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侯惠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

2011年10月11日 10:23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2005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首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十七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三个重要的新定位: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第三,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重要思想创新源泉。这三个定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就是从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在当代中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来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文化的灵魂就是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的核心价值观没有过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而,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文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文化成了经济发展的社会道德环境和文化环境。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意味着文化不仅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社会环境,而且文化将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首先,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如日本的文化产业是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产业。美国的文化产业超过航空、航天、农业。通常情况下,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到30%之间。而我国还比较落后,所以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大力发展。另外,更重要的是文化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创新的内在要素。文化成为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决定着生产力能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我们经常说要创新,要有自主品牌,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首先是有高科技的含量。新的技术应用带来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新的材料及工艺、新的产品融合了大量高科技因素。再就是人文含量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和人的发展需要。因此,品牌的创新应该包含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两个方面。甚至很多新的产品或服务能开拓广阔的市场,并没有科技创新的因素,主要就是文化观念的创新。比如星巴克咖啡的创始人有一个重要理念:经营咖啡,不仅仅要善待自己的员工,还要善待提供优良咖啡原料的咖啡农。所以他每年去慰问南美的咖啡农,既保证了原料的优质,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的体现,是把员工视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和企业命运的决定力量。这就是一种文化理念。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就是每个个体都是受关注的对象,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关注那些容易忘掉的人。我们经常批评公共汽车的设计不够人性化,那些把手都是按照1米7左右的成年男子来设计的。但是还有1米4、1米5的人,还有残疾人,这个事实说明公共汽车的设计缺乏人文关怀。
第二个方面是文化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新体现。在十七大报告里专门讲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问题,特别强调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能够影响别国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耐,曾担任过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他从美国世界霸权的考虑出发,说现在美国经常被批评,名声不好,如果增强软实力,就可以做到把别国想做的变成正是美国期望他们去做的,这样的话美国统治世界就很容易了。这个无形的力量就是意识形态,就是价值观,就是文化和相应的制度构架。
文化软实力对中国来说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现在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跟我国的大国地位远远不相称,这是我们的一个软肋。从我国的经济、军事、科技等实力看来,我国已经是公认的大国。但是我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却很小。这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包围、妖魔化中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确实在这方面做得不够。不少西方人士认为,中国还不能够称为真正的大国,因为还不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我们没有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转化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很多人看来,中国之所以取得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因为搞资本主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如何得到国内外的广泛承认,这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对于我们来说,软实力首先是怎么把中国的发展成就,转化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转化为对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另一大挑战是我国的国家软实力不强,意味着抵御西方分化、西化的能力不强,所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有效化解西化图谋。胡总书记在十七大结束后对候补中央委员的讲话里,谈到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把握的时候提到:虽然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文化领域的斗争、国际政治秩序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西方分化、西化我们的图谋依然存在;西方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对我们的压力依然存在。所以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不仅与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问题相关,还与国家安全问题相关。文化安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一个新因素。要抵御西方、输出核心价值观,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最根本的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核心价值作为主导性的文化输出去,并且武装全党、全国人民,形成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坚不可摧的长城。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地位的提升还表现在文化实际上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西方市场经济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人的片面发展。异化是马克思批评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异化就是人的片面发展: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成为恶性膨胀的欲望的俘虏,人失去了全面发展的需求和可能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要想不走西方这条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不能把人变成经济动物,变成堕落的一代、享受的一代,要推动人的物质需求和健康的文化需求的同步发展,要培养人的新的精神追求。在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只有培养这种人,社会发展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仅有物质发展,社会中的人却精神颓废、畸形,这样的社会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发展成果要落实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身发展主要靠文化建设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搞市场经济建设也要批判、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照顾每个人的利益,但是绝不认为个人利益可以高于全体人民的利益,始终保持全体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理念: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不能违背全体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通过核心价值理念的建设,让人民群众有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所以,核心价值理念的建设,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对于社会而言,是一个真正关心人、爱护人的事业。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使每个人生活充实,而且可以使人们走正道。
人的物质需求应该是有限的。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有一句话讲得好:家有黄金数吨,我只要一天三顿;家有几百间房,我只要一张床。很多人因为没有精神追求,就把物质的追求当成永无止境的索取。人最大的发展空间是精神追求,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充实自己、武装自己、丰富自己,这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尤其是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应该大力建设和引导。为什么把文化提到这样的高度?因为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支撑,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新要求。

 

 

 

 


第四个方面是文化地位的提升表现在文化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有观念上的和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更新发展理念,即从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比如在过去的片面发展观里面,自然是我们索取、征服、掠夺的对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自然是人的无机生体,人是自然的一种有机存在,人和自然实际上是一体化的。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阶段,把自然作为掠夺、征服、索取的对象,所以马克思批评资本主义的片面发展,其中一点就是对自然的滥采滥伐。科学发展涉及到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如何看待人和人的关系等一系列文化观念。这一系列的文化观念里,主导性的文化观念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类文化的精华为营养,立足于当前实践,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从以上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变得很突出。所以十七大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十七大报告第七部分专讲文化建设,除此之外,第三部分讲科学发展观,第四部分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十二部分讲党的建设,都涉及到文化。而且这个文化,还不是以前包括科技、教育的“大文化”,而是“小文化”的概念,主要是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专门用一个部分来研究文化发展,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是没有过的。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意识形态的新变化。一般认为,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政治文化,是以一定的政治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所以意识形态总是作为国家制度的理论依据或者观念基础而存在。民主、自由就是西方政治构架的基本观念基础。过去我国的意识形态,主要是靠观念和理论对社会进行渗透,但是如今的意识形态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意识形态文化化。即意识形态越来越向一般的文化,特别是感性的文化转化。意识形态跟形象、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东欧发生的第二次革命就是颜色革命,很多组织定位在某种花、某种颜色上。台湾施明德发动组织的反陈水扁的人穿的全是红衫,所以叫红衫军。陈水扁提出一个文化符号叫“手护台湾”,画的就是大家手拉手。他越来越把意识形态用一种文化符号,用一种颜色或者手势来表达。意识形态越来越感性化、形象化,符合当前文化发展的潮流。过去一些文化的表达是比较抽象的,现在越来越感性直接。比如说过去说影迷、戏迷,现在叫发烧友,跟发烧联在一起,多形象啊!过去说谁是谁的崇拜者,现在叫“粉丝”。在网络论坛上有“板凳”、“沙发”,不叫第一名,第二名,特别形象化。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许多人越来越不适应深层次的理性思维,深奥的道理越来越要用形象化的东西来表达。这就出现了意识形态的文化化转向,符号化转向,感性化转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凝聚力。
第二个变化是意识形态学术化。意识形态是一种政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实质是一种信念,但是目前的意识形态越来越把信念的特质淡化。意识形态原来具有鲜明的党派性,这是中国,那是美国,这是共产党,那是国民党。过去界线分明,现在不是。现在的意识形态往往通过超党派的方式表达,不表明自己的党派立场,而是隐含在学术研究中。比如说西方出现了一系列研究马克思、列宁、苏联、中国的学者,这些学者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比如说都不赞成马克思关于共产党的思想。但是他们不公开讲,他们公开讨论的是马克思学、列宁学、苏联学、中国学,采用这种貌似客观的学术态度,别人比较容易接受。看起来很客观公正,但是并不等于他没有党派立场。比如说他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不选择另外的材料,这本身就说明很大的问题。列宁曾经说过,社会生活很复杂,我可以找到说明任何观点的例子。辩证法强调的是事实的总和,不是玩弄事例。所谓事实的总和,就是我们应该找到最本质的是什么。
过去我们基本的论证思路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说过的这些话,往往就此为止。今天还要对于这些论证的前提做说明。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学术化色彩。
第三个变化是意识形态生活化。许多情况下,意识形态已经不再直接通过宣传进行渗透,往往越来越多的通过商品、通过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渗透。所以当前意识形态辨别、抵御的任务更加艰巨。美国是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的国家,研究通过什么样的商品生产、商品包装可以把美国的价值观输送出去。所以美国中央情报局颠覆苏联的时候谈到,颠覆苏联最成功的方法是输出可口可乐和爵士音乐,使苏联的年轻人喜欢美国的音乐、食品,通过养成一种消费方式,形成文化的认同。传统的意识形态方法是攻击性的。美国每年要发布世界人权报告批评中国的人权。我们也跟着发,我们会说美国没有资格指责别人,他比别人还差。现在非传统的意识形态方法是把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附载在商品和商品包装中。美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个人主义的代表,好像很狂放、无拘无束,你认同这种自在的生活方式,慢慢就会认同个人主义价值观。美国要把它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商品消费方式渗透到你的头脑和行为中。这些转向导致我们要重新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和定位。一方面,文化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重大的变化,这两方面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非常重要和紧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和挑战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国意识形态的第二次战略转变。我国意识形态的第一次战略转变是由邓小平同志完成的,这次转变纠正了毛泽东同志过分夸大意识形态作用的错误。毛泽东曾经把意识形态的斗争看成是高于一切的。邓小平同志通过这个战略转变,使意识形态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次转变主要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的关系重新定位,这一次转变是对意识形态本身进行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解决了四大关键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为自己所属的制度进行辩护是通过批判、排斥敌对意识形态来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为社会主义辩护,必然要批判敌对的意识形态。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必然要批判敌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包括用传统的社会主义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用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等其他的模式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批判和包容是对立关系,过去我们的一个误区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捍卫它的纯洁性,所以上世纪50、60年代的一个口号是,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而斗争。也就是说,批判是建立在不断地排除杂质、不断地缩小自己阵地的基础上的。这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扩大了很多,包括四大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是灵魂,是我们传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二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包含着很多中华传统美德,其中隐含着这样的信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发挥作用不仅要批判敌对意识形态,也要把一切能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文化价值包含进来。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就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也是有差异的,不是铁板一块的。马克思主义是最高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基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先进文化包含进来的一个通道,荣辱观是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当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过程中也提出了几大挑战。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扩大有扩大的问题,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何发出统一的声音。意识形态要能够发挥作用一定不能互相矛盾。美国学者希尔斯曼所著《美国是怎么治理的》书中有一个例子,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黑人问题上不同州采取不同做法,有的州隔离,有的州不隔离。但是,大家一致认为即使隔离也不是歧视。分开是尊重各个族群的意思,因为一旦分开不但白人感到自在,黑人自己也感到自在。就像现在有人建议地铁、公共汽车也把男女分开,有女士的专门车厢,省得有性骚扰,但你不能说这就是歧视男性。但是60年代以后,美国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判决认为隔离政策就是种族歧视。也就是说,美国的法院和美国的政府打架了,造成的后果很严重。黑人动不动说这就是种族歧视,黑人运动越来越多,不是歧视的也说成歧视了。作者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国家不能认错,也就是说国家政策可以调整,但是基本理念不能变,一旦变了,造成的负面影响、人心的浮动是很难预期的。所以我们有一些传统的观念,特别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不能变。西方为了削弱马克思主义,经常采用的伎俩是制造两个“马克思”,让马克思跟马克思“打架”,使你不知道听哪一个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容以后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方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尊君、精忠报国,我们的爱国主义讲的是爱社会主义国家,这怎么统一?这里有一个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吸收、消化相关思想文化资源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整体搬迁进来,不是说只要是爱国主义就全部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个问题是目前我国文化的多样化状况。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化,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过去我们认为野蛮不好,现在野蛮女友的野蛮有人认为是好的,说明她很本色。过去我们说流氓很坏,现在有人认为流氓很本色。不仅仅颠倒传统对人的判断:好坏、善恶等,最大的颠倒已经波及自然界了。有本书很有名,叫《狼图腾》。认为中华民族狼性太少,整个民族就像一只羊,他要为狼翻案。说实际上狼吃羊,跟羊吃草是一回事,都是为了生存。不存在狼吃羊就很残酷,羊吃草就天经地义,都是生存竞争。所以要恢复中华民族的狼性,所谓狼性,就是血性。如果按照这种观点,人类的文明还要不要进化?恩格斯说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不断进化的。人虽然是从动物来的,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动物界,但总是不断进化,离原来的动物界越来越远。这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当然,大家不要把文化多元化看成洪水猛兽。文化的多元化反映了人的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也是文化繁荣的象征。多元文化是文化的正常生态。当然,在这种多元文化中,我们需不需要一种判别标准,要不要引导文化健康发展?现在的影视作品有的为了票房、为了猎奇,把“爱”、“人性”吹得没有边。《色戒》中的王佳芝就是为了“爱”而出卖了自己的同志。包括一些比较好的作品,也是把抽象的人性的爱看成是化解一切矛盾的最高根据。《闯关东》中的一郎之所以会醒悟,就是妈妈对他坚定不移的爱。所以在这些作品里,阶级、社会存在、利益,统统都被人性化解了。人性是文学作品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人性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事实证明是不可能的。你用人性能够感化日本侵略者吗?所以一方面我们文学作品要感人,但是另一方面要有一个好的导向,不能光是停留在虚无缥渺的人性的描述和对爱的崇拜上。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给出一个判别标准。但是这个判别标准能够得到普遍认同是很难的。比如八荣八耻中的部分内容有些人认为是过时的。这是第一个创新和挑战。
第二个问题是情感和理性的关系。意识形态是一种明显的政治导向,是以理性作为导向的,这是意识形态和宗教不同的地方。但是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不只是靠理性的说教,还要靠情感的共鸣发挥作用。所以过去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吸引力不够强,我觉得就是过分侧重于说理,把说理看成是意识形态灌输的唯一方式,这是片面的。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一种情感上的认同。所以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把情感因素包含进来了。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八荣八耻是一种道德原则,也是一种道德情感。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凸显了意识形态的情感因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增强说服力、凝聚力,一定要加强情感因素的培育。而情感因素的培育是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通过很多动作仪式,通过一些生活方式才能够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但是,以前我们在实践方面注意得不够,把意识形态看成一种抽象的教条,没有看到意识形态最根本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实践方式的选择。所以,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现象是人格分裂,就是说的不一定是做的。几乎所有的贪官都具有人格分裂的特征,说一套做一套。口头上反对的,行动上不反对。口头上赞成的,行动上不赞成。所以意识形态的本质不是一种知识,它的本质是一种情感和价值认同。培育一种健康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第三个问题是意识形态的集团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意识形态总是某个集团、党派、阶级思想观念的表达,所以本质是一种集体性的话语。但是意识形态也不能够忽视个体,要通过这种集团性的话语影响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意识形态不断地把集团性的话语转化为个人的思想追求,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集团性和个体性的关系表达出来了。比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国家的立国之本,这个是集团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是当代中国进步发展的旗帜,这也是集团性的,但是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是集团性的;八荣八耻是个体性的,八荣八耻是一种道德自律,完全是个人的一种道德自律。我们如何把集团的思想观念转化为每个人内在的道德要求,这是今天特别要关注的问题。
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解决个人问题,首先要解决整体的问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是非常重要的。树立了共同理想,绝大多数人就有立志的方向了。民族的出路问题解决了,历史发展的出路问题解决了,大多数人的精神寄托问题在中国都能解决。之所以很多人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最根本的是看不清历史发展的方向,看不清整个社会发展的出路。今天年轻人的成才最不利的因素是没有激励他们真正的立大志、成大才的良好社会环境。也就是说,不容易激发人们的豪情。革命的时代是一种豪情满怀的时代,风云激荡,比较能激励人们立大志。《恰同学少年》为什么会在青少年里面也引起了很多的共鸣?就是把毛泽东那个时候豪情壮志展现出来了,指点江山、激昂文字、风华正茂。马克思中学毕业的时候,才17岁,文章里就写:如果我们选择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我们就不会被生活的沉重所压垮,我们也不会被一些自私的、可怜的仅属于自己的快乐所陶醉,我们的事业将是永恒的。面对我们的坟墓,高尚的人会流下眼泪。今天很多问题的产生,就是共同理想没有很好地确立。我觉得四年前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件证明了社会确实没有给人一种健康向上的引导。马加爵有一次跟采访他的记者们讲,他觉得对他影响很大的是一支流行歌曲,是王菲唱的一首歌,叫做《百年孤寂》。歌词反映了一种人生无常、虚无缥渺的情绪。马加爵那种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就跟这个有联系,觉得没有什么需要执著追求,毕生奋斗。现在我们很多青少年缺的就是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精神,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伤害。所以我们如何能提供这种成才的环境特别重要,也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做的。
第四个问题,是意识形态的党性、民族性和人类性的关系。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党派的思想体系,但是,意识形态如果没有人类性,没有全民性,就没有渗透力。这两者怎么结合?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力图把党派性和人类性揉合在一起。比如全中国人民、海外华人都能够接受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全世界人都能够接受。把人类性和党派性、阶级性统一起来。这是一个特点。当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跟西方意识形态不同是西方意识形态明明代表着某个阶级的利益,但是硬要表达为全人类的利益。我们公开声明代表广大人民,尤其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同时表达了全世界人类进步的想法和要求,所以跟西方意识形态是不同的。
那么,西方提出的普世性话语如民主、自由、人权,我们要不要讲,怎么讲?这就是我们遇到的难题。马克思分析得很清楚,自由、人权、民主都是资产阶级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提出的,带有浓厚的资产阶级印记。那么,我们怎么谈这些呢?以民主为例,现在我国学者有三种典型的表达。第一个是中央编译局的愈可平研究员,他提出一个口号叫“民主是个好东西”。这个口号很多人批评,讲民主是个好东西,就把民主抽象化,把它变成了一种超越国家性质,超越时代要求的抽象的东西。第二个提法是在瑞士日内瓦一个亚洲研究中心当研究员的张维为提出的,他的口号是“好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实际上是针对愈可平的。他认为民主有两种,一种是好的,一种是不好的。南美洲、亚洲、非洲的很多国家学欧美的民主,结果搞得国家混乱不堪。所以他一再强调民主是个手段,即使作为一个价值,也不是最高的价值,更不是唯一的价值,而是服务于其他的价值的。第三个口号是中国社科院政治所研究员房宁提出来的,他提出的口号是“民主还是国产的好”。就是把民主分成是西方产的和中国产的。这三种对民主的解释,实际上就涉及了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种状况就比较好。对于西方的一些流行话语,我们能够拿过来,经过改造吸收,不仅可以将一些我们特有的内涵丰富原有的内涵,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个渠道让它走向世界,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世界的一个通道。所以不能简单地拒斥西方的普世性话语,也不能简单照搬,要经过我们的消化,赋予新的内涵,有选择、有条件地加以利用,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重大任务,要进行词语方面的清洗和审视。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这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多样化社会主义思潮,引领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
怎么引领?比较关键的是这么几点:第一点就是要充分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并且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识,这是根本的问题。我们现在最大的矛盾是什么?一方面社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这不是社会主义的功劳,都把它归结到搞资本主义。我前年访问日本时,日本共产党的一位老理论工作者说他们感到目前中国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提高国民的自觉性,也就是如何把中国发展建设的成就转化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制度的认同。首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之处讲清楚,而且能够通俗易懂地让人民群众接受。简单而言,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革命没有像马克思预料的那样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首先爆发在俄罗斯,然后是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的亚洲,包括中国。这不但出乎马克思的预料,列宁也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些资本主义不发达地区进行革命之后,社会主义怎么搞?所以,既然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第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第三,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这三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解决,斯大林和苏联也没有解决,毛泽东也没有真正解决,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伸展点。
这些国家搞社会主义以后,必须要面对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跟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马克思从来没想象过的,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地区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将很快带动整个世界潮流,却从来没想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还要长期共存。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的外围——不发达地区爆发,就不能够形成核心层轰动效应,不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外围搞社会主义不能影响整个资本主义核心地区的走向。事实表明,想通过武装革命来根本推倒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直到毛泽东晚年才意识到。所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意识到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社会主义要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这是从根本上影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搞了社会主义以后,可能会超越市场经济实现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但是,现在社会主义在不发达的地区首先建立,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要跟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就必须搞市场经济,必须融入到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去才能够发展壮大,不然就不可能积累力量,真正在经济上、在社会发展上超越资本主义。所以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就不可避免地对接。这也是从根本上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方向。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开放。在马克思的想象中,社会主义不存在自身改革开放的问题,应该是自我完善,不存在着参照别国自我改革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要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就必须改革,要按照世界通行的规则跟资本主义打交道,做生意,把国门打开,向资本主义开放,这又是一个崭新的问题。
这三大绕不开的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三大尖锐挑战。第一个挑战就是社会主义的多样化问题。不能再像马克思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只能搞一种模式。现在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国情的国家不少都在搞社会主义,但必须要有民族特色,要符合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所以中国共产党有两个口号体现了创新,第一个是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民族化;第二个口号是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要特色化,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根据本国国情,社会主义不可能立足。
第二个挑战,如何善于向资本主义学习。向资本主义开放,向资本主义学习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怎么善于向资本主义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怎么不被资本主义吃掉,这是值得深思的。所以小平一再讲,改革开放这件事是很冒险的,但是我们又必须打开国门,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死路一条,打开国门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但也可能走到邪路,被资本主义吃掉,所以要善于学习资本主义。这个善于学习资本主义,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结合十七大讲的“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结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结合……有十个结合的经验,我们就坚守了底线,既改革开放又不被别人吃掉。
第三个挑战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挑战。要和资本主义长期共存、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这点在今天大家都很明确了。小平同志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努力才能达到的。以前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所以共产主义力量激动人心、鼓舞斗志,今天共产主义理想变得很遥远了,它能不能成为我们的理想?能不能激励斗志,鼓舞人心?所以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怎么确立全党的共产主义信念?现在很多人将共产主义看成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怀疑共产主义理想的现实性、科学性,这形成又一个新的挑战。我们看到,十七大以来共产主义理想有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提出了很多阶段性目标,把阶段性目标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过渡。比如说21世纪有三大目标,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头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世纪内基本实现一个富强、文明、和谐、进步的社会主义国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用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来鼓舞人。现在宣传共产主义不是宣传它的制度构架,更多的是宣传它的价值目标。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有两条是坚定不移的:一个是劳动的解放和劳动的复归。也就是马克思提出的把人们从奴隶般的、服从分工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求,人才有健康的精神追求,才有无穷的创造力,才有真正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整个社会才充满着健康活力。第二个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大家都讲得很多,我就不多讲了。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11/6134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