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党建

昆山经验:具有示范意义的全面建设小康经验

2011年10月12日 00:18

我们通过对昆山的调研,形成了三个重要结论。

第一个结论:昆山已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昆山经济建设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用中央党校课题组的指标衡量,昆山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105.55%。可以说,昆山已经率先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走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列。

第二个结论:昆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具有典型意义。

昆山名列全国百强县(市)之首,是江苏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进典型。这样一个发达地区的先进典型,其经验在全国有没有普遍意义呢?经过认真的讨论和研究,我们认为,总结好昆山的经验,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昆山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特别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是正确的。苏州人民的实践和思考,曾经对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起过重要作用。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都曾具体地要求江苏省特别是苏州、昆山做到“两个率先”。昆山人民通过实践证明,我们党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其次,昆山的经验证明,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只要政策对头,是能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昆山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实有许多别的地方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所没有的优势,但昆山原来是一个粮食生产占很大比重的农业县,区位优势与它相仿甚至超过它的地方也不少,而昆山却能位列全国百强县(市)之首。因此,能不能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看客观条件,更要看主观努力。地方政府的政策要对头,特别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富民为目标,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

第三,昆山的经验证明,欠发达地区农村只要用好自己的资源等基础条件,也能够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比如,昆山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把土地财产收益的一部分留在村里,使之成为农民致富之源。又如,昆山在具有致富能力的人才中遴选政治素质较好的人担任乡村致富领头人,很快就改变了一些地方的落后面貌。再如,昆山制定了许多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政策。此外,昆山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年年抓落实,年年抓检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诸如土地、能人和政策资源以及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条件并不是昆山独有的,各地经过努力都可以做到。昆山的经验证明:事在人为。

第三个结论: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是关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昆山党委和政府是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设计者,是科学发展观的自觉实践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自我革命者。昆山市委、市政府开展扎实深入的机关效能革命,以制度建设为龙头,大力开展效能建设工作。同时以绩效考评为抓手,推动效能建设要求落实到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勇于承担责任、接受社会监督的服务型政府,使服务成为昆山政府的最大品牌。昆山的实践证明: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12/6352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