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温方: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

2011年10月11日 10:25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各位家长们好!很高兴有这么个机会到丰台来跟大家交流。
我在咨询的过程中接触过很多家长,经常会接到家长们反映孩子各方面的问题,包括学习方面的、纪律方面的问题。家长说是品质问题,我们比较喜欢说是纪律问题,或者是心理偏差问题。而在家长提的问题里面,第一位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都是很在意的。 
那到底应该如何提高?我们家长的态度其实是很关键的。在家长送孩子上学这个问题上,我跟家长交流的时候发现有这么几种:有一种家长是属于随大流的,孩子到岁数了,该上学了,就送去吧,没有什么想法。不上学就好象不太正常了,至于上什么学校、怎么上,似乎不太关心。与这个相反的,有的家长是非常非常在意,甚至从上小学之前就非常在意。
有这么一个家长,她以前特别喜欢弹钢琴,但是正好赶上文革,她下乡插队去了。插队的时候,她也舍不得自己这个爱好,可是没法发展,到40多岁才回到北京。回到了北京以后,家里头第一件家具是钢琴,第二件事就是解决孩子的问题。孩子生下以后,从两岁开始,就弹钢琴。那个孩子到我这儿来的时候是12岁,12岁的孩子有11年的弹钢琴的经历,这个孩子当着妈妈的面拿菜刀把自己的手指头剁下来了,抗议妈妈逼着他弹钢琴。这个妈妈就说,我的心愿完成不了,所以我让我孩子去实现。但是这个孩子到我这儿来的时候,把手一伸出来,就跟小馒头一样,胖乎乎的手指头很短。大家知道弹钢琴,这两个小手指一劈开能捂住11个键,才能去弹钢琴。有的专业演员为了弹钢琴,动了手术,把虎口拉开。这个孩子小馒头手,根本张不开,但是这个妈妈为了让他成为一个钢琴家,连哄带吓甚至要打,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剁手指头。
家长的心意很好,想让孩子成才,但是如果方法不对头的话,孩子照样走不成这条路。我说的这个孩子还是比较听话的孩子,可能有的家长会见到更让人心焦的。另外还有一些家长,他说,原来我的观点其实挺简单,我就希望孩子幸福生活,没孩子的时候我就立志,我要是有孩子,我让孩子自由发展,绝不逼他,我要给他创造各种条件,他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等孩子上小学了,这个家长变样了。张家的学英语去了,李家的学数学去了,我那孩子什么都不学,将来是不是得吃亏啊,于是开始说,孩子你也去学点什么吧。
我这儿进行咨询,记录下来的最高纪录是,一个孩子在一个礼拜之间要上14个课余的学习班。那个孩子到我这儿来之后,跟我说:老师,我没有礼拜天,我只有礼拜七,从早到晚全是课,只有礼拜天晚上,我能喘口气,晚上没什么安排。没安排家长也不饶他,干嘛呢?让他在家里自己画画。画画可以开发人的智力,这是家长的观念。那孩子说我哪儿有心思画画,我还不够喘气的,所以就是家长在的时候,我画两笔,家长不在,我就把笔放下了。如果是这么学习的话,这个孩子的幸福是得不到的。很多家长就觉得,你看我是操心费力,为他全面考虑,甚至有的家长从孩子一上学,就不工作了,做全职母亲,甚至还有全职父亲。
可是到最后孩子不听话,家长闹不明白。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社会上炒得很热闹的就是减负问题,教育部下通知学校里不许这个不许那个。那个时候我在学校工作,也是教师,我们真是把所有的班都停了,但是咨询的时候,电话就来了。有一个海淀的工人,打电话来口气很硬,说你得跟教育部反映反映,你们这叫不公平竞争。我说这减负怎么能叫不公平竞争?他说你们当老师的那个孩子回到家,你们能不管吗?你们懂得这方面的知识,你们能教孩子,我们工人大老粗,我们怎么教孩子?我们孩子在家只能玩,可是到最后考试的时候都是一张卷子,你们是经过小灶加班上来的,我们就凭自己的脑袋硬撞上来的。那到考试的时候,谁能给我们照顾?他还跟我算了一笔帐,学校老师加课,也就是五块、十块一堂课,要是自己请家教,请一个大学生还得四五十,请一个老师一般的一百五,再要请名教师呢,我一个工人那儿有那么多钱啊。说了很多很多,其实说的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表现出了他的一个态度,就是希望孩子能成才,他着急。特别是他发现了自己无法去帮助孩子,他就会更着急。
我们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每年三月到七月的咨询电话叫做中高考热线,是联合北京考试报、北京电台、北京电视台做这些活动。家长到这个时候那真是急了,看孩子晚上十点半就睡了,担心怎么回事。这马上要考试了,他那么早要睡觉,烦了吧,难了吧,累了吧,还是有什么心烦的事解决不了了,等等一大堆的猜想。等孩子十二点还不睡,他又操心了,哎呀怎么回事,问题解决不了了,这关过不去了,等等又出了一大堆的问题。但是也有的家长,跟这也是相反。有的家长就觉得,我就是让孩子幸福生长。
当时我在职的时候,那个学校叫徐悲鸿中学,是一个美术学校。有的家长就跟我有辩论,我送孩子到这学校就是为了学美术,不想学别的,文化课好不好我不在乎,你看人家丁俊晖连小学都没上完,现在成了世界名人、台球冠军。那李宇春,十八九岁小女孩在台上蹦蹦,现在出名了,一夜暴富,哪儿都找她,广告上也有她,演出也有她,出场费也不低。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就是练一门本领,然后就靠这个吃饭。所以一些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发展,并不是家长的文化程度决定孩子的发展,这是一个规律。

 

 

 

 


那么今天我想在提高孩子学业成绩的问题上,研究什么样的家长能培养出好孩子来。1997年,可能有的家长会有这个记忆,在北京日报上登过一篇文章,访的是一位延庆山沟里的老太太,她从来没有上过学,但是她会写东西、会记帐。    她养了四个男孩子,三个在清华一个在北大。而这四个男孩里头,两个是她亲生的,另外两个还不是亲生的。我们到延庆翻山进去到了她家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受什么?因为我们去得比较早,用了一个礼拜六的时间去的,到了她家以后,老大老三都干活去了,上山砍柴去了。你别忘了这可是清华的大学生,上山砍柴去了。在我跟这个老太太接触的时候,老二回来了。我们是一屋子人,有记者、有摄像,各方面的人都有。二儿子回来以后,先向妈妈规规矩矩鞠了一躬喊了一声妈,然后跟我们大家点点头笑了笑,一扭头人家下地了。家里的自留地等着他干,这可是一个北大的大学生,当时他是北大二年级。当时看完了以后我们都挺奇怪的。我一直在学校里呆着,有这个感受。小学生看老师,老师是神人,什么都懂,我都得听他的。中学生看老师,老师是朋友,就不错了,能跟你谈兄道弟那就不错了。那等到大学生看老师,那老师是保姆,他总觉得比那老师还强。因为你老师那些学问不都是写在书上,我大学生看书还难吗?只不过是你老师比较有名,将来我工作,我是某某教授带出来的,就在这儿我还能用你一下,课堂上有你没你没关系,有那书就行了。所以到大学,老师是保姆。但是在这个家里头,我就感觉到他们对妈妈的态度非同一般。后来我们在座谈的时候,这四个孩子说,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为什么他们会说她的伟大?我觉得这个家长能够把孩子教育出来,首先自己做到一个模范,就是做事负责的模范,做任何事情都非常负责任。他们生活在山沟里,也没有什么庄稼地,只能自己开一点自留地种一点庄稼。他们的营生是什么?是上山采药。她的爱人和哥哥都是药农,经常上山采药。结果在一次采药的时候,她的丈夫和哥哥都从山上摔下来了,后来是医治无效死亡。两个男子汉倒下来,哥哥家里有两个男孩,她也有两个男孩。她嫂子这个时候一拍屁股走了,穷山沟里,家里的支柱没了,甩下俩孩子,靠什么生活,一甩手走了。
这样,就把这两个孩子甩到她手里。这个时候,她的亲朋好友就说了,你干脆把这孩子送人了吧,或者是卖了,还能挣一笔钱,能够让你今后还能够有一个活路。这老太太一个不往外卖,也不给人,这四个孩子自己来养,就要把他们给养大了。所以后来这四个孩子管她都叫妈。一开始我们都分不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哪个是亲的,那个是不亲的。问他们,他们说我们都是亲生的,跟妈妈的感情特别深,为什么?因为当初她没有把我们扔掉,没把我们卖了。
那么一个女人带着四个男孩子,在山沟里头怎么生活?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给这四个孩子做好分工,谁负责上山砍柴,谁负责家里的自留地,谁负责跟她去创自己的营生,他们四个孩子从小就有分工。分工非常明确,一直到他们上了大学。回来的时候,就是礼拜六礼拜天,人家从来不在学校里头过,都是要回家。回家以后就忙自己的活,干完了以后回学校。他们从小养成这么一种习惯,一种负责任的习惯,我是家里的一个人,我就得对这家负责任。所以每个孩子都是这个家没我不行,我有我的事,我得把我的事干完。所以到那儿去了以后,人家冲我们一点头,干活去了,非常自觉。
我们在接触家长的时候,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曾经有一个18岁的孩子,上高一,孩子的爸爸妈妈找我来,那真是痛苦不止。他说,老师你看我们就是养了这么一个没德行的孩子。孩子18岁了,上高一,我们让他去上学,他还不上,就在家里玩电脑,瞎折腾,最后还给我们耍脾气。我说,你把孩子带过来吧。父亲母亲带着孩子到我这来咨询。了解以后,我才知道这个孩子是8个月生下来,大家知道,七活八不活,孩子八个月生下来不太好活的,在暖箱里面养出来的。所以妈妈到我那儿说,我们怎么辛苦,费了多大的劲把你养活。你猜那个孩子说什么?这还是当着我的面,说你甭跟我说这个,我不就是你们俩一高兴把我挤下来的吗?你们生了我就得养我,不然我就到法院去告你们。
你可能觉得18岁了还这样。不是,在我这登记的“啃老族”最高年龄是43岁,可能比在座的有的家长年岁都高。一个老教授,也是我父亲的一个朋友,他打电话给我,管我叫小温,因为我比他差了一辈了,说小温你帮帮我的忙,你是干这个的。我说,你有什么事就说吧。他说,你帮我把那俩孽子赶出去。他俩孩子我都知道,都认的。我说怎么了,怎么气你了?他们天天在家折腾,折腾得我们老俩口受不了了,再这么折腾我们俩就得走啦,就要过去了。我说,那我去看看吧,跟两个孩子谈。我现在说的是两个孩子,一个哥哥一个妹妹,大孩子43岁,也成家了,有爱人;老二40岁,也有丈夫。两对都40岁了,谁也不要孩子,为什么?他们的理论是第三者插足,影响我们的幸福生活,不要了。不要也可以,愿意当丁克族你当去吧,谁没逼着你要孩子。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说你们干吗不工作?他们说我们怎么能工作?按我们这水平,就领导那个样,我们给他干活?不行,我们把领导全炒了。他炒领导,我说有这本事不错,说明你有很大的报复。我说你们的报复都干嘛呢?等着吧,哪天有机会再说。我说你们现在干吗?现在就打麻将吧。正好四个人一桌,天天在家打麻将,就吃老子那点钱。最后那哥哥说出来了,老爷子挣的钱干嘛,那不都是我们的吗?家里有房有车,我们干嘛要出去卖力气?
他们养出这么个思维来,所以跟这个老太太比,关键在什么?我们现在给孩子种的是什么,人家种的那个种子就是,你是家里的一个成员,你要对家里负责任,你有要干的工作。而我们这个老教授种的什么种?家里头有吃有喝,用不着你着急,你幸福成长就行了,最后成长到他炒领导,回到家里就只会打麻将。种的是这个种子,最后发出的芽就是这样,结果只能是把你给气过去了。
我说的这个老太太,养了四个男孩子,四个男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家庭负担。因为很多家长是把家务劳动当作家庭负担来说的,但是这些负担在孩子心里头种下的是负责的种子,长出来的是负责的结果。所以说我们要让孩子有出息、有孝心、有成绩,第一个你得先把这个负责的种子栽下去,让他能负责。很多家长可能是心疼,你看我要是让他负责,让他做事情,他得受磨难。

 

 

 

 


那现在又回去说我们刚才说的那个18岁的孩子,我们对那个孩子进行治疗的时候,用的是心理学里面讲到的厌恶疗法,让他感受讨厌。因为他已经到18岁了,我们就用了这种方法,国家有一个规定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念完了,家长的责任也尽到了,你再上学那是我的额外投资。好了,你说你不上学,我现在就给你50块钱,你自己出去找工作,自己找自己的饭碗,家里给你留着张床,不会让你流浪街头。一开始那个妈妈受不了啊。孩子还没说受不了,妈妈先受不了了,悄悄把我拉到一边问,老师这行吗?他小的时候可是很弱,我们费了大半天的劲才给他养活了的,叫他出去闯,行吗?我说大小伙子让他出去闯闯,让他经受经受。这个孩子还挺倔,当然可能也跟我在一块,当着生人的面不太愿意服输。我这一将他,他就接受了。我说,你出去一个礼拜,赶快给自己找个工作,50块钱用完了以后,后面就得你自己挣钱,挣一年以后,第二年你要往家里交钱。因为咱们法律有规定,子女还要抚养自己的父母。我说父母不要,那是他们的问题,你得往家里交钱。孩子说没问题,这算什么,出去了。
一个礼拜的时间,第一天孩子出去到一个饭馆打工,十点钟进去,十二点半叫老板给揣出来了,为什么?刷碗把碟子摔了,老板骂他笨蛋,他跟人家瞪眼睛。那老板可不是家长,能干不能干,不能干给我滚出去,一脚丫子给揣出去了。这孩子一生气拿着钱跑到那个网吧去了。跑那儿解气去了,连吃带玩,50块钱花得就剩三块钱。回到家跟他妈要钱,那妈妈心疼了,就想给,打电话问我,温老师,能不能给他钱。我说不给,他不是还有三块钱吗?至少第二天不会饿着。家长没给钱,孩子第二天出去继续找工作,又找一饭馆。因为他不会干别的啊,现在社会上就是饭馆最容易找工作。这次干得好一点,混了一个中午饭,快到下午开饭的时候,让人给轰出来了,人家让他择菜他不会,他把好的都给扔了,那老板哪干?第二天总算是混了点饭,人家又给了他五块钱。第三天又找了个地方,越干越不是味,家里哪受过这个啊,都是饭菜端在桌边上给他吃的。这个我得伺候人家,带着气干活,他能干好吗?老板给他脸色,他就跟老板对着干起来了。第三次干活,他敢跟人家对手了,打完了以后,回家了。找他妈妈说,妈我还是上学去吧,这活不是人干的。家长说,那我们都是什么,我们天天都干活呢,这时候孩子才不说话了。通过这几次在外面的挫折,他知道生活不容易了。
在培养孩子负责,特别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的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些家长会给孩子说这么个话,我不知道在座的家长说过没有。因为在孩子嘴里头,我经常听到这句话,从孩子一上学,家长就认真地把孩子叫到身边,从今天起你的任务就是学习,你妈的任务就是做饭,我的任务就是收拾屋子,爸爸妈妈孩子三个人这么分工。在给家长指导的时候,我说,这不对啊,他的责任是学习,你家长工作不工作?那工作是不是你要负责的东西?我说在家里,家长跟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一个家庭三个主人公,怎么他就只能是学习呢?因为他的学习是应该在学校完成的,回到家里得有家里的任务,家里的任务是平等的,大家都要完成。那家长就说了,你看他辛辛苦苦地学习,晚上我们还不让他歇息一回。其实你错了,我们对很多的孩子进行治疗、进行调节的时候,我们就是用做家务作为调节手段。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在工作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原来在学校我是政教主任,那是八十年代的事。政教主任在学校里面抓两头啊,抓好学生,抓差学生。那大家知道,好学生用不着你怎么费劲,抓好学生,无非就是到台上去,某某某获得什么成绩表彰,这费什么劲。但是差学生可是叫你头疼,上台说的就是给他什么处分。那个时候我做这些工作,有一个安排,就是一到寒假、暑假,对我们学校的双差生,六个人到八个人一拨分成一个小组,分拨带他们出去一次。我们学校在天桥,从天桥到和平门坐地铁,到苹果园出来,出来以后,一二一齐步走,先上八大处的七处,再踩着山梁子到香山,从香山走回来。所有的这些活动,我给自己定的规矩就是,只要从学校门一出去,迈第一步开始,我这嘴绝对不说学校的事,也不说涉及到他们个人那些错误的事。因为我带的都是双差生,学习也不行,纪律也不行。于是每次回来以后,谁跟谁搞对象了,谁家里头爹妈吵架了,哪个爹妈要离婚了,我全知道了,甚至连班主任不知道的我都知道了,为什么呀?其实孩子就是在自然的活动过程中,在兴奋的时候,他才能表白自己的心迹,他才能说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出心里话,说出实情来,你才好去解决问题。
那家里头,我们现在经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爸爸收拾屋子,带着孩子一块收拾,妈妈做饭,让孩子打个下手,干嘛呢?有一个跟家长接触的机会。家长在孩子面前当二老师,在学校,班主任老师盯着他,在家里你那儿还盯着他。所以有的孩子跟我说,我们在家里头是非人待遇。你别看家长说我们照顾孩子照顾得好,可是孩子跟我们说是非人待遇。我说为什么是非人待遇?他说我还不如我们家那条狗,家门一开,家长一进来,那狗往上一扑,宝贝这个宝贝那个全有了,然后带着出去溜达去,回来给它洗澡,还给他喂食。他说我们回来有什么,回来一开门,回来啦,吃饭吧。吃完饭了,做作业去吧。作业写完了,睡觉去吧。这一天完了,家长三句话。

 

 

 

 


那我说,跟你们家长说说,让他跟你多聊聊天。他说,老师你可千万别去,这三句话是客气的,他要再说话,那就是该说我们了,你在学校干什么了,你学习为什么不好,你这个那个的。我们确实有这样的家长,你做得多好,他都认为不好,考试考九十七分,那三分怎么丢的?考试考了一百了,你们班还有多少个一百的?老是没有好的地方,所以这么一来的话,孩子怎么愿意对这个家长负责任。甭说是对这个家务事负责任,就是对这个学习他都不负责任,为什么?差的学生说,反正我就是这样,甚至有的孩子就觉得,你爹妈怎么那么死心眼,家里有吃有喝不就行了,还逼着我去学习?好学生会觉得我怎么干也不是人,越干越差劲,越干越没信心,那最后只好我不干了。
作为我们家长,在责任这个意识上,一定要投其所好,另外创造平台,让他们能有跟我们家长接触的机会,让他们能有在家里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我是家里的主人。这样的话,孩子才会觉得我有出路。我们到延庆采访的时候,这个延庆老太太还有一个让我们很有感受的事情,那就是她还是一个虚心求教的模范。怎么虚心求教了?因为她没了丈夫,也没了哥哥,家里两个干活的主力都没了,但是她得活,光靠种自留地也不行,于是她就到处去拜师,甚至自己上山去采药。因为她是女士,上山采药毕竟有很多不方便,农村有一个特点,村子里头多少都占点亲,因此大家也能帮一把,就跟她说,我们去采药,你给我们加工吧。所以从那时候起,她就开始做药材加工这个活。但是作为一个女士,以前只是在家里干点自己的活,没做过这些,怎么办呢?在虚心求教的时候,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因为她大字不识,所以她每次都带一个孩子去求教。她听,孩子给她做记录。而她在叫孩子做记录的时候,不是专找一个孩子,今天是老大,明天是老二,老三老四轮着来。然后回到家里头,她在做的时候,让那个做记录的孩子,站在她旁边,给她念那记录,她来做。这似乎看起来是她在靠孩子,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虚心求教的精神,就感染了孩子。
我们说家长要把孩子带大,怎么带?就用这种方法带。孩子看妈妈都这样,我该怎么样?因此四个孩子都是很负责任的。那我到他们家去的时候,孩子甚至可以把小学时的笔记本都给我拿出来。咱们如果有上中学的孩子的话,你看他还有没有小学那个笔记本?家里丢掉了很多的东西,但是学习的东西一点没丢,他认为这是我的纪念。给妈妈做的那个记录,也都是规规矩矩的,因为这就是他们家的营生。那么家长把这个虚心求教的精神告诉孩子了,传给孩子了,孩子就知道学习的重要,为了生存我要学习。
但是现在的家长,我们能够见到的可能是,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去学习去吧。家长这边该看电视看电视,该打麻将打麻将。稍微留点心的家长,就说你写作业吧,我们出去了,溜弯去了,到大街上去跳舞、聊天、下棋去了。可是你想想,这个时候孩子心里怎么想?你玩去了,我还得写作业,他心里可是不平衡。当然,也有家长可能说,我是很负责任的,天天盯着我们孩子看,那就又成了二老师了。所以在中高考的时候,我们在给孩子进行咨询,曾经问过孩子一个问题,面对中高考你最怕什么?你猜孩子说什么? 孩子说我最怕看我妈那双眼睛,到了中高考了,他们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逼我,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他们越这样,我越心虚,他们的话早就说完了,他那一眨眼睛我就知道要说什么,只是这时候不敢再说就是了,还不如干脆叫他说出来。所以作为家长,这样盯着孩子其实有很大的害处。你想想特别是小学的孩子,你要培养他专注学习的能力,在这个时候,他正专心写书,你说喝口水。这正解一个习题,你说吃一个苹果。正背着那个课文,你过来什么话也不说,就走了。你想他是人啊,不是机器,你的出现他能不知道?刚念半截,你来了,他再回来念书,已经分神了。所以你的关心实际是培养孩子分心,不是集中精神的学习。如果你真正让他学习的话,就按照学校课堂的规矩,45分钟我绝对不打扰你,到了45分钟我来干扰你一下,让你缓缓劲休息一下。这样的话,他才能形成一个习惯,只要我一学习一看书,在这40分钟里就要调整好。
其实作为学生,小学生能够专注学习,就是一刻钟;到了中学,能到25分钟就算可以了。所以当老师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一堂课45分钟,我绝对不是重要的事情从第一分钟开始讲一直讲到45分钟结束,在中间我会安插学生做一些习题,回答点问题,干吗?掺和掺和。因为人的认知高峰就是专注的时间,到顶峰的时候效率最高,等落下了以后,已经谈不上什么效率了。这个时候你就得继激发他的情绪,让它重新再提高起来。甚至有的老师在讲到一半课的时候,给你开个玩笑,说张三你怎么了,走神了。其实说他走神,未必是他的事,就是给大家缓缓神,然后再讲课,你又重新回到那种专注的状况中。家长不是老师,咱们掌握不了这个,但是你不干扰他专注的学习应该是能够做到的。咱们专心让他去干活,那他就是干活;专心让他去学习,那他就是学习,该做什么做什么,在中间不要插,养成一个习惯。你不用说,他也能够自己很好地完成。这个是我们家长要注意的。
那个老太太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我学的这个知识,是你跟着我去的,所以我在操作这个的时候,你要陪着我,你要给我说。这样的话,孩子就知道,生活是需要学习的。当然他们也提出过我们不学习了,就帮着过日子吧,自己的亲儿子说过,哥哥的孩子也说过,她是一概都推掉,你们谁也别跟我说这个,该上课的,好好上课,家里有我。所以这个妈妈把这四个孩子带得都是非常热爱学习。
那第三个,这个老太太教会了孩子一个什么问题?就是珍惜生活。这四个孩子对这个家庭是非常在意的。刚才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说了,我们采访的时候,这四个孩子一到礼拜六礼拜天就回家。人家到处去玩,到北京城里去逛商场,这四个孩子从来不这样,一到放假就回家,家里有活我们得干。为什么他们还有这种精神?因为这个老太太在学药品加工的时候,她又开发了自己新的生路,加工完了的药品,她得卖到供销社去。以前都是等着人家收,等四个孩子稍微大了一点以后,这个妈妈带着四个孩子踩着山梁出来,到县城去卖。到县城卖那个价格比收的就高一些,家里的家境又改变了一点。实际她的眼光并不只是要改变家境,而是在锻炼自己的孩子。

 

 

 

 


当每个孩子背着自己的背包从山里头翻到外面来卖药,然后把这个药换成钱他们再回去,他们的感受是各有不同的,他们真正体验到了生活的乐趣。因为只有体验到了艰辛,他们才知道了乐趣。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小的时候,就让他体验到了什么?体验到你可以不用劳动、不用费劲,就能有吃有喝,所以长大了以后,他就觉得我吃我喝是理所当然。但这四个孩子不是,在翻山越岭卖药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开动自己的脑筋,做出很多的创作。在山沟里生活,四个男子汉来回来去地跑,除了把自己的药品送到外面卖掉以后,还要带一些油盐酱醋回去。买回去的东西,谁家没有了她就送给人家。老太太对孩子讲,咱们的生路是人家给的,是当初人家教我了我才会了,我们现在才挣钱了,咱们家里有了,人家没有的话,也别把人家忘了。虽然这些事是点点滴滴中做出来的,但是留在孩子心里了。留的是什么?留的是一个爱心,不仅爱自己的家,还爱这个村子,爱自己的左邻右舍。所以他们家在村子里头人缘特别好,街坊四邻谁家有什么事,都找她来了。
那么第四个,她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模范。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在农村学校里头学习,跟城里的可能不太一样,城市里头是到点上课到点下课,回家以后该干什么干什么,但农村学生有一个额外负担,得跟老师下地去,老师也得吃,老师工资也不多,他也有自己的自留地,那自留地也得有人干活才行,庄稼不是自己钻出来的。这个时候就会派工,让学生去做。其实这个妈妈对老师的这个做法也有意见,能没意见吗?但是绝对不在孩子的面前说,她找村长去说,找学校老师去说,在孩子面前做出来的就是老师说出来的你就必须得完成,家里的事你可以暂时放下,我替你做家务的事,你去完成老师的事。一开始的时候,孩子有的就委屈,家里还有我那一摊事,然后我给老师去做,心理不平衡。但是妈妈坚持让孩子去了,所以从小就养成老师说的我就得做的习惯,在教育这个行当里,你必须有这么一个权威,就是孩子脑子里得有这个权威意识。她从一开始就给孩子树立这么一个权威意识,你是学生,就得听老师的,这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什么可商量的。那么该商量的事情,该找谁找谁,但是绝对不在孩子的面前说。所以在四个孩子脑子里头,向老师学习,是铁了心的事。
所以从小他们四个人的学习都是一个赛一个,非常出色。从小学念到中学,人家也没有上什么重点高中,最后还都是考上了清华北大,凭的是什么?就是认真学习。我们现在有的家长在让孩子学习的时候,挑三拣四。我有一个好朋友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带博士生。这位博导的儿子当初插队到山东,干得不错,插队的人都回北京了,他不回来,他已经进了政府机构。但是这个博导心里头不平衡,说我在清华大学当教授,我儿子在山东发展得不错,也就罢了,可他的儿子在那儿,白丁一个,就在那学习,跟北京的学习水平差多少,天壤之别啊,不行,我得把他的孩子带出来。在这个孩子上初三的时候,他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孙子弄到北京来上学。那年的十一月底,他把孩子从山东接到北京,进了中关村一个很好的学校。咱不好说是哪个学校,进了那学校以后,基本上快接近期末了,然后转过年来就考试。那个年级大概是将近四百名学生,他的孩子考得怎么样呢?全年级第24名,成绩不错。这教授生气了,不行,这门找错了,这学校的水平才差,我那孩子从山东到这儿来,才一个月的时间,连适应还没适应过来,就能考24名,说明他这成绩不怎么样。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跟清华大学的领导说了,第二学期我那些研究生你们都分走,我不带了,我就专带我这孙子。
他就不让孙子上学了,自己教。他认为,我是教授,教这么一个初中生,那绰绰有余。到四月份,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他让这孩子回学校去了。结果这孩子由原来全年级的第24名,变成第37名了,还是他们班里的,班级的第37名。这教授可急眼了,给我打电话来了,他说你是搞心理分析的,给我分析分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这口气咽不下去,我是满心要把这孩子培养成才的,现在怎么弄成班里37名?我对不起儿子,对不起社会,更对不起我这教授的名。人家原来是年级24名,让我教了两个月之后,就变成了班级的37名,我还带人家那个博士生,我怎么带?我自己的脸都没处放。
其实他就忘了一句话,叫隔行如隔山。讲台上那小老师,哪怕他是大学刚毕业的,站在那儿给学生讲,你以为是他讲,其实他后头有教研员,有年级组长,有教研组长,在那儿支撑着,他知道,今年的考纲是什么,考试的重点是什么。你教授知道吗?一本书拿过来他问这么多,给孩子教的是整个一本书,有用没用的全都让他学。从效率上来讲的话,人家是百分之百的精学,你说好了是百分之五十,那叫傻学,读死书、死读书。
联想到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一到初三、高三,可能有的从初一就开始,孩子在学校学习,回来以后就请家教,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可能有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出现的问题就是在学校里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睡觉,为什么?反正回家还有家教,他就产生了一种家教依赖。那你想,他依赖家教学习,课堂这45分钟干什么去?好的给你睡觉,不好的就聊天、写小条、玩。更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跟老师抬杠,老师说这道题应该这么做,他说,老师不对,我在外面的老师教我应当那么做。在初三还小一些,到高中这样的问题就多了,特别是学理科的,更多就是一题多解,这种解法也行,那种解法也行,都可以得到这个结果。但是你就不清楚,今年的考试重点是什么,出这个题有一个知识点,他要考这个知识点,你用另一个知识点解这个题,就只能给一半的分,因为你没有用到规定的那个项目上。
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多高,在座的可能不在乎,如果说这个学校,进门一百个学生里头,也就一两个考上大学,那你送自己的孩子去吗?谁都会在乎这个的。说不客气的话,这有点类似是学校的命,老师的命。他不能不在意,不能不负责任,但是那个家教能在乎这个?说家教指导出来的这个学生上了大学,或者是没上大学,那跟我有什么关系?要是上了大学,这是我的本钱,我到处宣传,我的学生可是上了清华,上了北大,上了什么地方了。要没上,没上我不提了,我不说了,你们谁知道?这就是家教的特点,但是在孩子心里头可不平衡了,我听家教,我不听我们老师的。因此,他就把大量的上课时间全给浪费了。
刚才我说的那个教授也是犯了这条规矩。他是教授,孩子觉得我爷爷是教授,你老师能算什么。所以老师在他回家的时候,给留了很多假期作业什么的,一概不做,你老师跟我那教授爷爷比差远了,扔一边了,专心地跟爷爷学,最后就学了一个班级37名。

 

 

 

 


所以我们家长要分清这个,老师也是人,他可能会做错事情。当我们发现老师有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找相关部门去解决,但是绝对不亮到孩子面前。在孩子面前,我们应当表现得跟老师一致,我们要跟老师一起携手把孩子教好,而不能让孩子觉得老师、家长和外面的老师是各不相同的。如果有这种感觉了,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他就会钻空子。因为趋利避害是动物的特点,更何况我们孩子?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说句老实话很不容易,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里头就那么一个孩子,顶多两个孩子,所有负担都压在他们的身上。什么负担?就是希望的负担,这一点孩子其实心里很明白的。在压负担的时候,你别忘了要赋予他责任,要培养他爱心,还要让他学会求知。
2005年,我曾经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也是被迫做的。这年4月份,我在咨询的过程中,先后碰到了10个本来应当参加高考但是自己提出来要放弃的学生。你想想,从小学一年级培养到高中三年级,六月份考试,四月份他来一个“我不考了”,家长什么滋味?培养半天白培养了。这十个孩子带到我那去,我们就用了一招。我说你也别说你考,也别说你不考,咱们已经念到这了,即便是不考,咱们也要念到底。咱们就做个游戏,什么游戏?就是问,因为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你只学不问才是学了一半,那怎么问?这十个都是高三的学生,我说你们回去以后,每个礼拜问五个问题,就是每天只问一个问题,找一个老师问一个问题。问完了以后,你把问题写在本上,干嘛呢?礼拜六你来找我。找我来干嘛?你把你问的问题,讲给我听,我听合格了算过去,听了不合格,回去你再接着问老师去。
这不是我的发明,这是清华大学一位教授的发明。他也是在教自己的孙子过程中发明的。这个教授其实比我年龄还小了,他孙子上初一的时候,他就把孙子叫到面前了,说你现在可是初中的学生了,我给你个任务,你爷爷初中的功课已经学了几十年了,一直没摸过,从今天起,你负责教爷爷,复习初中功课。这也是个教授,让一个初中小孩,教他复习初一功课。这一听谁都不明白,但是他做得坚决果断。孩子到家里来了,我们今天语文学的什么,数学学的什么,向他整个说一遍。他听完了以后,因为他会分析,说你这讲得到位,明白了过去了,你那个讲得不到位,这个问题我还没明白,老师你得给我负责讲清楚,你回去问你老师去,问完了以后,明天你再给我讲。
所以,这个孩子第一特别自信,我是教授的老师,我教我爷爷。第二个是特别负责,这个问题过不去,我爷爷等着呢,明天还得问我,我就得找老师去。第三就是这个同学跟各科老师特别默契,因为他老是问老师,老师知道他会什么不会什么。老师知道了以后,觉得这个问题问的比较多,可能是很多同学都不清楚,第二堂课我再接着讲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课就是给他讲的,老师为什么能够讲他需要的东西,是因为他问了,老师知道这些,所以就讲了。那现在好多的学生甭说叫他去问,老师屁股追着他叫他问他都不问,这也是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像刚才我们讲到的这些,让他会负责,让他会学习,这都是很重要的。
刚才我说到了2005年那10个学生的实验,就是每天问一个问题。当然也有一个放弃了负担。我说你们可以不考试,就是把这个游戏做到底。这个游戏做完了以后,这10个人都参加了高考,分数最高的提高了218分,最低的提高了74分。
我要告诉家长们,越是差的学生,用这种方法,效果越好。因为什么?通过问老师,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了。通过问老师,他跟老师的情感沟通了。通过问老师,给他解决问题了,他不提高谁提高?所以在学校里头教学的时候,我有一个规矩,每次考完试以后,好学生要给差学生鞠躬,为什么?你们的好其实都是那个差学生问你们问题问出来的。张三问你问题,你会了;李四问你问题,你又会了;王五问你问题,你也会了。最后老师一考试,绝对不是一个问题。一考试,这三问题你全会了,那三个问你的人,只会他自己问的那个问题,最后你是获胜者。如果没有他们问,你可能连想都没想到,就因为他们问了,你才去思考,去获取这些知识。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学会让学生安心地去学习,用心地去学习和巧妙地去学习。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11/6128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