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党建

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用人导向是最大的导向

2011年11月04日 23:03

胡锦涛在宁夏调研时,要求各级党委按照中央精神抓好换届工作,全面贯彻德才兼备原则,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真正把自觉坚持科学发展、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和谐的坚强领导集体。这是对正在进行的各级党委换届工作的指示、提醒、鞭策,是对那些长期沉在基层、踏踏实实干事、没有较多机会接触上级领导的干部的关怀、鼓励。

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党风。前不久,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强调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我们知道,风气的形成需要引导,而最大的、最有力的引导就是用什么样的人。无论在一个单位内部还是在一个地方,如果用了不图虚名、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就会引导干部队伍形成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风气;如果用了吹吹拍拍、对上逢迎对下不负责任的人,就会形成以搞人际关系为中心、,对工作将就应付的风气。而一旦用人失误,带来的至少是局部政治生态的恶化,并使干部队伍产生心理失衡,党内和谐难以持续。这是被现实政治生活反复证实了的道理。

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需要改革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当下进行的各级党委换届选举事关大局,而用人成败是换届成败的首要问题。因此,既尊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长期性规律,又以换届为契机加快推动改革的进度和力度,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已经发生了变化,民意测验、民主考评、干部公示等等民主的元素纳入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其总体发展趋向是加大群众的参与度。但是,在重要岗位上,上级的意图依然起主导性作用。尤其是在个别单位“内部人”的选举中,领导个人意志的“引导”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在这种背景下,能否选出真正优秀的、能干实事的人,就带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进一步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大、加重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群众参与度,是解决当下干部作风问题的根本出路。借用一句传统的套话,“群众的眼睛是亮的”,谁是干实事的人,谁是搞形式主义的人,谁热衷于走上层路线而不对群众负责,谁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群众心里最明白,因为群众是埋头苦干的领导作风的受益者,也是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就连那些被查明有严重腐败行为的干部,也往往是先在群众中引起公愤,出现了各种传言,有了群众的检举,而后才被有关部门重视、查办。当然,扩大群众的参与度,需要科学界定任命制和选举制的边界,某些职能部门、专业性技术性岗位不适合于选举,而代表大会制、委员会制和政务类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确实需要群众的认可。

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需要改革干部考评体系。如果考评体系不完善,“GDP出干部”,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到贫困落后地区工作,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行为,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就会禁而不止,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干部考评体系改革的方向一是科学化,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综合考量;二是民主化,扩大参与考核的范围,既有一般机关干部对领导者的评价,也要有服务对象的评价,社会群众的评价。跑官要官者、拉票者可以向本单位群众做“工作”,但无法向所有的服务对象、社会群众做“工作”,其社会评价相应客观些。

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不仅关系到党的十七大,还关系到未来党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甚至对正在试点的基层直选也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只有全面落实胡锦涛讲话精神,才能使换届工作得到完满的结局,使人民满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104/6351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