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北京论坛专题 论文汇编

小宮山宏:文明的和谐发展与大学的角色

2011年10月27日 14:19

 

很荣幸能在钓鱼台国宾馆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场所里,向2008北京论坛诸位尊贵的客人发表讲话。我同样还要感谢北京大学的工作人员,是他们的辛勤工作使得这次活动得以举办。

今年的论坛,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这一主题下,将通过五个分论坛来讨论我们如何能够达到人类文明与文化在普世价值观基础上的和谐发展,而同时又保留多样性,保护全球环境。

作为进行这些讨论的前提,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21世纪的一大主要趋势,那就是空间有限的地球正在日益缩小。直到最近,人们还认为地球是无边无际的,资源是采之不尽的,并且其再生能力是无穷的,我们人类的活动对巨大的地球影响微乎其微。

然而,戏剧性扩张的人类活动现在使地球不堪承受,并使得地球的大小相对于人类活动来说,日益缩小。另外,作为全球化进程的结果,从20世纪的后半叶起,我们看到人员,金钱和商品在国境线间加速流动,自由度越来越高。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现在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即时性的流动。如同最近金融危机迅速从美国扩散到到全世界一样,我们的经济利益已然全球化,同样的,我们的文化,社会和学术活动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限的地球。而这反过来又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例如环境恶化,资源消耗等等。一个有力的例子就是,我们现在富裕的文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正在造成全球变暖,这需要我们的密切关注。

因此,当我们思考文明间的和谐发展时,我们需要研究可以在人类文明和有限的地球间产生持续和谐的方法。

毋庸置疑,在谈到文明间的和谐发展时,一种文明或文化不能够以其他文明或文化的衰败作为其发展的基础。相反,多种多样的文明和文化需要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和谐发展。

因此,在推动全球可持续性时,我们应该记住一个重要的因素:文化多样性。举个例子来说,人们为了应对全球变暖而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的每一种都是人们通过综合几个专业学科的知识而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适意义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些方案需要经过整合,以适合每个地区特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特点。

换句话说,全球可持续性的建立只有通过针对每个地区特点的独特整合过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一定是全球可持续性建立的基础。

那么,大学应该扮演什么样一种角色呢?

首先,大学需要“建构知识”,将零碎的知识以一种对我们解决当前问题有用的方式整合起来。第二,我们应该通过知识创新,在社会变革中扮演“发动机”的角色。第三,我们应当把大学校园作为社会实验的基地。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在全球化大潮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在我解释大学的这四个作用之前,我想先提醒各位,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和相互关联的。

正在发生的,就有一个鲜明的例子。为了应对全球变暖,人们推广用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而这又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全球“粮食危机”。可见,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造成另外一个问题,使得对数个重要议题的同时处理变得困难,这些议题包括二氧化碳的减排,自然和谐、资源循环利用性社会的建立,减少贫困和维护文化多样性。

在处理这些复杂相互关联的问题时,除了基础的科学,我们还必须建立跨学科和实践的科学。

不幸的是,当今的大学还没有真正准备好接受这一重任。由于20世纪学术知识爆炸性的增长,要以一种综合系统的方式与海量的知识保持同步是很困难的。因此这不仅仅造成了学术研究的细分,还造成了它的门类化。很多研究者退回到他们自己独有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这样,我们发现我们已经不能将所有有用的智慧和信息加以充分利用。

这就是我所讲到的大学的第一个作用:“知识的建构”。这是一个过程,它将位于多个细分化的领域里的知识整合起来加以有效利用,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复杂并相互联系的问题。这一知识建构的过程反过来又能促进国际上很多不同领域里学者的合作。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知识创新”,它将使得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广泛和有远见,并将大学转变成学术、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发动机。

到现在为止,大学和政府间,大学和产业间以及其他形式的合作被用来产生新的知识,然后由大学向社会传播。在这些合作活动中,大学的角色倾向于被动,在现在这已远远不够。

虽然还未发展完善,但“知识创新”是一种主动的,互动的,行动导向型的,自我创造型的过程,它的基础是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合作。

大学角色其三是“社会实验的平台”,这指的是大学的校园在大学和社会的合作基础上,可以成为可持续性的试验站。

我本人以前曾以一名能源工程专家的身份,从学术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今天,作为东京大学的校长,我同样在致力于实现一个本地可持续性社区的计划,以大学作为中心,并从一个实际的角度出发。依靠与市民,地方政府和公司的合作,我们将我们其中一个校区作为建立可持续性未来城市的基地。另外,我们启动了一项可持续性校园计划,减少我们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

有了大学承担起这种实验场的角色,就有可能创造出符合本地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的合适模型。通过检验这种实验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将本地模型发展成为普适模型。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教授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里生活的态度和技巧。

最后,我们第四个任务,是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到目前为止,大学在保护研究和教育领域里文化的多样性方面,作用有目共睹。此外,今天的大学要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社会和知识的多样性。

 

 

 

有一个广泛的误区认为地区文化应该和所谓的“全球文化”看齐,并由此将全世界的文化进行标准化。与此相反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同样看到了地方多样性意识的觉醒。

随着校园里来自不同文化,宗教,说不同语言的学生、学者越来越多,大学之间的交流在增多。大学不仅仅需要对多元的社会开放,还需要在自身内发展多元性。正是通过合作的机制与来自多元性的争辩,知识才得以产生。这种机制还将能够使我们对所面临的挑战做出广泛和灵活的应变——即使是那些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挑战。

大学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微观世界,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的微观世界,在这里,来自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和学生共聚一堂。只有在这种环境下,一种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有着宽广视野的人力资源才能得到培养。

接下去,我想谈谈网络的作用。到现在为止,为了学术和文化的互动的目的,大学间交流在很多所大学间得到展开。比如在应对全球可持续性这一问题上,由于单独的大学无法独立处理这些议题,大学间的网络被建立起来,在很多不同学科领域间建立起联系。

然而,为了使这些网络运转更加有效,我们必须朝着在现有网络间建立相互联系机制的方向前进。这是一个我们称之为“网络之网络”的过程。通过建立这样一种网络之网络,我相信我们有可能在世界各个大学之间建立起跨学科的合作,并帮助推动地区特有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为全球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要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网络之网络”必须不仅仅用来加强发达工业国家研究机构的联络,还必须将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机构包括进来。

网络对于大学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就在昨天,我们举办了“BESETOHA”大学校长会议,“东亚四大学论坛”。这一网络包括了日本东京大学,中国北京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以及越南河内国立大学。

在那次会议上,我们讨论了教育交流的议题。通过对现有网络的使用,这四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交流机制,目标是建立区域内的共同文化,而同时又尊重相互间的差异,以及共同努力弥补相对不足之处。

为了研究和教育的目的,每个成员大学带来在它们各自国家产生的本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这对推动合作,以及东亚区域内问题的建设性解决,敞开了大门,交流的结果在各个大学的研究和教育项目中得到利用。

我相信 “网络之网络”的建立将在我们的网络与世界上其他网络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起到有效的作用,并将向全世界传播我们合作的成果。

在BESETOHA上,我们同样还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比如去年,来自四个成员大学的学生讨论了在东亚区域的文化传统下,如何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大学需要培养学生超出本国或本地区的国际视野,理解他国或地区的文化,而同时保持本地或本地区的视角。

 

 

由网络机制实现的学生互动,将帮助未来的一代承担起应对人类在全球范围内所面对问题的重任。

今天,我谈到了在地球缩小这一前提下,要达到文明的和谐发展,大学需要做些什么。在结束我的演讲之前,我想简要提一下21世纪另一个显著特征:社会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是文明进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这是由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出生率的下降造成的。我们必须准备好生活在一个有限地球上的老龄社会里:这是我们文明进步所带来的一种状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必须行动的原因。

这届北京论坛举办地中国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而这次论坛,也是世界范围内研究者们交流合作的独特机会。我希望在这里进行的讨论将会为世界带来丰硕的成果。

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有限实体,作为在地球飞船上的同行乘客,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崭新和可持续的未来。

谢谢大家。

(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校长)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027/6403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