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综合
李建平:漫话北京历史文化
2011年10月11日 10:25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我今天的题目是漫话北京历史文化,结合我的所学向大家报告一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些成果。
北京城是一个非常有品位的城市。一个美国的旅行者背个背包在全世界行走,走完之后,写了本书。他说,我去过很多城市,有两个城市是世界上最有品位的,一个是法国的巴黎,一个是中国的北京,这两个城市特别有文化品位。从他罗列的材料来看,北京和巴黎的历史文化遗迹最多。
前一段我又去了故宫,故宫博物馆馆藏有多少?不算台湾故宫的馆藏,现在有十多万件,其中上万件珍品,非常丰富。首都博物馆也有相当多的藏品。很多到北京来旅游的人跟我说,在北京看到的很多旅游景点的文物都是大的,在他们当地可能觉得一个小庙就很重要,但到北京城之后,才发现大庙都在北京。
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正好是一个了解北京历史和文化的契机。北京奥运行动规划里就提出了一条,要展示中国的古国文化和北京的古都文化。北京奥组委的宣传官员说,到时候来参加奥运会的世界各国运动员有一万多,加上官员、新闻记者至少有两万多,甚至达到三万五。这些人到北京除了参加比赛,还要看中国的古国文化和北京的古都文化,他们这次关注北京奥运会的一个重点就是,奥运会第一次由世界东方的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举办,这个大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文化将集中在北京展现。
原来的游客到北京来基本是爬爬长城、看看天安门、逛逛故宫就走了,现在很多旅游者自己背个包,愿意在北京的街巷胡同里头转,他想找这个城市历史上的文化遗迹,他要去看一看能够记载这个城市历史的一些符号。以前的外宾到北京来看戏,现在他们不满足于这些了,要求学一些唱腔。
我们了解了北京的历史文化以后,在2008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如果我们有幸做志愿者,或者被外国记者采访,我们就能够为运动员和记者提供一些中国的、特别是北京的历史文化知识,当好东道主。
我个人觉得,“了解北京”这个任务还是挺艰巨的,为什么呢?我看到很多介绍北京的资料,我觉得有些内容不是很准确。比如,有几个关于北京的数字是大家应该知道的。第一个数字,北京有多少年的人类活动历史?那些材料上写70万、50万、80万、20万年的都有。你到周口店遗址,就能看到那个猿人断层是从20万到70万年,我们在50万年的点上发现了“北京人”遗迹。所以,北京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是50万年,这是比较准确的。还有一个数字,北京有多少年建城史?现在我们一般表述为,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这是应该知道的。
古代北京城的发展
北京这个城市,最早是从西山开始的。北京是个好地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中间是个平原,我们管这个平原叫做北京小平原。现在有一些书上说北京古年间是个海,后来海水退了、枯了,然后形成这个平原,有这个传说。北京西边是太行山的余脉;北边是燕山;东边是军都山,东南这一块是一马平川,对着渤海。空中遥感北京地形发现,山和平原交界的地方是一个断层,有一部分岩石是裸露的,这就说明在古年间北京城主要是在海湾里头。在这个地方最早孕育了两个城市:一个是燕,一个是蓟,这两个城市距今有3000多年。
“燕”位于今天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村。这个村现在建了一个商州遗址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后面有一段土城,考古工作者对土城进行了实地勘测,发现它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城。
“燕”和我们现在的北京有什么关系呢?看史书可以发现,在古年间的时候,人很少,人们起名也好,认地名也好,经常和动物或植物联系在一起。北京地区,季节性非常强,春旱夏涝。老百姓有很多农谚,比如,“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大雨到”。古代人不用天气预报,凭这些自然常识就能知道什么时候下雨,而且知道雨的大小。这当中就提到了一种燕子,这种燕子叫雨燕,下雨的时候它低飞,还鸣叫。这种燕子在北京地区非常多,主要分布在燕山,现在昌平这片山被称为燕山。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就在整个燕山怀抱里头。古代人因为这个地方雨燕非常盛行,所以就管这个地方的人叫燕人,这个地方的山叫燕山,这个地方的地叫燕地,这个地方建的城叫燕城,这个地方建的国家叫燕国。后来辽代在这里建立都城,叫燕京。所以人们一般把燕子作为北京的一个标志,来源就在这儿,奥运福娃妮妮头上顶的就是个燕子。还有,古年间在这个地方居住的人崇拜一种玄鸟,这玄鸟实际上也是燕子的一种化身。所以,我们知道最早有这么一个地方叫燕,这是我们北京的一个城。
“蓟”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呢?蓟在燕以北。北京小平原的南边广大地区是燕,蓟当时靠北边一点。人类选择的时候,不可能选择低洼地方,因为永定河从门头沟流出来之后,由北向南不断变换,水大的时候,经常造成洪水泛滥。人类为了生存,就找一个高一点的地方,这个高的地方就在今天的广安门外白云观那个地方。这块高地上生长着一种草,叫蓟草,老百姓就把这个高地叫蓟丘,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小的国,建立了一个城市,就叫蓟城。
北京古年间曾是河流密布,现在延庆还有著名的野鸭湖湿地。我专门考察过北京的湿地,从城南的麋鹿苑一直到顺义都有湿地,海淀又建了一个翠湖湿地,原来颐和园也有大片湿地。古年间北京湿地的比重相当大,自然环境非常好,一到夏季整个平原上水草非常丰美。这是有证据的,在修建王府井东方广场的时候,在那儿的泥土断层发现,北京古年间的土地相当湿润,水草相当丰美,有很多动植物,所以人类才能从山里走出来。
我们知道了三千年前北京这里有两个城,一个是蓟城,一个是燕城。史书记载,燕比较强大一些,后来燕向北发展就把蓟城占了,燕就在蓟城这个地方再建都城,北京城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北京有三千年建城的历史,而北京建都则是从金代建立中都城开始算起的。你要是到房山区,他们会给你讲,房山有金陵。北京不仅有明十三陵,还有金代的帝王陵,金代的皇帝都埋在这底下。北京市文物考古所当时做了发掘,跟岳飞打仗的金兀术就埋在房山那地方。
金代给我们留下很多遗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天宁寺塔。它是金代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到广安门外就能找到这个塔,非常高,保存非常完整,当时它位于城市中心。金代还留下了卢沟桥。按照当地地名我们叫它卢沟桥,实际上它是金代皇帝从中都到大房山朝见祖陵时要走的桥。皇帝要走的桥,所以修得非常漂亮、非常壮观。
金中都城是由蓟城发展起来的最后一座大城,这个城非常大,现在还有很多遗迹。比如,崇文区有个地名叫会城门,那是金中都的城门;南三环上有一个丽泽桥,用的也是金中都的地名。还有一个水关,在丰益门外,就是金中都水关。
金代以后,北京城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这个重大变化直接影响我们今天的北京。近两年,北京在规范公交站名,比如说我到太平庄去,就会发现有太平庄桥东、桥南、桥北、桥西。之所以能够这样规范站名,是因为北京城的方向非常明确。有很多城市的方向不明确,你要是去过大连、上海、天津、广州这些城市,就会发现它们有一个特点,城市是沿着一条河建的,城市的街巷也都是放射性的。
北京城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路基本上全是直的,方向感非常强。这一切源于元代建的大都城。这个城有一个特点,就是先有规划,然后建城。它是在一片平地上,皇上要求找准方向,重新规划这座城市。中国人找准方向非常有诀窍,先找出南北方向。南北方向好找,白天立一竿,子午时刻,太阳一照,正南正北就出来了。晚上靠北极星找南北方向。有了南北方向,东西自然就有了。在北京的地名中,凡是带有“左”的一般在东边,带有“右”的一般在西边。北京城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不仅方向明确,而且所有的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左右对称。
元大都在北京城历史上是一座非常辉煌的大城。马可波罗游历了中国以后,写了一篇《马可波罗游记》。他描写的这大都城可是了不得,他去了世界很多国家,发现哪儿也比不了元大都。忽必烈率蒙古骑兵南下,把金中都城给攻破了。灭了金朝之后,他没有在这个地方上继续建,因为这个城已经毁于战火了,主要建筑都在战火中毁坏了,如果重修很费劲。而且蒙古族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理想的生存地一定要有水。当时北京城哪个地方水草丰美呢?忽必烈发现在城北边有一片水域,这水域我们现在叫北海、中南海,古代管它叫海子,海子是蒙语。他觉得这块水域最能孕育生命,最适合人们生长,就顺着这一片水域选了一个地方作为城市的中心。所以,今天的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起来的。
元大都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呢?元大都是非常大的城,查历史文献就会发现它已经有角楼了,而且每个城有城门,外边有护城河。但是这个城和我们想象的城还不一样。从琉璃河镇董家林村的那个土城,一直到元大都。中国的城大部分都是土城。土城大都用夯土筑成,先刨一点地基,然后夯住,逐渐增加,再夯,夯一层把板子提高一层,最后把板子拆了,一个梯形的土城墙就出现了。古代就是这么建城。
元大都建筑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正面有三个城门,北面有两个城门,北面和正面不一样。一般情况都是四面城,每个城一个城门。帝王住的城要大一点,大到什么程度?要有九个门,每一面有三个城门。但元大都城有重大的变化,它正面有三个城门,背面两个城门,这也奠定了我们今天的北京城的城门布局。元大都城的设计者叫刘秉忠,他是研究道家文化的,他非常注重阴阳八卦。他认为南边进来的气不能泄出去,另外正好北京季风性强,冬天刮西北风,这个风刮到身上刺骨寒冷。北京这儿又叫夏都,夏季吹东南风,东南风吹到脸上非常舒服。尤其到夏天,感觉特别舒服。这种和谐的东南风不能泄,而寒冷的西北风不能让它穿堂而过。研究北京城墙、城门的人就会发现,北京的城修得很高大,北京院落的北山墙修得很厚、很高,都不留窗户,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元大都也有一个标志性建筑,保存得非常完好,叫白塔寺古塔。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现在西城区非常重视保护它。原来白塔前面那庙给炸了,弄了一个白塔寺大商场,后来下决心把这个商场给彻底搬走,重建了寺庙。在北京史研究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的文化有什么特点,我们一看它的建筑就知道了。一提到北京,大家就想到胡同、四合院;一到欧洲,大家就想到教堂。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建筑特点。白塔寺的古塔是忽必烈亲自建的,这个塔比大都城还早,先建塔,然后建寺庙,然后建城。它是元大都一个标志,所以外国人要想真正了解北京文化,得去逛逛白塔寺。
在元代结束以后,北京城又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这就是明代的北京城。明代北京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元末明初,明朝朱元璋在南京建了都城。
元朝末年的时候,元大都就有点衰落了。我看有材料统计,元大都最多有50万人,到元朝末年还有40多万,人口有所减少了,说明城市在走下坡路。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元大都。徐达就是修居庸关长城的那位。当时他从山东临清沿着运河北上,到了通州。到通州的时候,在元大都的最后一个元朝皇帝叫元顺帝,知道大势已去,挡不住明朝军队的进攻,就从最北边那个城门——健德门跑了。现在北京城里八达岭高速上还有健德桥,马甸桥往北一点就是。元顺帝从健德门跑出去,经居庸关,跑到内蒙去了。
徐达把元大都攻克之后,当时元朝实力并没有消灭,在蒙古高原上还有大量元朝的军队。徐达知道蒙古人还会反扑回来,就抓紧修北京城和居庸关长城这一带作为防守。所以明代长城,从居庸关到山海关,都能找到徐达修长城的痕迹。为了防止蒙古游牧民族南下,徐达在北京城也做了一个紧急的准备,把北边这个城往南缩了五里,所以进北京城之后,你会看到一个北土城。现在土城叫元大都遗址公园,这个遗址公园从中间分开,朝阳区一块,海淀区一段,现在建得都不错。
北土城是元代的北城墙,明代的北城墙移到了今天的北二环路,今天的北二环路就是明代的城墙的位置。从燕到蓟到元大都,这个城一直是向北走的,在明代,它往南移了,第一次南移了五里,第二次南移是在修皇宫的时候。元大都的南城墙在哪儿呢?在今天的长安街,天安门就是原来元大都城的正门。原来在西单那儿还有两座塔,解放初的时候给拆了。据说,忽必烈修南城墙的时候,士兵报告说前面有两座塔,怎么办?忽必烈说,让城墙绕过塔去。从这一点看,这皇帝有文化,重视文化保护。明代这个城不但向南移了五里,还向南扩充了二里,这个二里就是从长安街到前门这一带。
由此,我想起了周总理在修北海大桥的时候,有人报告总理说,如果北海大桥直接修过来,得把团城拆了,不拆过不去。总理听说要拆团城,着急了,马上坐车到团城那里去看。看完之后说,团城更重要,它是古代保留下的遗迹,把中海南拆掉一点吧。所以北海大桥往南斜了,这说明决策者有文化、有眼光、有长远的考虑,这也是历史上杰出政治家的共性。
明朝朱元璋刚占南京的时候,就有人跟朱元璋建议,要“缓称王、广积粮、高筑墙”。朱元璋知道,打仗时攻城是最难的、死人最多的、最伤脑筋的。于是明朝的时候大规模修城,我们现在看到的万里长城是明代的。徐达占北京,修城墙的时候是从包砖开始的,1968年拆北京城墙的时候发现,大砖里头还有小砖。刚才讲元代的北京城墙是土城墙,它先在外面用小砖给包起来,这样被攻打的时候,就容易攻破。到明朝,统一制定大城砖,又包了一次,而且里外都包上了。这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修城的成本提高了。崇文区修东南角楼到崇文门这一带的明朝长城遗址,当时还号召大家捐砖,捐了几百万砖进去,并没修多长。施工人员说,这城墙太吃砖了,里外用砖包用砖太多了。这修城墙的工程相当浩大,它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很长时间不断修起来的。
明代到嘉靖年间又修了一个外城。这个外城本来想把北京城整个都给包起来。南京城就是砖城外面有一层土城,外城整个包着内城。原来计划甚至把日坛、月坛都包括起来,但是就修了南边崇文、宣武这一块外城之后就发现工程太浩大,用砖量太大,修不下去了,所以只有南面有外城,其他没有。
刚才讲了,金留下天宁寺塔,元留下白塔寺,明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呢?这笔遗产就是一条城市南北中轴线,这个太重要了,它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清朝就注意这条中轴线。崇文区政府非常下力气,要把前门大街变成步行街,从前门到永定门要通小型有轨电车,现在两边的店铺全拆掉,恢复老字号店铺,特别是五牌楼。明朝修完城之后,在每个城门外头都建三块牌楼,只有前门外头修了个五开间的牌楼。
近代对中轴线真正有研究的是梁思成先生。梁思成讲了这样一段话,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就是北京。我去华盛顿有一个惊奇的发现,从林肯纪念堂到华盛顿纪念碑、到国会纪念山是一竖,从林肯纪念堂到白宫是一小横,从空间上看是个十字架,正好符合西方的文化。
中国的“中”字是一个口加一竖,这一竖不能写偏了,写偏了就不是中国的中,搞书法人的都知道,这一笔要走中锋,要直着走,这个口要放正。北京紫禁城就是一个口,南北中轴线就是那一竖,从城市布局一看,就知道北京城它是一座都城,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有一种文化在那儿做支撑。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这是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产生,就是这个城市的秩序。这个城市的规划、布局、街巷、胡同、所有大小建筑,都要以它为依据、都以它为标尺,这就是我们中国“中”的这一竖。比如说,北京有东单必有西单,有东四也必有西四。到故宫里看,所有的建筑都更清楚了,新左门、新右门,日金门、月华门,这些左右对称的空间分配,都是以中轴线为依据的,而且气魄之雄伟就在这南北延伸、一贯到底。这条中轴线南北延伸,从永定门一直到北京城的钟鼓楼,这一条中轴长达7.8公里,简单说是8公里长。中轴线就相当于人的一个脊椎骨。这份遗产就是北京城能向世界展示的最重要的一项遗产,也是中国古都的文化象征。
我把这条线详细向大家介绍一下。中轴线上有一个建筑,叫永定门。好多人问我,为什么“新北京、新奥运”的计划里第一个就要修永定门?它是南北中轴线的起点,是进北京、了解北京城的第一道门。北京档案史料里面,专门介绍了清朝末年一位特使见光绪皇帝的全部过程。意大利的一个亲王从日本坐船到秦皇岛,从秦皇岛坐火车到北京,在前门下的火车。下火车后由礼部官员接待他,他说:我们的君主要求我送给皇帝一些礼品,我要见皇上。清朝末年国势衰落,已经比较怕洋人,但是,就那会儿大清朝的皇上也不是他说见就见的。第一天不让见,坐火车累,让他先去休息。第二天安排逛颐和园,先让他领略领略中国文化。第三天是清朝的亲王招待他吃饭。第四天才得到通知可以见皇上了。
四点钟就得起床,五点钟就得赶到前门楼底下去候着。进了第一道门,这时候礼部官员说:您的随从就在门外等着吧,您跟着我进去。带他进去后,往前一看是一条非常笔直的御路,一直对着天安门,刚刚进的才是皇城的一道大门。天安门后面还有一道门,跟天安门一模一样,叫端门。过了端门之后,又看见一个城楼,更高大了,而且两边伸出来,就是故宫的正门——午门。到午门下轿,他以为皇上就在这儿呢?礼部官员说:这个门是皇上住的那个城的大门。折腾了半天,刚到大门。礼部官员还说:您得换轿子了,换成一个滑竿。万一绿呢大轿里面藏有武器或者藏着个人,不安全啊。这都有规矩,轿子变成滑竿了。礼部官员陪着他往里面走,走过太和门,然后拐弯走左上门、左下门,最后又绕到养心殿,才见到皇上。这一通折腾,肚子也饿了,也没精神了,腿早就软了,所以到了皇帝跟前,不得不下跪。后来这位亲王说,我不是给皇上下跪,而是北京城的建筑太棒了。他只走了中轴路那一小段,就说北京城的建筑太棒了。
前门的箭楼也是中轴线上的建筑,很雄伟,你看外城的箭楼就没有那么雄伟。在封建社会里,等级是很森严的,内外有别,上下有别,差一级就差很远。中国古代等级太严了,那天我到门头沟,那儿有一个村,叫秀才村,出了好多的秀才。我去了之后,找到了几家古建筑,发现有一家的门梁给烧了,看着应该是古迹。那家人说:清朝的时候,我们家盖了一个五大间的房子,后来让人举报了,因为我家官级不够。有官员来查,那官员跟我们家还认识,关系不错,只把房门梁烧了一下,以示惩戒。
永定门城楼怎么没有前门那么壮观啊?如果一样壮观就错了,就没有等级了。北京的角楼也有讲究,外城的角楼很小,内城的角楼非常高大雄伟。到了故宫之后,角楼非常高级,都是红墙黄瓦、门窗雕刻非常精细。
前门外头的大狮子,非常雄伟,威风凛凛,那是守国门的。永定门外的狮子相对就小一些。再到天安门前看那个狮子,不一样了,更讲究了。皇宫里的狮子更不一样了,有些是汉白玉的质地,雕得非常吉祥,有人情味;有的个头也非常大;有的镀金。
前门外头有并排的三座桥,到天安门前才是五座金水桥,没有前门那三座桥,就断档了,它是非常讲究等级的。
清朝的时候,也讲稳定压倒一切,社会要安定。永定门这个名字好听,永远安定。还有广安门,明朝的时候叫广宁门,这个“宁”字跟一个皇帝的名字撞车了,就改为广安门。广安门、永定门,这个名多好听啊!左安门就没有这么壮观,广渠门和广安门也没得比,广安门很高大,广渠门就没有那么高。东便门和西便门都比较矮,这都是外城,按照等级,它们就要比前面那些门矮一点、小一点。
进了永定门之后,我们会发现一条大街直对着前门,这是中轴线起步。一进门就有一种左右对称,右边是天坛,左边先农坛。现在崇文区正在打造这种气氛,两面露出城墙,然后是苍松翠柏,一进门就感觉北京城坐北朝南,整齐对称。
从永定门进去,原来有一座高高的桥,叫天桥,现在没有了。大家一想到天桥,就是天桥把式、天桥市场、天桥地摊、天桥八怪,实际上天桥的文化仍然是北京的帝都文化。为什么叫天桥?皇上从前门出来,到天坛祭天,要经过这座桥,天子走过的桥,它是一种鲜明的皇家文化,一种帝都文化。民国后才在天桥边上摆地摊,建立了天桥市场,于是大家以为天桥是市井文化,其实不是。
老北京人回忆说,在天桥的北边看不见永定门,在天桥的南边看不见正阳门,被桥挡住视线了,说明这个桥非常高。在鼓楼和地安门中间还有座桥,叫后门桥,正名叫万宁桥。在中轴线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桥,一个是南边的天桥,一个是北边的地桥,地桥就是地安门后面的后门桥。现在中轴线上丢失了一件东西,就是天桥没有了。我们从上世纪30年代留下的天桥老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走了有轨电车之后,把这桥给降低了,要不然有轨电车得爬坡。仔细研究那张非常残破的老照片,不难看出,照片中建筑的雕饰和后门桥的雕饰是很类似的,都是汉白玉的雕塑,这个桥在现在的珠市口,从天坛北边的街过来,正好在中轴线上。
一般来说,每座城门外头都有一座石桥,原来德胜门外有一个大石桥。前门很重要,它是北京城正中间的一个门口,所以外头的桥是三座并排的石桥。清朝时有一幅画,详细描绘了这些桥。民国年间拍的一些照片上,还有这三座桥呢。现在从规划图里看,是要恢复这三座桥。
明代的前门楼子和现在看到的前门楼子不一样,明代前门楼子的窗户和德胜门的窗户是一样的,每个窗是方方的一个方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经过装饰的。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时候,把前门楼子给炸了。烧毁了之后又修,一个德国工程师说前门楼子已经没有防御作用了,干脆装饰装饰变成一个景观吧,所以在上面加了一些水泥的沿。明代的建筑都是方方正正的,非常大气,非常有气魄。如果你看到朝宗桥,就能发现它和清代的八里桥和金代的卢沟桥都不同,栏杆是方方正正的,每个栏板柱也是方方正正的。
北京的建筑讲究极了,天安门是圆的,地安门是方的,天圆地方。天安门前面有两个狮子,原来还有两个碑,所有的官员到此武官必须下马,文官必须下轿。大家到天安门中间可以看到,那里有一座桥,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中轴线独有的景象。端门跟原来的天安门一模一样,现在天安门比端门高一点。接着是午门,也很有讲究。大家逛故宫就会发觉,午门有三个门洞,是方的。紫禁城的门洞,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午门,从外面看都是方的,但到里面看,全变成圆的了,这就叫做外方内圆。中国人做人讲究在外面要有棱角,但对里面要讲和谐。而且,从外面看是三个方门洞,到里面再一看就变成五个圆门洞了,这叫做明三暗五。那两个从哪儿钻出来的?这左右各有一个门洞,叫左贡门、右贡门。中国人很讲究门洞方面的设计。
太和门也是在中轴线的建筑。要拍太和殿最好是在故宫快关门的时候,夏天最好,虽然快关门了,但阳光还是很足的,就能照到没有人的照片,否则你的感觉和古代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古代的时候,故宫里面是不许人乱走的,太监走哪条道、官员走哪条道都有严格规定。太和殿是北京城最高大、最中心、最核心的建筑,皇上居高临下地坐在那里,你永远是从下往上看他,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用建筑来体现皇权。
中轴线上有很多北京之最,中国的建筑精华以及伦理道德文化都集中体现在中轴线上。中和殿、太和殿、保和殿是前朝,就是皇上办公的地方。后边是皇上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皇上住乾清宫,皇后住坤宁宫。御花园里种着连理树,也叫合欢树,讲究男女阴阳、天地乾坤和谐。
明代中轴线建有天一门,它体现的是道家文化。古年间故宫最怕什么啊?最怕着火。那时候没有避雷设施,一个雷下来,故宫大殿烧了好多回,故宫里有很多大缸,这缸都起消防作用。其实还不止缸在起消防作用,有一次我去逛故宫,他们把我带到一个地方,我一看,这房子都砌死了,让谁住啊?他们说,这房子不是住人的,是隔火墙。古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防火。在精神上也有,玄武大帝是北方的神,是管水的,所以故宫的后门原来叫玄武门,因康熙帝名玄烨,所以改叫神武门。
景山万春亭是中轴线上一个最高的建筑,乾隆年间景山有五座亭。我小时候,父亲带我去景山,说景山有五个亭子,每个亭子中间都有一个大石堆。后来我就问,这些石头都是干什么的?很多人都说不清楚,研究北京史之后我知道了,这五个亭子里面都有一个石基座,石基座上面原来都有一方佛,景山上一共有五方佛,这五方佛是属于喇嘛教的五方佛。这佛现在哪去了?八国联军把小佛给掠走了,佛是铜铸的。现在我们在景山万春亭上恢复了五方佛之首,叫毗卢遮那佛。
大家看,天安门前面是正阳门,它是一种文化,在正阳的天气里天下安定。然后是端门,端是什么意思?端是秩序、礼貌,天下秩序井然,人人知书达礼。后面午门讲的是前朱雀、后玄武。然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讲究“和”,乾清宫、坤宁宫,也是讲究“和”,一直到刚才讲的连理树,全是和。最后到景山,江山万年春。
如果大家想看中轴线,一定要从景山上去体会,从那里看你就会发觉,我们的中轴线太神秘了。从景山万春亭向南看,只能看到所有建筑的屋脊,看不见殿身,非常神秘。从景山万春亭向北看,一直能看到钟鼓楼,没有丝毫偏离,这座城市的建筑不差丝毫地完全在一条轴线上。
钟鼓楼是中轴线尾声的建筑。鼓楼很高大,中轴线上的建筑从这儿开始进入到了为老百姓服务的范围,古代的中轴线到钟楼就结束了。钟鼓楼起到了为市民报时的作用。古年间,钟鼓楼周围是一片四合院,那时候敲鼓鸣钟,周围人都能听见。古代,是听到钟声才开城门,晚上一敲钟,就要关城门了,当时都能听见,现在肯定听不见了,因为汽车等噪音太大了。钟楼和鼓楼的建筑完全不一样,鼓楼是砖木结构,钟楼完全是石头建筑。
我们再来看北京中轴线上的围合空间,中轴线上一共有九个围合空间,这也非常重要。前两年,《图兰朵》要在太庙演出,最初我很诧异,为什么要在太庙演出呢?去了才知道太庙是个天然的大剧场。后来世界三大男高音要在午门前头开唱。为什么选午门?是因为端门、午门那儿组成了一个围合空间,这围合空间是一个天然的剧场,天安门端门前后是两个楼,四面全有建筑,而且这些建筑高低大小不一样,这就相当于一个露天剧场,而且后面的背景是中国古典式的大屋顶建筑,不用再布置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的发展
北京城市发展经过了三个里程碑。明朝确定了北京城面南而王的帝都格局,开国大典确定了北京城要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确定了北京走向世界。
现在简单说一下北京城市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改造天安门广场时,我们遇到了如何传承和体现北京文化这样一个课题。我们在广场中间确定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中轴线上,背南朝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对着天安门的。广场西边有个人民大会堂,东边应该有个什么建筑呢?于是我们修了两个建筑,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两个建筑合起来叫国家博物馆。从天安门城楼上往南看,西边是人民大会堂,东边是博物馆,是两个建筑对称着。对称是人类一个很重要的审美观念,在城市建筑中必不可少。
1991—201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把中轴线延伸。我们最新的规划里有一句话,叫做“两轴两带多中心”。把7.8公里的历史的中轴线,一直向北延伸到25公里,我们新建的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就在这条轴线上。
我们的这个愿望非常好,但是做起来就发现困难太多了。最大的问题不是建筑,鸟巢那么复杂,我们都能够盖起来。最大的问题是文化上的欠缺,刚才我们看了,古代中轴线上那么多的建筑、那么多的精华,中轴线新的延长就意味着25公里的文化内涵,这条轴线要发展,它的规划布局应该如何考虑?现在我们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一开始,中轴路从钟鼓楼延伸到熊猫环岛,现在的熊猫环岛是一个地铁的交换站,从这儿有一个奥运支线。从二环路到熊猫环岛叫中轴路,从熊猫环岛到北四环路叫北辰路。在北辰路两侧我们修了两组建筑,一个是奥体中心,一个是中华民族园,这是仿照一进永定门就是天坛、先农坛这样的对称格局修建的。
最早我们规划的时候,把中轴线延长是为了体现北京走向现代化,但是对现代化的理解,当时很片面,以为现代化就是多盖些高楼大厦、立交桥。现在我们越来越发觉,高楼大厦对我们来说不算难事,最困难的是人的现代化。北京城要走向现代化,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风貌。我们采取了国际公开招标,发动国内外的专家来设计奥林匹克公园,有一个方案获奖了,它体现了北京城的文化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体现出一条水龙左右盘绕,把历史和现代结合在一起了。第二个特征仍然体现了对称,鸟巢和水立方,第三个特征就是体现了北京的文化。
去年,北京市公布了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就位于前门外头。当时考虑用什么东西来标志它?最后选了中国古代四个方位的四方,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不是封建糟粕,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故宫里就体现了,前面的午门,代表朱雀,叫做五凤楼,后面神武门,左边文华殿,右边武英殿。
再看我们现在的奥林匹克公园,后面是山、湖,这是中国非常典型的挖湖堆山。我们原来没有景山,景山就是挖紫禁城护城河的泥土堆成的。奥林匹克公园这么大的一个建筑,从中国的传统风水文化里面,后面要有玄武,就是我们现在堆的山。
鸟巢是一个复杂的钢结构建筑,它的四周有一圈水,水绕着鸟巢一直绕到湖里去,水已经全部通了,而且增加生态的涵养,种植一些水生的植物。鸟巢是代表阳光的,水立方是代表寒冷的。水立方是膜结构建筑。水立方的膜结构非常重要,每天光线不同的时候,水立方的颜色是不一样的,阳光照的时候,它像珍珠;太阳落的时候,它发蓝色,像海水。膜结构的水立方,白天透光,不用开灯,很节能。设计者说,我的思路是根据鸟巢来的,鸟巢是个钢结构,我就逆向思维,把水立方设计为膜结构,鸟巢是硬的,水立方是软的;鸟巢是圆的,水立方是方的;鸟巢是暖的,水立方是冷的。这样也形成一种对称、形成一种对比。水立方代表北方的水,鸟巢代表东方的木。刚才讲,南边代表天要圆的,北方代表地要方的,故宫里面是外方内圆。
“方与圆”是中国古代建筑最精华的东西,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中国古代建筑的“方语言”运用得非常成熟。天安门是“方”的代表。有一个外国人认为,北京城有两个好的建筑,一个方的,一个圆的,方的是天安门,圆的是祈年殿。一个是代表敬天,红色;一个是代表尊重皇权,黄色。但“方”和“圆”不是相互独立和排斥的,天安门的门洞是圆的,天安门挂宫灯要挂方的就难看了,本来窗户就是方的,所以一定要挂圆的宫灯,方和圆是一体的。
在北京城的保护中要有全局观念,要想保护好故宫,光盯着故宫是不行的,必须对故宫周围也进行保护。所以,市委市政府制订了一个缓冲区,如果故宫周围都是高楼大厦了,故宫就成了一个盆景。原来故宫可是这个城市中最高的的建筑,它的周边都是四合院。现在周围都高了,它就低下去了。
最初我们在保护颐和园的时候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把颐和园门口全盖上了楼,结果颐和园的水渐渐没了,怎么回事?后来才发现,清朝修园子的匠人们比我们明白,他们给颐和园修了两个湖,一个叫养水湖,一个叫高水湖,弄了好多的稻田,这个稻田和园林是一个非常有机、非常和谐的关系。稻田是湿地的一种,它涵养水源。而我们把颐和园周边硬化了,所以昆明湖的水就会急剧下降。所以,要给颐和园恢复乾隆年间的养水湖,制定这么一个方案,周围的地方必须保留一部分水田。
在修奥运场馆时,很多文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北四环有个北顶村,附近有个北顶娘娘庙,北京讲五方五镇五顶,这是五顶之一;南顶在大红门,那里的南顶村有个南顶庙。还有中国的龙文化,北四环外的洼里乡保留了龙王堂。北京的龙王庙有两种,一种是建在河谷沟汊旁边的,与镇水有关;还有一种是建在村旁路口的,与祈雨有关。因为早年间北京不是旱就是涝,旱的时候要祈求龙王下雨,涝的时候要祈求龙王把水管住,别发大水,所以有关龙王庙的文化很多。这些建筑修好之后,都可以作为奥运旅游服务接待中心。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北京史学研究会秘书长,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刘晓楠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11/6135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