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党建
“全党”参与重大决策是人民民主的突破口
2011年11月04日 23:0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9月22日电(记者 秦华) 9月22日15:30,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原党建部原理教研室主任高新民教授做客人民网“七一社区·理论论坛”,以“四中全会公报解析 新时期如何推动党建的伟大工程”为题进行访谈。高新民在回答网友问题时指出,带动人民民主首先需要统筹党内沟通机制,高层民主和基层民主实行联动;然后以党内机制带动社会机制,达到促进人民民主的效果。
高新民谈到,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大的氛围的形成不是自下而上的,是自上而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是中央高层民主,十一届三中全会本身是一个充满民主氛围的全会,从头到尾显现了一种民主,民主的党内争论、民主的解决党内的不同意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提出,在今后一短训班时间内要发现民主,而且民主要制度化、法制化,这都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邓小平强调要保证工人、农民的个人民主权利,就是自我管理、自我选举、自我监督的权利。有这样一个大的民主氛围,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不被扣帽子,不被打棍子,允许探索。同样也正因为有了当时中央的民主的态度,所以一旦基层人民公社解体以后,基层的民主选举得到自下而上的推广,村委会民主选举这种方式是群众自己创造的,但是在全国范围推开,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的在全国推开,那确实是自下而上的,就显示了中国民主的特点,就是基层创造实践经验,然后高层加以提炼,制度化、法制化,向全国推广。
第二,中国和党外民主如何有机结合。
基层直选问题。基层直选试点往往高于村民直选,党内民主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比如乡镇党委书记的直选,前不久南京几百各社区全国直选,党委全部直选,而且都是实质性的竞争性的选举,在过去都是没有的。像南京社区这种直选,它的科学性比一般的村民直选要高,一方面层次不一样,另外党内毕竟有一个底线,非常规范。我们还可以从其它层面带动群众,比如上下沟通,如果党内上下沟通机制健全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社会上的沟通协调机制。
党内监督问题。如果党内监督做了一个大的改变,同样也可以更好的带动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本来就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还要进一步发挥,它取决于我们执政党到底怎么运作。
党内选举问题。党的选举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来了进一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如果做得好,科学性、规范性都将对人民民主做出一个表率。
党内民主决策问题。民主决策机制非常重要,中国的决策核心其实是在各级党委,如果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了,它可以起一个实质性、良好的作用。现在政府也有很多所谓的民主决策机制,比如听证会,虽然意见很大,但有一些政府部门事先定好,已经行政决议确定了这个事一定要干,价格就是一定要涨的,然后来开听证会,听证的结果就必然同意它涨价。
高新民指出, 执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由于掌握了权力,群众看到的实际上是权力带来的利益。党的决策可以超越政府的部门利益,做一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内对于事关大局的政治层面的民主决策可以实行。党内民主可以做的更好,反映列宁的思想,就是重大的问题可以由党员直接参与,特别是事关党的命运的大事,重要的战略、策略,列宁讲的就是党的重要战略策略需要全体党员参与。如果我们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绝对是很好的带动民主的突破口。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104/6351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