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韩小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的基本态势

2011年10月11日 10:22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当前国际经济的基本态势

第一个问题,当前整个世界经济的四个基本趋势。

一是全球化的趋势。这一点统帅其他三个趋势。所谓全球化,就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必须和全球经济联系起来,经济的社会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不是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如跨国公司来到了中国,我们的企业也在不断地走出去。这是国际化的一个趋势。

二是信息化的趋势。我们现在讲信息化建设或者新兴工业化时都讲到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问题。其实,信息化的概念远远不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应该说,它是经济的一种联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把全球经济联系到一起。

三是虚拟化的趋势。作为上市公司,市场上股权在来回的转移,这转移的股权就是经济虚拟化的表现。从全球经济来看,金融资产的规模远远大于实物资产的规模。比如,同仁堂的整体净资产没变,但是它的股价只要涨了,金融资产就增加了。讲虚拟化的趋势,就是为了让大家重新认识股票价格的变动和企业状况的变动之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四是网络化的趋势。所谓网络化的趋势,并不是指互联网的概念,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可能不直接从事生产,只从事研发,他们把研发成果委托给另一个企业去加工,然后再委托给第三个企业去销售。网络化的趋势意味着整个企业组织是通过这样一种网络性的特征联系在一起,而不是通过产权把它一体化。现在发达国家已走到了这一步,大部分跨国公司都这样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靠研发,卖知识产权给欠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拿到的是高收益,剩下加工费留给欠发达国家。大家知道,加工是最不赚钱的;而商业可能赚钱,可能不赚钱,风险很大;而研发是最能赚钱的。

这样四大趋势实际上统率着今天的全球经济,包括每一个国家经济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过去的方式观察经济、观察企业、操作企业,就要落伍,我们所有的经营思考都必须适应这四大趋势。

第二个问题,在这四大趋势中,全球化是主要的特征、主要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实质内容到底是什么?这里只讲一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国家的经济主权必须服从国际经济规则,换句话说,不管你是哪个国家,全球有一个统一的经济规则,大家都必须遵从。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研究、协商国际经济规则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能把某个国家的利益凌驾于国际经济规则之上。这涉及到一个国家主权问题,过去我们老是强调国家的经济主权,加入了WTO后就要修改法律、法规,撤销一些与国际经济规则相悖的规章制度。

我国遵循国际经济规则与全球经济发生联系后,国内经济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首先是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现在的国内市场,实际上已经国际化了。像过去我们买国外品牌的手机,比如摩托罗拉、爱立信、索爱等,必须要通过国际贸易;今天它已经成了国内贸易。它们在中国工厂生产出来,就是中国的产品,卖给中国人,自然是国内贸易。反过来,如果把在中国生产的摩托罗拉手机卖给美国人,就成了国际贸易。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外贸发展得那么快?有50%以上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卖给全世界,这些都记在我们的出口上。

第二个变化,从统计的角度来讲,是从国民生产总值(GNP)到国内生产总值(GDP)或者地方生产总值的变化。转换的时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悄悄变过来的,为什么要变?就是因为国内市场国际化了,已经分不清一个产品是谁生产的,只能分得清这个产品是在哪生产的。

按照产地原则做统计,哪生产的,就是哪个国家的,不管资本来源如何。这种情况实质上是告诉我们,从国家的政策角度来讲,现在已经不能简单地强调民族经济的问题,而是强调国内经济的问题。资本到了一个地方,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当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对于当地的就业、税收有积极的支持作用。

今天,我们对外投资别人能够接受,别人的投资我们也能接受,这是一个很重大的概念变化。这里面我们要适应这样的观念变化,一方面怎么使我们自己的东西强大起来,另一方面我们怎么样来借力打力,实现我们整体经济规模的壮大。

第三个变化是企业的出资主体多国化。我们的企业只要上市了,哪怕只是在A股上市,国外合法的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在A股市场上购买中国企业的股票而成为投资人,而H股全流通迟早也是一个必然的事情。那时候,我们为了控股,每年还需要保留51%吗?不需要了,只需要相对控股就可以了。中石油、中石化在纽约上市,在香港上市,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企业的出资主体不仅多元化,而且是多国化。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怎么来控制、怎么来运作?经济全球化在企业这个层面上,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来简单的引进外资、技术、管理,作为一个多国化的企业,关键是看它的属地。国内经济和出资主体的多国化,实际上是一个宏观和微观的关系问题。

第三个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什么?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双刃剑,对发达国家是利大于弊,对发展中国家是弊大于利。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强,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发展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积累了一整套的经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是自由贸易,打开国界,全球交易,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达国家肯定占便宜,所以利大于弊。在讨论国际经济规则的时候,发达国家的发言权或者话语权相对来讲也比较重,而发展中国家确实处在劣势地位,如果不找到适当的路径,没有自己特定的资源,很难取得更多的收益,只能处在从属的地位。为什么会是这样?从全球资源的流动角度来看,现在智力资源、研发资源、信息资源包括环境资源都在向发达国家集中。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怎么把这些资源稳定在自己的国家内,找到本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

其次,我们过去总讲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对于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已经大大弱化了。只要落后,差距就会不断扩大,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科技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研发、没有创新,只固守原来老产品的加工,加工效率再高,也只是二类、三类企业。大家可能经常听到一句话,一类企业卖规则,二类企业卖技术,三类企业卖产品。

发达国家之所以比我们强,关键是他们的研发实力非常强,90%以上的知识产权在他们手里。发达国家在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创新的同时也创新了规则,后面的人只能按照他们的规则去行事。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强调培育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创新型国家。为什么亚洲四小龙当时能够迅速腾飞?就是因为当时大家都处在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什么呢?谁的工业能力强,谁就领先制造业技术。制造一条生产线,不管是生产什么,家用电器也好,生产药也好,在大城市也好,在沙漠里也好,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一样的,这就是工业能力。但是研发产业不一样,研发靠什么?靠人!靠智力资源、靠投入、靠环境、研发的氛围。这些因素的移植是有条件的,它们肯定往好的地方积聚,所以发达国家的研发能力比发展中国家强,我们国家城市地区的研发能力比农村地区强,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

第三,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总体影响。我们今天面对的经济全球化形势就是这样,国内形势也是这样,后发优势的弱化使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的赶超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地跟在发达国家后面,永远出不了头。过去在工业时代或许还能出头,现在科技时代还是跟在人家的后面,接受人家的技术转让,就很难走出去了。有一段时间,我们以市场换技术,因为那样能够迅速地提高我们的工业能力,换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不能再换了,再换下去就会弱化我们的自主研发能力。所以我想,经济全球化这个背景带来这些影响,实际上从国家的角度是这样,从我们企业的角度来讲,同样是这样。

第四,我们国家面临的挑战。我们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大国效应使得我们有可能通过集中国家的力量在国际竞争能力上赶超发达国家。我记得龙永图讲过,在WTO谈判的时候,世界上100多个小国都坐在休息室里喝咖啡,小国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只有一二十个经济上比较强的国家在谈判,他们制定好了规则,其他国家跟着照办就是了。虽然我们国家人均收入在全球排100多位,但整体实力是很强的,去年排第四,因此现在中国年年都作为观察员参加由全球经济比较发达的八个国家组织召开的八国会议。

靠整体实力就有可能使我们借助国外的资本做不太重要的事情的同时,用我们自己的资本做重要的事情。比如,我们既能搞登月,又能搞载人航天,这些工程对于任何一个小国,即使是意大利这样发达的国家也是做不了的。

13亿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要把这个市场开发出来,让13亿人有购买力。国外的资本为什么愿意进来?他们就是看到了这个潜在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体的实力和巨大的市场对全球的资源有明显的吸引力,尤其是可移动资源,这是我们面临严峻挑战时期的一个最大的机遇。但问题在于,这个整体实力能不能真正得到发挥,这个巨大的市场能不能被开发出来?这也是如今我们经济中的两个最大问题。

我们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第二个问题,简单讲一下今天我们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首先,我们的相对实力在迅速增强,这是非常重要的。2002年我国经济总量在全球排第6位,2006年我国排第四位,从第六位走到第四位是一个相对位次的变化。2002年我国经济相当于美国的13.9%,相当于欧盟的21.3%,相当于日本的37%;2006年我国经济已相当于美国的20%,美国经济也在增长,我们比它增长得更快。2002年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4.4%;2006年是5.5%。世界银行做了一个统计,各个国家经济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2003年—2005年,我们的平均贡献是13.8%,全球第二,第一是美国,29.8%。这就是我们相对实力的增强。

第二,我们的外贸地位快速提升。2002年是第六,2006年我们变成了第三位,外贸的相对增长速度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加入WTO后,我们的外贸得到了很大发展。现在,我们的外贸顺差越来越大,成了国际问题,但是这个顺差说明了我们的出口能力非常强大,尽管出口结构还不是很好,出口的水平还不是很高。2004年我们的外贸顺差只有320亿美元,2007年预计达到2500亿美元。顺差意味着什么?外贸顺差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我们的外汇储备。

从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受到了各国的高度关注。大家经常从媒体上看到听到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美国、欧盟都在散布中国威胁论。客观地讲,这是由于他们已经看到了中国潜在发展的能力对其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美国、欧盟为什么打压中国的汇率,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说,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太快对他们构成威胁,所以希望通过人民币继续大幅度升值,来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抑制中国实力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位次的变化!

从这个意义讲,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威胁实际上是一种竞争,每个国家都在把对方当作竞争对手。大家知道,中美有高层对话机制。这个对话机制是个沟通机制,你给我一些什么让步,我给你一些什么让步,达成某些意向上的共识。他们为什么能坐下来跟我们进行高层经济对话?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强大到了他们不得不重视的地步。此外,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们也逐渐有了一席之地,有了发言权。虽然发言权的强和弱是一回事,但有或没有是两码事。

 

现在,我们在对外的经济关系上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第一,外贸顺差增长比较快,由此带来了两个摩擦在加剧。第一个加剧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在加剧,欧盟、美国动不动就想制裁我们。第二个加剧是我们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在加剧。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不把我们看作发展中国家了,因为大家都处于发展过程中,都要争资源、资金、技术、产业转移。比如,尽管我们的纺织品出口量仍然是最大的,但是已经受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第二,我们的国际收支现在是不平衡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非常大。这几个因素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也不能简单地说发达国家在打压我们,人民币升值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

这就是今天我们在对外经济关系中的状态。现在来看,尽管人民币升值面临很大的压力,但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对中国的发展前景确实有一定的威胁。大家记得,8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签订了一个条约,此后日元大幅度升值。虽然当时日本经济已经位于世界第二,但是日本的整体经济实力跟美国还相差很大一段距离,美国就利用汇率关系压日元升值。从此之后,日本经济十几年一蹶不振。今天很多经济学家,都看到了这个前车之鉴,人民币的迅速升值可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产生遏制性的影响。当然,今天的情况和上个世纪不太一样了,今天的中国和日本也有很大的差距,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运作。此外,中国如果把自己的内需开发出来,就可以规避这一点。我们有这么大一个市场,我们的产品在国外卖不出去,卖给国内,也足够了。当时日本完全是出口导向,只要外贸一出问题,整个经济马上就会倒退很多年。我们不一样,我们今天的外贸依存度虽然很大,大概占到60%到70%,但实际上这中间有一大半是来料加工,进来又出去,根本不内销。如果去掉这一块,我们的外贸依存度大概只有30%左右,不到40%。所以,我们完全有可能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当前国内经济的基本态势

第三个大问题,我们讲一下当前国内经济的基本态势。

第一点,从总体的发展阶段来讲,我们现在处在工业社会的中期发展阶段。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工业社会中期阶段意味着整个的产业仍然是一种资源高投入型的产业,主要依托资源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如今,我们又碰到了资源的约束,那么我们需要支付的增长成本就会增加,因此我们从“九五”就开始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直到“十一五”,还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任务来提。

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还做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因为那要靠技术的投入,而技术的研发也要有大量的投入。今天我们面临着强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但又不得不这么做。很显然,和正常走这个路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成本要高。现在,我们搞信息工业化、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什么难度比较大?这就是在今天的形势下,逼迫我们必须超前走这个路。这决定了我们要改变很多东西,调整很多东西,才能实现这一点。

此外,我们东中西三个地区差距非常大,东部地区已经到工业社会后期了,但西部地区还刚刚进入工业社会前期。因此,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客观现实,想人为拉平就会出问题。从今天来看,中央对东部有东部的政策,中部有中部的政策,西部有西部的政策,绝不是一个政策用到全国。这也是我们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

既然经济发展阶段在国内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那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同样不一样,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所以说现在贫富差距的扩大,除了同一地区之外,主要是全国范围内,经济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在扩大。这个背后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有经济发展阶段的问题,必须要正视这一点。前一阶段我们在西部走了一圈,西部都在强调要怎么腾飞、怎么发展。我跟他们讲,你们要看看自己处在什么阶段,飞得起来吗?现在不是你想怎么办,而是你能怎么办。东中西是不一样的,对本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有个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看到提出这些目标对本地区来讲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

第二点,我们现在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态。应该说,现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已经达到了相当紧张的程度,所以必须要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是什么?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首先,人口增长速度虽然降低了,但是基数过于庞大。这么多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动力,怎么把这些人力变成真正的资源。

其次,我们的自然资源总体上很丰富,但是人均水平很低。

再次,我们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大部分资源仍然只是一次性利用。

由于前几个方面的情况,从整个经济增长来看,我们现在付出的环境代价比较高,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民生。过去我们发展的目标实际是为了强国,但是强国最后要落在哪儿?如果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太严重了,以后再治理起来成本可能会更高,这就有一个先支付成本还是后支付成本的问题。

这些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方式维持下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式将非常严峻,我们今后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第三点,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态势。从宏观经济基本态势看,大体是这样一些情况。

首先,经济增长速度确实比较快,而且经济质量的确有所提高。我们已经维持了30年平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可以达到11.3%—11.6%。

其次,经济过剩的态势已经明确无疑了。这意味着我们的需求不足。我对通货膨胀不抱那么悲观的看法,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基本态势是过剩的。东西过剩了,卖不出去,价格还会涨吗?我们到商场买东西,很多东西都在打折,这很正常,打折是过剩的表现。

第三,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从北京来讲,现在已经有70%的第三产业了。90年代提出北京要搞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现在又进一步划分,前两天,北京市发展规划又有了一个概念,叫生产性服务业。现代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在发达地区表现得很明显,中部西部的产业结构也要升级。在过剩经济的态势下,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黑龙江哈尔滨制药集团天天在那儿打广告,今天是制药六厂,明天是制药三厂,广告的覆盖率越高,说明竞争越激烈。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过度竞争会使利润下降,厂商就会缩小研发,没有研发投入,产品的质量就会降低,最后消费者也得不到好处,所以我不太赞成产品降价竞争。

第四,从劳动力市场看,劳动力供给绝对过剩。从总量讲,我们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生产领域,大量引进外资,所有的资本都和劳动力结合,我们仍然有人非自愿失业。为什么?人口太多,基数太大,每年增加几千万。劳动力供给在总量是绝对过剩的,但从结构讲,又是结构性短缺。三类人员短缺:高水平的管理者、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研究者、熟练的技术工人。很多企业都缺这三方面人,全国都是。

第五,从要素市场的资本来看,流动性过剩。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实际上延续了以前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做法,并且加大了力度。中国人民银行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第十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此之前的每次上调都是0.5点,存款准备金率现在已经达到了14点。但是银行手里的资金还很多,老百姓的存款、上市公司的存款在银行那里挤了一大堆,银行想贷出去,但是有利可图的项目又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流动性过剩非常明显。老百姓手中确实有了一部分的钱,外资大量涌入。现在大量买入人民币,等到人民币升值的时候再卖,不就赚了差价吗?所谓炒汇率就是预期汇率要增加,就跟咱买股票一样,看见这个股票可能要涨,就赶快买,涨了以后再卖掉。

流动性过剩是今天经济活动中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什么概念?是钱多了,换句话说有钱了。流动性是什么?是购买力,它对通货膨胀会构成压力,因为有这么多钱,但是问题在于买还是不买。就跟股票一样,场外资金来了那么多,我入不入市,这可不是由一个政策说了算的,这是一个选择性。如果这些流动性都转到消费领域中,消费物价会大幅增长,但是今天这些流动性更多地积聚在投资领域,所以它对消费物价上涨的作用还只是潜在的。与此相适应,我们现在资本市场的供给相对来讲宽松。但是银行信贷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存贷差很大,另一方面好的项目不多。银行体制也改革了,银行要承担风险,所以银行投资更谨慎,贷款更谨慎。

当前企业的战略思考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讲一下当前企业的战略思考。

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企业应该怎么考虑?其实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到底应该怎么经营的问题。外部形势是应该考虑的,不管形势怎么变化,作为企业来讲,要强调适应性,最好的企业是一个能适应变化的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主业的适应性是企业最核心的问题。

当前企业的战略思考,首先就是围绕主业去考虑环境的变化对主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适应这些影响,企业有没有准备?比如说收紧银根了,企业的资金链条会不会断?在从紧的货币政策情况下,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不是太大,上市公司本身就有这个适应性。不上市的公司就有点麻烦,由于没有其他的融资渠道,只能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贷款一旦紧缩,马上就会受影响。

作为企业领导者,主要考虑如何抓住主业这个核心,使之适应外界不断的变化。围绕这一点做文章,首先要树立三个理念。

第一,要树立战略管理理念。企业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事,要有战略思维。树立战略理念就是要树立企业和环境的互动关系,看外部的变化,利用外部的资源。内部的事很容易全部控制,找个总经理,去把内部的事安排好了就行了。但是战略眼光、战略管理的理念、眼睛向外的理念,是我们很多企业缺乏的。战略管理的理念说起来容易,转换起来比较难。很多企业的领导人说起自己的企业头头是道,但是一说外面怎么样,就不太清楚。我们企业的领导人,尤其是高层领导人,都必须有战略管理的理念。

第二,要确立企业价值理念。我们不是简单地盯着企业赚多少钱、销售有多大、规模有多大,而是要盯着企业价值的提升。企业价值的概念里包含了什么呢?既包含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又包含了经营者利益最大化,还包含了职工收入的最大化。所有这些都统一起来,就兼顾了各个方面利益的要求。在这个概念里,谁拿着企业的股票,谁都觉得有信心。这样不但有利于企业当前的发展,再融资也容易。

第三,要树立资本经营的理念。过去生产经营的理念非常好,大家都懂得生产经营,怎么安排人和物,怎么衔接流程、怎么销售、怎么生产都非常清楚,但是资本经营的理念是个新的东西,资本经营的理念意味着什么?要让我们手中的每一份资源都增值,这就是资本经营的理念,而不是简单地把买卖股票叫做资本经营,那太狭窄了。在企业的高层,一定要树立起来资本经营的理念。

其次要优化三个方面。树立起上述三个理念,对企业内部的情况做三个优化。

第一,优化企业内部的产业关系。企业内部的产业关系如果理不顺,就会形成内耗,造成资源闲置,所以一定要理顺企业内部的产业关系。企业总体要干什么?企业内部谁来干什么?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一定不要让他们之间发生交叉。

第二,优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国有企业为上市搭建起了基本的治理构架,但运作起来,还基本上是原来的那一套。不过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是一个过程,不是说原来那一套一下子就能脱胎换骨了,那样会出问题,要逐步过渡。

第三,优化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不仅仅是发钱的问题,还有上升通道的问题。严格来讲,国有企业的上升通道比较狭窄。晋升是最大的激励。比如说晋升职工的职位,虽然收益增加的并不多,但是职工的积极性非常高。如果不能晋升职位,只增加收益,这个激励作用远远没有前者大。

第三要提升三个能力。作为企业来讲,我觉得有三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你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核心竞争力要突出差异化,人家也有你也有,只能是平面竞争。人家没有你有,这才厉害。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市场已经被过度竞争覆盖得严严实实了。在这种情况下,你想从别人手里夺阵地,难度非常大。你要找到一个新的阵地,和别人不同的,人家不可以复制的,那你会领先。比如,我们给神华找出了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煤炭资源和运输的联合。别的煤炭企业都没有铁路,就神华有自己的铁路,这是别人不可复制的。要认清核心竞争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核心竞争力最终要落实到对市场的控制。没有对市场的控制什么都白谈。所谓市场经济,没有市场就没有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讲,提升控制市场的能力,也就是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这是必须要关注的。

第三,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稳住市场,关键靠自主创新能力。

好了,我今天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11/6128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