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文化

黄亚玲:中国奥运百年梦与东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

2011年10月11日 10:25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中国奥运百年梦与东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尽管这个题目可能跟我们平时的工作和所要了解的东西相距甚远,但我觉得这一讲的内容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人作为东方文化氛围里的群体和个体,为什么对西方的文化现象或者说对奥运会这么情有独钟?追逐这个百年梦想,到底意义何在?

中国为什么要追奥运梦

中国为什么要追奥运梦?这个梦可以说是做了100多年了。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是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到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的时候,中国人才第一次提到了奥运。当时的《天津青年》刊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何时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第三个问题是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这三个问题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简单,也很寻常,但是在百年前,却是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自 1841年,英国侵入广州湾,先是虎门失守,之后攻打下广州城,英国的鸦片船把大量的鸦片卸下来了。鸦片输入中国之后,很多人吸食,不能自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的国民体质孱弱,在西方列强的眼里,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东亚病夫”是一顶耻辱的帽子,于是就有很多爱国志士提出,我们不能做东亚病夫,我们要通过体育,通过参加奥林匹克这样大的活动,来改变中国人民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形象。从此,中国人就开始了追逐奥运会的梦想。

第一个梦想,中国何时派一个人参加奥运会?可能大家都知道,这个梦想我们在1932年就实现了。1932年是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的洛杉矶举行。尽管我们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时就曾经接到过奥林匹克委员会的邀请函,希望当时的中国派队伍去参加奥运会,但当时的晚清政府没落腐败,不了解奥运会,没有派人去参加奥运会。到1932年的时候,很多人对奥运会已经有所了解。当时的伪满政府了解到有一个百米跑的“飞人”叫刘长春,他当时的手计时百米成绩是10秒07。这个成绩在当时是非常非常不错的,因为那时还没有今天这样的跑道,也没有钉鞋,他能在土道上跑出10秒07,而且是手计时,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伪满政府希望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加第10届奥运会,刘长春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热血青年表态,坚决不代表伪满政府参加这届奥运会。他说:“苟于良心之尚在,热血尚流又岂能忘掉祖国,而为傀儡伪国牛马”。他的这种精神让一个人非常感动,这个人就是张学良,张学良一听到我们有这样的热血青年,当即表示愿意拿出8000现大洋,让刘长春代表中华民族去参加第10届奥运会。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长春仓促准备。之后,有一个教练陪着刘长春到洛杉矶参加第10届奥运会。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了一个人去参加奥运会。这一届奥运会,刘长春在跟伪满国政府做斗争的过程中没有系统的训练,再加上当时的交通工具非常落后,他颠簸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洛杉矶。比赛的时候,刘长春的体力和身体状况都非常不好,100米没有进入复赛。这次,刘长春是单刀赴会,但无功而返。

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第11届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又实现了第二个梦想,就是派了一支队伍参加这届奥运会。这支队伍还非常庞大,有141人,这是旧中国第一次派了庞大的队伍参加奥运会。这次柏林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历史上,从规模到科学技术的应用,都是先进的、发达的,但是因为希特勒从政治上利用了这届奥运会,所以今天很多人对这届奥运会达到的目的都非常置疑。

11届奥运会中国派队即将出发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拿不出那么多钱让141人去参加奥运会,整个预算要22万现大洋,国民党政府最终咬牙拿出17万现大洋,还缺5万。国民自愿捐助了3万,还差2万。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当时参加奥运会的足球队先期到东南亚去踢球,通过门票筹集到2万多块钱,又寄回国内。最终141人参加了奥运会,我们第二个梦想实现了,但整个过程非常艰难。

1948年,中国又派了53人参加了第14届奥运会。大家可能要问了,11届之后,还有12届、13届,为什么我们没有参加?可能有些朋友知道,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12届、13届奥运会没有如期召开。在这之前,1916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没有召开奥运会。所以今天我们看,目前为止一共是28届奥运会,实际举办过25届,3届是空的。

1948年,在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又一次参加了奥运会。这一次,中国选手的参加过程中更加艰难。这里有两个小故事,可以看出中国代表队的处境。当时有两个队员,一个叫楼文敖,一个叫何浩华。楼文敖是个聋哑人,他的中长跑成绩非常好,他报的项目是5000米和一万米。我们当时没有派马拉松的选手,但是马拉松又有可能拿到好的名次。楼文敖从一万米的赛场跑下来之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官员又把他拉到了马拉松的赛场上,让他去比马拉松。大家知道,马拉松的距离是非常长的,42.195公里。楼文敖抱着为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气的信念,又参加了马拉松的比赛。但是前面的项目已经让他体力透支,刚跑了一半,他就晕倒在赛场上。当时很多西方人说,这就是东亚病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对楼文敖也是不管不问,没有人到赛场去看看他。后来他住了院,也没有人去探望。

 

再一个是何浩华,他是一个旅居荷兰的华人。当时中国的现状使他抱着要为祖国增光的信念,自费从荷兰到伦敦去参加14届奥运会。他参加的是自行车比赛,比赛到最后快冲刺的时候,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冲撞了他,何浩华重重地摔在地下,把胳膊摔骨折了,没有人把他送往医院,没有人说一句关心的话。何浩华非常非常伤心,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给旅居在荷兰的妻子打了个电话,妻子匆匆赶到伦敦,最后把他送进医院。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参加了三届奥运会,虽然这两个梦想实现了,但是在一种非常困难的情境下实现的,我们的健儿虽然满怀信心参加了奥运会,但都是无功而返。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就开始积极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发挥作用。大家知道,毛泽东非常关注体育发展,1952年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这之后,当年在赫尔辛基举办了第15届奥运会,这届奥运会是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派队参加的奥运会。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对我们非常不利,国际奥委会主席叫布伦戴其,他对中国非常敌视,不希望中国在奥林匹克舞台上发挥作用,所以他肆意制造两个中国,邀请台湾参加奥运会,同时也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奥运会,而且他还希望到时候台湾举起中华民国的国旗。这样一来,尽管赫尔辛基奥组委希望新中国参加,早就给我们准备了邀请函,但国际奥委会迟迟没有给我们发邀请函。

在奥运会已经开始的时候,我们才接到邀请函。我们去还是不去?有些中央领导认为我们应该派队去,有些中央领导认为我们不应该去。当时周恩来总理审时度势,果断决定派一支队伍去。时间非常仓促,我们临时组织了一个50多人的代表团,去参加赫尔辛基第15届奥运会。等我们这支队伍到赫尔辛基的时候,整个奥运会赛程已经过半,我们只有两个选手参加了预赛,其他的选手都没有赶上比赛。尽管这样,当时新中国的人民还是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插到了赫尔辛基。

之后,我们和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就越来越僵。1956年,在大洋洲墨尔本举行了第16届奥运会。这一次奥运会,国际奥委会还是要制造两个中国。这时候,我们坚决表示,如果继续制造两个中国,我们就退出奥林匹克舞台。1958年,我们断绝了跟国际奥委会任何的联系。所以,从墨尔本这一届奥运会之后直到1979年,这23年的时间,中国和国际奥委会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也没有参加任何一届的奥运会。

在这23年期间,我们国内大众体育、竞技体育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是在这个期间,我们真正甩掉了“东亚病夫”这顶耻辱的帽子。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举办了第一次全运会,当时的中央领导,像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都参加了这届全运会。1965年,我们又举办了第二届全运会,当时中央领导人也都出席了开幕式,观看了比赛。在解放初期,我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跟其他行业相比,是没有轻重之分的,我们当时全运会开幕式团体操的编排水平是非常高的。

在这一段时间,虽然我们没有参加奥运会,但我们的竞技体育选手在与苏联的比赛中,还有一些单项的体育比赛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比如说游泳元勋吴传玉,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游泳金牌。举重选手陈镜开,曾经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还有中国乒乓球队,在世锦赛上夺得了男子团体冠军,当时的容国团等一批优秀选手也为中国争得了荣誉。除此之外,我们的射箭,也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还有登山选手,在60年代的时候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让大家记忆犹新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我们打开国门,在经济社会跟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中国女排连续五次夺得了世界冠军,女排精神使国人非常振奋。

2001年7月13号,当时的副总理李岚清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去莫斯科申请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李岚清副总理用流利的英语讲了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优势,最后大多数委员把票投给了中国。当萨马兰奇宣布把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交给北京的时候,当时坐在后排的所有中国代表团团员马上欢呼起来,很多人在那个时候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为什么大家这么激动?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有这样的梦想,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在这一刻,我们的百年梦想算是基本实现了。

消息传到了国内,举国欢腾,很多人都自发地走到天安门,走到北京的大街上去欢呼、去庆祝。之后,中央的所有领导人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祝会。何振梁是我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功臣,他曾经做过国际奥委会的副主席,从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他又担任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的主席。何振梁在中国两次申奥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在国际奥委会的影响,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一个沟通渠道。申奥成功后,何振梁很激动,他说,我这一生没有任何遗憾了。

大家知道,1979年,我们恢复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在国际奥委会又有了合法席位。我们就准备参加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但最终中国没有参加,为什么没有参加呢?因为当时前苏联派兵侵略阿富汗,很多国家抵制,特别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都抵制这届奥运会。本来我国的选手都摩拳擦掌,准备去参加这届奥运会,后来中国也放弃了,也抵制了这届奥运会。

到1984年,美国洛杉矶又一次举办奥运会,这已经是第23届了。从历史上看,我觉得中国和洛杉矶也有一种剪不断的联系。我们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在洛杉矶,等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派一个50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仍然是在洛杉矶。在第一天比赛,第一个项目中,中国选手许海峰就用一枪实现了我国历史上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尽管在1908年的时候,没有人提中国什么时候拿一块金牌,但事实上,中国人一直梦想拿到一块金牌。由于前苏联很多社会主义体育强国抵制洛杉矶奥运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拿了15块金牌,总成绩名列世界第四。

23届奥运会之后,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大舞台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从国际奥委会来讲,不排金牌名次,但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在金牌数量上一直有竞争。

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一次世界各国参加的盛会。在这一次奥运会上,我们的成绩不太理想,金牌数排第十一位。国人很不满意。体育界也在反思,为什么这届奥运会成绩一落千丈,有人还写了具有批判性的报告文学叫《兵败汉城》,当时在社会上也很有影响。

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中国的竞技体育发展一直非常稳定。在这个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金牌成绩一直往前跨越,有人说是跨越式的发展,有人说是历史性的突破。在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时候,我们成为第四金牌大国。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时候,我们也是第四。到悉尼奥运会的时候,我们一跃成为世界第三金牌大国。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时候,我们运动员的表现又一次让国人惊讶,从金牌数量上看,我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竞技体育大国。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可能都希望,中国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实现这个百年梦想,在成绩上也能再有所突破。在去年的两会上王蒙有一个发言,我觉得王蒙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他说,现在奥运金牌对中国的意义到底是不是还像最初那样重要?今天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已经让世界刮目相看了,我们有没有必要非得在自己家门口再表现一回,拿奥运金牌总数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史的古国,应该有大国的风范,我们作为东道主,在赛场上要给各个国家的选手都鼓掌,激励各国选手都能拿好成绩,这是我们东道主应该表现出来的一种风范。

 

 

奥林匹克的魅力所在

奥林匹克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世界各国这样去追求,这样参与其中,来享受它的快乐呢?现在大家经常说奥运会,又说奥林匹克运动,那么这两者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没有不同?我想是有不同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指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一种国际社会运动。这个运动里面,包括很多的内容,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中四年一度的高潮性的活动。除此之外,奥林匹克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像大众体育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文化活动等。奥林匹克的魅力,我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奥林匹克运动是全世界的一种庆典活动。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北京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我们在七年的筹办过程中,北京人民和全国人民都在关注这项活动。在2008年8月8号那一天,它就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庆典活动,奥运会期间不但有300多万的观众直接到现场来观看奥运比赛,全世界还有大约40亿人要通过电视、媒体来观看这届盛会。

第二,奥运会上有非常多激动人心的竞赛项目。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小项能够达到302项。有比力量的、比速度的、比耐力的、比高度的,有集体项目、有个人项目,有水中项目、有空中项目、有陆上项目,都是激动人心的,它们在对抗性、竞争性、艺术性等方面都让人叹为观止。另外,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也吸引人们更加关注。

第三,每一届奥运会在举办地都要修建非常恢宏的比赛场馆,而且这些比赛场馆都成为举办城市亮丽的风景线。这次北京奥运会有37个场馆,其中31个在北京市,还有6个场馆在秦皇岛、天津、沈阳、上海、香港等。所有这些场馆设施的规模都不一样,每一个承办城市的设计风格都不一样。

随着现在奥运会的膨胀,场馆设施的规模越来越大,每一届奥运会都把场馆设施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在历史上,有些国家因为过分追求场馆设施的豪华、大型,让世界顶端设计师来设计,也走入了误区,比如说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大家知道,1976年的时候,加拿大人口才2000多万,当时的加拿大政府想把这届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高水平的奥运会,他们请了世界最顶级的设计师设计了所有的场馆。修建场馆的时候,加拿大政府借了很多外债。蒙特利尔奥运会之后,发现这些场馆修得太宏大了,而加拿大本身人口很少,很多场馆利用不起来,这就使那些场馆每年的维修、管理要耗费大量资金。加拿大政府背的那些巨额外债,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时候,才把修建大型场馆的钱还完。所以,现在各个国家在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对场馆设施虽然也重视设计和规模,但也都会考虑奥运会后再利用的问题。我们北京就注意把场馆修到各个区、各个学校,为了今后让学生、市民来长期利用。

第四,奥林匹克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现在每一届奥运会都把开幕式作为一场重头戏。曾经有个外国记者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运会的开幕式已经变得比奥运会比赛更重要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如果从举办国展示其民族文化、展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的角度看,开幕式可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因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国际奥委会都已经给限定好了,比赛规定是什么样的,比赛场地是什么样的,比赛组织模式是什么样的,举办国去创新的空间极其有限。但在开幕式的具体细节上,各个国家可以创新,可以把最能够体现文化特质的东西给表现出来。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现在的开幕式、闭幕式非常重要。

大家知道,最近的这两届即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都通过短短几十分钟的开幕式,把一个国家多少年来的文化积淀展现得淋漓尽致。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希腊人把爱琴海文化演绎得非常壮观、非常成功。尽管在雅典奥运会之前,国际奥委会以及很多国家对希腊政府置疑,因为他们的场馆建设太慢,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开奥运会,很多工程还没有完工。以至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说,再不行的话,这届奥运会要给别人办了。但最后,希腊人用一台非常精美的开幕式表演把做得不足的地方,基本上一笔勾销了。

今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是大戏,也是重头戏,现在奥组委、北京市政府对此都非常重视。对这一台大戏的设计,我们的设计者是张艺谋、陈维亚、张继刚这三个人的强强联合。张艺谋就不用介绍了,陈维亚是导演了《千手观音》的导演,张继刚是很多大型运动会开幕式的导演,像在南京举行的十运会的开幕式就是由他指导的。

除了开闭幕式这些文化活动之外,奥林匹克还有其他一些艺术活动。奥运会在1912到1948年间,不仅是比赛竞技体育,还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比如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也设比赛项目,后来为什么把这些比赛给取消了呢?就是因为这些形式的比赛和体育放在一起的时候,评判标准太难把握了。尽管这些比赛形式取消了,但国际奥委会宪章里面规定,哪一个国家获得举办权以后,在七年的准备过程中,都要开展一系列的文化艺术活动,所以北京这七年来一直在举办一些跟奥运会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

除此之外,奥林匹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叫奥林匹克青年营。这个奥林匹克青年营主要针对各个国家的一些优秀青年,不只是在体育方面优秀,还有在其他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的青年,在奥运会举办前,从各个国家选派到举办城市开展各种交流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各个国家的青年人相互之间加深交流,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团结,这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此外,奥林匹克的魅力还在于拥有比较成熟的思想内容体系,以及组织体系,还有活动内容体系。各国为什么会要追求奥林匹克?因为奥林匹克不仅仅是一些活动,还代表着非常高的理想,这种理想是建立在深厚的奥林匹克思想体系基础之上的。

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奥林匹克主义,主要是促进人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和谐发展,通过人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世界的和谐发展。二是奥林匹克宗旨,就是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世界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相互了解,并以此来教育青年。三是奥林匹克精神,四是奥林匹克格言。在这儿,我给大家解释一下,现在有些传媒对奥林匹克不太了解,在宣传的时候把很多问题闹混了。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格言虽然都是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两个是不一样的。奥林匹克精神主要指的是相互了解、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现在媒体上一提奥林匹克精神就写“更快更高更强”,这跟奥林匹克思想体系里的界定是不吻合的。

我这里有一张画,人们可能不熟悉画中的这两个人,但这两个人的友谊是奥林匹克精神非常典型的体现。这两个人是谁呢?白人叫鲁朗茨,是德国运动员,他旁边是美国运动员,叫比蒙。这两个运动员在跳远方面都是天才,跳远成绩不相上下,都是八米多。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时候,他们两个是赛场上的竞争对手。在这次比赛中,他们俩谁都想拿冠军。当时,鲁朗茨一跳就跳出了自己比较好的成绩,但是比蒙前两次都犯规了,预赛三次犯规就没有机会了。这个时候,比蒙非常着急,如果第三次再踩不准步点,他可能就与这届奥运会冠军无缘了。正在他着急的时候,鲁朗茨跑过去,非常亲切地对他说,你不要着急,我来给你看步点。鲁朗茨把步点给他看完以后,还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把自己的鞋脱下来,放在跳远的步点中。这个时候,比蒙就比较有信心了。其实,当时比蒙心里也有疑虑,鲁郎茨毕竟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万一他不给好好看,那就倒霉了,但他看到鲁朗茨非常真诚的表情,就按照鲁朗茨给他看的步点一跳就跳出了八米九零,打破了世界纪录,迄今为止应该还是世界记录。而鲁朗茨自己连前三都没有进去。当时在看台上的德国总理非常生气,一甩袖就走了,本来很多人都认为这块金牌应该是鲁朗茨拿到的,没想到他去给对手帮忙,金牌就这样被美国运动员拿走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比赛中,尽管大家都是竞争对手,但是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仅是拿冠军、夺金牌,赛场也是一个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场合。

在思想体系里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奥林匹克格言。对这一点大家都很熟悉了:“Faster、Higher  and  Stronger”,这句格言在今天媒体上宣传得比较多。一般的宣传都说这是顾拜旦最早提出的。顾拜旦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先驱,很多奥林匹克思想和精神跟顾拜旦有关系。“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实际上不是顾拜旦提出来的,是当时一位名叫亨利?迪东的修道院院长提出的,他是顾拜旦的好朋友。他在激励修道院院士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更快更高更强,顾拜旦在一旁听到了,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就用到奥林匹克里,鼓励参赛选手去竞争,后来他把这句话移植到奥林匹克运动里面,就变成今天奥林匹克思想体系里重要的一部分。

我觉得,这四个方面的含义可以留待今后慢慢深入地去了解,今天让大家了解这些,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奥林匹克思想、目标的境界是非常高的,不仅仅是去争金牌,不仅仅是体育比赛,它是有更高的目标追求。

其实,奥林匹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载体,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是工具,它们融为一体。首先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人是这个社会构成的最小的、最基本的单位。人都不和谐,怎么可能促成社会的和谐发展呢?人和谐了,家庭和谐;家庭和谐了,社区和谐;社区和谐了,城市和谐;城市和谐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我觉得人和谐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还可以推动世界和平的发展。

关于奥林匹克的组织结构,我觉得大家不用了解那么细,只要知道奥林匹克这种活动为什么能够在世界上这么普及,这项工作用什么方法来开展就行了。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管理体制是由政府来管理的,政府是主导。政府有一种科层制度,打个比方来说,科层制度中的上一级政府和下一级政府就像是串在一起的糖葫芦,最上面的糖葫芦最大的,它的权力最大,掌握的资源最多,越往下串越小。但奥林匹克的组织管理体制跟科层制度不一样。国际奥委会是世界上最大的非盈利性组织,是跟政府组织完全不一样的组织,这种非盈利性组织没有像政府那么大的权力、那么多的隶属机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里有三大组织,但是这三大组织之间,不是谁隶属谁、谁管谁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

哪三大组织呢?一个是国际奥委会,英文名称简写是“IOC”(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一个是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简称是“IFs”(International  Federations),还有一个是国家或地区奥委会,简称是“NOC”(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这三者之间是一个三角的关系。国际奥委会是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核心,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它是宏观的而且是把握方向的组织机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在国际奥委会里面,所有比赛的项目都有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现在还有三十多个是没有设项目的,也有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今后国际奥委会如果要再设项目的话,就可以从它里面选,比如像武术,现在是非比赛项目也非表演项目,但武术有国际单项联合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跟国际奥委会相比的话,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来讲,篮球单项联合会主要是负责篮球这个项目的规则、制度、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主要是管这个项目技术方面的事情。

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既不隶属于国际奥委会,也不隶属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为什么各个国家要听从国际奥委会的呢?这就是一个利益的问题。各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是负责这个国家或者这个地区参加奥运会、参加奥林匹克活动的组织。组织人们参加奥运会的工作,主要是由地区和国家奥委会来做。国际奥林匹克是一个大舞台,可以展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还可以展示发展中国家举办奥运会成功的经验,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过奥运会。对中国而言,我们改革30年来所取得的成果通过什么样的渠道、窗口来展示呢?我觉得奥林匹克就是一个最大的舞台。此外,我觉得现在的奥运会还可以推动国家、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刚才讲了思想体系、组织体系,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奥委会核心组织里面的八位“掌门人”,他们对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么大的规模,能够在世界上普及,得到各国政府的认同,实在是功不可没。这八位国际奥委会主席里,有的对中国非常友好,有的对中国比较敌视。

 

 

第一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是希腊人,叫维凯拉斯,他担任主席的时间比较短。第二任就是顾拜旦,他是一个长胡子的老头,在国际奥委会中贡献最大,在思想体系、活动内容的构建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有贡献的。他担任主席的时间最长,他“掌门”29年,去世以后,葬在了奥林匹亚。我2005年去奥林匹亚学习的时候,到那儿的第一个活动就是在顾拜旦墓碑前宣誓。第三任是比利时人,叫巴耶拉图尔,他担任主席的时间也比较短。第四任叫爱德斯特隆,是瑞典人,时间也比较短。第五任就是我刚才讲到的跟中国最不友好的主席,他叫布隆戴其,是美国人。他曾经是非常优秀的田径运动员,参加过两届奥运会,但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影响了他。中国早期参加奥运会之所以有那么多坎坷、那么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跟这位国际奥委会主席有关系。第六任主席是爱尔兰人,叫吉拉宁,他对中国非常友好,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他主动跟中国联系。他认识到,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如果不加入到奥林匹克这个大家庭里,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他跟当时我们的体委联系,而中国也需要国际奥委会这个大舞台,两者一拍即合,1979年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第七任主席大家也比较熟悉,他的任期也比较长,他叫萨马兰奇,是西班牙人。萨马兰奇在国际奥林匹克的舞台上,贡献也比较大,主要表现在对奥林匹克这项运动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什么大刀阔斧的改革呢?在他之前,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强调,政治和商业决不能有任何的瓜葛,这样奥林匹克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70年代末的时候,就开始摇摇欲坠了。不跟政治结合,各国政府就不关心;不跟商业结合,奥林匹克运动的经费来源就成问题。大家知道,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之后,很多国家就表示不申办奥运会了。

1984年这一届奥运会由美国的洛杉矶获得主办权时,没有其他国家跟他竞争,只有他一家去申办。申办成功之后,当时的美国政府以及加州政府马上就说,你们洛杉矶自己办!美国政府和加州政府不准备出一分钱,洛杉矶政府也着急了,都不出钱,奥运会怎么办呢?但美国人的经济头脑还是比较厉害的,他们就想把这届奥运会承包给个人。于是奥运会就在1984年第一次承包给个人,这个人就是尤波罗斯,当时40多岁,年轻力壮,而且有丰富的商业运作经验,他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办成了一届非常商业化的奥运会。商业化到什么程度呢?原来跑火炬接力的都是社会精英、大众认可的榜样人物,但在洛杉矶奥运会的时候,尤波罗斯说,无论小偷或者强盗,只要交3000块钱,都可以跑。还有,原来奥运会也有一些商业赞助,但都是小打小闹,尤波罗斯说,这届奥运会不要那么多的商业赞助,只定十个大公司,底价非常的高,400万元,大家都去竞争,电视转播也去竞争。分了商业伙伴,分了特许经营权,还分了赞助商。大家知道,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些饮料商家都去竞争,可口可乐最终以1200万元成为奥运会的商业伙伴。其他领域也都是这样运作的,所以这一届奥运会,不但没有赔钱,反而还赚了2.85亿美元。

从此,萨马兰奇就把尤波罗斯商业化经营奥运会的模式运用在奥林匹克运动的经营模式上。各个国家很快看到,奥运会不仅能展示主办国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还能赚钱,于是大家都积极申办。现在哪个国家要拿到申办权,那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

第八任主席是比利时人,叫罗格,也就是现任主席。比利时是一个小国家,但在国际奥委会里,有两任主席是比利时人。罗格是一个大夫,他跟萨马兰奇的思想不一样,他强调规范,不是扩张,他把奥林匹克里的很多项目以及运作方式都给规范了。第一,罗格认为奥运会得瘦身,项目要限制在288项左右。2008北京奥运会的项目是302项,今后很多项目都要砍掉。这是因为奥运会的项目太多,举办国家就要修建更多的场馆设施,来参观的人和参加比赛的人规模也太大,如果是一个中小国家,就没有能力举办。第二,罗格想让今后的奥运会办得更人性、更团结、更干净。“人性”就是既要以运动员为本,还要以举办国家的民众为本。从团结来讲,就是今后要把奥运会办成世界上一个增进团结、增进友谊的大会。之所以提到“干净”,是因为兴奋剂是现在奥运会的一个毒瘤,而且愈演愈烈,现在兴奋剂问题是严重困扰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问题。每一届奥运会都有可能存在检测手段检测不出来的兴奋剂。奥运会怎么能够办得更干净,确实是很多人非常担心的。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生物科学特别是转基因、克隆这些技术的发展,有些人就开始在体育运动里面动开这个脑筋了。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活动内容体系。大家都知道,奥林匹克运动外延比较宽,除了奥运会之外,奥林匹克还有一些大众体育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教育文化活动。奥林匹亚有个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该学院每年要举办各种长短期的研讨班、研讨会、研究生班。6月23日是国际奥委会成立的日子,这天也是群众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日子,每年到这时候都会组织十公里长跑。如今中国在这个日子,各个单位也都举办一些长跑活动。

此外,奥林匹克还有标识的魅力。国际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奥运会会旗、火炬、圣火等都是奥林匹克的标识。悉尼奥运会实现了水中传递火炬,一般讲,水火不能相容,但是这届奥运会就实现了在水中点燃火炬,在水中传递火炬。北京奥运会火炬成功登顶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奥运会火炬在世界第三极上灿烂燃烧,这也是奥运会火炬传递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

奥林匹克的会徽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标识,但里边传递的内容都是各个国家深邃的文化特质,像雅典奥运会的橄榄枝,还有2008年奥运会舞动的北京,里边都有很多含义。还有奥运会的吉祥物,最早的时候一届奥运会设置一个吉祥物,主要是把动物给人性化了,非常可爱。到悉尼奥运会的时候,开始设置三个,雅典奥运会是两个。到北京奥运会,我们设计了五个。还有奥运会的奖牌,每届奥运会的奖牌设计也不一样,都有举办国特色和举办国文化内涵。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东西方文化是在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形成发展的,这两种文化不同,产生的体育文化也不同。我们先看看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主要是源于古代的希腊。古代希腊到底有什么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才使西方形成了不同于或者有别于我们东方文化的文化呢?从自然环境来讲,古希腊就很特别。它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在巴尔干半岛的最南端,北边跟欧洲腹地接壤,东边是爱琴海,西边是爱尔尼亚海,南边是地中海,三面环海使它海路通达。我们知道,文化要发展,必须要交流和碰撞。因为是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有这么几个先天的条件:

一是它的土地比较贫瘠,基本的生存资料难以自给自足,必须要进行交流交换,三面环海又给它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交换优势。

二是由于它海路通达,逐渐形成一个地中海、爱琴海的贸易文化圈。古代希腊盛产橄榄油、无花果、葡萄干,青铜器也比较发达,拿这些东西跟人家交换粮食,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地中海的贸易文化圈。

三是它丘陵比较多,把内部割得零零散散,因此它实行的不是国家治理,而是分成了城邦来治理。古代希腊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个城邦,现在经常提到的大城邦有雅典、斯巴达等这样一些城邦。这些城邦之间,经常兵戎相见,掠夺奴隶、掠夺财产。但他们之间又有和谐的时候,就是开奥运会的时候。古代的奥运会跟我们今天的奥运会相比,从性质上、规模上,还有设置的项目上都不同。但古代奥运会的历史要比现代奥运会长得多,古代奥运会是从公元前76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公元393年,其间共1169年,也是四年举办一届,举办了293届。在奥运会期间,大家就不打仗了,一起去祭祀宙斯,然后进行体育比赛。

四是它距离其他文明近,便于文化交流。它的东边跟西亚文化、两河流域文化、巴比伦文化非常接近,它的西面跟古代罗马文化比较接近,它的南边跟古代埃及文化接近。

从它的社会特点来看,古代希腊从雅典城邦开始,就是一种相对民主的制度。这个民主制度就是城邦里边的公民都基本享有比较平等的参与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五是古代希腊是一种海洋文化,又是商业贸易文化,所以使人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崇尚健美。古代奥运会跟今天的奥运会不一样,运动员不是穿着服装去比赛,是裸体的。为什么要裸体呢?要让人去张扬个性,比谁的肌肉更健美,比谁的曲线更优美,比谁的体格更健壮。海洋文化强调个性的发展,商业贸易文化强调公平,所以三千年前在古代希腊,这种理性的公平竞争的文化就形成了。

希腊是泛神主义,这一点大家可能也知道,联系200多个城邦的就是他们信奉的一样的神。古代希腊信奉12个神,最大的一个神就是宙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其实是祭祀宙斯的,当然他们也祭祀其他的神,这些竞技会都是男性裸体参加,女性不能看,也不能参加。如果女性特别好奇,要去看裸体竞技会,一旦被发现、抓住,就要从奥林匹亚的高山上推下去,处以死刑。后来女性就觉得不公平,只有男性开竞技会,女性怎么就没有?后来女性就提出抗议,最后以宙斯妻子的名字也命名了一个竞技会,叫“赫拉竞技会”,这个竞技会是专门为女性举行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属于东方文明,我们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相比,比较封闭,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文化。从地理环境上讲,我们的北面是茫茫的戈壁和沙漠,我们的东边虽然是大海,但是距离其他文明比较远,我们的西南是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样就使我们的文化和其他的文化交流非常困难。尽管我们历史上有郑和、鉴真等人的文化交流,但规模都非常小,影响力都非常有限。所以,我们的先民是以中国为天下,以京城为中心,对域外的知识知之甚少。有人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大河文化,源于黄河流域的文化,这个文化另外的一个意思就是农业文化。农业文化相对来说比较保守,而且是跟自然做斗争,也就是靠天吃饭,如果风调雨顺的话,五谷丰登,人们的生活就有保证。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不同。

从注重的体育形态来讲,农业文化孕育出来的主要是习惯和谐、宁静、相对稳定、修身养性这样的体育文化,像太极拳、气功,包括后来的武术。武术一开始不是用来养生的,而是用于战争的,但现在也逐渐变成养生的了。我们历史上也曾有过蹴鞠和马球这样竞技性比较强的项目,后来慢慢失传了。像蹴鞠,本来跟西方的足球非常像,两个门,两个队,非常激烈地去比赛,但由于我们的文化不适于进行那样太过竞争、对抗的项目,就把两个门改称八九个门,大家开始在脚上玩技艺。后来,觉得玩技艺还不过瘾,就在场地中间竖两个杆子,杆子上拉一个网子,网子中间掏一个洞,两个队站在网子的两边,大家在脚上颠球,颠完以后,把球从圆洞里面穿过去,看谁穿得好。这种竞争性的项目最终没有流传下来。

西方强调的是对抗性的项目,是以身为本。竞技性的项目后来又经过了工业革命、市场经济的改造。古代的奥运会都是双人竞技,工业革命后由于分工越来越细,要强调团结、协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形成了很多集体竞技性项目,比如篮球、排球、足球。

 

 

从价值观来讲,东方强调整体本位,发展体育主要是为国增光,为民族增光。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

从体育文化遵从的道德性来讲,东方的体育文化强调身心和谐的修炼,西方把身心分离,强调勇敢竞争,平等自由。

从科学支撑来讲,东方体育无论是太极拳还是气功,科学支撑就是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这就难以量化,比如说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到底应该打多高?每个老师的说法都不一样。中国武术为什么没办法进入奥运会,就在于它没办法量化,“天人合一”、“精气神”、“内柔外刚”,这些东西没办法评判。所以,很多人觉得武术要进入奥运会的话,如果拿西方的跳水项目来评判,就变成“非驴非马”的东西了,这也是我们的体育难以走向世界的一个问题。

从体育文化的规则而言,我们东方的体育是人治的文化,我们现在的体育形式很多都没有像西方那样从一开始就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就便于别人来一起跟你玩,大家可以在统一的规则下一起参与。我们的体育因为人治,没有形成规则,就有很多东西没办法传播。西方的体育从一开始就把场地、器材、设备规定得非常严格,无论在哪个国家,在哪个民族,大家都是一样的规则、一样的起点,方便传播。

就体育的命名而言,东方体育都是仿生的,像华佗的五禽戏,就是仿了五种动物。今天很多的命名,像猴拳、螳螂拳、猪拳、醉拳等,这些都是仿生的命名。二十四式太极拳有“野马分鬃”、“白鹤晾翅”等,要把二十四式的名字背下来很难,我们自己是感觉到非常生动形象了,但在世界上传播的时候,人家就很难理解。西方体育的命名就一目了然,篮球就是把球往篮筐子里投,就不用去发挥想像。

就体育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我们东方是强调天人合一,所以习练的时候,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调息、吐纳,跟自然交流。西方体育不是这样,它强调天人分离,要战胜、改造自然,现在的漂流、登山都是要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一些表现。

就局部和整体把握而言,东方体育追求人的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从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出发的,而且这个整体性和综合性也是这种体育手段的出发点和归宿。西方体育是分而治之,先把人分成不同的部位,上肢、下肢、腰背部、腹部等,还可以分成不同的素质,像耐力、速度、力量、爆发力等,还可以分成不同的功能形式,像有氧、无氧、混合等。

这些方面是我自己感觉到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一些不同,这并不是说哪一种文化优秀或不优秀。东西方文化的形成跟自然环境和社会、民众的需求是相一致的。今天,我们都提倡和谐,奥林匹克架起来一个沟通或者融合的桥梁,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东方文化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对人的和谐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把奥林匹克运动看作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或者融合的一次好机会。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到这儿,谢谢大家!

(报告人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11/6135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