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党建

我看“执政规律”

2011年11月04日 23:05

编者按: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5·31”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了更好地学习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六大,我们向读者推荐中共中央党校张荣臣博士、教授《我看执政规律》这篇文章。文章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执政为民。要保证我们党执政为民,就要在实践中探索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方法和措施,因而也就要求我们探索执政规律问题。文章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精神,从而使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为党的十六大召开开创良好的氛围。

文章主要观点

●执政规律就是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为了掌握政权和巩固政权而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共产党执政必须把握的首要规律

●探索党的执政规律的目的是保证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执政为民。这一表述概括了我们党执政的实质。但怎样保证我们党执政为民,不仅仅要有良好的愿望,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探索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方法和措施,因而也就要求我们探索执政规律问题。什么是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什么是规律?按《辞海》的解释,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反复起作用的。而执政规律,也即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应该遵循和把握的影响执政权力的巩固和运作的各个方面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更进一步地分析,所谓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就是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为了掌握政权和巩固政权而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把握上,我们应该看到它同一般政党执政规律的共同性和不同点。从共同点上来说,虽然共产党从性质上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但由于都是政党,作为政党活动的一般规律就呈现出共同的地方。这种共同性就表现在,为了掌握政权和巩固政权,都有着共同遵循的原则。

比如要解决好党政关系,即用什么方式执政;要解决好党群关系,即如何获得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认同;要解决好党内关系,即党内要有好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以保证党的执政功能的运行。

这样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构成了执政的普遍规律的基本内容。承认它的存在,深化对其内涵的认识,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重要前提。

但是,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又不同于一般政党的执政规律。它是“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而不是其他党的执政规律。共产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共产党执政党的地位要高于西方国家执政党,执政党的权力同样要大于后者。比如,西方一个普通政党要成为执政党,必须通过唯一的途径,即赢得议会选举或是全国性的大选。共产党不以政党为单位进行选举,而是以党员个人经过选举程序或人大的决定、任命进入各级各种国家机关。再比如,西方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分,双方是相互制衡,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是领导与接受领导、执政与参政的关系,而不是说共产党与其他政党谁在朝谁在野。

同时,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而不是其他规律。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可见,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它特定的内涵,不应该等同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尽管各部分有交叉。以往有的共产党执政共产党执政

由上述分析可见,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以往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失败,恰恰就在于漠视了这一规律的存在,甚至认为共产党可以摆脱政党活动一般规律的约束,以至于失掉了政权。

共产党是什么?共产党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先进性政党。正是它的先进性,决定了共产党要领导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通过革命的手段而不是议会选举上台执政。然而,任何政党的先进性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着的动态过程。以往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地方恰恰就在于把这种先进性绝对化,把一个动态的过程固定化。甚至天然地把共产党历史上的先进性等同于现实的先进性,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党的建设。因而,失去先进性是他们失败的首要原因。

其次,20世纪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失误也正在于没有建立起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完全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体制。在经济上,现实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高度集权的中央指令性计划,政府垄断对产品的分配。更由于对计划经济的理解不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变成了简单的国家所有制,甚至成为官僚所有制。计划经济变成了高度僵化的中央指令性计划。生产效率比市场经济更低,同样的生产过程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原料、能源和投资,生产并不能满足要求,生产也不是为了创新,只是为了满足计划。这种经济上的体制,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使社会主义的总体经济水平从总体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社会主义是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这种政治体制,表现为党政主要官员的个人专制和家长主义,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人治重于法治。

第三,没有实现从一个领导革命的党到执政党的转型。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应是什么样的也没有很好的成功的经验,执政几十年还是一个革命党的模式。

也就是说,这些党都没有遵从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处理好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方面,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党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没有对党的领导体制当中的弊端进行大胆的改革。这使得执政党脱离群众,也丧失了先进性,在复杂的局势面前,提不出更好的社会发展和改革方案,从而丧失了执政地位。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哪几条重要的原则?

苏东国家执政党垮台的教训表明,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成败的关键。如果执政党自身出了问题,不能担负起领导作用或主动放弃自己的领导地位,其垮台是不可避免的。江泽民同志在总结近年来国际社会上出现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长期执政的政党丧失政权的教训时,强调指出:“如果我们不警惕,不警觉,让那些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相违背的错误思想和腐败蔓延开来,那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论党的建设》第468页。)吸取这些党的教训,要求我们按照执政党的特点,探讨执政党执政的规律。

第一,共产党执政必须要更加自觉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特别是要保持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

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是党的立党之本和生命之魂。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的政治前提和社会前提,都取决于党自身的先进性。在新世纪,面对国际格局多极化、经济日趋全球化,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巨任务,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也就是说,党的先进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最本质要求。

党的先进性反映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比如它要求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些决定着党的内在素质和执政能力,然而,更重要的还是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如同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所指出的,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共产党执政必须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

任何一个政党要取得执政资格,都必须代表特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了解生产力性质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规律,正确解决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同任务、手段、途径和方法。资产阶级政党如此,无产阶级政党也如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共产党只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执政党才能为群众所拥护。只有忠实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如果违背了这个要求,我们的事业就会走弯路,就会遭受挫折。我们对此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自觉地站在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前列。

第三,共产党执政必须依法治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律至上,这是资产阶级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和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在很长时间内,共产党忽视了法律的这种作用。说到底是不愿共产党受法律的约束,进而是个人不愿受法律的约束。一是没有想到法律既有约束性,也有保护性方面;二是没有想到法律和制度是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举措。

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党的各级组织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这是第一次在共产党发展史上提出共产党也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重申“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就是要从治国方略和领导制度方面彻底解决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第四,共产党执政必须更加自觉地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执政党同群众的关系实际上是授权和被授权的关系,虽然共产党同其他政党不同,它是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工具,但也要明白,共产党执政,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认同。共产党能在20世纪掌握政权,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一个政党,不论通过什么形式掌握政权,只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有了执政的权力,这也是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同样,一个政党如果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也就失去了执政的法理基础。因此,执政党密切党群关系,也就是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这一特点要求共产党无论是执政前还是执政后,都必须坚持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代世界政党的兴衰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任何执政党的根基都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行动纲领必须顺应民心,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党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执政,党员为实现人民的利益而掌权,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必须要解决好上述几个问题,共产党也不例外。但对共产党来说,解决好上述问题,不仅仅是为了执政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党的这种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权。党执政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领导和带领群众实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当然,党的利益也是人民的利益,二者从根本上是统一的。但抛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奢谈党的执政地位,实际上是维护一党一派的私利,这是同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不相符合的。所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从根本上是为了党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其目的是探索党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对于这一问题,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中纪委五次全会的讲话中明确地说:“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绝不允许搞剥削阶级政党及其统治集团所追求的那种既得利益,也绝不能成为那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如果走到了那一步,我们党就必然要失败。我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说明,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党内一些干部是容易产生所谓既得利益的思想倾向的,希望全党同志都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自觉地同这种错误的思想倾向进行斗争。”(《论党的建设》,第471-472页。)

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对于执政党来说,意味着党内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而这是一个执政时间长又没有政治对手情况下最容易犯的错误。因此,党的政策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共产党是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政权的,在执政后,始终不应忘记,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作为执政党,不仅在夺取政权和困难的时期想起群众,取得政权、事业发展以后,更要重视群众、依靠群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摆正自己同群众的关系,绝不能有意或无意地颠倒主仆关系,以“父母官”自居,高高在上。而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对于广大党员来讲,要增强执政党党员意识,要在执政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在社会基层组织中落实,要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必须经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实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正表现在身体力行,发挥骨干作用。离开了党员的这种作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不会在人民群众中扎下根,就不能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落实党的执政地位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这里,党员的言行就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代表了党的形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所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保持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需要,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需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104/6350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