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党建

应然与实然——论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011年11月04日 23:04

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本来是西方哲学史上所争论的理念与事实的关系。“应然”即应当如何,“实然”即实际如何。在党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个应然与实然的关系,也就是如何处理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问题的提出

提出如何处理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基于过去苏联共产党垮台留下的血的教训。苏联共产党在执政时期,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有着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些理论研究成果今天看来也是很有深度的。比如莫斯科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1978年增订第五版《党的建设》一书在导言中指出:“党的建设,这是一门关于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增强的规律性的科学,关于组织原则、组织形式和党内生活规律的科学,关于党在群众中进行组织和政治工作、领导经济和文化建设,领导劳动人民的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方式方法的科学。”([苏]H·A·彼特罗维切夫主编:《党的建设》,郭华等译,求实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全书十一章正是按照这个定义论述了党的领导、党内关系、苏共党员、党的基层组织、挑选和配备干部、党的思想工作、党对经济建设的领导、党对苏维埃和社会组织的领导、党务工作等各个方面。全书在结束语中还强调,历史经验完全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共产党及其领导作用、建设原则和工作方法的学说是正确的。苏联共产党就是根据这一学说建立起来和进行活动的,它获得了具有巨大国际意义的成就。

在讲到的时候,书中强调,民主是正常的党内生活和发挥党员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没有民主,苏联共产党就不能很好地担当起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先锋队、建设新社会的组织者的历史责任。“党的民主,如果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其基本点就是党员群众当家做主,全体党员直接或通过自己的代表参加党的事务的管理,参加制定党的政策、建立领导机关。”(同上,第116页)书中还强调,民主首先就是普遍运用选举原则,选举制作为党的生活绝对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党的民主性质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首要的)标志。选举原则实行得愈广泛、愈充分、愈彻底,党就愈民主。苏联共产党的民主性质也表现为集体原则在党内被看做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讨论和批评的自由,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我们党的生活的一条准则。监督、党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领导的机制、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精神生活的领导等。关于党的建设规律,书中写道:“执政的共产党的发展,不仅依靠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普遍规律,而且还依靠自身的、党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政治机体所具有的规律。”(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集体编写:《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建设》,姚培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今天读起来,感觉到苏共对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是很成熟的,更不用说当时的苏共党章和苏联领导人的讲话了。苏共党章写道:“党为人民而存在。党为人民服务。”“苏共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下列基础上:严格遵守列宁主义的党内生活准则和集体领导制原则;全面地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共产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编:《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301页)1971年在苏共24大上,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说:“所有这几年来,我们党及其中央委员会坚定不移地实行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遵循列宁主义的党内生活准则、提高党员积极性的方针。党内始终实行领导机关选举制和报告工作的原则,确立了集体领导、集体工作的精神。党的活动问题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辛华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6年版,第126页)

1980年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集体编写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建设》一书,论述了党的发展和活动的普遍规律、各国执政党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党的

应然与实然

相对于其他政党而言,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理论是最为完备的。特别是在党的性质、宗旨和自身组织结构上,从马克思恩格斯1847年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开始,就有相对比较清晰的论述。特别是1919年共产国际建立以后,各国成立的共产党都以苏共为榜样,注重党的建设理论论证和宣传。但重要的是,党章、领导人的讲话和理论上的论述只是党的建设“应然”的方面,更重要的却是党的建设实际操作“实然”方面。恰恰是这种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直接导致了苏共的垮台。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就曾经说过:“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民主的话讲了不少,还大轰大嗡地通过了新的宪法。与此同时却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斗争:一些人关进监狱,一些人送进疯人院,还有一些人逐出国境。”([俄]米·谢·戈尔巴乔夫着:《真相与自由》,述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苏共瓦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僵化的体制,这种体制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探讨社会历史发展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体制,因为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个非常完美的体制,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政治组织也好,都是在既有体制下发挥作用的。因此,苏共党的建设中理论和实际的脱节,无疑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一些苏共领导人,是不是真的相信共产主义?是不是真的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至少事实上他们口中一些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党的建设理论,往往是一种单纯宣传性的东西。亚·尼·雅科夫列夫从1969年就开始担任苏共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985年任宣传部长,1987年进入政治局,他在回忆录《一杯苦酒》中说:“在我国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而是一种新的宗教。”“十月革命是一场恐怖的革命。”主管中央意识形态的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对俄国十月革命、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有这样的看法,又怎么领导一个国家、政党、人民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样的真理而奋斗?美国科茨教授所着的《自上而下的革命》一书中很尖锐地说道,在苏联党内,是苏联党高层,而不是普通党员,有那么一伙人,早就盼着党垮台,好把在特权下获得的利益合法化。这其实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就是在苏共那里,有那么一伙人,什么党章啊、领导人的讲话和理论上的论述啊,都是给人看的东西,从来就没有实实在在地实行过。

正因为如此,后来直接导致了苏共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为苏共所宣传的东西与现实的反差实在太大了。据报道,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时,没有一个基层党员或普通群众站出来反对。而恰恰是共产党员占绝大多数的苏联最高苏维埃紧急会议通过了停止苏联共产党在苏联全境活动的决定。苏共历史表明,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其失败是必然的。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过一个精彩的比喻:“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5—29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在党的建设中贯彻求真务实的精神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把求真务实贯彻到治党治国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就给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即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十分注重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党,在历史上,它克服了刚成立时理论修养不够的缺点,成功地指导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重大关头,党都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历史表明,党在理论上的提高,是党的领导正确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每一次提高,都指导和推动了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今天,党的建设在理论上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前进。但党的建设首先是一个实践的科学,它源于实践,更需要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践。我们常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党的建设也不例外,它也必须用实践第一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牢牢把握实践第一的观点。如果仅仅把党的建设停留在理论状态,停留在研究领域,或者满足于理论的高深,满足于理论的完美,就背离了我们研究问题的初衷。所以,党建要着眼于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需要在和实践的“结合”与“转化”上下功夫,它回答的现实问题越多,解决的现实问题越多,成效就越大。

强调党的建设首先是实践的科学,要求我们在理论研究中避免学理化倾向。应该承认,同世界其他执政或未执政的政党相比,我们党在理论研究空间的拓展上是十分努力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面对苏共的垮台和我们党执政碰到的大量现实问题,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是深入的,又是具有前沿和前瞻性的。因此,党的建设研究的进一步开拓,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进行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把它落在实处。在研究中当然有必要针对复杂的事实,进行理论的拓展或创新。但如果理论不实用,或者这些理论离实际太远,仅仅满足于创造一些概念,就是一种学理化。因此,有必要提倡更多地从问题出发,从实际出发来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拓展或拓宽理论,让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适当的政策方案,能够进行制度化的设计。

强调党的建设首先是实践的科学,要求必须把理论研究的成果尽快地贯彻到实践中去。党的建设理论来源于实践,本身并不是十分高深的东西。如果把理论问题说清楚,人们是很容易掌握和弄明白的。如果老是在理论研究上打转转,故弄玄虚,不去实践,这种理论是苍白的,也失去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当年曾经很形象地把理论比作一把好箭,批评有些同志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箭再好也没有用,这种情况今天同样存在。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情况下,党建研究也要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在党的建设中倡导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把党的建设理论落在实处,把党的建设的制度设计落在实处,以此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建设推向前进。

强调党的建设首先是实践的科学,更要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必须看到,在坚持求真务实这个问题上,党员干部队伍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突出表现为作风飘浮、工作不实,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这些问题是同党长期坚持的求真务实作风格格不入的,是同人民群众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必须下决心解决。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是要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的,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的。那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假大空”,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反对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不能回避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要求视而不见,对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敷衍塞责,这决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就是要抓紧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抓紧研究解决群众生活中的紧迫问题,抓紧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努力实践,扎实工作,真正做到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104/6347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