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前沿观察
中日韩民众眼中的三国关系
2011年11月15日 20:07
在脚步渐近的2012年,有多少纪念日将如期而至?
对于东亚的中、日、韩三国而言,至少有两个时间节点值得期待:201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20周年;2012年9月29日,中日恢复邦交40周年。
从恢复邦交,到“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全面推进,中日两国经历的不仅是时间上的跨越,更多的是在风雨中协调和发展。1992年中韩建交联合声明的发布,则奠定了双方友好关系渐行渐近的主调,两国外交层面“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更新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只用了五年。
2007年,适逢中日恢复邦交35周年、中韩建交15周年,为了追踪三国民众相互的认知度,《瞭望东方周刊》联合日本《读卖新闻》、韩国《韩国日报》曾进行了一次大型的三国同题调查。
时隔四年,本刊再度联手这两家媒体,于2011年10月底进行同题调查,以期在三方关系的晴雨表上,更精确地感受国民情绪的脉动。
除了与上次调查相同的国民相互认知之类问题外,本次调查还针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危机设计了相关问题。
调查时间:2010年10月下旬;调查对象:三国20岁以上的公民,日韩是全国范围,中方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成都、西安、哈尔滨、青岛、长沙等十个城市进行。
三方调查均采用CATI电话定量调查方式,随机拨号,由访员读出问卷,受访者回答,访员同步在计算机中填写问卷。
中方由《瞭望东方周刊》委托零点调查公司进行,有效样本总量1058人;日本方面有效样本为2071人;韩国方面,有效样本为1000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毗邻而居的中日韩三国,从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且学且进,互助友好,共同发展,是趋势,也是共识。民间的互通、共识则至为重要。这正是中日韩三国媒体再次携手调查的意义所在。
经济合作成三国合作首选
面对“您认为中日韩三国今后应该在哪些领域加强合作”这一问题,三国受访者答案雷同,尤其是日韩两国民众,都把“经济”排在首位,这和2007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接下来的合作领域中,政治外交、安全保障等也成为韩日受访者的优先选项。略有不同的是中国受访者,在他们看来,“教育和文化”比“安全保障”方面的合作更值得强调,有45.6%的受访者选择了前者。
日本民众对于国家经济的未来,仅有13%的日本受访者认为本国经济对国际社会影响力会增强。相反,中韩两国民众对本国经济充满信心,分别有76.5%和61.4%的受访者表示,本国经济的影响力会增强。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对本国的影响,日韩两国民众态度不同: 41.4%的韩国人认为中国经济对日韩经济会产生积极影响;日本方面的调查结果则相反,有58%的受访者选择了负面影响,超出积极影响28个百分点。
发展新能源最被三国民众看好
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核危机,仍在缓慢善后中。日本媒体10月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的受访者不满意中央政府对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处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同题调查中涉及日本核事故的三个问题,中日韩民众均不约而同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比如,“日本政府是否适时准确地公开核事故的信息”一题,87%的日本受访者、85.2%的韩国受访者、68%的中国受访者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对核事故之后日本食品和其他产品的安全状况,三国民众均有超过五分之四的受访者表示担忧,其中韩国民众表示担忧者比例最多,高达83.3%,日本为65%,中国为66.2%。
这样的态度显然会直接影响日本旅游业。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6.5%的中国受访者表示核事故发生后去日本会感到担忧,韩国这个数字更高,为74%。
对于本国应该依靠哪种能源,中日韩三国受访者再次高度一致地把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当作首选,日本和韩国各有71%的受访者青睐这个选项,中方则有61.6%的受访者选择了新能源。
中国的历史、食品和风景名胜最吸引日韩民众
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中日韩三国,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最吸引对方关注的是哪些事物呢?
调查结果发现,中国的历史、食品、风景名胜等,仍然受到日韩两国民众的欢迎,成为受访者最感兴趣的中国事物。这与四年前的调查结果完全一致。
在中韩民众心目中,对日本最感兴趣的事物也与四年前的调查结果一致:制造业的机动车和家用电器,文化产业中的动漫和游戏。
同样,中日两国民众对韩国的兴趣点与四年前相比变化不大。以韩剧为首的韩国软实力输出依然受邻国民众欢迎,电视剧仍是中国和日本公众最感兴趣的韩国事物。韩国旅游胜地和韩国食品也吸引了中日民众的不少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更喜欢韩国历史,有58%的受访者对此感兴趣。另外,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中国受访者对韩国家电的爱好不如四年前那样执着,不如韩国电视剧、电影、传统文化等更吸引他们的关注。
中日民众对两国矛盾判断趋向成熟
日本人把是否会使用中国的历史典故、成语等作为一个人文化程度的标志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米艾尼| 北京报道
从2007年3月开始,《瞭望东方周刊》和日本《读卖新闻》每年一度的中日同题调查,迄今已进行了六次。
2011年10月底的调查结果,反映了怎样的中日关系现状?两国民众对于彼此的感受、对两国关系前景的预期等,在这四年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最新出炉的调查数据,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
《瞭望东方周刊》:2011年的中日韩调查,从中国方面看,对中日关系评价明显提高,而日本受访者对于中日关系现状的评价和对未来的预测都较低,你认为背后的缘由是什么?
高洪:从今年的民调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受访者对中日关系判断比日方更乐观,这也符合近年中日关系变化的基本趋势。
过去我们一向认为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满情绪很大,其实近两年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在上涨,2010年到达了临界点。这和日本本身经济状况不好、政局不稳定以及某些日本政治家和一些媒体对中国负面的、扭曲的报道有关系,这些因素导致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持悲观态度。
《瞭望东方周刊》:双方信赖度的提升方面,这几年进展缓慢,这反映了中日关系处于何种状态?
高洪:本世纪前五年,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中日两国民众的互信不是太大问题。2005年成为中日关系的转折点,尤其是日本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变化。2006年到2011年,在我们连续跟踪进行调查的5年中,日本民众对中日关系的态度是持续悲观、逐步变冷。中国民众的情绪处在小幅波动中。2010年中日撞船事件以后,中日关系倒退至冰点。
在民族文化和心理上,日本是危机意识极强的国家,岛国多灾多难。2011年的调查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设问是“您认为日本政府是否适时准确地公开核事故的信息”,结果日本老百姓不相信日本政府的占87%。这说明日本公众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对日本政府信任程度很差,对本国的前景布满疑虑。
中国老百姓对中国经济看好,而且对自己国家的影响力很有信心。日本公众对本国前景的预期黯淡,这种负面情绪也会投射到中日关系上。
《瞭望东方周刊》:从今年的调查来看,日本人显然比中国人对中日经济合作寄予的希望更多。日本民众如何看待中国这个在亚洲日益崛起的庞大经济体?
高洪:日本民众的心态是矛盾的。尽管从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中国经济的崛起对日本来说是个机遇,但受访者并非都是日本大企业集团的老总。对老百姓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对一般日本民众生活的某些领域构成冲击。比如在中国的日企,受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影响,人力成本增加,钱不如以前那么好挣了等等。而且日本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比对中国要高得多。
文化心理需求是中日交流突破点
《瞭望东方周刊》:从2007年开始的这个调查,已经持续5年。这5年中,中日民众眼中的中日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高洪:这项调查持续5年,为准确把握中日双方的民意提供了可信的基础,对两国关系的研究很有意义。从近5年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日关系总体向好,矛盾摩擦时有发生,但两国公众对造成两国矛盾原因的判断越来越成熟。
《瞭望东方周刊》:从几年来的调查结果看,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等感兴趣者多,他们对中国传统中什么方面最看重?
高洪:日本人把是否会使用中国的历史典故、成语等等作为一个人文化程度的标志。所以,中国可以通过对日本大众文化心理需求的满足来进行文化交流。
日本对狭义的中国历史非常重视,他们看京剧,游览中国的历史遗迹。电影、电视剧、音乐、文学等,也是很好的思想交流和沟通方式。我们也可以借此了解一个民族的思想方法。
改善中日关系首先要消除误解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今后的中日关系会如何发展?
高洪:中日两国的官方和民间都认为,中日关系的长远利益是要维护的,要顾全大局,但是中日关系的根本改善,离不开民间的交流和努力。
《瞭望东方周刊》:该从什么方面努力?
高洪:首先要消除误解。从统计数据看,日本公众对中国的问题存在误解和误判,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所担心。
现在日本公众对中国有一种不安和矛盾心态,这一点在过去不很明显。邻国过于强大,他们担心对日本的安全造成威胁,但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是交流不够造成的。
在中日关系中,一方面我们要加大沟通和解释的力度,另一方面,解释不能用说教的形式,还是要通过扩大民间交往和接触,让对方看到真实的中国,看到中国的发展给亚洲和全世界带来的正面影响,我们也应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温和地阐释和表现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决心。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整个世界都在走向公正和解,所以中日关系从更大的尺度上看,还是乐观的。
加强民间交往
30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完全不同。中国现阶段的文化艺术都是“特异”的,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内在的改变非常剧烈,极有想象力,这些对于日本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米艾尼| 北京报道
在中国工作生活了8年的松野丰,目前的职务是清华大学野村综研中国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评价近5年中日民众眼中的两国关系?
松野丰:在过去5年中,中日双边关系的变动系数差异性很大。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民间信息了解不多,受到两国外交情况变动影响较深,所以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态度变动幅度很大。2011年中日没有发生大的外交冲突,所以今年中国民众对日本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善。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问题发生了一些争议,但是日本年轻人仍然希望到上海世博会去参观游览。
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日本民众对此要有一个习惯的过程,从为人师到相互学习。
中国当代艺术将为中日民间交往打开另一扇门
《瞭望东方周刊》:日本民众对中国传统中的什么方面最感兴趣?这能否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点?
松野丰:我们日本人在学校接触到很多中国文化的内容,应该说,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但是日本民众认可的,是中国的历史文化。所以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中,更多的是日本和古老中国的交流,对当下的中国文化,日本人了解不多。这是现阶段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局限性所在。
其实,我个人很喜欢中国的当代艺术,我所知道的很多日本年轻人,也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很感兴趣。30年前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现阶段的文化艺术都是“特异”的,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内在的改变非常剧烈,极有想象力,这些对于日本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可以在中日交流,尤其是年轻一代的交流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现在还未完全显现,但是大有发展空间。
《瞭望东方周刊》:中日的历史问题是否会长期对中日民间交流造成阻碍?
松野丰:作为一个日本人,我从来不认为历史问题会阻碍中日民间交流。从日本老百姓的角度说,这不是中日矛盾的重点,现实问题比历史问题更突出。
《瞭望东方周刊》: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你有什么期待?
松野丰:如果没有大的外交事件,中日关系、两国民众对各自的态度,在5年或者10年里,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
改善关系深化合作
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很多东西并存,韩国媒体不能只报道中国的极端面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吕爽| 上海报道
元代管道升的《我侬词》是如此深入人心--- 2007年庆祝中韩建交15周年的一次演讲中,时任韩国驻华大使的金夏中引用了其中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来形容中韩关系。
从1998年金大中总统访华,双方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韩关系每五年一个台阶:2003年,双方宣布建立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
民间交往更是飞速发展。根据韩国法务部2011年1月5日发表的数据,2010年韩国人出境人数中,以中国为目的地的出境人数排在第一位,达284万人次。2008年,在中国居住的韩国人已接近80万。据悉,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在华韩国人已达百万之多。韩国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时,这一数字将突破200万。
经贸方面,据《人民日报》10月20日的报道,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目的国,保持着最大进口市场和最大外贸顺差来源国的地位。韩国则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2011年中日韩调查结果,会对中韩两国的关系提供哪些新的观察视角?对中韩关系的未来,应有何种准备?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教授石源华,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韩国教授禹守根,就此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两国关系会继续推进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看待四年来中韩关系的变迁,从调查数据读出了什么?
石源华:2012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总体来看中韩关系是向前发展的,是健康的。中韩从友好邻邦、合作伙伴、全面伙伴关系,发展到现在的战略伙伴关系。东北亚安定,韩国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半岛地区稳定。这带来中韩关系的稳定性。尽管发生部分摩擦事件,有所波动,基本面不变。
《瞭望东方周刊》:韩国媒体最喜欢报道中国哪些方面?
禹守根:报道中国的事情,最典型的是两个。
一个是数字中国,主要是中国的外汇储备、经济发展速度等。对普通韩国民众来说,他们能感觉到中国很强大。
另一部分就是一些负面新闻,冒牌假货、交通无秩序、食品不安全等。这些领域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民众对这些新闻更容易接受。
媒体大多传达专家的观点。我在韩国做讲座,写书,一直强调一个看法: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很多东西并存,韩国媒体不能只报道中国的极端面。
我常说的一个例子是,中国是一个19世纪和21世纪共存的国家,有比韩国发达的上海,也有比韩国落后的中西部,媒体不要只报道19世纪那些局部。中国也有很多值得韩国学习的地方。
《瞭望东方周刊》:韩国对中国最感兴趣的部分,仍然是风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
禹守根:是的。调查也反映出,韩国喜欢中国的部分,以及中国喜欢韩国的方面,都和民众的普通生活有关。
双方建交后,普通大众对对方国家还是感兴趣的。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评价现中日韩三国的关系?
石源华:中韩关系发展模式不可能是一揽子的,一下把所有问题都解决。它只能是成熟一个领域发展一个领域。比如说经济领域、气候领域、金融领域等。中韩关系,走到完全不分彼此的状态比较难,这里面的因素,是众所周知的。
禹守根:我预计,最迟2030年,全球早晚会迎来亚洲时代。在亚洲力量日益增强的时候,中日韩三国要为了更好的未来一起努力。
责任编辑:黄一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1/1115/646528.shtml