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黄志坚:对汶川大地震中所表现出的公民道德素质的思考

2011年10月11日 10:25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根在良心。良心是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是人们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心理活动。为人最可贵的是良心,做人最要紧的是守护良心。良心如同道德的卫士,在人们的行为之前、行为之中、行为之后具有三层护卫作用。守护良心贵在保持内心之“四良”: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的坚实与弘扬。

公民应当养成哪些道德素质?2001年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纲要》里,对公民道德素质的规范是:爱国守信、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为全体公民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指明了努力方向。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固然离不开教诲、灌输、疏导与熏陶。然而这些外在的教育终归要在养成内在的道德准则和自我评价上见功效,通过良心实现道德的升华。什么是良心?良心在公民道德素质养成中有何功力?公民怎样才能守护好自己的良心?这些都是当今公民道德素质养成中的新话题,也是公民道德建设不能缺少的思想疏导。下面分三个问题来讲述。

良心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

“5.12”汶川大地震中有一则感人的故事:2008年5月16日下午6点半,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100个小时,救援官兵从什邡县汉旺镇坍塌的废墟里抬出一位虚弱得已昏迷的受难者,名叫刘德云。人们吃惊地发现,他的左手腕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句话:“我欠王老大3000元。”他告诉女儿:“如果出不来,手腕上那句话就是留给你的遗嘱。”一个突然遭到灭顶之灾的人,濒临死亡时留下的遗言竟是告诉子女替他归还欠债,可见欠债还钱的诚信已多么深地植于他的内心。还了欠债,心灵就能得到安宁,死亦无愧于人;有债未还,则愧疚不安,死难瞑目,是这颗善良的心给了他临终也要实践诚信的力量。这种崇高的德行,令人起敬,也使人们从中看到一颗善良的心。

另有一则动人的故事;广西南宁市二中一位名叫覃鑫的学生,2004年高考以899分的高分名列广西文科第二名,被北京大学录取。一生产营养品的商家闻讯找到她家,提出拍一组她因使用该商家生产的营养品和介绍的学习方法而获得高分的广告宣传片,答应一次性付给她“广告费”10万元。虽然她家经济窘困,全家每月就靠58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上大学的7000元费用全靠向亲友筹措,可是她却毅然拒绝这一高额“广告费”的诱惑。她说,自己从未使用过这个商家生产的营养品和介绍的学习方法,接受做这样的广告,就是帮助这个商家欺骗消费者。“如果拿了这个钱,一辈子良心上都过意不去。”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良心在道德养成中的份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一个来评价道德素质的话语:“某某是个有良心的人”,“某某良心不好”,“某某良心叫狗叼去了”。

什么是良心?良心是宇宙间人类所独有的精神家园,是存于人们内心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孟子说:“仁,内也,非外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这个心即为内在的良心。用今天的话来说,良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是人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融为内心的动机和信念的体现。良心是人们评价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内在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帮助人们选择道德行为并进行自我道德评价。

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内心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人们的良心。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在正心,正心也就是要端正良心。心不正,何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成奸诈之谈。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良心的人。良心存则道德兴,良心常驻则道德高尚,良心蒙尘则道德衰微,良心泯灭则道德沦丧。

“文革”岁月,把讲良心作为资产阶级人性论大加讨伐的荒唐已经逝去,讲良心正在成为时代的新潮。如今“对得起良心”已经成为人们表达善良心迹的常用语。有良心的工商户不搞假冒欺诈,有良心的建筑商不做“豆腐渣”工程,有良心的法官不会办错案,有良心的公务员远离贪污腐化,有良心的教师不会误人子弟……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我们的党和政府都在张扬人的良心。温加宝总理的铮铮良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一个县委书记的自白》说:“党性就是良心,就是共产党员的良心。一个人连起码的做人良心都丧尽了,还讲什么党性。”

人无良心,与禽兽何异。同没有良心的人讲道德犹如石板上栽花,必枯无疑。所以孟子说:“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郭沫若说:“一个人最伤心的事体,莫过于良心的泯灭。”人生之幸,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良心。有位学者的感悟颇富哲理:“一百种理论的的确确不如一份良心。当我们在努力学习一百种理论和实践一百种理论的同时,绝对别忘记了还有一份良心要自己去实现。”

生而为人,每天都要同他人、同社会打交道,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或顺或逆的事情。有的事也许不为人所知,很私密,但却躲不过良心的审视,每当独处静思或午夜梦回的时刻,也就是良心靠灵魂最近的时刻,良心就会出来评判自己的是非善恶。纯净的良心,恰似一个温柔的枕头,枕着这个温柔的枕头,我们就无愧于心,安然入眠。

良心是人们维系道德的卫士

一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离不开两种制衡的力量:一为道德;二为法律。

道德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一种不同于法律的精神力量。法律是强制的,对于危害社会和谐有序的违法行为,公检法机关可以依法采取拘留、审查、判刑等惩办手段。对于那些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却没有触犯法律的行为,法律管不着了,就得依赖于道德的制衡。如果说法律是强制的力量,道德即是精神的力量。

道德的精神力量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叫舆论;一个叫良心。

舆论如同道德的法庭。《辞海》载:“舆者,众也。舆论即众人之议论。《晋书•王沉传》‘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用今天的话说,舆论即指群众的言论和态度。对于不符合社会公共规范却未犯法的行为,虽然不能诉诸法律,但可以诉诸道德。舆论好比是道德的法庭,群众的议论可以对人们的各种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评判。谁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谁就会受到舆论的非议和谴责。民间的形象语言叫“戳后脊梁骨”。发生不道德的事情自己缩手不做或劝告他人勿做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自诫或对他人的警醒:“这种事干不得啊,干了可要被人家戳后脊梁骨!”这就是舆论的力量。“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显示的即是社会舆论的最大威力。

良心如同道德的卫士。如果说舆论是一种外在的道德制衡,良心即为存于人心的内在制衡,不让不道德的事情在自己身上发生;如果发生了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良心对道德具有三层护卫的作用:

其一,在人们的行为之前,良心如同指挥官,指引着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2008年被誉为“时代先锋”的山西长治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长张巨魁,长期手握实权至辞世,敬业尽职,一生清白,受到公众的高度赞颂,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他的心声:“贪求身外之物,是为官之大忌,从政大危。为官要经常听听群众的议论,常摸摸自己良心,常检点自己的言行。”吉林桦甸市八道河子乡有一位手艺非常好的豆腐倌,他做的豆腐十分畅销,可是后来不做了。乡亲们都纳闷地询问,这位豆腐倌的回答是:“我得肝炎了,不能再卖豆腐了;如果再卖,那可太丧良心了。”常摸自己的良心,不做丧良心的事,这不就是良心的指挥作用嘛!

其二,在人们的行为之中,良心如同监察官,审视着你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四川汶川八级大地震,许多中、小学的教学楼垮塌,许多天真烂漫的学生失去了生命,北川县邓家海元村山中的刘汉希望小学却奇迹般矗立无损,483名学生和教职工安然无恙,一个都不少。灾后人们反思学校的建筑物该如何建,谈到建筑物的选址、建筑物的抗震级别、建筑物的用材质量等等,而刘汉希望小学给出的更深层考量是:“最能经受考验的是人的良心。”为此,《中国青年报》于2008年5月22日及时发出了“用良心给孩子们建不塌学校”的呼唤。任何工程建设,完善的标准固然重要,但标准毕竟是由人掌控和操作的,因而人的良心始终属于首位。有良心的人办事,都能令人放心。有些“豆腐渣”工程,往往缺的不是质量标准而是人的良心。凡事要讲良心,工程建设如此,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何尝不是如此。

其三,在人们的行为之后,良心好比是检察官,检验着你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2008年2月,一位大学刚毕业的青年,在陪母亲住院治病的上海某医院上海银行ATM机上,发现前一位取款人的银行卡仍在机内。他在取款的界面输入300,吐出了三百元,输入2000,又吐出二千元,再输入2000,又吐出二千元。当他输入第三个2000时,突然良心发现,想到失款人的痛苦,感到自己的行为缺德,于是将卡退出,并想尽各种办法联系到卡的失主,向失主归还他取出的6300元和银行卡以后,他才心安。吉林延吉市郊的一对夫妇,因“不堪良心折磨”,将10年前在出租车内拾得的四万元送交本市公安局,请求寻找失主归还,表示“卖房子还利息也认了,找不到失主就捐到慈善机构”。河南密县二中的一位青年,在代管学校邮件发放工作期间,私自拆看了一封海外来信之后,内心对要不要把这封撕拆过的信送交收信人十分矛盾,给人送回去怕受批评留下不好名声,截留销毁又觉得不应该。他不安地度过几日,最终以真诚认错的态度将信件送到了收信人手上,也得到了收信人的谅解。他从这件事体会到:“一个人做了错事,不声张,也许永远不会遭到别人的白眼,但是,良心、道德上的谴责会长久地留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它会时时带来折磨和痛苦。”“良心发现”“不堪良心的折磨”,“还良心债”,这些都是“有错就改”、“迷途知返”的强大精神力量。

良心的作用,“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有个精辟的诠释:“良心者,不特告人以善恶之别,且迫人以避恶趋善也。”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照亮人们唯一的灯是理性,引导人们在暗中行路的手杖是良心。”英国近代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更有精辟的比喻:“我把良心看作是一个人心灵中的卫兵,社会为要存在下去制订出的一套礼规全靠它来监督执行。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规的事情来。它是安插在自我的中心堡垒的暗探……在那里监视着,高度警觉地卫护着它主人的利益,一个人只要有半分离开大溜儿的想法,就马上受到它严厉的呵责。它逼迫着每一个人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它是把个人拘系于整体的一条牢固的链条。”

看来,重视良心在道德养成中的岗哨和卫士作用,中外是相通的。

 

守护良心贵在保持“四心”的坚实与弘扬

良心,从深层的心理分析,即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的内在统一。良心是“四心”的整合与结晶,“四心”构成了评价人的良心的指标体系。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有赖于保持一份纯净的良心,而良心的守护则须着力于保持“四心”的坚实与弘扬。 

什么是仁爱心?

仁爱心,即爱人之心。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什么是仁?孔子《论语》中的回答:“仁者爱人。”做一个讲良心有道德的人,首先要懂得爱人,有一颗爱人之心,爱亲人、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周围的一切。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是奉献而不是索取。《爱的奉献》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整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汶川大地震这场巨大灾难面前,正是“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的爱的情感的迸发和传递,凝聚伟大的民族精神,铸就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军民迅速汇聚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感动中国,感动世界,托起生命的希望,为灾区人民战胜灾魔、重建美好家园擎起一片蓝天。近日来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表达爱的力量的诗:“让爱化作热血行动/将亲人温暖在我怀里/有爱就有拯救奇迹/就因为你们是我的姐妹兄弟。”2008宣传文化系统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上,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在表演舞蹈“千手观音”后,用手语表达了一段深情:“只要心中有爱,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

为什么当我们得知朋友、同学、同事、同胞有谁遇到了困难就会去帮助,有谁遭到不幸就会去安慰援助,哪个地方受了灾就会伸手捐钱捐物、加入志愿者行列去提供服务,哪个贫困地区小孩子上不了学就给希望工程捐资办学,那都是因为爱心的驱动。有爱心的人,才能够乐于帮助他人,才能有乐善好施的善举和义举。

什么是责任心?

责任心,即一个人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自觉承担这种角色应承担的任务和义务的态度。譬如:在家庭作为一名子女,就有尊敬长辈、维护家庭和睦团结的责任;在学校作为一名学生,就有尊师重教、努力学习的责任;在社区作为一名社区成员,就有热心公益、构建和谐社区的责任。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在不断变化,身负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是越来越大。义务和权利是互为条件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我们每一个公民在享受国家、社会赋予的各种公民权利的同时,一定要知道自己身负的义务,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国家的繁荣富强,都要感到自己有一份责任,有一种使命。

责任心是公民热心参与社会必不可缺的心理品质。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中的成功与挫败。”有一次,胡耀邦同志到一所大学去看望大学生,在看望过程中听到有人反映现在有一些大学生责任感低下,有的大学生宿舍门口贴着这样的对子,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下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耀邦同志很善于引导青年人,他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说这副对联我来帮你们改一改,当场又把它改成郑板桥的原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一改把责任心凸显出来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责任心的最高体现。“抗震救灾,人人有责。”这是在汶川地震灾害面前公民责任感的最新体现。

什么是同情心?

同情心即一个人的恻隐之心,当他人遇到困难、爱到挫折、遭到不幸,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有朋友遇到了困难,这个困难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听说谁个遭到不幸,这个不幸好像就是自己遭受了一样。同情是一种美德,对他人之难有如同身受的心理体验,就会产生我要帮助别人的愿望,或者是安慰,或者是劝导,或者是伸一把手。道义源于同情,很多热心助人的义举常常是出于同情心。

全国人民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壮举,就蕴含着全国人民对惨烈灾情的深深同情。一位在第一时间参与抗震救灾的青年说得很真切:“当灾情通过电视画面、照片和文字传播到我的面前,我流泪,我悲痛,我怎能不为灾区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救援。”在抗震救灾中像这样的事数不胜数。贵州开阳县龙水乡龙江村36岁的农妇袁安惠,在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卖掉四只羊,即时把卖羊的1000元全部捐出救灾。她说:“想到被压在废墟下的孩子,听到妈妈为了孩子声嘶力竭的呼喊,看到解放军战士用两手拼命地扒石块救人,我的心都碎了。”这是灾情对心灵的震撼!这是心灵自然流出的悯人与同情!一队队“80后”“90后”解放军和武警公安消防队伍的青年奋不顾身的救灾壮举,一批批奋战在救灾第一线的青年志愿者和青年突击队,社会各界自发踊跃为灾区捐钱捐物的行动,城乡社区和大学校园中义务献血的长长的队伍,充分显示了由同情心而升华的高尚情操,由此汇成涌向灾区的爱的大潮。

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必然是道德低下,看到别人遇到困难、遇到不幸了,不但不伸出援手还幸灾乐祸:“你小子也有今天啊”,那还有什么道德良心呢?战国《公羊传》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透彻:“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有没有同情心,竟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分界线。君子看到别人遇到困难,会同情、怜悯,就想去帮助人家。而小人呢?看到别人遇到困难了,却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所以同情心是一个人提高道德素质绝对不能没有的。

什么是羞耻心?

羞耻心即一个人有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思想和行为,有一种不安,内疚,惭愧,悔恨的心态。如果做了不合道德的事情,心里过意不去,忐忑不安,这就是羞耻心。羞耻心也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绝对不能没有的心理品质。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汶川大地震中,有许多令人感动和敬佩的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毅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把生命留给学生。但有一名姓范的老师却不顾教室里几十名学生的安危,第一个先跑。事后受到公众批评时,他竟不以为耻,还在“天涯论坛”写下《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为自己的这种行为作辩解说:“在这种生死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己,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随后又发表《我为什么写〈那一刻地动山摇〉》,说“你有救助别人的义务,但你没有冒着极大生命危险救助别人的义务。如果别人这样做了是他的自愿选择,无所谓高尚!如果你没有这样做,也是你的自由,你没有错!”网友送给他“范跑跑”称号,称其为“最无耻教师”。这种不知耻的行为,不能不说是师德的严重缺失。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羞耻心,那是很可怕的。恬不知耻,寡廉鲜耻,厚颜无耻,这样的人是很难要求他能够有起码的公民道德素质的。

加拿大工学院的一名毕业生,由于设计失误,致使一座桥梁垮塌。校方买下这桥梁的废弃钢材,加工成戒指,命名为“耻辱戒指”。每年学生毕业时,校方在颁发毕业证书的同时,向毕业生赠送一枚“耻辱戒指”。这种勇于正视“耻辱”并从中汲取动力的行为是值得尊敬的。萧伯纳说过,一个人知耻的事情越多,越值得尊敬。孔子说:“知耻者为勇。”和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也说过一句同义的话:“一个人对可耻行为的追悔,就是对生命的拯救。”一个人如果做了不符合道德的事情,自己有耻感和罪感,就会有改正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对生命的拯救,道德素质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爱、责、情、耻,心之四良。四良养成,德立品高。四良缺失,品卑德衰。让四良之心在我们心中永存!守护良心,就是保持心灵的纯净,道德之花将在这里永不凋谢,四季盛开!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11/6134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