阱,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傻乎乎的呆着。但一旦这几个关键的人离去了,那个单位马上陷入危机,叫落入了人才陷阱危机。比方说,王麻子剪刀是北京的名牌,但现在完蛋了。你知道为什么吗?绝对是人才问题。因此,要讲一讲,我们这个单位,我们这个系统,我们这个公司,人才陷阱在哪里呢?你算出来了吗?你没算。因此,掉进去还不知道。这是能算的。为什么能算呢?每个人都要退休,不能永远活着。你活着好,你不活着怎么办呢?从这些方面就能算出来每个单位的陷阱在哪里。因此我们搞战略,要往前想,开发人才不能把这个东西忽视掉,这是个重大的盲点。比方现在国企最明显,哪个人多大岁数了能算出来,58岁了还有两年退休,57岁了还有三年,还有一个重病号,一算算出来了。这个东西是个智慧。我看到中国搞战略没有从这个入手的。国外的跨国公司,大公司有的是这样的,公司有八个人,这八个人是支柱,无论如何不能走的,这是关键人物。而且他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这八个人永远不能乘同一架飞机,为什么呢?很强调陷阱意识。像这种智慧,我没看到我们国内的企业有这样规定的。我们企业认为自己干得好了,永远都是好的,实际上这很难。而国外有的企业就永远不得了,像西门子。西门子公司被称为上百年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人家为什么不垮台呢?班子杰出,人才杰出。它怎么老杰出?因为有机制保障。
第二点,预测未来人才需求。开发人才要注意未来的人才需求,不要光看今天,要看明天、后天、大后天。随着世界发展的加速化,这方面更显得重要。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谁呢?根据我的观察,是芬兰这个小国。这些年,全球竞争连续三年第一名就是芬兰。这个小国为什么突然之间了不起了呢?因为他们有些学者,有些企业家很聪明,像诺基亚的老板。有人告诉我说,诺基亚是个小镇,过去的诺基亚是二产的一个企业,电线、电缆、橡胶、造纸,玩这个玩意,玩着玩着赚钱了,赚钱了,往前看,二十一世纪什么赚钱呢?二产绝对不行了。二产赚小钱,赚不了大钱了,因此就开始研究二十一世纪哪个行业赚钱。什么赚钱呢?IT、信息赚钱。这个老板马上拍板决策,搜集两种人才,一种是数字英雄――数学家,第二种是IT精英。把两种人弄过来干什么?弄手机啊。因为他早就研究了,把人才需求抓准了。未来什么赚钱?不是造纸,不是橡胶,而是手机。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阿猫阿狗有手机,捡垃圾的都有手机。那么,我们的企业也要研究,现在赚钱,未来还赚钱吗?未来的人才需求在哪里?一定要注重转轨。每一个企业都要研究,每一个单位都要研究。
第三点,掌握人才类型谋略。什么意思?就是要掌握人才类型。做人事工作的一看可能懵了,我做人事工作,我掌握这干什么呢?还有谋略,谋略干什么呢?谋略是大智慧。过去我们讲人事干部的品格,只要善于沟通、老实、聪明、肯干就行了。现在我告诉你,入世之后,你还要加上懂谋略。谋略是什么呢?是机巧之心。我认为,面向市场经济,面向WTO之后的国际竞争,如果不懂谋略,很容易上当。何以见得?我给你讲一个案例,是日本人怎么打垮荷兰人的。很多人,特别小年轻,弄个随身听,里面放张光盘,我问过很多年轻人,“你知道这个光盘、CD谁造的吗?”“美国吧?”我说“不对,再猜猜。”“日本”,我说也不对。CD,VCD的原创是荷兰,但没赚几个钱,就被日本人给抢了行。这就有一种竞争的艺术、人才的谋略在里面贯穿着。日本人对唱歌、卡拉OK是非常投入的,但是有个东西把它制约住了。唱歌卡拉OK需要光盘,没光盘怎么办?买。首先把光盘数码压缩技术从荷兰买过来。买过来怎么办?跟在人家后面吗?不行,改进它。找什么人改进?一般咱们找懂数码技术的,搞数字研究的学者。但是日本不这样做,他买来之后,找了一帮人搞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流程改进。简化,简化,再简化,降低成本,搞来搞去,日本人的光盘水平没降低,价格下来了。这样一来,国际上买日本的盘,不买荷兰的盘,硬把荷兰挤垮了。所以,原创在荷兰,得利是日本。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什么东西起的作用呢?他没有搞正面战争,借助偏锋,在旁边鼓捣。这叫什么呢?在日本有个说法,叫技术反转型人才战略。
第四点,关于人才使用观念的变化。用人观的问题大家了解到很多了,比如人才资源观、人才资本观、人才竞争观、人才市场观。其实,二十一世纪有一个观念没有叫响。叫什么呢?人才使用的时空压缩观。二十一世纪的重大变化,跟以往历史不同,就是人才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时空变换。时间变短了,空间变小了,地球变小了,我们成了地球村人了。这个变化会影响人才使用的方式和方法,这就叫时空压缩观。如果有这么一种观念,那么你人才开发的本领就可以增长十倍、一千倍、一万倍。春秋战国时的孟尝君有一个老观念,我用人我养起来,养士四千名。这个人爱财如命,但他老养人,养人用人很正常,不养人他怎么用人呢?这种观念农业社会可以,工业社会可以,但放到今天就有毛病了。我们要超越孟尝君,树立新的理念,人才可以不养而用。如果这个人不养他,没有投入,就把他用起来了,那多好,但很多人想不到这儿,有人才利用不上。现在时空阻隔已经没有了,在哪里上班已经成了一个小问题,所以,你要注意,你本身可以给别人上班,你的部下也可能在上班期间不给你上班。这个问题我讲完之后,有的企业家很感慨,说你讲的真让我开窍。我说开窍你要干什么?你不要反过来说,我要卡住你,我要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把他管住,你绝对不能只想着盯住他。怎么办呢?变化考核方式。你不是不干活吗?我改革考核方法,使你不得不给我干。再一个,最大的启发点在这儿,我如何让全世界的人给我上班!今天的世界,所有没有为我所养的人都可以给我上班,你这么一想就对了。这叫光明思维。
我再补充点,人才开发的不养而用有四种。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有的人说,你讲的人才开发不养而用我早就开始了。当年我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就开始了,县里来人,运动来了,借来两个人,干干干,干完了,把他赶走了;一会儿,又来一个运动,那好再借来俩,干完又赶走;又来一个运动,再借来,干完,又赶走了。所以,我早就开始不养而用了,我没养,没发工资,干得很好。我说你这跟我不一样,你这叫基于权力的,我这个叫做基于网络的,咱们两个不搭界。此外,还有两种,一是基于地域的。现在我在北京,我在中央机关,你们呢?你们是北京市,因为我们在一个地面上工作,那好了,我也可以为我们北京市所用。第四,基于政策。西城区有很好的因缘,搞“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过程中发现一个大问题,“九五”期间,他们的GDP大量是自己人生产的,但是“十五”期间变了,大量的GDP创造者不是他们的人。是谁呢?是总部。比方说银行的总部、通讯公司。这些大企业有个政策,总部在哪儿上税在哪儿,这个政策使得西城区获得很多利税,大赚特赚,他没养人家,人家老给他钱,总部经济造就了西城经济。所以,政策本身也能够使人才得到开发,不养能用,一分钱不掏获得很大的收益。
我们首先要从以上大的方面来研究人才资源开发,这是大智慧。下面还有小的,什么是小的呢?就是要注意操作性的东西。怎么操作?实际上还有一个微观技巧,下面讲讲若干个具体方法。
第一个技巧就是要让工作内容丰富化。首先,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一种全面观。其次,无论是素质提升还是能力提升,其本质是一种能力建设,所以能力建设就是我们人的发展。它的本质是自由,是获得方方面面的自由。能力发展,能力建设,人才开发怎么成了自由了呢?这是诺奖得主森得姆提出的,人的发展,人的开发,某些东西就是自由。比方说有个小孩子落水了,我在旁边,我就不敢下去。为什么呢?我没有水中之自由,我没有游泳的本领,没有本领你何谈自由呢?所以,马列讲的全面发展是获得自由,是什么呢?它是个能力建设过程。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具有多种本领。本领多了,你就自由了。通过获得能力而获得自由。中国人为什么要搞人才开发呢?到美国去问为什么,原来开发这种理念不是凭空而生的,是为了解决美国社会工业化之后人的苦恼。我在农民家里长大,因此我知道农民的辛苦,但是一旦农村被工业化了,农民的孩子走向工厂之后,他面临流水线自动化,这是好事,同时也是坏事。为什么是坏事呢?劳动过程变得单调、无聊、乏味。过去男女青年在地里种庄稼,挖白薯,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现在每个人面对流水线,离得很远,谁都不理谁的。回想起来,还是青山绿水带笑颜,你挑水来我浇园,比流水线舒服多了。流水线、自动化,带来高产量,但是人上班是单调无聊乏味的,这是工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人在自动化旁边越来越渺小,天大的智慧,满腹才学都用不着,长此以往,越干越傻。这种时候,如果你不把开发加进去,人就会变成傻瓜了。最早的开发理念出在汽车制造业,伟大的启蒙者就是福特先生。他说,如果不把开发加进去,我的员工将越干越蠢。大家没想到这个问题吧?工业化过程中干活轻巧,没有风吹日晒雨打,但是工业化使人不值钱,没价值了。所以,工作过程要变成一个让人才能上升的过程。这个理念最早是这么萌生的。所以,人才开发不会产生在农业社会,也不会产生在工业社会初期,它是产生在工业化之后,是因为上班单调、无聊、乏味而加进的一个东西,让工作有意思。
怎么让工作由单调无聊变成丰富多彩呢?有理论认为要找到五大感觉。第一,要感觉到工作有意义、很重要。第二,工作本身受领导重视。第三,工作岗位可以施展多种才华。第四,工作过程有反馈环的指导。什么叫反馈呢?比如说许海峰打靶,不断调整打靶方式使之不断地逼近十环,找到感觉了。怎么找到的?有反馈环。“啪”一枪是“馈”,“八环”、“九环”、“十环”反馈。人是在反馈中不断调节的,因此可以不断地提升能力。大家注意,反馈调整是人的能力提升,人才得到开发的必要环节。第五,给他以整体感。现在的社会,让我们感觉自己都是局部的。因此,工作越干越没劲。打个比方,我是个造船工人,负责焊接。一上班,又臭又闷又热又脏,身上都是铁锈,为了工资,把眼都弄花了还得干。一上班,感觉自己太渺小,很卑微的,就是造船厂的一个螺丝钉的螺丝帽。但有一个时刻我觉得自己很伟大。什么时刻呢?轮船下水,可不得了,锣鼓齐鸣,彩旗飞舞,鞭炮喧天。我的泪哗啦掉下来。同志们,你看,那个船是我造的。为什么那个时间他很激动,整体感使他感到伟大,感到自豪,感到了不起。因此,整体感的获得是开发人的一种方法。所以,无论干什么的,都要给你部下整体感。比方说年底总结。哎呀,我们年底总结就看电影算了。错了,如果你是老板,那不行。看电影那是娱乐,不叫总结。总结是什么?讲一讲大家这一年干什么了?干了很多事情,赚了很多钱,做了很大的贡献。平时不讲,一讲一总结,了不起,原来我们这个单位了不起,不说不知道,一讲吓一跳,原来我们很伟大。这种感觉他有了,以这个心态工作就好办了。所以,这五大要素,如果具备了,你的员工感到工作丰富多彩了,这个过程就叫人才开发。我给大家纠正一个理念,不要以为人才开发就是办个班,那太狭隘了,人才开发是要让他感到光荣、伟大、自豪、了不起,是要让他高兴。这一高兴就拼命干活,好好学习。所以,要注意,如果你的部下感到工作单调、无聊,八点半上班,九点半到,五点半下班,四点跑,这就是人才资源没有开发引起的。
第二个技巧,设置挑战性。怎么开发人才?要给每个人设置挑战性,让他有危机感。因此,才会有数量、质量、频率这些目标要求,让他每年都进步,不进则退,不进则没有位置,不进就要降职,不进就要降薪。这样就有压力,这个压力的设置叫挑战性设置,我们很多地方没有。因此,很多人今年上班来了,明年又来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这就是我们的毛病。我们没有搞挑战性设置,导致我们人才开发的功能没有履行,开发的结果看不见。
第三个技巧,设计职业生涯。这里面有一个东西,就是设计问题。规划问题。你对自己得有个想法,你不能干三百六十行,只能干一行,做工务农经商打仗都可以,但是要有所作为。这叫什么呢?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是个人,另一方面,单位要设计大家。不要忘记,没有成功的个人就没有成功的团体,所以,我们应该找到这样的契合点,每个人都要设计自己,同时组织要设计大家。组织要开发职业生涯通道,要帮每个人走向成功。成功的个人相加才是一个成功的团体,这种理念就是双向事业的,既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成功,又考虑到单位组织的发展和进步。现在美国也好,英国也好,日本也好,生涯设计蓬勃发展。人的一生中有几个关键时刻:第一,高中毕业阶段。要选对专业,什么专长选什么,要扬长避短,别跟自己对着干,本来理科好选文科,文科好考理科,这样自己才能发挥就受到局限。第二,大学毕业阶段。单位选错了那也很别扭,搞不好一辈子别别扭扭的。第三,到单位以后。你怎么成长,怎么与同事相处也要设计好。否则,导致你到处碰壁,满怀雄心壮志不得实现,怨天尤人,一辈子发牢骚。所以,西方社会要求,首先个人要设计,其次组织要帮忙,组织帮忙让大家一起走向成功。这是两个事业,一个是个人事业,一个是组织事业。
下面主要讲讲组织事业。开发人才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组织设计,现在我们很多单位的通道只有一行,那就是行政渠道,一个单位的人都爬一个通道。有的人他不擅长管理,专业好,没门,单位就这一条道,就把这人憋住了。现在单位事业很多有两条道,行政通道和业务通道,让更多的人有成长的空间,让大家都有成长感。现在有的公司来找我,说我们能不能来一个第三通道呢?比方说我们再搞一个技能通道,让技术能手往上爬。我认为这是可以的。每个单位,有两个三个四个通道总比一个通道要好。这就需要做人事工作的人设计,如果没有这种设计就导致单位的人都被你憋住了,大家就没有成长感了。如果说不能拍板,你能不能建议呢?退一步说,通道不能设计,台阶你能设计吗?单位效益好,为什么不能搞一个工资通道呢?当然总体上来讲是国家政策,但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爬,我设计成让每个人每年都能涨工资。工资通道让大家有成长感,我年年都在涨工资,那当然高兴了。五年不动窝,五年没进步,工资也没上去,我干什么?所以,生涯设计是组织和个人的互动过程。组织发展了,个人成长了,大家都高兴。这种生涯路线的开通,包括轮岗之类的东西都是开发人才的方法,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想到了。
第四,数学方法。大家看78/22,这是干什么?78/22是个宇宙法则,这个法则被犹太人发现,被科学家证明。什么意思?这种比例关系是到处弥漫、到处充斥的。比方说,我们人很舒服,你知道你为什么吗?因为大概水占你身体重量的78%,各种物质加起来是占22%,78/22这么个比例关系让人很舒服,过得很好。你在这儿开会,你觉得没有呼吸的紧迫感,不难受,为什么呢?空气里面也是这个关系。78的比例是氮气,22的比例是氧气。还有,请你画一个正方形,正方形里面画一个内接圆,这个内接圆的面积跟四个角的面积之和之比还是78/22。我们的生活里面,方方面面都是这样的。这对我们搞人事有什么用呢?也有用。我告诉你,你单位的活,78%的活是22%的人干的,剩下22%的活是78%的人干的。我这么一点你大概明了了,多数人沾了少数人的光,这就是现实。但这种东西你不能讲的,到年底了,你总结,“同志们,我们单位78%的人干了22%的活,22%的人干了78%人的活”,讲完这话就把你打倒了。怎么胡说八道呢?我跟你讲,没胡说。大家好好看一下,你单位的很多人你认为是冗员,但你得容忍他。单位人越多,这个比例关系越正确。有的人顶不上事,顶不上事还得用他,你还不能得罪他。这个冗员要想清除完那是不可能的,搞不好把你自己清除掉了。为什么呢?他要告状。78%的人干了很少的活,但是你得善待,但是有一点一定要记住,你要培养、造就、重用22%的骨干,十个人里有两个人给你死命干,很能干,大致你就会经济上、政治上、形势上没问题。这22%的骨干你要善待、要抓住,别让他跑掉了。一看,只剩10%的人支持你了,你大概有危机了。所以,我们要大力地培养、造就、重用、善待22%的人,那你就能够很好地生活,很好地工作,这是个大致的比例。人才开发要开发出22个人是铁杆的,22个人是很能干的,带动那78的人往前走。大致如此。
第五,象限方法。就是我们用德才两个轴划分,将单位的人大致分成四类,德才兼备者,德才双缺者,才胜于德者,德胜于才者。德才兼备的是圣人,太少了。那么,德才双亡,德也不行,才也不行,该把他开掉了,实在不行。德胜才者好说,是个君子,道德品质好,才跟不上来,怎么办?培训。但是对才胜德者你要特别当心,才胜德者他的才能很高,但是道德品质不足以跟他匹配。怎么办呢?这个人是个能人,这个人很有本事,我是否该让他离开?犹豫不决。在这方面,北宋的宰相司马光,今天最好的CEO维尔奇都说,一半人犯错误都犯在这儿。由于惋惜他的才华导致不注意他的品德的提升。这种人一旦给你坏事比什么都坏,危险就在这儿。他跟你不一心,跟企业不一致,正因为他有才华,你老想留他。自古以来,这个国败家亡者的悲剧都是这些人造成的。所以说,象限方法表明了古代政治家、今日企业家对人才的认识,德才兼备,人才开发,全面发展要注意把德放在第一位。
第六,动物学方法。动物学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大家不妨读读动物的书。为什么呢?你要知道,你管的人都是动物。动物学里面有很多道理跟我们是相通的,有些东西可以启迪我们。开发人才,我们首先要遵循动物规律,不能违背动物规律,比方人天天要吃,不能不吃,不吃就玩完了。英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送奶工都把奶瓶子放到英国人家门口的窗台上。当时的英国有很多麻雀,这麻雀饿得不得了,看到有奶就飞过来吃,刚开始英国人感觉挺好玩,我们家来鸟,挺高兴的,不烦它。时间一长就讨厌了,我们人喝奶之前它先喝了,这不太好。给送奶工提意见,你们奶站能不能采取措施,弄个锡纸把它蒙起来。好像我们北京人一样,送奶的没有一个不蒙锡纸的。一蒙锡纸麻雀吃不着了,怎么不让我吃了呢?麻雀发呆了。同时还有一种鸟叫红金鸟,肚皮是红的。它跟麻雀一块来,你吃了我吃,我吃了你吃,两个都来吃。这锡纸一蒙上去以后,麻雀发呆了,红金鸟也发呆了,这怎么搞的,不让我们吃了?后来麻雀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怎么办呢?有一个麻雀很勇敢,啄,啄开再吃,一个麻雀学会,很多麻雀全学会了。红金鸟则不然,它一看蒙住了,不能吃了,就走,飞到别的窗台还是不能吃,又走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麻雀会吃奶,红金鸟不会,这引起了动物学者的重视。为什么麻雀会吃奶呢?红金鸟不行呢?这红金鸟有什么毛病?研究结果发现红金鸟的生活习性跟麻雀不一样,红金鸟单打独斗,吃不了,走了,平时不交流;麻雀则特别注重交流,很快大家全学会了。什么叫交流呢?就是大家喳喳喳喳地交流。动物学家通过解剖发现,红金鸟没有进化,麻雀也不会进化。什么原因导致麻雀会吃,红金鸟不会吃呢?习性使然。进而得出一个结论来,动物群体之间,有信息交流机制的群体是聪明群体。大家不要小看这句话,很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有的群体爱学习、交流、分享,有的群体觉得不用交流和分析。举个例子,单位送一个同志出国培训,培训半年回来后,就把学到的知识藏起来了,自己不说,不但不说,有时候反过来要挟领导,我要什么什么东西,不给我怎么着。不给你怎么着?其实,他的知识、秘方、绝招都是单位给的,却反过来要挟单位。个别地方有这种人,所以你要注意,这种人绝对居心叵测,他在暗中宣布,这个地方离了我不转。同时,单位要反省,为什么他能这样做呢?是你没有搞好交流,让他独吞了果实。这种组织和企业是没前途的。所以,体会、心得都讲出来,录到计算机保存起来,这是管理。交流分享能够降低人力资本的投入,我们要有这个做法,凡是学习、培训回来的,都要做报告,要讲一讲你学什么了,要把学到的各种绝招告诉大家。所以,动物学告诉我们,一个群体要想聪明起来,要重视三种机制的建立,一是交流,二是分享,三是知识管理。
第七,讲讲苏格拉底、诸子百家。苏格拉底是什么人呢?是西方的圣人、智者,他跟孔子生活在差不多的年代。诸子百家就是孔子、孟子、韩非子,道家、儒家、佛家这些流派。中国文化是三大流派,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一个是释家,就是佛家。这些流派都可以使我们聪明,都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苏格拉底有什么方法让人聪明起来呢?苏格拉底问答法。这个人讲课从来不从正面讲,而从反面讲。比如欺骗是不对的,说谎是不行的。苏格拉底说对吗?你说对啊。苏格拉底说妈妈有时骗儿子,说吃药吧,药是甜的。儿子一喝,药是苦的。这是什么?有时欺骗有善意的欺骗,原来这么回事。他把人的思维全面起来。这个方法叫苏格拉底问答法,使人能够增长智慧,这是苏格拉底的一个绝招。儒家流派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给我们的理念是昂扬的斗志,入世的思想,奋斗的精神。道家让我们回归自然,不忘记我们是自然的一分子,要跟自然保持和谐。佛家呢,充满了辩证法,可以让我们获得大智慧。比如我们大家要奋斗拼搏,奉献,但不能强调过分。奉献奉献再奉献,拼搏拼搏再拼搏,超负荷运转就会出毛病。佛家有个理论,我们要入静,放松自己。做什么都要适可而止,要根据你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要扫掉私心杂念、非分的妄想,不要成为妄人,而要成为一个求实的人,量力而行,不要没有止境。自然规律是高于社会规律的,人要遵循人类的规律,身体没有了,健康没有了,你就全没了。这种认识是多么了不起的认识!因此,我们说诸子百家思想,佛、道、释都能使我们提升智慧。
以上讲了七个方面,唯独没讲培训。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老讲培训,我就专门不讲培训,我要反其道而行之,这么讲的目的是要让大家认识一个道理,人的发展,人的开发,人力资本的积累,除去培训之外,方法还有千万种,大致可以归为三个方面:教育、使用和政策。总之一句话,树立人才开发的大开发观、大智慧观,这就是我们应该树立的一种新的理念。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刘晓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11/6120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