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刘树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1年10月11日 10:22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今天有机会就全国两会的精神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报告的题目是: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下面分三个大问题和大家交流,一个是两会的总体情况,一个是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一个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两会的总体情况

往年我们国家在3月初召开两会——全国人大和政协会,国内外广为关注,今年这个两会更是备受瞩目。除了两会特有的内容——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决策要通过两会特别是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决策发布、贯彻执行以外,今年的两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国家领导人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的国家领导人。

在人大代表闭幕会上,胡锦涛同志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这个发言得到了代表们热烈的鼓掌拥护,其中有一句话成为两会结束前的一个亮点,这就是,我们今后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第二天,“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就成为各大报纸关注的一个焦点和亮点。两会结束后,温家宝总理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时,我们又听到了温总理一句特别闪光的话:我和我在座的同志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这两段话代表了我们选出的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态度和宗旨。

两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由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代表开幕会上做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换届的政府工作报告,所以它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结五年的工作,第二部分是部署2008年的工作。

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五年来工作的时候,首先点出来的就是2003年战胜突如其来的严重非典疫情。五年来,我都参与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要写抗击非典这件事,每年在卫生这一部分,也都要放很大的份量来强调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也正是通过2003年第二季度的抗击非典,到第三季度就是10月份,召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在抗击非典的基础上,我们党形成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

在本届政府五年任期内,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都是在温家宝总理的亲自主持下进行的。从我下面介绍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大家可以了解到,政府工作报告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集中民志、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需要广泛地征求意见,不断地进行修改。

2007年9月25号,起草组开始集中启动。以国务院研究室的人员为主,有关部门和地方的有关人员也参与进来,组成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正式启动是国庆节之后,从10月初开始进入起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线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起草组在10月初到12月初这两个月的时间内,首先起草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温总理的讲话。在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两个报告,一是总书记的报告,二是总理的报告。总书记的报告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力量起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书记和总理的讲话实际上就是对当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总结,对下一年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政策性问题做出的决策和部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我们立即转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是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以后转过来的,起草组集中精力在此基础上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形成政府工作报告的初稿。在这一个月中要反复修改三四次,同时包括温总理对报告主要内容的铺排以及一些重点语句的亲自修改,这些修改都是由温总理直接主持的。

从2008年1月初开始,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的五个程序。

1月2号,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初稿,各位副总理和国务委员来发表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我们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送审稿。

1月10号,我们将送审稿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会议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各位常委充分发表了意见,我们根据这个意见又进行了修改。

一周以后,我们拿出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提交温总理主持的国务院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进行讨论,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和各部部长以及国务院直属各局的领导都来参加讨论,广泛征求意见。

1月21号到25号,由温总理在中南海亲自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来征求意见。第一个是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座谈会。第二个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座谈会。第三个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代表座谈会。第四是企业界代表座谈会。第五是工人农民等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

根据国务院全体会的意见和五次座谈会的意见,以及把征求意见稿发到各地方、各部门征求到的上百份意见,起草组按系统把意见都收集上来,都批在稿子侧面,大家坐下来,把这些意见逐一研究。2月22号,我们拿出一稿提交给中央政治局,由胡锦涛总书记再次主持政治局全体成员讨论,由党中央集体决策,形成最后的决策稿。

2月22号距离3月5号也就剩不到半个月了,稿子经过总理签字后,就报送到全国人大会议组去印制,同时中央编译局把这个稿子翻译成主要少数民族及世界上主要国家的文字。3月5号早上8点半,两会代表、各国使馆人员、中外记者入场的时候,就可以在大厅里领到各种文本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整个开幕会报告过程中,两会代表给予了43次鼓掌。3月18号上午在人代会闭幕会上,人大代表们通过表决器行使权力,高票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

所以,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的过程。

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就大体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的顺序来和大家交流,有的地方详细展开一些,有些问题点一下题目就过去了。

第一部分是对过去五年工作的回顾,有四个内容:一是八个方面的标志性成就;二是三大方面工作的回顾,对五年来的工作做一个系列的回顾;三是六条体会;四是当前存在的四大问题。

一是八个方面的标志性成就。

第一个方面是经济跨上新台阶。政府工作报告里说,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五年中平均增长10.6%,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元。

我们看一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GDP总量的增长情况: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只有3600亿元;经过改革开放之初八年的努力,1986年首次突破了一万亿元;又经过五年的努力,1991年达到了两万亿元。这些都是当年现价计算,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的24.6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来算,比2006年增长11.4%。五年中年均增长10.6%,比2000年增长近一倍,也就是说翻了一番。党的十五大对党的小康社会目标曾经有一个规定,就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争取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按照十五大的要求,在2007年实现了翻一番,提前三年实现这个最初的目标。2007年比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13.9倍,29年来,年均增长9.75%。

我国GDP的世界排位,1990年是第10位,2000年是第6位,排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之后。2005年是第5位,超过了法国,排在美日德英之后。2006年是第4位,又超过了英国,排在美日德之后。2006年我们跟德国的差距是多少呢?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折算,我们跟德国还差2721亿美元。2007年仍是第4位,跟德国只差107亿美元。按照目前的态势,2008年我们的总量绝对有把握超过德国,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我们再来看看经济增长率,就是每年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1990年的时候是7.6%,1992年上升到14.2%之后,经过四年的宏观调控,1996年软着陆成功,接下来三年分别是9.3%、7.8%、7.6%,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克服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拖住经济增长率,不要下滑得太厉害,总算控制在7.6%。进入到2000年,我们的经济就开始回升,2001年回升到8.3%。2001年发生了9•11事件,美国的经济本身就在调整,9•11事件使其雪上加霜。这样一来,我们的经济也受到一些影响。2002年是9.1%,2003年是10%。2003年就是抗击非典这一年,虽然这一年第二个季度由于抗击非典,经济增长率受到一些影响,但全年下来仍是10%。2004年是10.1%,2005年是10.4%,2006年是11.1%。近五年来的经济增长率都是10%略高一点,我们已经连续八年在8%—11%这个区间内平稳、较快地运行。这个增长轨迹又高位又平稳,我们叫做高位平稳型的增长。

 

第二个方面是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粮食产量达一万亿斤。

第三个方面是国有企业的金融、财税、外经贸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3位。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只有206亿美元的出口规模,从1978年到2007年,年均增长17.4%,这里没有扣除美元通货膨胀的因素。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排第27位,1990年上升到第16位,2000年上升到第8位,2001年上升到第6位,排在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的后面。2002年到第5位,2003年到第4位,2004年到第3位,超过英法日,排在美国和德国后面。2005、2006、2007都在世界第3位。

刚才讲2008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德国,但进出口总额要想超过德国,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德国是一个大规模的进出口国家,我们要想超德国还得有几年工夫。

第四个方面是科技创新。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创新型国家建设五年来,进展良好,涌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其中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第五个方面是教育和卫生。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过去的五年中,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第六个方面是文化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上海成功举办了特奥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也进展顺利。

第七个方面是民主法制。五年来,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依法行政在扎实推进,保障人们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加强。

第八个方面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中,全国新增城镇就业共5100万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长9.5%。这都是现价,扣除价格因素。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我国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二是三大方面的工作回顾。

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按照三个大的方面,对五年来的工作做了详细总结。第一个方面是经济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改革开放,大力推动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第三个方面是民生,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是讲六条体会。

五年来的政府工作有六条体会,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二是必须坚持落实科学观,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四是必须坚持搞好宏观调控,五是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六是必须坚持以法行政。

四是当前存在的四大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

第二个方面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对2007年物价上涨做出了一个分析。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4.8%,主要是食品类价格上调幅度比较大,这样给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住房、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第三个方面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不确定因素和潜在的风险增加。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正在蔓延。美元持续贬值,国际上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都在高位运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贸易摩擦增多。这样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第四个方面是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还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比较薄弱,一些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素质不高,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弄虚作假、奢侈浪费和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二部分是2008年的主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对2008年的工作从九个方面做了部署。这九个方面,我们一一给它点到,在重要的地方展开说明一下,其他的地方我们就点过一下,有些地方决策过程或者一些情况背景,给大家做一些说明。

第一项工作是继续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宏观调控总的任务是“两防”,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去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两防”,现在根据去年12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蔓延,美元贬值,世界油价上涨,以及国内一月下旬发生的重大雪灾等情况,政府工作报告在“两防”这部分用了分号,没有用句号,继续针对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做了一段说明: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要密切跟踪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及时灵活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政府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避免出现大的起落。这里一是强调“两防”的基调不变,二是强调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可能做出相应的灵活调整。

两会期间,物价几乎成为人人关注的首要目标。2007年我们的物价涨到了4.8,它是怎么走过来的呢?我们在90年代初治理过经济过热、通货膨胀,1992是经济的高峰,1994年物价上升到24%,1996年在治理通货膨胀中,物价就降到了8.3%,从1997年开始,物价就降到2.8%。近几年来,物价一直在低位,有两年还在负增长。2007年8月到12月,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都在6%以上。去年6、7月开始,由于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了花生油等其他农产品的上涨。今年初,由于去年上涨的翘尾因素和今年初的雪灾,还有春节等因素的影响,1月份上涨到7.1%,2月份上涨到8.7%。所以,在3月5号温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2月份的8.7%,报告用一页的篇幅讲了九条措施,防止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的物价上涨。

第二项工作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物价的背后有一个农业问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的供应。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能有丝毫放松。

我们看一下90年代以来粮食产量变化的情况。在90年代初一直到1995年的六年中,粮食产量徘徊在9千亿斤上下。1996年粮食突破了一万亿斤,粮食大丰收。1997年略微有所调整以后,1998年达到了最高峰,粮食产量10246亿斤,随后1999年也在一万亿斤以上。这样连续三年粮食产量一万亿斤以上,粮食就相对过剩了,所以党中央、国务院就做出了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西部能不种粮食的地方,就植树造林,保护生态,把东部多余的粮食往西部运。

随后,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这是一个重要的国情。在耕地面积中,只有46%是有效灌溉面积,比较旱涝保收;而水资源充足、热量充足的优质耕地,只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快、建设占地多的东南部地区。加上自然灾害、农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03年粮食迅速减产到8600亿斤,这是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为了粮食增产,2004年两会做出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等一系列决策。这样,2004年粮食产量恢复到9300亿斤,2005年恢复到9600亿斤,2006年恢复到9900亿斤,2007年又突破了一万亿斤,达到10030亿斤。虽然还没有突破1998年的最高纪录,但好在粮食已经连续四年在增产了,所以我们的物价从农产品的保障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讲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故事,1999年11月17号,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闭幕式上,朱总理做报告时,李瑞环同志有一段插话。他说,毛选第四卷最后一篇文章是毛主席以新华社名义写的五篇评论的最后一篇评论,题目叫《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当年毛主席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1949年8月,在全国大陆解放前夕,美国国务院为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失败而写了一个白皮书,题目是《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由当时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交给美国总统杜鲁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蒋介石打内战,企图要消灭共产党,这就是当时的美国对华政策。解放战争打了三年,我们把国民党蒋介石赶到了台湾,美国支持国民党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的对华政策彻底失败。白皮书里说,中国人口在18、19两个世纪里增加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中国政府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共产党掌握政权以后也会因为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而垮台。对此,毛主席写下了《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毛主席在文章中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造出来。李瑞环同志说,解放以后,为了吃饱肚子,我们砍树种田,毁草种田,围海围湖造田。结果1998年特大洪水时,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以及广大军民都在长江大堤上抗洪。大家可能会想:不对啊,当年大禹治水是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开,那我们为什么把洪水憋在主干道上而引不开?因为,长江两岸的那些泄洪区,包括有名的荆江、洞庭湖、鄱阳湖等分洪区早就住进人了,有好几个县城在洞庭湖里面,县城政府都搬进去了,我们必须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所以把洪水都阻在长江主干道上。

直到改革开放初,我们还没有解决人民群众吃饱肚子的问题,因此我们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到20世纪末实现温饱。在改革开放进行了20多年后,我们的粮食出现了相对过剩,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第三项工作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原来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七大把“增长”换成“发展”,主要是强调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能够可持续。

第四项工作是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这也是转变发展方式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还要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关于节能减排。从单位GDP的能耗看,2003年比2002年上升了4.9%,2004年比2003年上升了5.5%,2005年上升0.2%,2006年变成下降1.2%。“十一五”规划中说,每年要下降4%,但是我们没有实现。2007年下降了将近3.27%,仍没有达到“十一五”规定的下降4%的目标,所以后两年的任务就重了。

从化学需氧量来看,2005年往水中的污染排放增加5.6%,2006年增加1.2%,当时我们说每年要下降2%。今年下降了3.14%,虽然有人怀疑这个数,但不管怎么样,环保局报出来的是下降3.14%。2005年二氧化硫排放增加了13.1%。2006年排放增量下降到1.8%,但还是增加的。2007年下降了4.66%,这个成绩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务必要增强紧迫感,加大力度,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关于产品质量。政府工作报告里讲,要加快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2008年要完成7700多项食品、药品和其他消费品的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食品、消费品安全性能的要求和检测方法标准都要采用国际标准。

下面我们讲一个故事,看看国际标准是什么意思。出口产品除符合国际标准外,还要符合进口国标准和技术法的要求。向美国出口的,要符合美国的标准,向欧盟出口的,要符合欧盟的标准。2007年9月24号,《人民日报》第六版登了两条消息。一条消息说,美国美泰有限公司全球业务行政副总裁迪汤姆来到中国,他就美泰公司近期几次玩具召回事件向中方致歉,并同时表示,所召回的玩具绝大部分是由于美方设计缺陷所致,而不是中国制造商的问题,美泰愿为召回负全面责任。还有一个很大块儿的消息,题目是“广东玩具召回之痛”。美国美泰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制造商,2007年8—9月,突然三次召回中国为其制造的玩具,总数达2100万件。广东佛山市有个利达玩具公司,与美泰已经合作了15年,产品被召回后,利达仓库里积压了价值5000万元的玩具,再加上工厂扩建投资和其他开支,损失总额约为一个多亿。利达副董事长、港商张树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供应商纷纷上门追讨货款,而公司已被禁止出口,资金链彻底断裂了,一着急之下,他在厂房里上吊自杀了。

为什么美泰公司要召回玩具?第一,一些玩具娃娃、电动玩具中带弹簧的小磁铁很容易掉下来,这样可能造成儿童误吞。第二,塑料玩具或者油漆里面含铅量过大,危害儿童的身体。在这次召回事件中,因为磁铁而召回的玩具有1740万件,因为涂料、塑料含铅量超标而召回的有220万件,所以召回的主要原因是磁铁,而玩具里放不放磁铁是设计的问题,我们只是照设计图制作,因此召回的责任和相应的损失应由美方负担。

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时,温总理说,我们一定要注意,中国制造各种产品销往国外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不断在变、在提高的,我们要遵从人家的国际标准,遵从出口国际标准,这个问题一定要讲清楚,要让大家重视。

第五项工作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第六项工作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到,只有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理念完这一句,两会代表们给以热烈的鼓掌。

在十七大报告里有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关注。十七大报告讲,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的收入。这是让广大老百姓和群众增加收入的一个渠道。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从其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动产包括银行的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是长期保存的,像房屋、土地等。   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的构成可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工资性的收入,占68.9%。第二部分是转移性收入,就是从各个方面得到的包括政府提供的养老金等,占22.8%。第三部分是经营净收入,就是做小买卖获得的收入,占6.4%。第四部分是财产性收入,只占1.9%。

大家所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从股市上得到的收入。这两年大家要特别关注股市的动态,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谈到股市的健康发展,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也谈到股市。

下面我们简单对我国股市的发展做一个回顾,我不做判断,只是给大家讲一讲背景情况。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2月19日首个交易日开盘的时候,上证综指定在96点,当日最高是99.98点,爆收。1990年12月20日,以104.3开盘。1992年5月,上到1000点,中间经过了1年零5个月。到2000年的7月,首次达到了2000点,中间经过了8年。随后又有一个长期的调整,到2005年的6月,又降回到1000点,中间是5年。如果从1992年5月的1000点算起,到2005年的1000点,中间是13年。在13年中,围绕着1000点上下波动,其间也有好几次政府救市,也很惊心动魄。

从2005年6月以后,就进入了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牛市,上证综指非常惊人的上升,首先收复2000点,这是2006年11月。进入2007年的时候,是2700点,2月的时候迅速突破3000点,5月又突破了4000点。5个月翻了一番,从2000翻到4000。5月30号,为了抑制泡沫,提升了证券交易印花税,5•30猛降到了4053点。8月又迅速恢复过来,升上5000点,10月是6000点,最高点是10月16号星期二,上到了6124点。从那以后,一些新股民、新基民就被套住了。

在民生方面,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讲,我们要建立四大体系: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体系、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

温总理讲,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要着重抓四件事,一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二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第七项工作是深入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十七大报告提出来的,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特别宣布,今明两年起,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念到这里的时候,两会代表也给予了鼓掌。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即将在北京举办,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扎实做好各项筹办和组织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环境,确保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体育盛会。

第八项工作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今年要重点加强有关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等工作。

第九项工作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这里面提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1953年我们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入有计划、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至今已有50多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此期间高低起伏,形成10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953年启动,位置比较高,在15%以上。1954、1955年调整,1956年起,1957年落,随后1958年大跃进,以及1960、1961、1962年三年大调整,形成了第二个大周期。在第二个周期里,高峰是1958年,低谷是1961年,落差是48.6个百分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起大落。随后,1964年是一个高峰,1966年进入文化大革命,1967、1968年调整,这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最凶的两年。随后1969、1970年到1972年继续调整。1964年是国防建设的前期高潮,1970年是国防建设的后期高潮。1973年上升了一些,1974年又下降,1975年上升,1976年下降,这是第四个周期。粉碎“四人帮”之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1981年有所调整后,1984年迎来了一个高峰,1986年又降下来,这是第七个周期。1987、1988年又上去,1989、1990年又调整,1991年有所回升。1992年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是第九个周期。

随后,进入到现在的第十个周期,经济已经连续八年在8%—11%左右高速平稳增长,这是建国以来从没有过的。过去急于求成,经济一起来只是一两年,马上就过热,跟着采取调控,就降下来,一般四五年是一个周期。第九个周期,已经有所延长了。

第十个周期一改过去上升只有短短一两年的历史,经济增长高峰已经理性地下降,低谷由过去的负增长变成增长的减缓,收拢到8%—11%的区间,要在这样一个区间内平稳地运行,不要突破12%的天花板,也不要降到8%以下,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定的目标是8%。

2008年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经济会有所调整,但也不会降得太多。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会比去年的11.4%有所下降,比如调到10%—11%这个区间。

2009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我们不可能向全世界、向全国人民展现一个衰退的局面。所以,这一轮周期的调整可能出现在2010年,不断进行小的宏观调控,保证不要大起大落。

大家要注意,刚刚我们讲的经济增长率的曲线反映的是经济总体的发展态势,跟股市的曲线并不吻合,而股价、股市的波动会更多地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初步建立,股市本身还有一个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过程,大家清楚这两条曲线的关系。

两会期间,国际上也很关注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年3月4号发表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推广中华文化的契机”。作者讲,随着北京奥运的临近,世界各大媒体都将焦点集中在中国。他举了一些例子,英国《独立报》以“2008新超级强国的诞生之年”为题,说一个新的超级强国诞生了,以中国投资伦敦金融市场为开端,“中国制造”的标签正在转变成“中国拥有”。他又引用韩国《中央日报》发表的“中国特别报道”指出:中国崛起是2008年的话题,以2008年为起点,地球村将以中国为中心运转。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提出:2008年是全球政治和经济“脱美入中”的第一年,也是从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转变为由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开始。这些评论都有些过头,对此我们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自己独立、冷静的思考。

两会期间,我们的外交部长、外交部副部长都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回答了很多记者的提问。我注意到,我们外交部负责人特别提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现象。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今后发展方向给予高度关注,国际上有“三论”,无论是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还是中国威胁论,都需要我们客观面对。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后,总理是这样结尾的,我们也拿它作为今天的结尾:伟大的祖国已经迈上新的历史征程,前景无限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11/6132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